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国际关系 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国际关系分析》笔记阎学通阎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管子·霸言》:“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
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
”这是讲国家国际地位变化的相对性,即一国的崛起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衰败。
没有他国的衰败,一国是不可能崛起为世界霸权的。
《荀子·王制》提出:“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
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
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
”这是讲争取人心、争取盟友和兼并土地三种不同战略所能产生的三种不同战略结果,以及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了烛之武劝秦穆公不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他以国际政治中的实力相对性原理说服了秦穆公放弃助晋攻郑的政策。
P11。
阎学通: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P15。
有独立的结论不是指追求与众不同的看法,而是指掌握了可以支撑自己看法的事实依据和完整逻辑。
只要有事实和逻辑支撑,哪怕与他人观点一致也证明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
P20。
国际体系的性质:国际体系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质:国际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体系,支配国际体系运转的最主要规律是实力向心规律,国家靠实力聚向体系中心,各国都想占据这个体系的中心位置,结果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离体系中心最近而实力弱小的国家被边缘化。
P24。
国际体系社会属性是等级性:有政府社会与无政府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社会等级,而在于决定社会等级的标准不同。
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主要准则是实力;而在有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准则是权力。
P26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主要区别P27国际体系变化的动力: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变化源于行为体变化(这里的行为体是指行为体实力变化,而不是行为体性质变化),而行为体变化则源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变化。
自由主义者利用国际规范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体系的改变,认为核禁忌规范巩固了冷战期间的两极国际格局,而且认为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变化源于人道主义干涉规范对国家主权的侵蚀。
政治学研究Ξ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栺局的变化与特点[ 韩] 李 炳 镇一、广义国际格局的涵义于一定的国际体制的形成, 制约各种力量的对比, 而延缓或加速其变化。
因此, 两者密切 联系和重叠, 都具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
”栺局或星座是客观形势収展演化的产 物, 体制是人的主观创造物。
但事者又相互 联系, 相互重合, 密不可分, 形成统一物。
这 也许就是人们将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等 相互混用而不加区分的原因所在。
栺局论, 是国际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具体的国际政治栺局, 则是世界形势的 基本内容。
把栺局概念运用于国际政治领 域, 在中国只是 80 年代的亊。
中国过去观察 世界形势和研究国际政治, 一般使用“力量 对比”、“力量配备”和“力量组合”等词汇, 强 调的是阶级关系, 立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 以革命和反动划线。
② 如果说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有宏观 ( 世界体系) 和微观 ( 行为体) 两种基本方法, 那 么从国际政治栺局入手, 则是把上述两种基 本方法统一起来, 吸取双方的长处, 避免局 限性。
国际政治栺局, 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 的主要角色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国际栺局或世界栺局, 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而且我们习惯上常常把栺局与体制、 体系相混用。
大概是由于近年来经常谈论国 际栺局的缘敀, 在论述国际关系的文章中,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概念时有所见。
① 《世界历史》杂志 1989 年第 1 期刊载潘人杰、李巨廉的《时代、栺局和人》一文中有 一段论述:“人们具体地活动在特定的世界 栺局和国际体制乊中。
⋯⋯所谓世界栺局, 主要是客观性的。
它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斗争所形成的一种 战略性态势, 西方有人称乊为‘星座’——Co h s te l la t i o n 。
人们的一切决策、活动甚至思 维方式, 都受这种既定局势的影响与制约。
所谓国际体制 ( In te r n a t i o n a l Sy s tem : 国际 体系) , 主要是主观性的, 它是由人们尤其是 拥有巨大实力的主要大国的当权者们, 根据 对世界局势的认识和判断, 通过一系列重大 的决策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
地缘战略:东北亚的战略地位与影响一、引言东北亚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繁荣的经济发展而备受关注。
