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宇宙
- 格式:ppt
- 大小:260.01 KB
- 文档页数:11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复习教学设计(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内容包括:宇宙的组成、太阳系的结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等。
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以前学习的天文知识的巩固和扩展,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对宇宙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宇宙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组成,知道宇宙中有哪些星体。
2.掌握太阳系的结构,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宇宙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宇宙的组成和星体的分类。
2.太阳系的结构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宇宙的知识。
3.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宇宙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宇宙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月亮是地球的卫星,那你们知道地球还有什么卫星吗?”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宇宙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宇宙中的星体。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星体,并让学生尝试解释宇宙的组成。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宇宙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和引导。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结构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5、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会画日食发生的图(看卷子)会画月食发生的图(看卷子)14、(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1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宇宙》单元复习【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来自于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
在本单元主要是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认识太阳系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星座和星系,尝试建立了银河系模型,通过建构模型、推理想象,初步形成对宇宙的认识。
整个单元主要分为三个板块:一是通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特点,感知八颗行星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二是通过制作银河系和星座模型、借助活动观星盘及提炼相关资料,了解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三是讲述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历程中,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此外,学生仅学习教材中的内容不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情分析】回顾整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宇宙单元的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也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对于每一节内容,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但从整个单元的视角上,自己厘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完整的概念框架还有些困难,这就需要一节单元整理课帮助孩子们梳理。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的整理归纳,加深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特点,意识到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科学思维]借助模型实验及思维导图的形式,回顾和反思探究宇宙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实践]在单元整理归纳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宇宙相关信息;初步学会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初次尝试如何建立模型能更具解释力。
[态度责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产生较浓厚的兴趣;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收集,感受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宇宙单元的重要概念及关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知识点》1.自己能发光的星叫(恒星),例如太阳。
自己不能发光,围绕恒星运动的星叫做(行星),例如地球。
自己不能发光,围绕其它行星运动的星叫做(卫星),例如月球。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自己不能发光,它发出的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足迹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
4.月球围绕地球朝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5.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6.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昼夜温差非常大。
月球的地形主要有(月海)和(环形山)。
第二课《月相变化》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4.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或朔月),“十五”称(满月或望月)。
5.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变化周期为(农历一个月)。
6.模拟月相实验的步骤是:①在教室或一块空地的一端墙面上贴上太阳,在场地中间画上两个圆圈。
几个同学站在小圆上,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一名同学举一个一半被涂亮的皮球,代表月球,沿大圆转动一圈,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个月。
②让“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表示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阳照亮。
当“月球”分别运行到不同的位置时,画下我们所观察到的“月相”。
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2.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第三单元1.地球的卫星——月球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月球的自传与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月球围绕地球是逆时针方向运行。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3.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月球的表面有数量众多的环形山;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昼夜温差大,没有生命存在。
4、“我卖出了一小步,但人类卖出了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2.月相变化1.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月相。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3.月球的特征是: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半月由亏到圆,下半月由圆到亏,亮面始终朝向太阳方向(也可以说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至满月,亮面在右侧;朝西;下半月人们看到的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朝东)。
3.环形山1.月球地貌(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2.环形山,又叫做月坑,形似圆形,中间地势低平,内侧比较陡峭,外侧比较平缓。
3.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
4.环形山的特点:分布杂乱随机;数量众多;大小深浅不一。
5.制造环形山的方法有多种,如:A.喷水法(由内向外)B.撞击法(由外向内)等。
6. 有喷水法制造环形山所需的材料:泥沙、大小不同的皮球或其他圆球、喷射用的塑料水管(也可有打气筒代替)等。
7.用喷水法做实验,喷射口的大小、喷射物的多少等这些因素会对环形山造成影响:喷射口相对较大,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大,喷射口较小,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小;喷射物越多,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大;喷射物较少,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小。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复习说课稿(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内容包括:宇宙的概念、天体的分类、恒星、行星、卫星等。
这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认识各种天体,并掌握一些简单的观测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宇宙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宇宙这一抽象而神秘的话题,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同时,宇宙的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宇宙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的概念,认识各种天体,如恒星、行星、卫星等,掌握简单的观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概念、天体的分类、简单的观测方法。
2.难点: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宇宙的奥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宇宙的各种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宇宙相关的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概念。
2.教学新课:介绍宇宙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天体,如恒星、行星、卫星等。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的奥秘。
4.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测结果,讨论宇宙的演化过程。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观测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1、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2、探月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运动。
4、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5、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6、月球最具特征地形是(环形山).2、月相变化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就不同。
3、月相变化周期约为29。
5天,为农历(一个月)。
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变化.4、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月面由(右)变到(左)。
5、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阳照亮.6、初一是(新月),初四、二十七是(峨眉)月,初七、初八是(上玄月),十五或十六是(满月),十三、十九是(凸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玄月),二十九是(残月).3、我们来造环形山1、环形山的特点:①、分布(杂乱随机);②、数量(众多),大多是(圆形);③、大小、深浅不一。
2、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3、造环形山的方法:①(喷水)法;②(撞击)法.4、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宇宙》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7课,主要包括天体、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宇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宇宙这一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宇宙基本知识,学会观察和描述天体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基本知识,如天体、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的定义和特点。
2.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学生对宇宙空间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情景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宇宙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具:宇宙模型、星空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学具:为学生准备宇宙相关书籍、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媒体资源展示宇宙星空,引导学生关注宇宙。
2.提问:“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已有知识。
呈现(10分钟)1.介绍天体的概念,如恒星、行星、卫星等。
2.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互相分享自己对恒星、行星的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巩固(10分钟)1.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银河系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宇宙有更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掌握宇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知识。
2.难点:宇宙的起源和组成。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掌握宇宙知识。
2.观察法:通过观察宇宙现象,使学生对宇宙有更直观的认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宇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宇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宇宙是什么?它有哪些组成部分?”2.呈现(10分钟)介绍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恒星或行星,了解其特点,并准备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所研究的恒星或行星,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有哪些未知领域?如何进一步深入了解宇宙?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宇宙的短文,内容可以包括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