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常见病合理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130
老年人如何做到合理用药
老年人要合理地使用药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病情选择最佳的药物和剂型;二是制订最佳的给药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疗程。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药适应症要强,品种要少。
需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也就是对症下药,决不可乱投药物。
要选择针对性强、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用药尽量简单,品种要少,一种药物能解决问题决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这样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不良反应。
2、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法。
慢性病者尽量用口服制剂 (如片剂、胶囊剂或溶液剂),老年人尽量不用缓释片,因释放慢,吸收量增加,易产生毒性。
急性病者可选用注射用药(如静注、静滴、肌内或皮下注射),但一般老年人尽量少用肌内或皮下注射。
3、用药剂量要小。
老年人的用药剂量要小,60~80岁老年人用成人剂量的3/4~4/5,80岁以上者则只用l/2。
有肝肾功能障碍的中老年人用量应更小。
鉴于老年人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用量就尽量做到个体化,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调整。
4、要遵照医嘱服药。
要按医生处方所规定的用药剂量、次数和疗程用药。
未经医生同
意,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服药的次数和剂量,到疗程时,要及时停药或减量。
由于老年人常出现忘服、重服、多服、误服或漏服等现象,常可影响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康复,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用药时最好有人为其“把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寿命正在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我国也不例外,由于老年人在生理(体质、体力、免疫力、吸收排泄、解毒能力等的降低,以及血液循环,细胞膜和血管的通透性,身体的适应能力、水和盐类的代谢,神经和内分泌等活动能力都减低),心理等方面均处于衰老与退化状态,且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的频率与品种较多,故其副作用发生率也较大,有资料显示41-50岁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80岁以上增至25%。
据调查75岁以上的病人每日用药3-4种者占34%。
药动学特点随着年龄而改变,血药浓度以增高,体内稳态机制调节变差,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强,免疫机制降低,导致过敏反应的增加。
由此可见,在充分认识老年人生理、心理、病理特点及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神经系统脑细胞为有丝分裂后的细胞,出生后其数量不再增加。
因此,随着年龄增加,脑细胞逐渐老化减少而脑重量减轻,女性较男性明显。
脑的血液循环在30岁以后就逐渐减慢,老年人虽平均脑动脉压保持恒定,但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又由于脑耗氧量的减少,直接影响脑能量储备,导致功能减退,如表现为运动的敏捷性差,适应能力低,易出意外事故等。
心血管系统的改变(1)心脏:老年人心肌细胞内脂褐质沉着,心肌胶原样淀粉样变性增多,心内膜增厚与硬化,造成心脏的生理功能普遍减退,心输出量降低,心搏出量减少,心肌收缩力与顺应性减退,心室收缩减慢。
(2)血管:老年人无论是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表现在弹性纤维进行性磨损、断裂、钙沉积与血管胶原纤维交联,致使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从而造成脑、冠脉、肾与肝血流减少。
(3)血压:由于老年人动脉弹性降低,扩张度减退,因此收缩压随增龄而升高,运动时,舒张压虽与年轻人比较无多大变化,而收缩压明显上升,且运动后血压恢复正常也较缓慢,再加之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反射性调节机能降低,因而老年人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注意事项【摘要】随着老年人的年纪越来也大,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出现了衰老的症状,免疫能力、身体代谢等都大不如前。
本文从分析老年人的吸收、代谢等能力出发,考虑了老年人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分别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服用安眠药和抗生素以及止痛药等方面阐述老年人的正确用药,并总结出合理用药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注意事项合理用药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日渐明显了。
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也会出现衰退,自然而然地会患上很多疾病,那老年患者用药的机会也会很大,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损害也会因此而明显增加。
因此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1 现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21世纪可达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的25%[1],但其消耗处方药数量却占33%,其中不合理用药占25%[2]。
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多种疾病,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约有1/4老年患者同时用药4种—6种。
因此,由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大。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发表的资料:50岁~60岁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14.4%,61岁~70岁为15.7%,71岁~80岁为18.3%,80岁以上为24%。