该地区涵盖韩国、日本、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等国家和地区,其地缘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东北亚地区在地缘战略中的位置以及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二、地缘战略地位1. 地理位置东北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连接着太平洋和日本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东亚的东大门,东北亚地区是连接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地区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缘战略地位。
2. 资源丰富东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在地缘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3. 政治关系东北亚地区包括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
主要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它们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影响着整个地区的战略格局。
三、地缘战略影响1. 区域稳定与安全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地区内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等,这些问题对于整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构成威胁。
2. 经济合作与发展东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国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对于地区的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一体化与互联互通也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 地区军事力量与战略竞争各国在东北亚地区拥有不同的军事力量,地区内的战略竞争关系紧张。
军事力量的对比直接影响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也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四、结论东北亚地区作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的区域,其地理位置、资源丰富以及政治关系对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地区内的稳定与安全、经济合作与发展以及军事力量与战略竞争将继续是地缘战略领域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也将不断演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以上是对东北亚地缘战略地位与影响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1.[单选题]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200年的时间里,()不属于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
A.美国在获得加利福尼亚后如何向太平洋彼岸推进B.俄日早期的领土争端和经济关系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C.中日关于钓鱼岛的争端问题如何产生D.中俄东段边界的疆域是怎么形成的我的答案:C2.[单选题]沙皇俄国国家的性质是()。
A.共产主义B.资本主义C.帝国主义D.农奴制我的答案:D3.[单选题]()是美国获得加利福尼亚后继续向太平洋彼岸推进的前提。
A.新区域的经济引力B.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C.俄国退出美洲殖民地的买卖D.俄国势力的衰退我的答案:C4.[判断题]俄国和中国本就一直接壤。
()我的答案:错C.乾隆D.雍正我的答案:B2.[单选题]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将在东北亚问题上的重心转向了()。
A.韩国B.蒙古C.朝鲜口.日本我的答案:D3.[单选题]()是清朝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
C.《中俄蒙协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我的答案:B4.[判断题]《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但是是在中方作出了重大让步的前提下签署的。
()我的答案:对1.[单选题]()中规定,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为界。
A.中俄《伊犁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C.中俄《天津条约》D.中俄《谖珲条约》我的答案:B2.[单选题]引发了俄国宫廷关于东方政策的大讨论的是俄国在()的殖民活动。
A.美洲B,非洲 C.欧洲D亚洲我的答案:A3.[单选题]最先意识到俄国向日本推进的危害的是()这一群体。
A.精英阶层 B.官僚阶层 C.青年学生 D.平民阶层我的答案:A4.[判断题]德川幕府在俄国东进时期不立足于外交交涉。
()我的答案:错1.[单选题]()问题在黑龙江流域的问题和千岛群岛的问题平息以后,又凸显出来。
A.朝鲜半岛B.内外蒙古C.钓鱼岛D.南海海域我的答案:A2.[单选题]1860年前后,由于统治者通常把()放在第一位,导致清政府在领土问题上表现软弱。
近代美国东北亚外交政策和实践的历史演变郭立明一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生直接肇端于沙皇俄国向这一地区的侵略扩张。
19世纪初,美国的向西扩张和俄国自其美洲殖民地的向南推进,以及两国争夺北美西北沿海地区毛皮资源的斗争,导致两国关系的紧张,成为“门罗宣言”产生的一个直接诱因。
1850年,加利福尼亚作为第31州加入联邦,美国的大陆扩张已西抵太平洋沿岸。
在此前后,美国出现了主张跨越太平洋向东方扩张的社会思潮。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核心人物威廉・西华德更明确提出美国的使命就是在太平洋沿岸同东方文明接触。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通过其在太平洋沿岸新获得的土地,夏威夷群岛以及日本和中国的必然开放所进行的商业交往中孕育着伟大的未来。
