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常见病合理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130
老年人如何做到合理用药
老年人要合理地使用药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病情选择最佳的药物和剂型;二是制订最佳的给药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疗程。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药适应症要强,品种要少。
需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也就是对症下药,决不可乱投药物。
要选择针对性强、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用药尽量简单,品种要少,一种药物能解决问题决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这样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不良反应。
2、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法。
慢性病者尽量用口服制剂 (如片剂、胶囊剂或溶液剂),老年人尽量不用缓释片,因释放慢,吸收量增加,易产生毒性。
急性病者可选用注射用药(如静注、静滴、肌内或皮下注射),但一般老年人尽量少用肌内或皮下注射。
3、用药剂量要小。
老年人的用药剂量要小,60~80岁老年人用成人剂量的3/4~4/5,80岁以上者则只用l/2。
有肝肾功能障碍的中老年人用量应更小。
鉴于老年人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用量就尽量做到个体化,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调整。
4、要遵照医嘱服药。
要按医生处方所规定的用药剂量、次数和疗程用药。
未经医生同
意,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服药的次数和剂量,到疗程时,要及时停药或减量。
由于老年人常出现忘服、重服、多服、误服或漏服等现象,常可影响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康复,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用药时最好有人为其“把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寿命正在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我国也不例外,由于老年人在生理(体质、体力、免疫力、吸收排泄、解毒能力等的降低,以及血液循环,细胞膜和血管的通透性,身体的适应能力、水和盐类的代谢,神经和内分泌等活动能力都减低),心理等方面均处于衰老与退化状态,且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的频率与品种较多,故其副作用发生率也较大,有资料显示41-50岁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80岁以上增至25%。
据调查75岁以上的病人每日用药3-4种者占34%。
药动学特点随着年龄而改变,血药浓度以增高,体内稳态机制调节变差,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强,免疫机制降低,导致过敏反应的增加。
由此可见,在充分认识老年人生理、心理、病理特点及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神经系统脑细胞为有丝分裂后的细胞,出生后其数量不再增加。
因此,随着年龄增加,脑细胞逐渐老化减少而脑重量减轻,女性较男性明显。
脑的血液循环在30岁以后就逐渐减慢,老年人虽平均脑动脉压保持恒定,但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又由于脑耗氧量的减少,直接影响脑能量储备,导致功能减退,如表现为运动的敏捷性差,适应能力低,易出意外事故等。
心血管系统的改变(1)心脏:老年人心肌细胞内脂褐质沉着,心肌胶原样淀粉样变性增多,心内膜增厚与硬化,造成心脏的生理功能普遍减退,心输出量降低,心搏出量减少,心肌收缩力与顺应性减退,心室收缩减慢。
(2)血管:老年人无论是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表现在弹性纤维进行性磨损、断裂、钙沉积与血管胶原纤维交联,致使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从而造成脑、冠脉、肾与肝血流减少。
(3)血压:由于老年人动脉弹性降低,扩张度减退,因此收缩压随增龄而升高,运动时,舒张压虽与年轻人比较无多大变化,而收缩压明显上升,且运动后血压恢复正常也较缓慢,再加之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反射性调节机能降低,因而老年人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注意事项【摘要】随着老年人的年纪越来也大,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出现了衰老的症状,免疫能力、身体代谢等都大不如前。
本文从分析老年人的吸收、代谢等能力出发,考虑了老年人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分别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服用安眠药和抗生素以及止痛药等方面阐述老年人的正确用药,并总结出合理用药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注意事项合理用药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日渐明显了。
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也会出现衰退,自然而然地会患上很多疾病,那老年患者用药的机会也会很大,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损害也会因此而明显增加。
因此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1 现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21世纪可达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的25%[1],但其消耗处方药数量却占33%,其中不合理用药占25%[2]。
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多种疾病,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约有1/4老年患者同时用药4种—6种。
因此,由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大。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发表的资料:50岁~60岁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14.4%,61岁~70岁为15.7%,71岁~80岁为18.3%,80岁以上为24%。
药源性死亡率约占住院死亡率的25%左右。
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平均为22.2%。
经临床研究表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只有少数药物的副作用,属于药效学方面的原因[3]。
因此,需了解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才能合理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老年人的特点2.1生理特点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主要是机体老化、功能障碍,其基本特征为累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因性、危害性。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逐渐老化衰退致机体活动减退,生物效能减低,环境适应能力减弱,器官应激能力衰减。
用药教育一,老年人用药1.阿司匹林与老年人阿司匹林是一种古老的退热止痛抗感冒药物。
近10年来,由于科学的发展,发现它有许多新的药效药理作用,与老年病有密切关系。
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经常服用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对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
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降低50%以上。
2、防治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对老年性中风和老年痴呆服用阿斯匹林,其知觉度每年可恢复17%-20%,且不易再复发。
对发病率亦有明显影响,据文献报告可降低30%以上。
3、增强机体免疫力:科学家指出,阿斯匹林能促进免疫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
由此可以推论并经临床实践证明,阿斯匹林不仅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并有抗癌抗艾滋病作用。
4、抗衰老作用:阿斯匹林可以使人体角膜组织保持弹性,这是因为阿斯匹林能抑制角膜组织中糖原的生成,故能延缓角膜老化过程。
临床研究报告表明,应用阿斯匹林可使白内障的发生率减少50%以上。
5、预防结(直)肠癌:美国癌症协会对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服用阿斯匹林组比未服用组的结肠癌的发病率减低40%以上。
6、对糖尿病的防治:据文献报告,每日服用阿斯匹林可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这是由于阿斯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阿斯匹林还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故有降血糖作用。
此外,阿斯匹林还有些作用,如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副作用和降压保胎作用等。
在服用剂量上,一般以每日服用肠溶阿斯匹林100毫克为宜;服用时间最好在早晨7时前最好。
因为晨起后血小板聚集力逐渐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强,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时刻,所以,在早晨起床后要尽早服药。
但对患有胃溃疡病、胃出血倾向者应慎重用药,宜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抗精神病药与老年人老年人服用抗精神病药后经常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应该限制使用适应症。
开始治疗时用药量应低于青年人的标准,只能在仔细的临床观察下逐渐增加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