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庄子的思想体系总结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庄子》中。
庄子的思想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了“自由自在”、“道德经济”和“逍遥游”的核心观点。
首先,庄子强调“自由自在”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不受外界束缚,不为名利所困。
他强调了个人的内心自由、心智的开放与自主性。
庄子以逍遥游的形象来表达自由自在的境界,认为人应该超脱生活的琐碎,追求心灵上的自在,超越物质的束缚。
他主张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运行,学习自然界的自由自在,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次,庄子提出了“道德经济”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应当尽量追求简单而节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过度追求物质财富。
他以自然界的发展为例,指出万物都有生长极限,一旦超越这个极限,便会导致自身的崩溃。
因此,人应当学会放下欲望,适度而克制地追求物质享受,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庄子的“道德经济”思想与现代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他主张人类应该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动物和植物,不滥杀生灵。
这种观点与现代环保主义倡导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观念高度契合。
最后,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现实的苦难和痛苦,追求精神的自在和快乐。
他以逍遥游的形象来形容人的精神境界,认为人应通过心灵的修炼,超越物质的追求,实现心灵的逍遥自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和执着,通过精神层面的修炼,超越物质的束缚,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存在一定的类似之处。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健康与幸福感主要源于人的内心修养和对自身情绪的调节能力。
庄子提出的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快乐与现代心理学强调的自我实现和心理舒适感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体系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他强调了“自由自在”、“道德经济”和“逍遥游”的核心观点,倡导人们追求内心自由、心智开放与自主性,追求精神的自在和快乐。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第9卷第7期 长 安 学 刊 2018年11月 97浅析《庄子》中的“逍遥”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杨舒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摘 要:《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著作,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哲学、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对于《庄子》的研究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其所提倡的“逍遥”境界的解读还未曾停止过,本文罗列了学界的四种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同时,对《庄子》中所提倡的这种“逍遥”境界对后世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庄子;逍遥;当代启示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7-097-03《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著作,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哲学、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庄子》的讨论自先秦延绵至今,足以见出其在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性。
《庄子》为全人类提供的精神财富宝库是巨大的,而本篇仅以《庄子》首篇《逍遥游》及其相关篇章为例,探讨《庄子》中的“逍遥”境界,以及庄子在其首篇就予以强调的这种自由精神对当代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启示。
一、《庄子》中的“逍遥”境界解读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以鲲、鹏;蜩、学鸠等形象画面在展现庄子议论高超手段的同时,实则也以此向世界推出了一个已经绵延两千年,但至今似乎还未曾解决的课题——什么才是“逍遥”?至今学界对“逍遥”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
从西晋玄学家郭象最早的关于“逍遥”的注解至今,关于《庄子》中“‘逍遥’究竟应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的探讨与论争依旧在延续。
结合自郭象以来的诸多评述,学界关于“逍遥”境界的解读大抵有四种。
(一)“适性说”作者简介:杨舒珺(1993—),女,江苏连云港人,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体研究。
这一种观点认为,《庄子》中所提倡的“逍遥”境界实则是一种对于性情的契合,即“适性”。
庄子的逍遥境界人的本性应该是无羁无拌的,只有保持,释放了人的本性,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认为的最高境界。
顺其自然,逍遥自在便是庄子的人生观。
一、庄子及其著作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的开放多是表现在战乱时期,在战乱中,统治者没有过多的功夫来禁锢思想,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而庄子就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动乱的战国时期,他一辈子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却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时代,他却隐居不仕,终老天年。
但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崇尚逍遥,主张无为,他是孤独的平民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庄子的思想当然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也有联系,《庄子》可以说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先秦著作,因为他的浪漫主义,他的寓言色彩很浓厚,它带给我们的是无边无际的奇异的想象与联想,这是与荆楚文化的“奇谲浪漫”分不开的,这是从文学的形式来说,而从内容上来说,《庄子》所体现的思想又是与中原文化分不开的,在《庄子》中所体现的道家的“无为”与中原文化的团结和谐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都知道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是不拘俗套,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文人雅士都有这样的风气,像阮籍,嵇康等,人们都认为他们狂人有狂语,殊不知,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已经是这样一个狂人了,他可以放弃时间的名利,逍遥于世间,那不狂么,他可以“鼓盆而歌”,那不狂么,在《逍遥游》中就将庄子的狂体现的淋漓尽致。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任逍遥。
二、何谓逍遥“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表现的是某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逍遥”又四种解释,第一种是徜徉,缓慢行走的样子,这在《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中的“逍遥”就是这个意思;第二种就是斟酌,玩味的意思,这在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