当时日益广泛和紧密的美欧关系的地位总有一天将下降,并失去其重要性;美国的最大发展将是在大陆的另一边,“太平洋、其沿岸和岛屿及周边广大地区,将成为在世界的伟大未来中各种事件发生的主要舞台。
”〔1〕1852年3月,美国政府委任国家邮船总监佩理准将为东印度舰队司令和遣日特派大使,遂行使日本“开国”的使命。
1853年7月8日佩理率舰驶抵浦贺,强迫日本接受了美国的国书。
1854年3月31日,美国仿照中美望厦条约与日本签订了“开国”条约。
佩理行前,国务卿曾给他下达训令,其中写道:“最近的一些大事,诸如海洋上航行的蒸汽轮船,我国在太平洋沿岸取得广袤领土和迅速在那里定居,在该地发现金矿,以及在横亘间隔两大洋的巴拿马地峡上建立便捷的交通等,实际上已经使东方各国越来越靠近我们本国。
虽然这些大事的后果还未开始被感觉到,可是与这些国家间的交往已经大为频繁,其日后的扩展是不可限量的。
”“对航行于这些海洋的美国人加以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义务了”。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称这是“美国对太平洋政策基础的第一次全面的陈述”〔2〕。
美国内战结束到19世纪末,是美国历史上的“镀金时代”。
美国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其经济实力大增,为美国实现由大陆扩张转向海外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
浅谈延边地区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延边地区今指中国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6市和汪清、安图2县,首府为延吉市。
1913年出版的吉林地志,记有论大陆交通,东南一面复当延边之冲。
这应该是延边一词最早出现。
在延边一词出现之前,多用“间岛”代指延边地区。
在从19世纪开始延边地区就聚集了大量的越界朝鲜垦民,早在犯禁之时,越界的朝鲜垦民就将中国光霁峪(今龙井市开山屯镇光昭村)前图们江中“假江”称为“垦土”或“垦岛”,“间岛”乃是“垦岛”(Kantao)之音转。
[1]本文为叙述方便,用“间岛”代指20世纪初的延边地区。
由于间岛地区的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加之聚集了大量的朝鲜垦民,从近代开始朝鲜和沙俄以及日本都试图夺取间岛地区的主权来实现自己领土扩张的目的。
在近代的东北亚历史当中,中国和朝鲜均遭受了沙俄、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辱,在间岛地区的朝鲜垦民往往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互相争夺的目标。
史学家们把关于间岛地区归属权的问题以及朝鲜垦民的管辖权问题等统称为间岛问题,学术界关于间岛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国方面专著主要有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孙春日在其权威性著作《中国朝鲜族移民史》,用专门的一个章节讨论间岛问题的来龙去脉。
论文主要有姜龙范的《日本介入“间岛问题”的战略构想探讨———以日本建立“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前的阴谋活动为中心》(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1)、严亚明的《“间岛”交涉与清政府外交形象的转变》(安顺师专学报,2000.01)、赵兴元的《“间岛”问题的由来及演变》(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3)、孙春日的《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等。
倪屹的博士论文《“间岛问题”研究》(延边大学2013年),是笔者所知的中国学界第一部专门研究间岛问题的博士论文。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在韩国还有少数民族主义者在借机炒作“间岛问题”,这样一来,日韩学界关于间岛问题的研究成果自然要多于中国学界,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此并不做一一论述。
黑龙江问题与早期俄中关系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美国是在()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的。
•A、1948•B、1884•C、1848•D、1984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单选题】美国获得加利福尼亚后继续向太平洋彼岸推进的前提是()。
•A、俄国退出美洲殖民地的买卖•B、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C、俄国势力的衰退•D、新区域的经济引力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3【单选题】沙皇俄国是一个()国家。
•A、农奴制•B、资本主义•C、共产主义•D、帝国主义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4【判断题】库页岛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判断题】俄国和中国本来就一直接壤。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俄国向中国东北的扩张与中俄《尼布楚条约》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在对俄外交策略上,立足于实力对比关系的君王是()。
•A、雍正•B、乾隆•C、康熙•D、顺治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单选题】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在东北亚问题上的重心转向了()。
•A、蒙古•B、日本•C、韩国•D、朝鲜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单选题】清朝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是()。
