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考研政治题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933.88 KB
- 文档页数:27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2021第七章一、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1、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清末民初,政治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改革派的政治活动、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
(2)改革派的政治活动,主要是清末的君主立宪派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如实行立宪制、实行民主选举、取消封建制度等。
(3)清政府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清末的改革派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实行新政、发行新币、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税制等。
(4)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它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历史。
(5)中华民国的建立,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它实现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初步实现,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开端。
二、清末民初的经济变革1、清末民初的经济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清末民初,经济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改革派的经济活动、清政府的经济改革措施、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
(2)改革派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清末的君主立宪派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发展工业、发展农业、发展贸易、改革金融制度等。
(3)清政府的经济改革措施,主要是清末的改革派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实行新政、发行新币、改革税制、改革金融制度等。
(4)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对清末民初的经济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经济,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历史。
(5)中华民国的建立,也为清末民初的经济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环境,它实现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经济变革的开端。
第七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单项选择题1.D2.C3.B4.A5.C6.B7.A8.C9.D 10.D11.A 12.B 13.C 14.D 15.C16.C 17.B 18.B 19.D 20.D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D3.ABC4.AD5.ABD6.AD7.ACD8.ABCD9.AB 10.ABCD三、简答题1、第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
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任务。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使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被人民所抛弃。
第三,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下,也根本无法实现。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四、辨析题1、参考答案:错第一,中国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作为中间社会势力的政治代言人,所依靠的社会基础即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异常软弱,并不具备实现“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建国主张的能力和勇气,这是其失败的主观原因;第二,国共两党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政治力量,在围绕国家政权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政治决斗的关键时刻,都不允许游离自己阵营之外的所谓“中间派”及其政治路线存在,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第三,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已将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主心骨,不允许在中国建立任何类型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就注定中间社会势力的资产阶级的建国主张失去赖以实现的群众基础,这是其失败的社会原因;第四,解放战争作为中国历史进程的火车头,在胜利发展中越来越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促使社会中间势力迅速放弃旧民主主义的立场、转向新民主主义的立场,这是第三道路失败的直接原因;第五,美国和苏联作为国际上两大对立阵营的代表基于各自的对话战略目标,都不支持代表中间势力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执掌中国的政柄,这是第三道路失败的外部原因。
中国近代史纲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试题及答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的协定是( )A.《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B.国共谈判协定C.重庆谈判纪要D.《国共重庆谈判协定》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A.中原解放区B.陕甘宁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D.上党地区3、在国民党统治区,以( )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A.工人B.学生C.农民D.民主党派4、蒋介石成为美国“扶不起的天子”,就蒋介石集团内部而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不应该关闭与共产党和谈大门B.不应该接受美国的援助打内战C.政治腐败导致政治独裁,经济恶化,军事溃败D.是中国近代历史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5、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制定土地改革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根据()A.不同时期的斗争策略B.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C.不同地区农民的状况D.反对国民党斗争的需要6、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 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矛盾B.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C. 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D.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7、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最主要原因是()A. 广大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B. 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C. 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就绪D. 想借机诱使共产党交出政权8 、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不断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
这说明国民党()A. 内战失真,和谈是假B. 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C. 根本不把中国共产党放在眼里D. 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9 、 1947 年 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B. 全面扩大解放区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10、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 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D. 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答案:1、A 2、A 3、B 4、C 5、B 6、B 7、C 8、A 9、D 10、A二、多项选择题1、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为争取和平建国明确提出了( )口号。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答:⑴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战线延长,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
⑵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
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国民政府的崩溃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⑶国民党政府由于他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
抗战后期已经严重丧失人心。
⑷国民党政府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对人民征收苛重捐税,无限制发行纸币,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和国民政府斗争。
⑸学生运动的高涨,不可避免地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二、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1. 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⑴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
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在它们的成员和领导骨干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⑵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
尽管各自的纲领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战后进行国共谈判和召开政协会议时,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是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第七章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1、如何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这个建国方案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其建国方案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是如何形成的?(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2)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邀请,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
(在哈尔滨的民主人士章伯钧等提出,政治协商会议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