14气 功丹 道2012.04第一种境界是“自足之乐”。
庄子之所以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合真而得逍遥,内无所累,外无所碍,而得“至足”之境界。
林希逸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游》,即在一个“乐”字。
而此中之乐,不是欲望之乐,而为不羡慕功名利禄,不挂怀自身的死生祸福的精神“至足”之乐。
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这就是得道之真人、圣人,他们可以忘怀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禄,他们无所求,他们无忧,他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遥无为。
第二种境界是“有功而不居功”。
人生在世无非是建功立业,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向世人炫耀。
最终的结果往往却是功名自焚。
而达逍遥境界的至人、神人则不同。
虽无心立功名,但却能名盖天下;虽然功名盖世,却又能韬光晦迹,不居功名,而逍遥自得。
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不争之人才是真正没有人可以跟他争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在《应帝王》中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虽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马信任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提出了“逍遥”一词。
自此“逍遥”这一词语作为人们心之所向,一直被世人所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达到逍遥的境界。
通过庄子《逍遥游》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庄子逍遥的境界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级概念,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5丹 道气 功2012.04且名闻天下,但是却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无心,由此而得逍遥。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古代文学论文-庄子之《逍遥游》摘要: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乘道德而浮游”,彻底摆脱现实社会中一切人际关系的束缚和制约。
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要诠释的思想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领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Abstract: Zhuang Zi believes that detached from the secular life is the supreme realm of one’s life. “peripateticism”. We should completely lose the constraint and restric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realistic society. It also deserves our attention that the thought was annotated in Zhuang Zi’s Peripateticism.Keywords: Zhuang Zi Peripateticism《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
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却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一“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①]《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②]《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
庄子逍遥游析论(摘要)1、逍遥游逍遥游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它是庄子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庄子哲学的第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主张采取一个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
关于逍遥二字,历来有许多解释:顾同柏说:「逍者,销也;遥者,远也。
」「逍」就是人生取向往「消」的路上走,对于人的有限性,我们要去消解,要「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
所以,王船山说「消」是「向于消」,「遥」是「引而远」。
而支道林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
」楚辞补注:「逍遥,犹翱翔也。
相羊,犹徘徊也。
」故就字义而言,逍遥原为徘徊、翱翔之意。
徘徊为行的自由,翱翔为飞的自由,逍遥是行动的自由。
而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大自在,将逍遥提升到了精神自由的层次。
鲲鹏与蜩鸠ㄅ、大小之辩「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在逍遥游第一段,庄子就提出了巨大的鲲鹏,作为大的代表;而后又提出了蜩、学鸠、斥鴳与之映衬。
一般对于鲲鹏之「大」与蜩鸠之「小」有两种见解,一是「小不及大」,另一是「大小自适」。
提倡「大小自适」的,可以向、郭为代表,而魏晋的玄学家则将此发扬光大。
「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
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
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
故大鹏之能高,斥鴳之能下,椿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为之所能也,不为而自能,所以为正也。
」「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
夫庄子之大义在乎逍遥游牧,无为而自得。
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跂尚之所及哉。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夫小大虽殊,而于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由以上引言可以看出,向、郭眼中的自然拘限于物理现象,以本能为主。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品读《庄子》之逍遥游(1)文/路毅《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经典之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道教经典中称作《南华经》,全书分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其中内篇七篇被认为是庄子亲笔所作,其他篇目为后人加之,但也非常重要,阅读庄子可以让我们感悟到道家独到的人生境界,为我们的为人处世都有很深刻的启迪。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细细品味庄子的逍遥境界。
一、逍遥游《庄子》内篇第一篇是逍遥游,逍遥这个词有些浪漫的感觉,这也是庄子文章的特点,文采风流,有别于孔子文章的质朴。
而且逍遥一词也是庄子最先提出。
所谓逍遥就是悠游自得的状态,逍遥也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与释家很重视人生的解脱,人如果不得解脱,终日惶惶不安,实为不幸,人生则变得无味,甚至痛苦。
而如果参透人生,得到解脱,那么我们的人生视野则变得很开阔,生命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而达到庄子的逍遥境界。
其实谁又何尝不想如此呢?人生在世谁都不想终日苦恼,为生活奔走劳累。
