14 免疫血清学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3.77 MB
- 文档页数:79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由于低温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故广泛用于保藏食品和菌种。
B、天然培养基的化学成分不十分明确。
C、巴氏消毒是由巴斯德创建的。
D、对于厌氧菌,氧气对其有毒,但不可致死答案:D2、以下靠电离作用杀菌的是A、紫外线B、红外线C、X射线D、微波答案:C3、下列何种微生物培养时会产生溶血环现象A、肺炎链球菌B、军团菌C、乙型溶血性链球菌D、肺炎支原体答案:C4、细菌生长繁殖中需营养物质其中的铵盐、硝酸盐、蛋白胨等属于哪一类物质A、碳源B、氮源C、无机盐类D、维生素类答案:B5、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A、结晶紫染色B、碘液固定C、酒精脱色D、复染答案:C6、无菌室的熏蒸消毒主要采用()熏蒸消毒法A、高锰酸钾B、酒精D、甲醇答案:C7、分离鉴别微生物时常用()进行培养A、基础培养基B、天然培养基C、加富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答案:D8、豆奶出现变质菌落总数超标的主要原因为()造成A、杀菌不彻底B、配料污染C、水质D、包装污染答案:A9、培养基中供给细菌生长需要的氮源主要来自于()A、琼脂B、糖C、蛋白胨D、无机盐答案:C10、常用于酵母菌生长的培养基的为()A、肉汁培养基B、高氏培养基C、察氏培养基D、麦芽汁培养基答案:D11、为了得到较好的结果,在倾注平板上细菌的菌落数要在A、200和300之间B、500和1000之间C、30和300之间D、这些都是答案:C12、平板划线接种的目的是()A、分离出单个菌落C、保藏菌种D、鉴别菌种答案:A13、某饮料作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经胰酪胨大豆肉汤增菌后,应转种()平板A、伊红美兰B、2%琼脂C、血D、SS答案:C14、在细菌分类鉴定中,利用免疫血清学技术,测定细菌的()A、形态B、结构C、化学D、结构抗原答案:D15、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金黄色葡萄球菌镜检的结果为革兰色阳性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镜检的结果为革兰色阴性球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生长产生β—型溶血环D、A、C二者答案:D16、在乳酸菌分离培养基中,常加入醋酸盐,这主要是为了A、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B、为形成透明圈C、促进乳酸菌的生长D、这些都是答案:A17、以下最不适合用高压蒸汽灭菌的是()A、接种环B、试管C、营养琼脂培养基D、血清答案:D18、以下繁殖方式中那种属于无性孢子繁殖()A、孢囊孢子繁殖B、子囊孢子繁殖C、接合孢子繁殖D、卵孢子繁殖答案:A19、单个细菌分裂繁殖生长后再固体培养基上堆集成肉眼可见的集团,称为A、菌核B、菌体C、菌落D、菌膜答案:C20、糖发酵实验中加入杜氏发酵管的作用为()A、指示酸碱度的变化B、指示气体的产生C、指示微生物数量D、指示糖的减少答案:B21、血清培养基用流通蒸汽加热灭菌,通常温度不超过100℃,应每日()灭菌A、1次B、2次C、3次D、4次答案:A22、沙门氏菌属在普通平板上的菌落特点为A、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B、针尖状小菌落,不透明C、中等大小,粘液型D、针尖状小菌落,粘液型答案:A23、一般不适用于熏蒸空气消毒的是()A、醋酸B、乙醇D、甲醛答案:B24、紫外线杀菌消毒空气时,开灯照射()关灯,间隔30分钟后后方可进入室内工作。
血清学原理
血清学原理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特定抗体和抗原的方法。
它基于免疫学原理,即人体对入侵病原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御病原体的进一步感染。
血清学原理中常用的方法是血清中特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反应。
抗体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具有特异性,可以识别并结合特定的抗原。
当特定抗原存在于血清中时,与之相应的抗体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结合反应可以通
过使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来进行检测。
常见的血清学实验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
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凝集反应。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检测
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通过测量抗原-抗体
复合物的形成或凝集反应的程度,可以确定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和抗原。
这可以用于诊断疾病、监测免疫应答、评估免疫状态以及筛查疫苗的有效性。
血清学原理在医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还可以追踪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感染人群的免疫状况。
此外,血清学原理还可以用于血型鉴定、移植匹配和妊娠筛查等领域。
总之,血清学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学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和抗原,可以为疾病诊断、流行病学研究和其他医学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总的要求:1.课程编号:2.本大纲适应的专业:四年制动物医学专业3.总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100~110学时〔视教学周数而定〕总学分为7~8个学分〔按每16学时为1个学分计〕4.该课的先修课程为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等。
5.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该课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它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技术性质。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技术。
以便为学习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其中家畜传染病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流行病学等与本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
6.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应到达以下目的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繁殖的条件。
熟悉和了解畜禽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理及基本的诊断和预防方法。
〔2〕实验技能方面: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微生物的基本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法和形态观察、主要病原菌的基本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别离培养和移植、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病毒的鸡胚培养、常规血清学试验及实验室诊断技能,为开展病原微生物学诊断奠定良好基础。
7.课程内容改革新大纲是在兽医微生物学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而编写的,和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特点:〔1〕课时安排: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菌总论与各论,病毒总论与各论,免疫学基础以及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四部分。
在学时分配上适当向细菌、病毒总论和免疫学基础三大块上倾斜,其中理论课60~70学时,实验课39~42学时〔含实验室考试〕。
理论课和实验课单独开课。
〔2〕教学内容:即注重强化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又注重增加新知识、新内容。