药源性死亡率约占住院死亡率的25%左右。
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平均为22.2%。
经临床研究表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只有少数药物的副作用,属于药效学方面的原因[3]。
因此,需了解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才能合理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老年人的特点2.1生理特点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主要是机体老化、功能障碍,其基本特征为累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因性、危害性。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逐渐老化衰退致机体活动减退,生物效能减低,环境适应能力减弱,器官应激能力衰减。
用药教育一,老年人用药1.阿司匹林与老年人阿司匹林是一种古老的退热止痛抗感冒药物。
近10年来,由于科学的发展,发现它有许多新的药效药理作用,与老年病有密切关系。
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服用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对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
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降低50%以上。
2、防治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对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服用阿斯匹林,其知觉度每年可恢复17%-20%,且不易再复发。
对发病率亦有明显影响,据文献报告可降低30%以上。
3、增强机体免疫力:科学家指出,阿斯匹林能促进免疫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
由此可以推论并经临床实践证明,阿斯匹林不仅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并有抗癌抗艾滋病作用。
4、抗衰老作用:阿斯匹林可以使人体角膜组织保持弹性,这是因为阿斯匹林能抑制角膜组织中糖原的生成,故能延缓角膜老化过程。
临床研究报告表明,应用阿斯匹林可使白内障的发生率减少50%以上。
5、预防结(直)肠癌:美国癌症协会对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服用阿斯匹林组比未服用组的结肠癌的发病率减低40%以上。
6、对糖尿病的防治:据文献报告,每日服用阿斯匹林可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是由于阿斯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阿斯匹林还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故有降血糖作用。
此外,阿斯匹林还有些作用,如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副作用和降压保胎作用等。
在服用剂量上,一般以每日服用肠溶阿斯匹林100毫克为宜;服用时间最好在早晨7时前最好。
因为晨起后血小板聚集力逐渐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强,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时刻,所以,在早晨起床后要尽早服药。
但对患有胃溃疡病、胃出血倾向者应慎重用药,宜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抗精神病药与老年人老年人服用抗精神病药后经常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限制使用适应症。
开始治疗时用药量应低于青年人的标准,只能在仔细的临床观察下逐渐增加剂量。
老年人怎样合理用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出现各种健康问题,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身体健康。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代谢能力下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会减慢,因此老年人在用药方面需格外谨慎。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
一、老年人用药的注意事项(一)避免混合用药老年人由于常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认识能力下降等因素,往往难以正确掌握各种药物的用法和用量,容易造成混合用药。
混合用药容易引起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人在用药时应遵医嘱用药,尽量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加倍用药,切忌混用中药和西药。
(二)定期做药物清单老年人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做好药物清单,包括药品的名称、用法、用量等信息,方便及时咨询医生。
也可以随身携带一张药物清单,以应对突发情况。
(三)警惕药物过敏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免疫功能下降,易出现药物过敏反应。
因此在用药期间,如出现皮疹、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继续使用可能造成过敏的药物。
(四)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老年人在用药时,应仔细咨询医生,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容易出现药物累积,导致中毒的情况。
因此老年人在用药时,应遵守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加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六)注意药物存储老年人在用药时,应将药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药品受潮和变质。
还要将药品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以避免发生意外。
二、老年人常用药物(一)心血管药物由于老年人患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概率较高,因此心血管药物是老年人常用的药物之一。
常用的心血管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在使用心血管药物时,老年人需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避免出现低血压、心率过缓等不良反应。