人们内心都渴望解脱。
但想得到真正的解脱,达到逍遥境界却不是那么简单。
我们要思考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何在。
问题的答案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人生也许是欢乐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旅行。
而庄子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悟人生的方法。
整篇逍遥游其实都在探讨人生如何升华,庄子用其精妙的比喻给我们阐释出生命物化、被华、自化的过程。
向我们展示出不同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看到一个凡人如何修行而达到至人之境。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冥在这里应同溟,意谓大海,而北冥译作北边的大海则不妥帖,北冥原意应是世界的最北端,也就是北极。
鲲有鱼苗之意,但在此专指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庄子告诉我们在北冥之地有条名为鲲的大鱼,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在这时奇妙发生了,这条大鱼突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只大鹏鸟,从海里一跃冲天。
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主要思想是追求自由自在、超脱于尘世之外的逍遥境界。
许多名家对庄子的逍遥理念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名家的观点。
第一位名家是王弼。
王弼是庄子思想的注释者和发扬者,他认为逍遥境界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他解释说,逍遥境界是指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摆脱尘世的纷扰和束缚,融入自然的大道中。
在王弼看来,逍遥境界不仅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境界。
第二位名家是刘勰。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在《文心雕龙》中对庄子的逍遥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刘勰认为逍遥境界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他认为庄子的逍遥思想可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和体验,通过文字和形象的表达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第三位名家是朱熹。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他对庄子的逍遥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朱熹认为逍遥境界是一种超越人世的理想境界,是一种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状态。
他认为逍遥境界可以通过修身养性和修养内心来达到,通过悟道和修行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第四位名家是胡适。
胡适是现代文化人,他对庄子的逍遥思想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
胡适认为逍遥境界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态,是一种超越世俗和固有观念的境界。
他认为逍遥境界可以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实现,通过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来达到。
以上是几位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逍遥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他们的观点丰富了庄子思想的内涵,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逍遥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尘世和物质的追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逍遥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尘世的纷扰和困扰,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何以逍遥游林卉13级中英文秘20130100084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思想是庄学的精华,它体现的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的最高境界。
本文从传统的庄学观点出发,从实现“逍遥游”的前提与实现“逍遥游”的途径两方面谈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的认识关键词:小大之辩自由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游,庄子之志也”1,对于“逍遥”二字,自古以来研究庄学的学者们对此二字释义者众多:支遁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
郭庆藩引司马彪云:言逍遥无为者能游大道也。
又有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虽然各家之言略有偏差,但是在将“逍遥”解释为心灵自得,向往自由的指向却基本一致。
因此,逍遥游可以看作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脱乎心灵的“绝对自由”。
(一)小大之辩“逍遥游”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而如何才能达到“逍遥游”呢?在《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是庄子阐述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解“小大之辩”是实现逍遥游的前提。
庄子的《逍遥游》从鲲鹏写起:北海有鱼,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
鲲化而为鹏,翼震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徙于南海。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讽它,“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又有斥鴳认为“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认为,这就是“小大之辩”。
庄子所谓“小大之辩”,不仅指的是形体上的大小之别,更是心灵境界的差别。
世间万物都存在“小大之辩”,正如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在楚南的冥灵与上古之大椿。
朝生而暮死的小虫自然不懂“以五百岁为春”的大龟,大龟固然长寿,但也不能理解“以八千岁为春”的大椿。
斥鴳固然也可徜徉于自己的天地而怡然自得,但和振翅于九万里高空的鲲鹏相比,便是“小”,这里说的小,指的是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之小,获取自由程度之小。
这是《庄子·逍遥游》原文译文及赏析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译文【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中最为著名的部分就是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对于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和表达,它包含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逍遥游的概念逍遥游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它是庄子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的表达。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和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逍遥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境和境界。
