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析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387.00 KB
- 文档页数:39
成本计算基本方法举例公式成本计算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准确计算和控制成本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并给出相应的举例和计算公式。
1.总成本法:总成本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将所有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都计入成本中。
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
其中,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联的成本,间接成本是不能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相关联的成本。
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工资费用+间接费用2.差异分析法:差异分析法是通过比较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找出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举例:家制造公司制定了一个产品的标准成本,其中直接材料成本标准为10元/个,直接工资成本标准为20元/个。
而实际情况是直接材料成本11元/个,直接工资成本为18元/个。
计算该产品的材料成本差异和工资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材料成本-标准材料成本=11-10=1元/个工资成本差异=实际工资成本-标准工资成本=18-20=-2元/个3.面积法:面积法是一种分配间接成本的方法,它根据不同生产部门的面积大小来确定分摊比例,将间接成本按照面积比例分摊到不同的生产部门。
4.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针对多种产品或服务同时进行的情况下,根据作业的不同特点来确定成本的分配方法。
举例:家公司同时进行产品A和产品B的生产。
产品A的直接材料费用为1000元,直接工资费用为2000元;产品B的直接材料费用为1500元,直接工资费用为3000元。
该公司的间接费用为5000元。
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A和产品B的成本。
产品A的成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工资费用+分摊给产品A的间接费用=1000+2000+(1000/(1000+1500))*5000≈1000+2000+2500=5500元产品B的成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工资费用+分摊给产品B的间接费用=1500+3000+(1500/(1000+1500))*5000≈1500+3000+2500=7000元这些例子提供了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应用举例和计算公式,不同行业和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更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和公式,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成本管理会计公式总结
1.成本公式
-总成本(TC)=直接成本(DC)+间接成本(IC)
-直接成本(DC)=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
-间接成本(IC)=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
2.成本单价公式
-成本单价(CP)=总成本(TC)/产量(Q)
3.单位产品成本公式
-单位产品成本(UPC)=总成本(TC)/产量(Q)
4.边际成本公式
-边际成本(MC)=总成本(TC)-上一个产量的总成本
5.正常成本公式
-正常成本(NC)=实际产量(AQ)*标准单位成本(SC)
6.标准成本差异公式
-标准成本差异(SCH)=实际成本(AC)-标准成本(SC)
7.盈亏平衡点公式
-盈亏平衡点(BEP)=固定成本(FC)/(单位销售价格(SP)-变动成本(VC))
8.投资回收期公式
-投资回收期(PIR)=投资金额(IA)/年度现金流入(ACF)
9.投资回报率公式
-投资回报率(IRR)=年度现金流入(ACF)/投资金额(IA)
10.每单位边际贡献公式
-每单位边际贡献(CMU)=每单位销售价格(SP)-每单位变动成本(VC)
11.变动成本率公式
-变动成本率(VCR)=变动成本(VC)/销售收入(SI)
12.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公式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BEPQ)=固定成本(FC)/每单位边际贡献(CMU)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企业的成本管理会计体系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
具体应用这些公式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另外,成本管理
会计还涉及到成本控制、成本评估、成本预算、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的知
识和技巧,这些也是成本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公式汇总财务成本管理是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涵盖了成本控制与核算、成本计划与预测、成本分析与决策等方面。
在财务成本管理中,一些重要的公式被广泛应用于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决策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财务成本管理公式。
1.成本核算公式:-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成本=能源消耗成本+设备折旧成本+管理人员工资成本+办公费用成本+其他间接成本-工作实际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费用2.成本控制公式:-标准成本=标准数量×单位标准成本-标准数量=标准产量×标准占用数量-标准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标准产量差异=实际产量-标准产量-标准占用数量差异=实际占用数量-标准占用数量3.成本计划与预测公式:-成本预算=预算数量×预算单价-预算数量=预算产量×预算用量-预算成本差异=预算成本-实际成本-预算产量差异=预算产量-实际产量-预算用量差异=预算用量-实际用量4.成本分析与决策公式:-边际成本=变动成本/变动产量-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加权平均成本=加权平均变动成本/加权平均产量-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单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率=(单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单位销售价格以上是财务成本管理中一些常用的公式,根据具体的场景和问题,还可以根据公式进行变形和衍生,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决策分析。
财务成本管理公式的掌握对于注册会计师考试及实际工作中的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财务成本管理公式。
一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各种财务分析(含计算公式)一、引言该报告旨在对本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能够在项目实施前进行科学地决策。
财务分析是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和实现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该项目的盈利能力、经济效益和投资收益率等关键指标,以及风险评估。
