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格式:doc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
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开眼看世界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理解自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通过对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把历史思潮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考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存在和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通过对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向西方学习,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的,由此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而上下求索的可贵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5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第一课,从内容上讲,本课与后面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互为整体,上下联系,又与政治史、经济史内容密切相关。
从地位上讲,作为第5单元的开篇,该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主题和特点有着重要作用。
现在的历史研究中,有一门新的学科叫“心态史学”。
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
为什么会出现“心态史学”这一新的学科呢?因为人们发现,人的性格,气质这些东西对人们影响是巨大的。
西方有一句格言“性格就是命运”,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一点。
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XXX著,XXX1992年12月)。
基于心态史学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环绕如何让学心理解近代中国人的思想演变而展开,如果思想史讲得太深,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在复原那段汗青时,侧重从当时一些重要的代表人物的心路进程来展开,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汗青情境中。
2.学情分析此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研究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课时演练·促提升一、选择题1.“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
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A.编著《四洲志》,引导国人关注了解世界B.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C.编制《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D.提出了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解析:材料中提到魏源“师长”一说,可知其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曾说:“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进步的思想。
”李鸿章“进步的思想”是指()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B.最早在中国提出进行政治改革C.最完备地论述了“中体西用”D.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D项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答案:D3.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相继编译和出版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海国四说》等书籍。
这些书籍的主要贡献是()A.使中国人全面了解了西方的政治体制B.使中国人首次了解了西方的经济文明C.明确了中国和外部世界在地理上的关系D.在中国知识界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主要贡献”。
题目提供的书籍,很明显都属于地理类,这些书籍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以及中国和外部世界在地理上的关系。
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说洋务运动:(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漂亮的拳击手套”是指()A.政治体制B.军事技术C.生产技术D.思想文化解析: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认为西方的技术是最好的,所以自强的目的“就是要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这里“漂亮的拳击手套”是指西方的军事技术。
答案:B5.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
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
该学堂的创设()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C.开留学教育的先河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解析:材料反映了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科目,西学主要是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中学是儒家的学说,这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A6.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
”下列选项对张之洞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A.主张复兴儒家为国家的道德基础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C.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解析:材料体现出了张之洞维护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主张学习西方器械的“中体西用”的观点,故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张之洞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7.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
这表明他()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解析:郭嵩焘提出依法治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这是对洋务运动器物学习层面的突破,故D项正确。
答案:D8.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冯桂芬提出:“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
”上述观点表明早期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在于()A.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B.使中国走向富强C.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D.建立君主立宪制解析:“终则驾而上之”,表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超越西方,走向富强。
答案:B9.“年轻而思想开放的光绪皇帝被他们的思想打动,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障国民自由,根除腐败,重塑教育体制……。
”“他们”是指()A.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倡导者B.洋务运动的领导者C.维新思想的传播者D.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解析:戊戌变法是在维新派的推动和影响下实施的,其核心主张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C10.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A.宗教文化B.科学技术C.社会理论D.文学艺术解析:《天演论》宣传的是社会进化论思想;《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宣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法意》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宣传三权分立思想;《群己权界论》即穆勒的《论自由》,宣传自由主义。
由此可知,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社会理论领域。
答案:C11.维新派认为,“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
这种观点实际上表达了维新派()A.对封建专制体制的不满B.对发展资本主义的渴望C.对西方政治体制的向往D.对变革传统伦理的追求解析:“尚工”就是发展近代工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故选B项。
答案:B12.史学界有人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跪着向封建制度造反”。
这主要是由于康有为借助该书()A.考证儒家经典的真伪B.公开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D.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解析:康有为借助该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实际上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攻击,因此他的行为被称作“造反”。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0—1899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而日本作品仅占1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1%。
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在近代中国迈出这一步,并把这一步向前推进,却是坎坷的。
尽管那些主张学习西方的早先的中国人,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仇雪恨。
……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不要徒以“汉官威仪”自诩,而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在向外国学习上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先进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
参考答案:(1)变化:学习重点从自然科学和科技工程转向社会科学、哲学和文学,日本代替英美成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地,表明中国对西方的兴趣,已从军事科学转向了社会研究和人文学科。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和洋务运动破产,迫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从制度层面思考、寻求救国道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使中国向日本学习救国道路、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维新变法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2)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技,抵抗外来侵略(报仇雪恨);放眼世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14.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
……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
……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
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表现: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关注度不高,关注的人少。
(2)变化: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
背景:甲午战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影响:借用进化论呼唤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增强了救亡图存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改革封建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