这个意见为中共中央所接受。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中共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一道参加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单项选择题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中美民族矛盾B中日民族矛盾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2.《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取得的战略优势是( )A获得了自卫战争的准备时间 B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C赢得了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3.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 )A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B要不要和平建国的问题C实行宪政、结束训政的问题D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的问题4. 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A中国民主同盟B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5、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在于A影响战略决战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6. 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7.蒋介石被迫下台后,代总统李宗仁的实际政治态度是( )A希望结束内战,实现和平B接受中共八项条件,进行和谈C与中共和谈,划江而治 D顽固不化,准备卷土重来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A如何夺取全国革命胜利B如何解决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问题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D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9.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 ( ) A北平 B延安 C西柏坡 D上海10.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 )A撕毁《双十协定》 B进攻中原解放区C进攻上党地区 D撕毁停战协定11.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孟良崮战役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开始 D渡江战役开始12. 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 )A张治中 B蔡廷锴 C杜聿明 D傅作义13.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针对的是( )A打垮国民党的历次反革命军事围剿B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浪潮C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D内战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二、多项选择题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A山东 B中原 C华东 D陕北 E晋冀鲁豫2.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与重点进攻的作战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A分兵作战化整为零的原则 B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 C运动战的作战方法 D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 E游击战3.关于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各方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蒋介石以和谈作缓兵之计B李宗仁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C蒋介石为了退居幕后指挥D中共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E国民党为了结束战争,恢复和平4.通过重庆谈判和签订的"双十协定",中共取得的成果有( )A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诚意B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C实现了中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合法地位D团结了民主力量E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5. 对1946年政协会议协议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B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愿望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双十协定》的内容有( )A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B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C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D实施《和平建国纲领》E实施《宪法草案》三、简答题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北平和平解放。
这一事件发生在下列哪场战役中()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2.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意义在于()A.解放了许多城市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D.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A.三大战役的胜利B.渡江战役后C.南京解放后D. 全国大陆解放后4.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A. 国统区的学生运动B. 国统区的工农运动C. 国统区的地下斗争D.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5.中国共产党在军事战略上明确实行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是在()A.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之后B.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之后C. 开辟井冈山报据地之后D.全国抗战场发之后6.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的时间是()A .1947 年12 月~1949 年2 月B. 1948 年5 月~1949 年l 月C. 1948 年6 月~1949 年8 月D. 1948 年9 月~1949 年1 月7.1947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B. 全面扩大解放区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8.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黄对比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9.就总体而言,解放战争前期,人民军队执行了类似于它在下列哪一时期的基本作战方针?()A.1926 年7月~1927 年12 月B.1930 年12 月~1933 年3 月C. 1933 年10 月~1935 年l 月D. 1937 年7 月~1938 年10 月10.1946 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因为()A. 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C.违反《和平建国纲领》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11.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2.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A. 没收地主的土地B. 调整减租减息政策C. 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D. 废除土地私有制13.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A.中国民主同盟B.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4.1947 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全面进攻解放区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15.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几经转移。
第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篇:第7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是非判断题1、二战以后,在国共问题上,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要求国民党和共产党和平解决政治纷争,反对国民党政府打内战。
(N)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根本目标是使中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继续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N)3、抗战胜利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张“以民主的方式争取民主,以合法地行动争取合法的地位”,企图走第三条道路。
(Y)4、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决议虽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在一个时期内,是否忠实履行它,是人民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
(Y)5、从1946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N)6、《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改革法令,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N)7、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表明在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都打了败仗。
(Y)8、抗战胜利后,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所主张的“中间路线”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Y)9、内战爆发后,客观形势决定了人民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原先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各党派都靠近了中国共产党,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N)10、1949年9月的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创建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Y)11、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它们不再是在野党,成为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
(Y)12、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
(N)二、单项选择题: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B)A、保持中立的政策B、扶蒋反共的政策C、武力干涉的政策D、遏制中国的政策2、1945年8月,为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在周恩来和(A)陪同下,亲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谈判。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反蒋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答:原因:主要是由于蒋介石集团加紧推行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从而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抗。
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鼓舞也起重要作用。