总论部分结合原有内容,结合相关内容发新进展,深化教学内容,注重补充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前沿的知识,激发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GCP临床实验中免疫血清学专业临床实验方案的内容一、前言1. 本文旨在探讨GCP临床实验中免疫血清学专业的临床实验方案的内容,旨在帮助临床研究人员提高临床实验质量和效率,保障被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2. 免疫血清学是一门研究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分子的学科,是临床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对于保证免疫血清学专业临床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二、研究背景1. 介绍免疫血清学的基本概念和临床应用价值。
2. 分析目前免疫血清学临床实验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引出本次实验方案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研究目的1. 确定本次实验的总体目标,明确所要达到的临床效果和预期应用价值。
2. 在研究目的中突出免疫血清学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突出本次实验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四、研究对象与标准1. 确定实验对象的选择标准和排除标准。
2.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与配对原则进行详细说明。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1. 详细描述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流程,包括样本采集、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等。
2. 对实验方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误差进行分析和对策预案。
六、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1. 确定血清学指标的观察方法和评价标准。
2. 对于免疫学指标的评价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等。
七、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1. 详细描述数据的管理和监控方法,包括数据来源、记录、存储和备份等。
2. 对于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说明,包括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和结果解释。
八、安全与伦理1. 突出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包括试验操作人员的培训、操作规范和紧急处理计划等。
2. 强调对被试者权益的保护,保证实验过程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九、预期结果及讨论1. 对于本次实验的预期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对于实验结果的可能意义和临床应用进行展望。
十、结论1. 总结本次实验方案的重点和亮点,强调本次实验对免疫血清学专业研究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免疫学技术概论免疫学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原理,建立各种检测与分析技术,以及建立这些技术的各种制备主意。
免疫学技术包括:①免疫血清学技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体外免疫反应技术,或称免疫检测技术②细胞免疫技术:用于分析研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状态的免疫学技术③免疫制备技术:用于建立免疫检测主意的技术第 1 节免疫血清学技术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因抗体主要来自血清,因此在体外举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或免疫血清学技术。
一、免疫血清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是基于抗原与抗体分子结构及立体构型的互补,以及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两者在分子间引力参加下发生的可逆性免疫化学反应。
1.抗原抗体的结合力①库仑引力/静电引力:是抗原与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之间互相吸引的力。
其大小与两个电荷间距离的平方呈反比。
②范德华引力: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互相临近时分子极化作用产生的一种吸引力,引力大小与分子空间构象的互补性有关。
③氢键作用: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和受氢体原子间的引力。
④疏水作用: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互相接触,因为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拢的力。
疏水作使劲在抗原抗体结合力中作用最强。
2.抗原抗体的亲和力与亲合力①亲和力(affinity):指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结合强度,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亲和力可用平衡常数K表示:K=K1/K2 (K1为结合常数,K2为解离常数)②亲合力(avidity):指一个抗体分子与囫囵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第 1 页/共7 页合价直接相关。
亲合力表现为多价优势。
3.抗原抗体的胶体特性及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①胶体特性: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
②亲水性改变:抗原抗体结合使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检验项目
1.免疫球蛋白测定:通过检测血浆中的IgG、IgM、IgA等免疫球蛋白,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诊断免疫相关疾病。
2.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T细胞功能等指标,评估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3. 自身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
4. 特殊免疫检测: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风湿因子检测、抗核抗体检测等,用于辅助诊断肿瘤和风湿性疾病。
5. 免疫荧光检测: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患者的组织或细胞中的自身抗体或抗原,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6. 免疫电泳:通过电泳分离血清中的蛋白质,检测免疫球蛋白的数量和种类,诊断免疫相关疾病。
以上是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检验项目的主要内容,这些检测项目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参考。
- 1 -。
血清学的原理及应用原则血清学(serology)是研究血清成分、抗原和抗体之间反应的科学。
血清学的原理是通过检测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来诊断病原体感染、疫苗免疫效果、血液输血的配型等。
以下将具体介绍血清学的原理及应用原则。
血清学的原理主要涉及到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抗原是一种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物质,可以是病原体、细胞成分、蛋白质等。
而抗体是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的,能与抗原结合进行特异性识别并进行相应免疫应答的分子。
在血清学中,常用到的抗体有种类多样,如总IgG、IgM、IgA、IgE等等,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抗体来进行实验。
血清学主要应用的原则如下:1.血清抗体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来判断其是否受到其中一种感染。