老年便秘的合理用药能性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部分严重便秘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年便秘的药物治疗。
01渗透性泻药聚乙二醇该药物适用于糖尿病或需要无糖饮食的患者。
一般用水充分溶解后服用即可。
聚乙二醇不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不影响肾功能,安全性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
需要注意的是,当大剂量服用聚乙二醇时可能会出现腹泻、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停药24-48小时后即可消失。
因此需严格按照医嘱服用剂量进行使用。
乳果糖口服溶液乳果糖是目前临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常用药物。
该药为一种人工合成的不吸收性双糖,药物可被结肠中细菌分解成乳酸和醋酸,从而达到阻止肠腔内水分吸收及增加粪便含水量的作用;并且能够加快肠蠕动,促使粪便软化,最终使粪便能够顺利排出。
乳果糖因为是人工合成的双糖,不被人体吸收,所以糖尿病人也适用,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也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和肾功能的老年便秘患者。
02刺激性泻药比沙可啶肠溶片常用于急、慢性便秘以及习惯性便秘患者。
比沙可啶必须整片吞服,不可碾碎或溶解后服用,服药前后2小时内不得服用牛奶或抗酸药。
该药物不主张老年患者长期服用,建议短期或间断性服用。
偶有引起腹绞痛的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
03润滑性药物开塞露常用于有便秘症状的老年体弱及伴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排便费力的患者治疗。
使用时,需注意其刺破/剪开装有药液的容器时,应确保药导管开口光滑,以免擦伤;需将药液缓慢记入直肠内,成人用量一般为1支/次,具体以药品说明书为准。
04促动力药西沙比利西沙必利是一种全胃肠动力药,主要是5-羟色胺激动剂,刺激直肠神经元,增加乙酰胆碱释放和增强乙酰胆碱能作用,增强调控肠运动功能,促进肠管蠕动。
西沙必利还具有增强肛管括约肌的正性促动力效应和促使肛管自发性松弛的作用,缩短粪便在结直肠停留时间。
05促肠液分泌药利那洛肽主要用于成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一般于餐前30分钟服用。
合理用药的原则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等因素,科学地选择合适的药物,合理地应用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整。
合理用药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的疾病表现不同,身体状况不同,药物敏感性不同,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选择药物和剂量。
老年人因为肝肾功能下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减弱,需要减少药物剂量;儿童因为生长发育尚未成熟,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也有差异,需要注意选择儿童用药。
2.有效性原则:选择具有良好疗效的药物。
医生应根据疾病的特点、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已有的临床研究数据,选择对该疾病具有较好疗效的药物。
也要注意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保证药物的针对性。
3.安全性原则:药物的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则之一。
医生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评估药物的安全性,了解药物的副作用、禁忌症以及适应症,并据此判断是否适合该患者使用该药物。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要格外注意药物的安全性。
4.适度用药原则:在用药时应遵循适度用药原则,即选择最低剂量和最短疗程来达到治疗效果。
过度用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增加了治疗的费用成本。
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5.合理联合用药原则:有些疾病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来进行治疗,这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甚至产生危险。
在联合用药时要仔细评估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
6.定期监测和调整用药原则: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监测,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副作用。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7.药物教育原则:合理用药还包括给患者提供药物教育,使患者了解药物的正确用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人如何合理用药各位伯伯阿姨大家上午好!伯伯阿姨虽然我们崇尚健康,但我们无法回避健康的夙敌----疾病!因为在我们生活中它或多或少总是存在。
今天将和大家分享和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当疾病时,如何合理用药。
为什么要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是当今人类主要死因,而老年人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受害者据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在我国各级医院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远远超过传染病的死亡人数。
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人数为250万,其中有1/5为严重反应(轻者致残,重者致死)。
急症患者中约有1%~4%是由于用药不当所致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但占医院就诊人数50%住院人数39%医疗费用50%药物消耗40%药物不良反应1/3ADR入院15~30%ADR致死者5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作用与青壮年有很大差异;尤其老年人又往往一人多病,用药种类较多,药物不良反应(ADR)及药源性疾病亦随之增加.所以老年人的合理用药是身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老年人如何合理用药?安全:合理用药的前提,风险愈小愈好有效:合理用药的目的,以远期预后为中心合理用药四大要素适当:合理用药的要求,贯穿用药始终适当病人,适当药物,适当途径,适当时间,适当剂量,适当疗程,适当目的经济:是病人依从性良好的基础,否则不能坚持老年人合理用药的原则⒈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执行5种用药原则(不超过5种药品);有相互干扰作用的药慎用;可用可不用的药不用;不滥用药;如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及未经论证的保健药⒉掌握好最佳的用药剂量最小剂量始,先用成人1/10,1/5。
