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肖传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85 KB
- 文档页数:6
今别离(其一)竹山二中缪剑英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一、情景导入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介绍作者黄遵宪,(1848--1905)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
光绪二年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以“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
平生多诗作。
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史诗”。
著作除《日本国志》外,还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堪称中国诗的哥伦布。
2、关于背景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学案:教学目标:1、探析“杜鹃”意象的情感内涵2、构建意象情感内涵探析的模式(构建重要意象情感内涵体系)【预习导入】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绿树听鹈鴂( tí jué),更那堪、鹧鸪声住②,杜鹃声切③。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④、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⑤。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⑥。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⑦。
向河梁、回头万里⑧,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⑨,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⑩,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题下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鹈鴂,指伯劳。
②鹧鸪: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③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④未抵:比不上。
⑤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
⑥“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⑦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⑧“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
⑨“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
⑩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白话】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guī生了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
《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今别离》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江口中学阮顺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2.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3.通过抓意象掌握古代离别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
(二)题目用意“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三)诗歌赏析1、诵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教师范读)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 2、文本探究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大力、快速。
正是因为现代交通工具行停不由人,明明知道离别之人分别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因才更让人“生离愁”、“增忧心”。
③再读体悟配乐——感受离愁别绪。
3、析手法。
①诗人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
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②拓展:例举其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
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作用;2. 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读诗歌三、赏诗歌1.展示教学目标2.分析鉴赏(1)本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火车轮船轻气球⑵试分析总结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面对如此迅疾,快捷的交通工具,作者有何感慨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古代车舟速度有限,可以让人尽情感受离别的情景,尽情挥洒离别的泪水,尽情抒发握手言别,各自天涯的惆怅。
而今别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因交通工具的快捷,来不及告别,离人已远行,让人倍加忧伤。
不过好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合作探究:《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总结: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与文明逐渐被引入中国。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近代文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离别相思,培养学生鉴赏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诗情、讲析结合、问题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近代人的离愁相思;学习黄遵宪敢为人先,主动发起中国诗界革命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黄遵宪在中国诗界革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古今之人在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分别给人以怎样的情感体验。
古今之人在慰藉相思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2、新意象、新时空、新意境三、教学难点:古今之人在离别相思上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别离,而文学即人学,所以离别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大家背诵的都是古代的送别诗,今人也有离别,今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一起体验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原诗为“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崔国辅《今别离》,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4、知人论世通过课件介绍黄遵宪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5、整体感知;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6、对比赏析诗歌:(1)“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轮船、火车(2)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灵活“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力量大(3)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马车、小舟(4)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5)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将古今之人的离别与相思进行几组对比,看看古今之人在离别与相思上的体验有何不同。
《今别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二、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三、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学习重点)四、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学习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课前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课堂诵读法、讨论法、对比阅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导入1. 由孟郊的《杂曲歌辞.车遥遥》导入路喜到江尽,江上又通舟。
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
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
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
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
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辀。
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这是一首离别的诗,离别、相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翻开古人的书卷,有关离别、相思的诗篇比比皆是…2. 读诗词古代著名的送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柳永《雨霖铃》。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师生共同回答)二、赏诗歌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2.初步感知教师范读,学生示范,自由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容易误读的字音一(yí)刻既万周钟声一(y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shū)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 3.明基调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4. 析意象⑵找出本诗的新意象并简单概况其特点。
明确:今:双轮(轮船)、车(火车)、轻气球、钟声、万钧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今别离》(其一) |1《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歌曲《送别》和柳永的《雨霖铃》导入新课。
古人写离别,往往会用到一些特定的意象。
你知道古代诗词中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有哪些吗?如月亮、夕阳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今别离》,它所采用的意象,与古代诗词中所用的表示离别的传统意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分析诗歌1、诵读诗歌,想一想,面对别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用诗中的两个字或词语表达。
明确:忧、愁2、舟车只是交通工具,是客观事物,为何能“生离愁”、“增心忧”?(如今的舟车的特点,古今舟车的对比)今(分析):准时、巨力、快速古:行止犹自由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准时、巨力、快速的新交通工具,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只能希望: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今别离》(其一) |2三、分析意象1、找一找,本诗中有哪些与传统诗歌不一样的意象?(其他三首《今别离》)双轮、钟声、万钧柁、轮船、火车、轻气球2、诗人的诗作中为什么有这么多新奇的意象?(知人论世)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中国诗的哥伦布”。
苏轼认为“无事不可入诗”,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入诗,比如下面这两首外国诗,波德莱尔(法国诗人):“我向前进攻,我爬上去袭击,就像一群蛆虫围住一具尸体,哦,我爱你,无情而残酷的野兽!”——《我爱你如爱黑夜的天空》庞德(美国诗人):“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比较研究法体会时代变化在送别诗中的不同意识形态3、体会诗人具有的时代使命感,激励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研究法体会时代变化在送别诗中的不同意识形态课前作业:1、用优美的语言阐释诗句2、搜集整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文学作品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今天我们学习清朝诗人黄遵宪的一首诗《今别离》(其一)。
二、整体感知:1. 自由诵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全班齐读2.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意象、主题、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作者。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意象(交通工具)的不同;作者的感情变化由忧愁到赞美;古今送别诗的“自由”与不自由;感慨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
三、研读赏析1、从被清代诗人王士祯誉为“万古送别之祖”的《诗经》中的《燕燕》起,送别诗就成为诗歌中一类吟咏不断的题材,我们学过的或者你所知道的送别诗有哪些?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与本诗做比较,从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看看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讨论)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象:古诗:柳、长亭、酒、春草、夕阳本诗:“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并力生离愁”感情:古诗:表达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的情感等,本诗:离愁别绪和赞叹和交通工具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艺术手法:古诗:想象联想本诗:用典对比3、通过对比,你有怎样的思考?能不能用诗歌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古诗词抒情细腻婉曲,时空的绵亘空阔,情感的深挚,交通不便使得送别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生离死别近代诗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抒情上更通透用诗歌中的“自由”可以概括体现差异和不同四,拓展延伸1、展示《今别离》其二、其三、其四2、从诗歌中,获得哪些信息?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时代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与古诗意象选用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赵雷《成都》有句歌词写得很好,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离别总是古今诗人常写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三、文本探究1、这是一首什么诗?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明确: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剪梅》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迎春林业局第一中学宋晓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典雅婉约的艺术风格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拓宽诗词阅读空间,提高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运用古诗词作文章题目,简洁通俗,又含蓄婉转、凄美动人,呈现独特的审美意蕴。
以《月满西楼》引入。
二、以意逆志,欣赏词作(一)诵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3、齐读词作,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二)研读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2 |夫。
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学生自由讨论,分组合作。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小组推荐学生总结。
可引导学生围绕以下方面进行:(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明确: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新意象
新意境
诉别情
——赏析《今别离(其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
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三.背景:本诗创作背景: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四.赏析诗歌
(一)读一读
1.教师范读
听读要求:准确把握字音及节奏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齐读。
(二)品一品
1.结合课下注释,把诗歌译为现代汉语。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2.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三)议一议
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柳、酒、长亭、芳草、夕阳、古道、笛声、山……
此诗所用意象: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
1.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2. 诗歌主旨是什么?
明确: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候马车和孤舟没有的速度,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加倍增生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四)练一练
对比赏析
《今离别》王运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五.课堂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国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