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九上《马说》word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83.5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初三上冀教版第28课(马说)教课设计【一】目的要求1、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认识作者及文体特点。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材、沉没人材的昏庸愚妄,指引学生认识现在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实用之才。
【二】要点、难点:〔一〕要点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领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指引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三】教材剖析:《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那么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沉没、残害人材,进行了嘲讽、针砭和控告;期望统治者能辨他人材,重用人材,使他们能充足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贫寒落魄之感却充满此中。
教材当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思虑:今世千里马能否也要依靠于伯乐?【四】教课时数:2 课时教具预备: U 盘第一课时【一】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听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深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路上,马蹄使劲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全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困难费劲地爬行仍旧拉不上去。
伯乐遇到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所以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喊声直抵云霄。
这是它感谢伯乐认识同时体谅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常常难以碰到伯乐,自己的才干也特别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唐朝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么样的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朝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原籍在昌黎, 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议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伙之首,其散文尤其有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著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韩愈)1、导入:同学们请坐下。
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学会写“伯乐”两个字。
请这两位同学上来写一下。
非常好,大家一起读三遍“伯乐”。
板书:伯乐“伯乐”的最爱是什么呢?对,他喜欢马,但他更是千里马的知音。
板书:千里马知音“伯乐是千里马的知音。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大声读三遍。
2、(1)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马说》。
板书:马说韩愈课件1。
想一想:课文哪句话表达了“伯乐是千里马的知音”这个意思?(2)问:课文哪句话表达了“伯乐是千里马的知音”这个意思?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
课件2。
(3)我们把这句话用1分钟时间背下来。
背得非常好。
3、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文章有没有写伯乐如何去寻找千里马?没有。
为什么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吗?对,文中的第二句话就是理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而”什么意思?对,“但是,表示转折的连词。
”4、没有了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再读课文。
哪位同学找到了说明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找得非常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祗”的意思是“只”,“辱”的意思呢?被侮辱,受屈辱。
“骈”什么意思?两马并驾。
请课代表翻译这个句子。
非常好,我们一起把它读一遍。
课件3问:在读这句话时,你有没有压抑不平的感觉?有。
我们再读一遍,把这种受屈辱而特有的压抑不平感觉读出来。
板书:辱压抑不平5、千里马受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是怎么造成的呢?请你用第二段中的一句话表达一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件4“食”读音是sì,同“饲”,喂的意思。
小A翻译下这个句子。
好的,请坐下。
食马者不知马,这是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看来,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呀!这就让我们再次明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讲得是多么正确呀!6、没有伯乐相知,千里马的待遇只能是因食马者不知而受辱。
我们来看看千里马吃什么?“一食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读(shí),吃的意思。
?马说?导学稿课题马说课型新授课执笔人审核人级部审核学习时间第周第导学稿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那么退。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构造。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学习难点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方法1.结合注释,能自主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活动材料参考资料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确实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23《马说》导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语言感,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成效;3、认识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谈论方法;4、谈论对人材的见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累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谈论方法;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累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诵、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创建情境1、又与马相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2、学生依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叙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二、朗诵课文,疏导文意1、听课文朗诵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比较课文说明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诵,要求读得通畅,语音正确,注意停留、重音、语速。
4、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累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累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累积的词语:2、小组内互帮翻译课文,并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掌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论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千里马的才能被沉没的直接原由是什么其根来源因又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怒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4、文中的哪句话点了然中心(小组内先沟通谈论、而后再班内展现。
)五、赏读课文,提炼要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不过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伯乐:千里马:食马者:2、全文寄望着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3、教师揭露“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味,铿锵动听,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而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长】有人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可以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望在伯乐身上。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九年级《马说》语文导学案九年级《马说》语文导学案一、填空第一课时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作者是唐朝的,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学过的诗歌《》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⒀其真不知马也,三、按原文填空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7.本文的主旨是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六、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七、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八、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九、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十、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十一、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十二、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十三、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十四、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马说》教学详案一、导入新课(1’)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马说”即说说千里马,谈谈千里马的问题。