二、逍遥游的内涵1. 自由超越逍遥游的核心是自由超越,即超越世俗的束缚和限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升华。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功利、名利等世俗的追求,摆脱对外在事物的依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只有当人们不再被外在的因素所困扰,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2. 自然合一逍遥游还包含了自然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抗。
只有当人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逍遥。
3. 心境转化逍遥游也强调了心境的转化。
庄子认为,人应该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升华。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们能够超越一切烦恼和困扰,达到心境的平和和宁静。
三、逍遥游的意义1. 追求内心的自由逍遥游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内心追求。
逍遥游提醒人们要摆脱这些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2. 呼唤人们回归自然逍遥游呼唤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追逐物质的繁华和功利。
逍遥游提醒人们要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逍遥。
3. 提倡心灵的升华逍遥游强调了心灵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各种烦恼和困扰之中,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庄子逍遥游解读《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
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
《庄子·天下》是一篇出自庄子后学的哲学史性质的论文,文中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说的则是否认客观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思想,这个思想主要表达在《庄子·齐物论》里。
)《逍遥游》全篇由三局部组成,但各局部之间意义并不连接。
课文所选的是第一局部,也是本篇的主体,集中反映了庄子的逍遥思想。
后两局部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跌宕多姿,大多为寓言,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这种随意洒脱的文风容易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即对文章的主旨不易把握。
《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文章的这个特色。
所以,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对于“逍遥”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遥游》的思想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
这种理论和办法就是“逍遥游”。
本篇所表达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能够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赏析】庄子《逍遥游》庄子:《逍遥游》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赏析《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庄子的逍遥境界人的本性应该是无羁无拌的,只有保持,释放了人的本性,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认为的最高境界。
顺其自然,逍遥自在便是庄子的人生观。
一、庄子及其著作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的开放多是表现在战乱时期,在战乱中,统治者没有过多的功夫来禁锢思想,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而庄子就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动乱的战国时期,他一辈子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却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时代,他却隐居不仕,终老天年。
但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崇尚逍遥,主张无为,他是孤独的平民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庄子的思想当然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也有联系,《庄子》可以说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先秦著作,因为他的浪漫主义,他的寓言色彩很浓厚,它带给我们的是无边无际的奇异的想象与联想,这是与荆楚文化的“奇谲浪漫”分不开的,这是从文学的形式来说,而从内容上来说,《庄子》所体现的思想又是与中原文化分不开的,在《庄子》中所体现的道家的“无为”与中原文化的团结和谐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都知道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是不拘俗套,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文人雅士都有这样的风气,像阮籍,嵇康等,人们都认为他们狂人有狂语,殊不知,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已经是这样一个狂人了,他可以放弃时间的名利,逍遥于世间,那不狂么,他可以“鼓盆而歌”,那不狂么,在《逍遥游》中就将庄子的狂体现的淋漓尽致。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任逍遥。
二、何谓逍遥“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表现的是某种轻松自在的状态。
“逍遥”又四种解释,第一种是徜徉,缓慢行走的样子,这在《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中的“逍遥”就是这个意思;第二种就是斟酌,玩味的意思,这在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
”就取其意;第三种意思是彷徨,徘徊不进,在《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体现;而现在我们公认的意思便是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意思,“悠闲自得”、“安闲自在”之意。
在《逍遥游》中,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状态,不仅仅是平时的悠闲自得,顺其自然而已,而是要从心出发,由内而外的一种超然的境界,这种“逍遥游”的境界也被庄子认为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在这个逍遥的旅程中,“有德的内充,有道的显现,有知的遗忘,有形的戒慎...”(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在体会《逍遥游》时就会深刻理解庄子的哲学,理解庄子的心境。
《逍遥游》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庄子思想的体现,都是庄子逍遥境界的化身。
三、从《逍遥游》中看庄子思想境界《逍遥游》作为《庄子》的第一篇,是有其深刻含义的,《逍遥游》以极为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庄子的逍遥,一个个夸张的,形象的意象,以及人们认为不可思议的故事,或是很浅显的道理体现在寓言之中,从写作手法来看这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写作特色。
但是从内容上来看《逍遥游》则反映了庄子的生活态度,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他认为人的本性最高的境界,是超然脱物的,是最本真,最自然的生活,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①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关于大小的问题,无疑是《逍遥游》的重要问题,也是《逍遥游》的重要的思想。