•A、《满洲里界约》•B、《中俄蒙协约》•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D、《尼布楚条约》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4【判断题】俄国人最先到达千岛群岛的时间早于欧洲人。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俄国向千岛的扩张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以下哪个群体最先意识到俄国向日本推进的危害?()•A、平民阶层•B、官僚阶层•C、精英阶层•D、青年学生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单选题】俄国在()的殖民活动引发了俄国宫廷关于东方政策的大讨论。
•A、亚洲•B、非洲•C、美洲•D、欧洲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3【单选题】以下哪个条约中规定,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为界?()•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C、中俄《伊犁条约》•D、中俄《天津条约》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4【判断题】德川幕府在虾夷地区实行的政策与满清政府在东北实行的政策一致。
今天,气质出众的李老师给我们讲解《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李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战后以来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的基本结构、中国崛起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安全形以及中国在东北亚地区面临的安全环境与挑战。
东北亚在地理范围上包括中国的东北部、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同时由于美国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渗透和美国与该地区安全利益的相互依存关系,美国也应该被包括在东北亚地区安全的范畴之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东北亚地区带来冷战以及使得美国力量介入。
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规定了美苏之间的势力范围,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政治归属尚未确定。
而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朝鲜战争完全改变战后东亚国际政治关系格局。
使得日本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中心与主要支柱。
而朝鲜半岛成为大国间的缓冲地带,形成冷战对抗局面下的安全秩序。
在全球、地区、次区域出现三重结构:美苏对立,中美对立和中苏对立,朝鲜半岛与台湾问题。
战后以来,东北亚政治安全结构的基本态势为:“轮辐结构”以及有限霸权下的势力均衡与相互牵制。
其特点是:1)地区一体化难有大进展,2)地区内各国难以建立战略互信3)始终是热点地区。
冷战结束以后,国家安全与地区安全环境以及制度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安全的地区化。
在新的安全形势下,地区安全环境对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影响最直接、最重要。
安全的的地区化的特点在于,1)其威胁的主要根源源自地区内;2)地区安全互动的后果更多的局限在地区范畴之内,而不是直接扩散到全球层面;3)管理地区安全的战略和制度方向主要有地区内国家或通过力量的相互牵制或凭借集体协调与合作来处理所面临的地区安全挑战;4)地区内国家有队地区安全的认同,各国意识到与邻国之间结成命运共同体。
但是安全的地区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1)该地区大国汇聚、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冲突,战略利益的和谐关系无法构建,表现出非兼容性的特征;2)国家类型、发展程度、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各异,处于巨大的权利转型过程中,上升中的国家和衰落的国家,挑战体系现状的国家和维护体系现状的国家,从平衡的多极向不平衡的多极过渡等特点,即表现出非整合型特征;3)历史问题和冷战遗产未得到清理,各国间政治互信度低下,战略安全利益无共识,甚至敌对,冷战思维强烈。
渤海大学学报二○一五年第四期在国际关系之现实主义理论中,大国崛起是一个敏感话题,无论是以权力均衡,还是以国际体系变迁为视角,一个国家实力的上升容易引发国际均势或国际体系的非和平方式转变,甚至直接导致新兴国与霸权国之间的战争。
如果以此作为分析中国崛起的理论依据,“中国威胁论”自然而出。
然而地处东北亚这样一个国际关系复杂而敏感的、现实主义氛围强烈的地缘环境中,中国崛起并未完全验证上述理论的预言。
这并非现实主义理论在该地区的失灵,而是主要由于以下原因:中国的实力还不具备挑战美日军事同盟主导下的东北亚权力结构,东北亚东北边疆·民族与社会主持人语: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从东北亚区域战略角度关注区域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演变,并重新审视历史问题。
巩村磊《困境与超越: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国际环境分析》一文,从东北亚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了冷战后东北亚国际环境现状,指出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崛起困境”与潜在冲突,提出了以地缘经济超越地缘政治,促进深度的国际合作和政治互信,这对东北亚各国和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实现意义重大。
庞宝庆《“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金融政策析论》一文,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掠夺中国东北的金融体系,指出日本的金融控制与掠夺加深了东北殖民地化。
由于东北军政当局对日本金融政策的抵制,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铤而走险,发动“九·一八”事变。
于磊、温荣刚《“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对日绥靖及其本质探究》一文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导致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东北亚国际格局变动和英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比日本为小,因此对日本采取纵容政策。