意义:标志着国统区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反蒋爱国统一战线的进一步扩大,宣告蒋介石政治欺骗的彻底破产,说明国民党反动派极其孤立,已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动摇了国民党统治的后方,直接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促进中国革命新高潮迅速到来的重要因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分别是什么?答: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答:(1)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已严重丧失人心。
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政府所派官员把沦陷区的接受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使人心进一步丧失。
(2)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向人民征收各种捐税,无限制地发现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把全国人民置于了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
(3)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仍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
总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了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了全面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作用: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要求○重点: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难点:国民党迅速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掌握:重庆谈判、政协协议、解放战争的进程、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新中国的诞生理解: 蒋介石反动集团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注定要失败的了解:1.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的原因2.试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
3.述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4.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主要外语词汇:the Chongqing Negotiations,the Liberation War,The Second Front,The Land Reform, "The Third Way",three Main campaigns,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辅助教学情况:讲授、板书、课堂讨论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形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
在国际上,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打败,资本主义世界的总体力量有所下降;社会主义的苏联进一步巩固,东欧和亚洲的部分国家开始建立人民民主制度,亚洲和非洲兴起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旧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瓦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人民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向前发展,世界民主力量的这种发展,对各国反动势力是一种有力的制约,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这就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这表明()。
[2017年真题] A.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B.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D.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军队
【答案】A
【解析】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经过一年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之不能持久的方针,中共中央决定不待完全粉粹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6月底,三路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B项,解放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没有战略相持阶段(抗战有战略相持阶段)。
C项,1948年秋,毛泽东同志从人口到兵力和解放区面积对比后,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D项,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军队。
在1947年进行战略进攻时,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
2.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
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
[2016年真题] A.“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B.“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
C.“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D.“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
【答案】C
【解析】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A项,“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是1950年土改的内容,目的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项,“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是土地革命时期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的代表提出的土地政策。
D项,“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是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土地法》的内容。
3.抗战胜利后,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为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而达成的协议是()。
A.双十协定
B.《共同纲领》
C.《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D.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答案】A
【解析】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B项是在1949年9月通过的。
C项是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讲演,科学地预测抗日战争阶段过去后时局发展的方向,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争取和平发展和准备革命战争的方针。
D项是在1945年8月25日抗日战争结束后发表的。
4.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统一战线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击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A项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的统一战线;B项是土地革命期间建立的统一战线;C项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
5.全面内战爆发,毛泽东指出,我们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是()。
A.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
B.我们有苏联的援助
C.解放区即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
D.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性质
【答案】D
【解析】毛泽东指出:①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②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民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
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6.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挑起全国性的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
A.东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陕甘宁边区
【答案】B
【解析】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
7.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
A.和平、民主、团结
B.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巩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
【答案】B
【解析】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这个口号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全国人民的斗志。
A项是在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
C项是在毛泽东所著的1949年的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提出的。
D项是1946年在《关于停止国内军事
冲突的通告》中提出的。
8.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的文件是()。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答案】D
【解析】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
《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
“五四指示”发出后,各解放区根据指示精神,迅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9.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是()。
A.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B.戊戌变法
C.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改”)运动的热潮。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
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因此,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10.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开始最早的是()。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济南战役
【答案】B
【解析】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的阶段: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1948年11月2日)、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开始最早的是辽沈战役。
D项,济南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6日至24日,不属于三大战役。
11.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向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政策过渡的文件是()。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答案】A
【解析】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