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上《16古诗三首竹石》[罗丽霞]【市一等奖】优质课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周围的河边平时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哪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展示幻灯)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展示幻灯)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同学在书上用斜线画出停顿。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
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边分析边板书(幻灯)(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古诗教学:竹石教学要求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理解诗意,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前言师:上课前,还想考考同学们,谁知道花中四君子是哪四君子吗?师:那“岁寒三友”知道是哪三友吗?指的是哪三友?师:无论是“四君子”,还是“岁寒三友”,都有个共同点,都有着铮铮傲骨和高洁的品格。
而“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中也有“竹”,可见,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许多文人墨客颂过竹,许多丹青画家画过竹,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竹有关。
古诗的题目是?板书:竹石师:作者是?板书:(清)郑燮二、查预习1、昨天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老师想听听大家读得怎么样。
2、每两组同学读一首诗,注意发音。
3、同学们读得怎样呢?有发音错误吗?读得好吗?4、师:昨天布置同学们预习,想必同学们有不少的收获,现在就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的预习收获。
(诗人生平诗题的理解写作的背景字、词义说诗意诗悟情诗写理……)三、解诗意,悟诗情1、师:古人写诗文与现代人语言不一样,所以,首先,我们来弄懂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5至6分钟小组交流)品读一、二句诗2、哪组同学来说说前两句诗(或前一句)的意思,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你采用什么办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你认为你理解这句诗,抓住了哪些关键词去理解?)(各小组有补充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3、品“咬定”:像紧紧地抓住岩石,像牢牢地咬定青山,像紧紧地攀附岩层断面。
知识拓展《竹石》古诗释义竹石(清)郑燮xiè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咬定青山不放松,lìgēn yuán zài pòyán zhōng立根原在破岩中。
qiān mówàn jī hái jiān jìng千磨万击还坚劲,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的;那个。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名句赏析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也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2.《竹石》,原作者是陈德忠 1943年生,,笔名竹石、嘉阳生。
四川乐山人。
198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一年。
二级编剧。
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峨眉戏剧创作联谊会秘书长、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乐山市文联常委、乐山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感情朗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到诗歌,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
谁来给大家朗诵两首?(生背诵写景诗和送别诗)二、了解咏物诗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碧玉妆成一树高……,(生接)墙角数枝梅……,(生接)大雪压青松……,(生接)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这样的诗叫做咏物诗。
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三.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郑燮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四、出示学习目标并逐步完成学习任务1、讨论:诗中抓住那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3、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五、试着翻译。
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七、古诗赏析:既是题画诗,也是咏物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八、关于竹子,你还知道什么?九、书法展示(配乐)学懂了诗,背会了诗,请同学们认真地将这首诗背写到展示纸上。
十、拓展延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我们描摹歌咏的对象。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咏物诗,进一步积累。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给了我们以生命的感动,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背诵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面临怎样恶劣的环境,怎样大的困难,都要像竹石一样刚强勇敢,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竹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看注解,读懂诗句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竹子扎根岩缝之中坚忍不拔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搜集描写、赞美竹子的诗文。
三、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释题激趣1.出示教学挂图或课件,指导观察。
(1)图上有哪些景物?(2)竹子长在什么地方?(3)你对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有什么看法?2.齐读课文题目,释题。
3.了解郑板桥。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评价。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三停顿)3.分组合作学习,读懂意思。
老师提出学习要求:(1)小组朗读古诗。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
(3)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
(4)理解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后相互评价。
4.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1)说说全诗的意思。
(2)从诗中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特点,什么品质?(3)齐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深入理解1.教师范读,自由朗读。
2.背诵。
(1)正确背诵。
(2)有感情地背诵。
(3)表演背诵。
(4)相互评价,学习。
(四)小结学习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吗?1.读准、读通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3.理解全诗意思。
4.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感情。
5.熟读成诵。
(五)拓展学习,积累语言1.人们是怎样赞美竹子的?汇报课前搜集的诗文。
2.结合本诗和你对竹子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竹子吗?。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上《16古诗三首竹石》[罗丽霞]【市一等奖】优质课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2学情分析《竹石》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理解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诗文,并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深入了解诗人郑燮,对学生把握古诗的内在含义有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竹子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竹石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古典诗词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
1、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画,说说画上有什么?(竹子、石头)2、这几幅画叫竹石图,像这样的竹石图,清朝时期的郑燮最为擅长,说到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提到郑板桥,很多同学只是略知一二,那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说说看,你对郑燮有哪些新的了解。
3、学生介绍郑燮。
4、同学们,我们刚才说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非常了不起,因为你们不仅学会了查阅丰富的资料,而且还学会了从那些资料中提取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老师相信,这些信息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做出很大的帮助。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作,走进诗人郑燮。
5、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
题目《竹石》是写“竹子”还是写“石头”?(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再齐读课题并带上作者。