注意微调逐渐加量病情稳定逐渐减量高危药物(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抗肿瘤药、抗凝药、抗生素、消炎镇痛药、睡眠药、抗抑郁及抗精神失常药、麻醉药等)治疗剂量接近中毒剂量。
⒊掌握好用药最佳时间饭前服的药:助消化胃蛋白酶合剂;抗酸药乐得胃;抗糖尿病药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拜糖平须与食品同服);利胆药(利胆灵、利胆片)4掌握好用药最佳时间睡前服的药:睡眠药、驱虫药、抗肿瘤药、抗溃疡病药(法莫替丁、洛赛克)、钙剂。
老年人应该怎样合理用药随着我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医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也在相应增加,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反而越来越严重,人们到一定年龄阶段以后,身心都处于急剧衰退状态。
大多数老年人都患有很多基础疾病,以慢性病居多,需长时间接受治疗,因此用药种类繁多,很多药物都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因此老年人用药的过程中,需要对其问题进行特别的关注和探究,以确保老年人用药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通过一些措施,也可以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
为了保证老年人的合理用药,我们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系统器官、组织生理、生化功能以及病理生理所发生的特点,以及怎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正确使用药品至关重要。
一、老年药动学特点(1)吸收特点由于老年人肠胃功能不断的退化,胃排空的时间有所增加,所以对其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如铁剂、半乳糖、钙、维生素 B等,吸收是减少的,对于被动扩散方式吸收的药物没有什么影响。
(2)分布特点当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含量出现下降的情况时,会对药物和蛋白的结合造成影响,药物在血浆蛋白中的游离药物浓度会有所增加,相对来说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也会有所增强。
类似的药物比如华法林、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等,蛋白结合律都较高,当老年人在服用这些药物的时候都需要注意。
(3)代谢特点肝脏是药物代谢解毒的重要场所,但是老年人的肝功能逐渐在退化。
例如肝重量的减轻,肝细胞以及肝血流量下降,因此会造成肝微粒体药酶合成的减少,药物代谢减慢,长时间处在半衰期,使药物大量时间聚集在体内产生不良反应,所以以下药物应该适当减少用量。
例如:利多卡因、普萘洛尔、苯巴比妥、阿司匹林等等。
但是由于老年人年龄,个体体质,以及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不尽相同,目前也没有能够直接反映老年人使用药物肝脏代谢能力的临床检验部门,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用药剂量还需要考虑个体化治疗。
(4)排泄特点肾脏是药物主要的排泄器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肾脏器官功能也在不断的退化,老年人血管的硬度也在不断增加,血管中的血流量也在不断减少,相比年轻人来说,老年人的肾功能作用强度只有其一半,老年人经常使用的一些药物,比如苯巴比妥、氨基糖苷类、地高辛以及四环素类等等,这些药物在平时使用的过程中更应该谨慎一些,对用药剂量的把握也应该更严格。
41康寿之道益 寿现代养生 2020年6月第20卷第11期近年来,中国存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据统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60岁以上人口可能会占比10%。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不断衰退,身体各个器官组织自然老化,新陈代谢过程变慢,其中很多人深受慢性病和老年病等疾病的折磨。
老年病是什么呢?通俗地讲老年人易患的疾病就叫“老年病”。
老年病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老年人特有的疾病,比如老年痴呆、脑动脉硬化、老年性耳聋等;第二类是老年人常见疾病,比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第三类是老年人和青年人都可发生的疾病,但是在发病率和临床表现上老年人和青年人不同,例如肺炎,老年人患肺炎时病情较青年人更重,并且有症状不典型的表现。
接下来,从以下6大系统了解一下老年人易患的慢性病。
1.心血管系统。
血管功能病变、心脏病变是比较常见的两类心血管系统疾病。
最常见的是高血压,临床认为病因有4种,即遗传因素、年龄因素、饮食因素、心理因素,烟酒过度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致病。
此外,冠心病也是高发疾病,以心肌梗塞、心绞痛为主要症状,表现为食欲降低、胸闷、腹痛、恶心呕吐等。
2.呼吸系统。
人步入60岁以后,呼吸功能逐渐降老年人怎样合理用药李沛沛 成都市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低,接踵而至的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和喘息。
尤其在秋季和冬季,气候变化大,很容易感冒,并且病情较为严重。
3.消化系统。
数据统计发现,老年疾病中接近一半患者是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胃黏膜病变导致。
导致胃黏膜病变通常有三种情况即急性胃炎调治不当、烟酒浓茶和药物的刺激。
另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就是便秘。
便秘是一类非常常见的疾病,以排便费力、质硬为主要表现。
4.运动系统。
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一种运动系统疾病,表现为腰背部拉伸痛,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咳嗽时会有强烈的疼痛感,老年人骨密度丢失严重,很容易患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
5.内分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