设疑:作者是不是要向我们介绍关于千里马的知识呢?这一课我们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请大家根据课文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
二、定向(1’)学生根据文本特点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归纳展示: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3.理解文章的寓意,把握作者思想感情;4.了解古代的人才观,力争做新时代的有用之才;5.背诵课文。
确定学习目标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完成学习目标。
三、导学(28’)第一环节:知名作者我来说(3’)学生说说自己收集到的关于作者的知识。
教师归纳,出示材料。
下面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经典作品我来读(5’)听范读,提示:正字音,听节奏,悟语速。
请一生列出在朗读中需注意的字音,如:祗、骈、槽枥、食、石、外见男生朗读,并提出朗读要求:字字准确,读出节奏。
全班齐读。
评价:字音、节奏,缺少了一点:情感。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合作,翻译课文,了解内容。
第三环节:经典作品我来译(10’)出示课文重点字词,生生合作,翻译课文,要求:字字落实,译出美感(完整、通顺、符合语境)。
全班共同解释重点词语,请生分段翻译,归纳段意。
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发现,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第三段:强调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千里马。
了解文章内容之后,我们再进一步的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环节:经典作品我来析(10’)生小组合作,思考探究:1. 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2.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3. 文中流露出作者的什么情感?4. 最能概括作者观点的是哪句话?作者只是就马写马吗?分析问题:(1)原因:根本原因——伯乐不常有直接原因——食马者无知(2)作者情感:惋惜(千里马的命运)—愤怒(反问)—嘲讽(食马者无知、狂妄的形象)生分组朗读,比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28、马说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积累词语,翻译课文。
【学习重难点】读顺课文,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说明,可以叙事,可以发表议论。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祗.辱于()骈.死 ( ) 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 ) 才美不外见.()食.不饱(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 ( )食.马者(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4、实词积累学法指导:重点实词的掌握应以课下注释为主,典型用法记住例句。
祗辱.于骈死..槽枥..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食.或尽粟一石执策而临.之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5、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明确其意义)学法指导:通假字的解释分两步,即先指出所通的字,再解释。
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美不外见④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⑤其真无马邪6、虚词的用法。
学法指导:结合“之”字的三大用法,助词、代词、动词;“而”的几种用法:表承接、表转接、表假设、作代词等几大类用法;“以”作介词和连词的用法;“其”作代词、语气词、连词的用法思考。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其: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以:策之不以其道不以千里称也4、翻译课文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字词落实,要遵循“删、增、替、调、保”五字诀翻译,切忌翻译时丢三落四。
九上《马说》导学案马说、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积累通假字;读懂大意,积累重点实词,并能翻译全文。
2、学习与方法:诵读法、加注法3、情感与价值:揣摩本文托物所寓之意及其现实意义[学习要点]、读准字音,积累通假字2、读懂文意,积累重点实词,翻译全文3、理解作者托物所寓之意[自学指导]自主预习、交流质疑、合作讨论[自学成果展示]、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一事一议,借一件事或一种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托物寓意。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一文大约作于唐元贞十一年到十六元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是不顺,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但志不得道,于是他便相继投靠在宣武节度使和武陵节度使的幕下。
他认为自己的遭遇是很不幸的,于是他郁郁不乐,便有了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3、积累通假字抢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出本字及意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才美不外见。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其真无马邪?4、检测朗读①第一段女生推荐一名代表朗读。
②第二段男生推荐一名代表朗读。
③第三段全班齐读。
④指出不足之处或特别优秀的地方。
[合作探究]、质疑,将预习过程中没弄懂意思的字词句提出来,寻求帮助。
规则:①小组内派一名代表将组内无法解决的重点实词和难句板书在黑板上;②第一、二小组相互命题,第三、四小组相互命题;第五、六小组相互命题;③如果被抽查的同学回答正确或第二名同学补充纠正了,就为本大组加分,否则就为抽查组加分。
21教育网2、齐读全文,边读边想每句话的大意。
3、第一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有此遭遇的原因是。
4、第二段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是,有此遭遇的原因是。
5、第三段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具体表现在。
6、明其寓意。
①题目为“马说”,作者想借马表达一种什么情感?②文中的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③小结寓意。
[拓展延伸]、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常识,你会怎么做?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千里马”?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4、对联:无志难成千里马。
语文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那些不公平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那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7)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8)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
(9)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10)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自学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研讨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15.‚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21.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22.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该去‚识才和选才‛。
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23.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24.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2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四、巩固练习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③.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④.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⑤.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蝂,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
苟能起,又不艾④。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
②踬zhì仆:跌倒。
③病:疲惫。
④艾yì:停止,悔改。
1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人或怜之()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不艾()亦以病矣()
1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13.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