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矿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39 KB
- 文档页数:3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应对露天煤矿可能发生的各类环境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事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露天煤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破坏等。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1. 应急指挥部
- 指挥长:矿长
- 副指挥长:各部门负责人
- 成员:生产、安全、环保、后勤等部门负责人
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处置小组
- 水污染应急处置小组
- 大气污染应急处置小组
- 固体废弃物污染应急处置小组
- 生态破坏应急处置小组
各小组负责具体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预防与预警
1. 风险评估
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监测与监控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对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环境异常情况。 3. 预警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环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预防措施。
五、应急处置
1. 信息报告
环境事件发生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按照规定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
2. 应急处置
- 水污染事件:立即启动水污染应急处置方案,采取拦截、吸附、中和等措施,防止污染物扩散。
- 大气污染事件:立即启动大气污染应急处置方案,采取喷淋、降尘等措施,减轻污染影响。
- 固体废弃物污染事件:立即启动固体废弃物污染应急处置方案,采取隔离、清理、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 生态破坏事件:立即启动生态破坏应急处置方案,采取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措施。
3. 应急撤离
如环境事件可能危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立即启动应急撤离方案,确保人员安全。
六、后期处置
1. 损害评估
环境事件发生后,对受损环境进行评估,制定修复方案。
2. 事件调查
对环境事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3. 善后处置
对受损环境进行修复,对受影响的人员进行赔偿。 七、保障措施
1. 人员保障
加强应急队伍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保障
储备必要的应急处置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技术保障
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4. 资金保障
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资金需求。
八、附则
1. 本预案由矿长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旨在确保露天煤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环境事件,保障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