本期栏目主持人:崔向东困境与超越:中国在东北亚崛起的国际环境分析巩村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杂志社,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关于大国崛起的路径与影响,现实主义给予了最为悲观的解读,即争霸战争不可避免;而新自由主义则认为新兴大国成功崛起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区域性和全球性国际关系,既对国际环境的准确把握。
当前东北亚安全困境与共有观念刘孟彧!,顾伟",刘海峰#(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北京!$$$%!)摘要:冷战结束后,东北亚普遍存在安全困境问题。
"$$&年,这一地区的安全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相反,中日两国因为历史问题、领土、能源争夺等一系列因素,出现了“政冷经热”的现象,中日政治关系还有恶化的趋势。
在半岛核问题上,美朝之间还在原地打转转,没有什么进展,反倒横生枝节。
从本质上看,这种安全困境的出现在于彼此缺乏相互信任,本文旨在用建构主义共有观念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关于改善关系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东北亚;核问题;安全困境;共有观念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20314567892,03121:0;661<;:0:031:14=2;0>7;61??9;@@520319:0+:;9*A@"$$&,@5@15/031:14=2;B 0>C25D61?:;@03;:21E;5@397D11@21:56F17*G50315C C5:;01,03121690;5@:3;C D10811@H3;@99@7I9C9@E10:1F1@852:1 D149=:15/:12;1:5/C25D61?:;90031:9?10;?1,5@031J5219@C1@;@:=69@=46192;::=1,0312139F1D11@@571F165C B ?1@0*A@/940,031219:5@/5203;::;0=90;5@6;1:5@031694K5/02=:05/194350312*G3;:1::9>9;?:909@96>L;@E03;:C31B @5?1@5@D>03103152>5/031:39217K@58617E15/:54;9645@:02=40;5@*"$$&年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关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还多了几分“寒意”。
国际关系精要读书笔记国际关系的概念,是实践的过程和理论的研究,用来描述各国在解决公共问题上的关系。
建立国际关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关系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是研究那些有助于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机制,以及怎样维持和改善它们。
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国家之间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安全关系等等。
国际关系的演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政治利益,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条件,文化观念,国家安全情况,历史背景等等。
由于国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世界多样性的存在,国际关系的发展非常复杂。
国际关系精要读书笔记主要介绍了国际关系的概念、原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
国际关系精要读书笔记深入研究了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如国际组织、国际经济政策、国际战略和安全政策、国际法、国际能源政策、国际文化、国际秩序等。
该读书笔记还深入探讨了国际关系之间复杂交互关系,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国际关系精要读书笔记中,着重介绍和讨论的是国际关系的建立和建立的机制,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协议解决冲突,避免战争。
它还阐明了国家之间关系如何受到贸易、投资、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还介绍了国际关系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以及国际关系机制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国际关系精要读书笔记》,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国家间关系的演变,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加强国家之间合作的有效机制等;掌握国际关系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加深对国际关系的改善和维持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国际形势,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构建和谐有序的国际关系、培养当前和未来年轻一代的国际视野以及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民族团结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地缘大战略》读书笔记一、整体印象这本书刚开始吸引我读的地方,在于作者将地缘政治与我国历史和周遭地理环境很好的联系在了一起,因为一直对史地都很感兴趣,自然也就在读的时候多了些思考。
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作者首先为我们梳理了地缘政治学的学术渊源与传承,自古以来,权力之争写满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政治也贯穿于人类历史生活的始终。
作者认为这种权力的争夺起因在于“人类的社会性是战争的源头。
