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症
- 格式:doc
- 大小:1.41 KB
- 文档页数:1
外科倾倒综合征名词解释
外科倾倒综合征 (Dumping Syndrome) 是指胃手术后失去幽门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内食糜骤然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从而引起胃肠道和血管舒缩障碍的一组症候群。
外科倾倒综合征最常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后,但也可见于食管手术、肠吻合术后等情况。
外科倾倒综合征的症状包括胃肠道症状和神经循环系统症状。
胃肠道症状包括稍食即饱感、上腹部胀满不适、恶心呕吐、吐出物为碱性含胆汁、腹部有绞痛、肠鸣音增加、腹泻、便稀等。
神经循环系统症状包括心悸、心动过速、出汗、眩晕、苍白、发热、无力、血压降低等。
治疗外科倾倒综合征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饮食上应尽量少食多餐,避免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青菜、清蒸鱼等。
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和生长抑素等。
手术治疗包括胃空肠吻合术、胃切除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倾倒综合征,倾倒综合征的症状,倾倒综合征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倾倒综合征是指由于手术,在胃切除与胃空肠吻合术后失去幽门或其正常功能,胃内食物骤然倾倒至十二指肠或空肠,可引起一系列症状。
可发生于任何类型的胃部手术之后,以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更为多见,食管手术引起迷走神经损伤也可产生倾倒症状。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早期倾倒综合征的始动是由于食物快速进入小肠,血管内的液体迁移至胃肠道以维持胃肠道内正常的渗透压,低血容量导致躯体性症状。
然而,对于高渗透压理论在倾倒综合征发生中的机制也存有疑问,因为迁移的液体量只有300~700ml,如此量的液体的急性丢失通常是容易耐受的。
Hinshaw首次报道口服葡萄糖诱发倾倒时外周血管的扩张,而非传统认为的处于低血容量状态下的收缩。
外周静脉和脾静脉扩张反应可能是早发性倾倒时出现躯体性症状和体征的重要因素。
一些研究显示5-羟色胺、激肽-缓激肽系统在倾倒发作中的作用,但证据并不引人注目。
服用葡萄糖后,倾倒患者的胰高糖素显著增高,血管活性肠肽、YY肽、胰多肽和神经降压素等也出现类似反应。
晚期倾倒综合征因反应性的躯体性低血糖所致。
食物快速进入小肠以及葡萄糖的快速吸收导致高胰岛素、高血糖反应,高胰岛素引起继发性低血糖。
二、发病机制关于症状产生的机制,人们普遍认为是:1.大量食物直接进入小肠使肠管膨胀扩张,高渗食物在小肠内从肠壁内吸出大量体液也使肠管扩张、膨胀。
2.肠管的扩张可引起自主神经反射性的反应,以致肠壁释放出5-羟色胺、缓激肽、P物质、其他肠血管活性肠肽等,从而导致肠道蠕动增快和血管扩张以及由后者引起的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循环症状。
3.细胞外液渗入肠腔,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降低,血清K 减少,加重循环系统症状的发生。
立位时食物排空更快,上述症状也就更明显。
总之,餐后症状群是以上3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反应。
症状体征一、症状临床表现症状在进食中或饭后30min内出现,持续15~60min,饭后平卧可减轻症状。
胃部手术后须谨慎倾倒综合征的发生*导读:倾倒综合征是指由于手术,在胃切除与胃空肠吻合术后失去幽门或其正常功能,胃内食物骤然倾倒至十二指肠或空肠,可引起一系列症状。
……
在胃部手术后,如胃大部切除术、胃肠吻合术等手术以后,病人有时会在饭后10~30分钟出现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肠鸣,有排便感,腹泻,病人可同时出现眩晕、头昏、大量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极度软弱,心动过速,甚至血压下降。
病人如果在饭后能平卧一会儿,症状可缓解或避免发作,这即为倾倒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多出现于术后1~3周,多在病人进食半流质饮食时出现,特别是进食加糖的牛奶时更易出现,症状多持续1小时,然后自行缓解。
出现倾倒综合征的原因是由于胃部手术后,幽门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胃内食物骤然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从而使肠粘膜渗出大量液体,而突发低血容量症候。
如果病人在胃部手术后不久出现上述症状,而体检时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应考虑倾倒综合征,如发作时验血发现血糖增高,血钾和血磷减少,则更有助于诊断。
病人出现倾倒综合征后,要注意少食多餐,饭后平卧15~30分钟,养成两餐之间或空腹时饮水的习惯。
同时要限制食糖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量。
药物可以考虑在饭前半小时给以抗胆碱能药,如普鲁本锌15~30毫克,可减慢胃肠蠕动;还可给以甲磺丁脲(D860)0.5~1.0克或胰岛素4~8u,这些药可缩短高血糖症状持续时间。
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症:倾倒综合症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在毕罗氏Ⅱ式吻合法发生机会更多。
根据症状在术后和进食后发生的迟早,临床上将倾倒综合症分为早期倾倒综合症和晚期倾倒综合症二类。
一般认为此二种表现不同,性质各异的倾倒综合症,有时同时存在,致临床表现混淆不清。
(1)早期倾倒综合症:表现为进食后上腹胀闷、心悸、出汗、头晕、呕吐及肠鸣腹泻等。
患者面色苍白,脉搏加速、血压稍高。
上述症状经平卧30~45分钟即可自行好转消失,如患者平卧位进食则往往不发生倾倒症状。
症状的发生与食物的性质和量有关,进甜食及牛奶易引起症状,过量进食往往即引起症状发作。
关于这种症状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认为早期倾倒综合症的原因有二种:一是残胃缺乏固定,进食过量后,胃肠韧带或系膜受到牵拉,因而刺激腹腔神经丛引起症状,所谓机械因素;二是大量高渗食物进入空肠后,在短期内可以吸收大量的液体,致使血容量减少,即透渗压改变因素。
(2)晚期倾倒综合症:性质与早期综合症不同,一般都发生在手术后半年左右,而多在食后2~3小时发作,表现为无力、出汗、饥饿感、嗜睡、眩晕等。
发生的原因由于食物过快地进入空肠内,葡萄糖迅速被吸收,血糖过度增高,刺激胰腺产生过多胰岛素,而继发生低血糖现象,故又称低血糖综合症。
预防倾倒综合症的发生,一般认为手术时胃切除不要过多,残胃适当固定,胃肠吻合口不要太大。
术后早期应少食多餐,使胃肠逐渐适应。
一旦出现症状多数经调节饮食,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极少数病人症状严重而经非手术治疗持续多年不改善者,可考虑再次手术治疗。
行胃肠吻合口缩小,或毕罗氏Ⅱ式改为毕罗氏I式,或行空肠代的胃、空肠、十二指肠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