在文中开篇即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水中游的是北冥的大鱼,但是他却要变化,于是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还是很大。
它的特色就在一个“大”字。
大鹏给人的印象是非常不错的,我们经常说“大鹏展翅”就是说要翱翔了。
那么《逍遥游》是怎样形容大鹏高举的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是何等的大气,何等的豪迈啊。
可是什么又是“小”呢?“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 大鹏展翅了,可是蜩与学鸠却笑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没有大鹏的大,所以它们看到的世界只能是小小的世界,也没有那个能力去像大鹏一样翱翔。
这就看出了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就是这个道理才导致这些小虫没有大鹏的境界,这除了外形上的大小之分以外,还有内心的大小,就是境界的大小,眼光的高低。
但庄子的浪漫还不仅仅如此,除了将大鹏与小虫对于外,他还用了另外一个形象的寓言说明自己的结论,也就证实了“小年不及大年”,即“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就是证实了境界的不同,眼光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的内心,决定了一个人的心境。
寓言的言外之意就体现了庄子的思想,鲲鹏的寓言,体现的不在于形体的大小,知识的大小,而是眼界的大小,也就是境界的大小,这不是说与知识无关,而是一种超越知识的内心的境界。
重要的不是执着于外物,而是自己。
小物之所以小,是因为执着于自己;大物之所以大,是因为有了超越,化而为鸟,就说明不仅仅限于鱼,看水里的世界,而是要超越自己,去更广阔的天空。
②超越名利,达到无我的境界我们都知道庄子的思想有“无为”,也有“无我”。
“无我”就是“忘我”,这在《逍遥游》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有这么一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庄子看来,只要能够顺其自然,把握规律,就可以遨游于宇宙,在他的心目中,功名都在不重要的,他认为“至人”“神人”“圣人”这三种人中最好的是“至人”因为他已经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所推崇的。
而神人和圣人一个无功,一个无名,没有超脱名利,也没有达到无我的境界。
在《逍遥游》中还有这么一则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这就是庄子的逍遥游的境界,能够超越名利。
有一个淡泊的心态。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人们看重名利,要想真正的超越名利是很难的,要想有一个淡泊的心态就难上加难了,可是庄子就做到了。
当然在《逍遥游》中,庄子并没有说我要超越名利,而是采用了他一贯的手法,以一个寓言故事道明了他的心志,就是“荛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荛是中国人公认的圣君,是天下的明君,他要让位于一位传说中的高人隐士许由。
但是许由拒绝了他,这就是体现了庄子的拒绝,大家都知道庄子愿意做泥里拖着尾巴的自由的乌龟,而拒绝了楚威王,而在《逍遥游》中,许由就是庄子的代言人,许由的隐居,不也体现了庄子的隐居,许由的淡泊,想想荛让的不是一个小小的官位,而是天下啊,但是许由拒绝了,这就说明庄子也会拒绝同样的事情,正体现了庄子的超脱名利。
只有超脱了名利之人,才能有淡泊的心态,才能真正的达到无我的境界,才是庄子心目中的“至人”。
才能去真正的享受自由的快乐,才能看到藐姑射之山,一个完全不同于世俗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③内心的磅礴万物这是真正的大境界,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将万物融为一体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修道之人,一个叫肩吾,一个叫连叔,一天,肩吾去问连叔:“我听说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还可以在天地间自由地翱翔,你说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连叔回答说:“你不相信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你没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我告诉你吧,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他可以磅礴万物,做起事来气定神闲。
”连叔就用了这么一个词“磅礴万物”来回答,就是说我们不一定要借助神仙的功力,而是要靠我们定力。
也许靠我们的体力,智慧,以正常的人的观点来看,那的确是很不现实的,可是当我们以内心的强大,超越万物,凌驾于万物之上就可以做到,即是很不现实的事情也可以将他实现,这虽然是一个虚假的故事,但庄子所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经验和觉悟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内心,决定了我们的眼界。
④无用之用,方是大用在《逍遥游》的最后两段中,讲的就是关于有用与无用的故事:宋国有人贩运“章甫”到越国去卖;越国人,头发剃得精光,身上刺着花纹,这种帽子对于他们是无用的。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成长而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用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不能胜任;把它锯开来做瓢,却又没有那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纳。
它不是不大,我认为他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这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个人,善于制造不龟裂手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
有个客人听说了,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
于是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所得不过数金;现今卖出这个药方,立刻可得百金,我看还是卖了吧。
’这位客人得了这个药方,去游说吴王。
这时越国正有困难,吴王就派他为将,率兵在冬天跟越国水战,因为有不龟裂手的药,大败越国;吴王就划分了土地封赏给他。
同是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现在你有五百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就不想到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只是愁它大得无处容纳,可见你的心如茅塞一般没有开通啊!”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把它叫做‘樗’。
庞大树身那么臃肿,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那么卷曲,不能合乎规矩。
生长在大路旁边;经过的匠人都不肯理睬它。
现在你的言论,大而无用,是大家都不相信的。
庄子说:“你不曾看见那野猫和黄鼠狼吗?卑伏着身子,等待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掠夺,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
再看那嫠牛,庞大的身子象遮盖天空的云气,有大的本领,但不能捕鼠。
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的乡土里,广大无边的旷野里;无所为地在它旁边徘徊,逍遥自在地在它下边躺着,不遭受斧头砍伐,也没有东西会来侵害它。
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又有什么祸患呢!”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有不同的效果呢,这是因为我们境界不一样,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不一样,我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当我们认为无用的时候,试着换个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