例如,在一些疫情流行中,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该病原体,进而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2.免疫诊断:血清学可以用于诊断一些疾病,如肝炎、HIV、流感等。
通过检测特定抗体的水平,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其中一种疾病的存在与程度,并辅助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疫苗免疫效果评估:通过检测疫苗接种者的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水平,可以评估其对疫苗的免疫应答程度。
这对监测疫苗的效果、改进疫苗设计以及制定预防疫苗接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4.输血配型和血型鉴定:在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以确保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容。
血清学检测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反应特性,进行血型的鉴定和配型。
这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后的副反应和免疫反应。
5.病原体感染监测:血清学可以用于监测其中一种病原体的流行情况和感染率。
通过检测群体中抗体阳性率的变化,可以了解病原体的传播趋势和控制策略的效果。
总的来说,血清学的原理是通过检测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来诊断感染性疾病、评估免疫效果、进行输血配型等。
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抗体和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地诊断疾病、定量测定抗体水平,并为临床治疗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血清学的原理及应用原则1. 血清学的基本原理血清学是研究血清和免疫反应的学科。
它利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诊断疾病,评估免疫应答,以及研究免疫机制。
血清学主要涉及 ELISA、免疫印迹、免疫沉淀等实验技术。
2. 血清学的应用原则2.1 血清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疾病诊断:血清学技术可用于检测抗体或抗原以确认某些疾病的诊断,例如乙肝病毒感染可通过血清中检测乙肝病毒抗体来确诊。
•免疫应答评估:通过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来评估机体对感染或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
例如,检测流感病毒抗体可以评估病人是否对流感病毒有免疫力。
•血型鉴定:血清学技术可用于确定血型,以确保输血安全。
通过检测特定的血型抗体和抗原,可以确定血型,例如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2.2 血清学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抗原筛选:血清学技术可以用于筛选潜在的疫苗候选者。
通过检测病原体的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可以选择最有效的抗原作为病毒或细菌疫苗候选者。
•免疫保护评估:通过血清学技术,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通过检测疫苗引起的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判断疫苗是否能够引起有效的免疫应答。
2.3 血清学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抗体检测:通过血清学技术可以检测特定抗体的存在以研究免疫反应。
例如,ELISA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抗体水平的变化,从而研究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血清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血清学技术如免疫沉淀,可以检测抗体与特定蛋白质的结合,以深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免疫组化:血清学技术可以用于免疫组化实验,即检测免疫反应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表达。
通过检测抗体与目标抗原的结合,可以确定特定蛋白质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3. 总结血清学作为研究血清和免疫反应的学科,在临床诊断、疫苗开发和免疫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特异性相互作用原理,血清学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抗体或抗原,评估免疫应答,筛选疫苗候选者,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一、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简介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它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蛋白质、多肽、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该技术可用于疾病的诊断、病理学研究、药物靶点筛选等多个领域。
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的核心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这种反应基于抗体和抗原的互补性,即抗体分子中的抗原结合部位能够与抗原分子中的互补部位结合。
在免疫组织化学检验中,将组织或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加入特异性抗体,通过孵育反应,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结合。
随后加入显色剂进行显色反应,根据显色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的抗原。
三、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的应用例子1.肿瘤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可用于肿瘤诊断,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抗原,如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等,有助于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分化程度。
例如,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可能表达ER、PR、HER2等基因蛋白,通过检测这些蛋白的表达情况,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2.感染性疾病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也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例如检测病毒抗原、细菌抗原等,有助于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例如,在流感病毒感染中,通过检测病毒核蛋白抗原,有助于确诊病毒感染。
3.药物靶点筛选: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还可用于药物靶点筛选,通过检测目标蛋白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可能的药物作用靶点。
例如,在寻找治疗肿瘤的新药时,可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表达情况,筛选出可能的药物作用靶点。
四、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的优缺点1.优点: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操作简便、易于定量等优点。
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蛋白质、多肽、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助于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
2.缺点:可能会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和交叉反应,影响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