”国与国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一样,也是守着权力的支配行动,国家具有与人一样的“动物性”。
然而,地理的因素对于国家的影响不比其对人类的影响来得小。
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它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式,例如古希腊,濒临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以及土地贫瘠的地理限制使得其成为了一个贸易发达的开放式国家,并且在文化和政治上处于高位,从而使希腊文明能成为欧洲文明之发起。
地缘政治学是诞生于俾斯麦执政之后的政治经济学术极为强盛的德国,因为地缘政治学本身便是一门大国的学问。
二战后新的国际形势也使地缘政治学再次成为显学,如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从地缘政治学中学习一系列的理论知识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游刃于大国间的地缘政治之中。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逐渐被卷入其中。
作者再对国家军事战略要素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之后,便从中国的历史说起,简单而富有创建地概述了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并分析了中国地理位置上的的“四至”特点。
紧接着,作者将眼光投向世界,逐一地对世界上的每个地区的地缘战略做了深刻剖析,为中国所面临之国际环境描绘了一副世界战略图。
二、具体感兴趣部分由于这本书后面的主体内容比较丰富,我着重阅读的是有关东北亚的几部分,即东北亚的几个国家,中、朝、韩、日、俄,也许还有蒙古。
之所以在东北亚的国际关系中较少关注蒙古,与其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密不可分,蒙古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只有两个邻国,加上地广人稀,没有成规模的工业,受困于此,只能扮演中俄间的缓冲带了。
但作者认为蒙古今年引进日、美等国的势力以牵制中国会导致其更加窘迫倒不一定,因为中国日益强大可能促使其他大国更多的将势力伸向蒙古以牵制中国;对于俄国(包括其间的苏联)和日本作者分别列了很大篇幅来论述,它们作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无人质疑,但在东北亚来讲,俄国的影响力就小的多了,甚至不及半岛上的两个国家。
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两洲的国家,作者一阵见血的描绘出了其矛盾性,被东亚世界视为西方世界一员,同时也被欧美看成信仰异端基督教的东方国家,他的扩张性也让周边国家经常保持警惕,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俄国目前在国际社会独立支撑的局面。
具体到东北亚,作者多次强调了俄远东的薄弱,毕竟其主体在欧洲,连欧洲部分都自顾不暇,更何况鞭长莫及的太平洋沿岸。
俄罗斯今年的大火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普京铁腕后并未让俄国对自己国家有较强的控制力,由于对远东控制力更弱,近年来中国人还在那片失去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移民做生意,迫使俄国人不得不引入日本制衡中国,比较典型的事例便是俄罗斯以石油管道为道具,在东北亚玩弄均势制衡中国;日本作为东北亚最特殊的国家,在本书中作者可以说剖析的还是很到位,尤其将岛国日本与同为岛国的英国做了横向的对比。
同英国面对有众多民族国家的欧陆不同,日本一直就要对付一个强大的大陆集权国家,所以无法像英国一样同大陆保持距离并像海外发展,反而通过朝鲜半岛做跳板在大陆谋求霸权成了日本的一贯战略。
但我想作者忽略了一点就是英国向西、向南到达美洲、非洲有广袤的土地供其发展殖民地,但日本列岛向西是广阔的太平洋,向南东南亚又都是分散岛屿且需经过中原政权的势力范围,自然形成了其要么向大陆发展,要么闭关锁国的局面,但我觉得作者另一想法比较合理即日本无法领导亚洲,但可以在不让其最大盟友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同亚洲进行一体化进程,当然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过程会有很多曲折;相对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及东亚甚至世界的重要性来讲,作者在这部探求中国地缘政治的书里给其的篇幅显得有点寒酸了,即使作者自己也在书中承认,半岛南部的国家经济总量达到准发达国家标准,北部则拥有核技术,两者均有改变东北亚目前局势的能力。
作为亚洲巴尔干,朝鲜半岛的角逐实质上是几个大国利益竞争的平台。
在日本、韩国都有驻军的美国是最大的庄家,称它是不在亚太的亚太国家一点也不为过,美国将是未来东北亚国际政治长期的制衡者,但不会出现像伊拉克或者阿富汗那样出兵介入的情况,原因正如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中所写一样,当今世界冲突多发生在不同的文明间,尤其是文明接壤的断裂带上。
在东北亚俄国势力衰微,日本、韩国都在保存自身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向美国文化靠拢,而传统的中华文明又不似伊斯兰文明那样与基督教文明针锋相对,中国甚至被西方认为是世界上几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之一,至少是没有全民性的宗教。
也因此,虽然东北亚暗流涌动,但两个中美大国一直没有大的冲突,这应该基本上可以保证东北亚近年局势的相当稳定。
不管提到东北亚还是其他地区,都不能不提美国的影响力,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渗透都是全方位的。
首先,由于美国人的努力,美元霸权的建立,通过全球化运动,把整个世界纳入美国金融殖民体系,金融政治因素已经上升成为第一位因素;网络政治的因素也几乎覆盖整个世界;此外,还有媒体因素——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这个世界的态度;空天力量更已经超过一般的空权、陆权和海权这样的概念,成为比传统三权更有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
这四种力量正在改变这个世界——这四种力量和地缘政治力量无关。
美国在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西岸,就可以对世界施加影响,因为它有金融力量,有好莱坞,有文化力量,有媒体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关注地缘政治因素,已不足以把握现时和未来的全球政治格局和走向。
就此意义上说,地缘政治理论对于中国,虽说已经来得有点晚了,但仍不能说是马后炮,仍对构架中国的现实政治战略有用。