看这个燮子还挺复杂的,你如何记住它呢。
《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记忆《竹石》这篇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分析和解释《竹石》这篇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竹石》这篇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
2. 《竹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竹石》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
4. 通过欣赏和解析《竹石》这篇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竹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竹石这个题材的关注和思考。
学生可以发表对竹石的第一印象或者对竹石的认知。
2.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教师简要介绍《竹石》这篇诗的背景和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是中国的著名文学家和文化学者,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诗作以思想深邃、意境优美著称。
3. 《竹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深入剖析《竹石》这篇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描述和表达,理解其中蕴含的意象和情感。
4. 《竹石》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通过讲解和分析《竹石》这篇诗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等。
5. 欣赏和解析《竹石》这篇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竹石》这篇诗,并逐句解析其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美。
6.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学生可以探讨《竹石》这篇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
2. 学生对《竹石》这篇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4.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把握程度。
五、教学扩展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竹石》的读后感,并分享给同学。
2.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王国维和他的其他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2学情分析
《竹石》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理解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诗文,并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深入了解诗人郑燮,对学生把握古诗的内在含义有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竹石
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值得我
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
1、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画,说说画上有什么?(竹子、石头)
2、这几幅画叫竹石图,像这样的竹石图,清朝时期的郑燮最为擅长,说到郑燮,
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提到郑板桥,很多同学只是略知
一二,那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说说看,你对郑燮有哪些新的了
解。
3、学生介绍郑燮。
4、同学们,我们刚才说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非常了不起,因为你们不仅学会
了查阅丰富的资料,而且还学会了从那些资料中提取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老师
相信,这些信息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做出很大的帮助。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诗作,走进诗人郑燮。
5、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
题目《竹石》是写“竹子”还是写“石头”?(竹石:扎
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再齐读课题并带上作者。
看这个燮子还挺复杂的,你如何
记住它呢。
结构记字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再读“郑燮”。
6、看到郑燮笔下刚劲有力的竹石图,想到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你有什么想说
的吗?(1.竹子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竹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
7、说得真好,如果老师请大家为自己这节课的学习定一个学习目标,你最想在
这堂课上解决什么问题?
8、同学们,作者想表现竹子的什么呢,作者又想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
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诗文,共同感受作者笔下的竹石。
活动2【活动】竹石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1、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2、二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指名读,齐读。
3、三读古诗,读出韵味。
指名读,齐读。
三、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⒈回忆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过了这首诗,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平常我们在学习古诗
的时候往往要理解古诗的意思,那我们在理解诗意时常常使用哪些方法呢?
(1)先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再连词成句。
(2)看注释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
(4)可以展开想象。
2、自学古诗。
同学们,现在就用你们最擅长的方法,自己学习一下《竹石》这首诗,看看你能
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读懂这首诗的意思。
可以拿着笔在书上做一些批注。
3、小组交流。
记下了自己的许多收获,可以和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看看自己写得怎么样!活动3【讲授】竹石
四、集体交流汇报,教师引导、领悟情感
(一)品读前两句
老师看到大家刚才交流得非常好,那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先来看前两句。
生读,再齐读
边读在思考一下,你从这两句中读懂了什么?说两句诗的意思
1、“咬”字是什么词性?(动词)
2、“咬定”可以看出竹子的根长得怎样?(竹子的根扎得很紧,很牢固,很结实,很有力。
)
3、竹子的须根深深地扎入断裂的岩石缝中,像一只巨手紧紧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
4、这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
5、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的根牢牢的抓住青山不肯放松。
6、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竹子的根扎在哪里了?(岩石缝中)
7、平时我们所见的岩石大都生长在哪里?(庭院、土壤)再看看文中竹子的生长环境,你体会到竹子的生长环境怎样?(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恶劣、贫瘠。
)
8、前两句写竹子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但竹子的根依然在山岩中扎根很牢固,你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品格?(坚强、坚定、坚韧、坚韧不拔)
9、同学们,这正是郑燮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的人生写照。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郑燮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因为替百姓请赈得罪冒犯了大吏,深深见证了官场的黑暗,之后辞去官职,回到老家以卖画为生。
郑燮宁可丢掉官职,也不能让他改变为百姓做事的初衷、改变不了他为百姓做事的立场。
让我们看到了他做人的立场极为坚定,不随风倒。
10、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的坚韧不拔。
(二)品读后两句
1、生读,再齐读
2、那么即便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竹子生长的怎样呢?(很好)
3、竹子怕了吗?(没有)从哪看出来的?(还坚劲、任尔)如何理解这两个词?
4、看出竹子没有屈服,那么竹子都没有屈服于什么呀?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5、就真的只有东西南北风吗?结合千磨万击,展开想象,看看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6、实际指的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怎样?(黑暗、污秽)
7、面对自然环境的无数次折磨和打击,竹子毫不屈服,体现了竹子什么品质?(顽强不屈、不屈服、不服输)
8、这种品质在郑燮身上同样可以看到。
郑燮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生活比为官时期清贫了许多,但一些权贵们及有钱的商人出高价购买他的字画,但他却依然拒绝,不肯为他们作画。
看出郑燮不惧怕过这种清贫的日子,做人十分有骨气,具有不屈服的精神品质。
9、指导朗读。
如何读出坚定与无畏。
五、归纳主题
《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性格,表现了诗人有骨气、立场坚定不随风倒的高尚节操。
六、表达手法
同学们,这首诗看似在写竹石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性格,同时也是在表现诗人自己有骨气、立场坚定不随风倒的高尚节操。
这是采用了借物言志的写法。
七、朗诵,升华情感。
八、背诵课文,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