只要我们不能提着头发让自己离开地球,地缘政治的影响就会永远存在,只是不像100年前那样是主宰我们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的唯一要素罢了。
另外,在美国受到金融危机打击之前,全球化口号比较响亮。
但是实际上,在真正的全球化建立起来之前,必须要经历区域化,因为没有经过区域化的全球化是不稳定的,它在很大程度是一极的,而不是多极的,但是这个世界虽然叫做地球村,仍然需要一个多极、多中心支持这个全球化。
所以,我们看到欧盟已经实现了区域化,而且正在走向很紧密的联系,像非洲、南美、北美都在这样的区域化进程中,东亚我想也必须要经历这么一个区域化,不然的话,在全球竞争中,一个一个国家将来会变得相对越来越弱小,即使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也不足以在区域化的竞争中成为一极,所以东亚必须要经历区域化,而这个区域化只可能由中国来主导,这是由中国的地理位置、由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的体量,也就是它的人口和面积以及它的经济总量,来决定的,东亚的一体化只可能由中国来主导,而且这个东亚包括东北亚、东南亚、甚至中亚和南亚的周边国家,它是一个泛东亚的概念,中国不能简单定义为一个东亚国家,它的领土在中亚和南亚都有分布,中国不应该忽略这两个方向,同时中国必须警惕过度扩张的危险。
所以,在这个扩张中,要跟以前的扩张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大陆国家的扩张,应该是可以做到非侵略性的,同时也可以是一种联合性的,它不是像海岛国家,向外扩张,必须占领殖民地,侵略别国的领土,而大陆国家的扩张,包括俄罗斯这样的,当然它是比较早诉诸于暴力的,但是它还是成功的留住了自己扩张的领土,像中国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当然不是以领土为目的,而是以市场和原材料供应为目的的扩张,而且它是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来融合周边的文化,形成一个东亚的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最后走到政治共同体。
这种融合不是取消当地的本土文化,而是向中国的传统一样,像儒释道三教,或者三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彼此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但是最后儒释道都存在,不是谁吞并谁。
最后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更丰富的思想。
文化的扩张更需要自由开放的体系,如果只是排斥、压制的,不可能是一个融合、兼收并蓄的体系,这就涉及到国内一些变革,包括它的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它的思想模式以及思想的再现,这种思想的复兴,这个不是复古,类似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欧洲的启蒙运动组合成一个新的思想,这个思想包括儒释道,也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西方的现代文明,形成一个新的华夏文明。
三、读后的一点想法中国处在特定的空间里面,东亚大陆的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本身不在于你是不是能够自觉的从地缘政治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但是本身制约了国家的兴衰,本书着眼于未来,未来以中国为主体,用地缘政治学分析中国的地缘政治,中国的历史其实就在地缘政治学的的约束之下、制衡之下,在这个结构里面出现兴衰,现在大陆和台湾中间有一个海峡,朝鲜38度线,越南是17度线,实际上都是二战结束之后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结果,现在我们还处在这个后果里头。
中国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下,实际上也有自己的地缘政治思维,受到他国地缘政治的影响,包括海峡两岸的现状,朝鲜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它的实力增长,再一个对自己国家民族地位的自觉。
鸦片战争前后,那时候中国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后面第二次大战,中国融入苏东的阵营,这种依附形式的发展,再光荣的独立自主,改革开放这么一个历程。
以意识形态看国与国之间的国家,文革时说,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天涯若比邻”,把人与人的朋友关系比喻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种比喻其实不恰当的,国家的关系不是个人的关系,中世纪基督教时代,认为个人的道德可以推广到国家,马蒂亚说个人的道德不是国家的道德,国家有国家的理性,不是个人的理性,修身是一回事,治国是另外一回事。
全球化时代,以往我们闭关自守的时代不见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必须有全球的战略眼光,要考虑到全球化格局的变化,这种国际知识,过去好像是专门的知识,专家的知识,但是在现在,变成了每一个知识分子必备的知识,没有这个知识,很难涉足于一些公共领域的重大问题。
这也是现在社会里,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悖论,你想涉猎公共性问题,但是他需要你具备一些专业化的知识,这个和19世纪左拉满足一些道德上的控诉有关系,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全球社会不断分化演变,你必须具备新的知识,比如有人批评中国和缅甸的国家关系,当然实际上中国现在变成了能源消费的大国,但是石油安全如果走马六甲海峡,就受到别人的控制,那个海峡很狭窄,但是通过缅甸,从印度洋输进阿拉伯的油气,就走陆路,这样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非常有保障,这些都需要从宏观的高度做出权衡的。
十九世纪德国法学家西尔克说过,是现代是两种运动,一个是主权向民族国家集中,还有一个主权向个人集中,前者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主权,国家构建,后者说的是公平权,实际上这两个东西,在某种条件下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的主权和国家的权利完整、强大对个人的主权、个人的公共权保护有效,比如说你在国际上,你国家的人在经商,遇到动乱了,怎么保护?如果国家强调,就可以对你的国民实施有效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