二、成本分析1.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与产品的数量无关的成本,通常是不随着产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成本,如租金、工资等,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固定成本=租金+工资+保险费用等2.可变成本可变成本是指与产品数量成正比例的成本,如原材料、包装等,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可变成本=单个产品成本×生产数量3.总成本总成本是指所有成本之和,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三、收益分析1.总收益总收益是指在一个期间内所有销售收入的总和,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总收益=销售单价×销售数量2.净收益净收益是指扣除所有成本之后的剩余收益,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净收益=总收益-总成本3.毛利润率毛利润率是指每个产品的销售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异比例,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毛利润率=(销售价格-单个产品成本)÷销售价格×100%4.净利润率净利润率是指一个企业在利润总额上所赚取的比例,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净利润率=净收益÷总收益×100%四、投资回报率分析投资回报率是指投资者在一项业务或企业中所获得的回报相对于其投入的成本的比例,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投资回报率=净收益÷项目投资总额×100%五、风险评估项目风险是指项目实施期间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新项目往往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市场需求、竞争力等。
项目财务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风险,避免损失。
六、结论通过对本项目的财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投资回报率也较高。
但是,应该要注意项目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规避风险。
CPA财管成本计算及本量利分析公式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成本计算和本量利分析是两个基本的概念和工具。
成本计算是指为了确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而进行的计算过程,而本量利分析则是用来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的一种工具。
以下是相关的公式和方法。
一、成本计算公式1.直接材料成本(DM)=物料用量×物料价格直接材料成本是制造产品所需的原材料的成本。
这个公式通过将物料用量与物料价格相乘来计算直接材料成本。
2.直接人工成本(DL)=工作时间×劳动力费用直接人工成本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投入劳动力的成本。
此公式通过将工作时间与劳动力费用相乘来计算直接人工成本。
3.制造费用(MOH)=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其他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不属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其他生产成本,如工厂折旧、维修费用等。
制造费用通过将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和其他制造费用相加来计算。
4.总成本(TC)=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总成本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所有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本量利分析是一个用来评估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做出决策的工具。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本量利分析公式。
1.总收入(TR)=单位销售价格×销售量总收入是企业销售产品所得到的总金额。
这个公式通过将销售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总收入。
2.总成本(TC)=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是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所需的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3.利润(P)=总收入-总成本利润是销售产品所得到的收入减去生产和销售产品所需的成本。
4.边际利润(MP)=单位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边际利润是每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得到的额外利润。
这个公式通过单位销售价格减去单位变动成本来计算边际利润。
5.盈亏平衡点(BEP)=固定成本÷边际利润率盈亏平衡点是指在该销售量下,企业的总收入等于总成本的销售量。
这个公式通过将固定成本除以边际利润率来计算盈亏平衡点。
财务成本管理公式1.成本总额 (Total Cost):成本总额是所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总和。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2.直接成本 (Direct Cost):直接成本是与生产或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的费用。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直接成本=原材料成本+直接劳动成本+直接费用3.间接成本 (Indirect Cost):间接成本是无法直接归属于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费用。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间接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4.固定成本 (Fixed Cost):固定成本是与生产或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无关的费用。
它们在短期内保持不变。
固定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固定成本=固定折旧+固定人工+其他固定费用5.可变成本 (Variable Cost):可变成本是与产品或服务数量的变化成比例变化的费用。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可变成本=可变人工成本+可变材料成本+可变费用6.平均成本 (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单位产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平均成本=总成本/生产量7.边际成本 (Marginal Cost):边际成本是生产或提供额外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额外成本。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边际成本=变动总成本/变动产量8.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成本和效益来评估投资或决策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成本效益比=效益/成本9.投资回报率 (Return on Investment, ROI):投资回报率是投资所产生的利润与投资金额的比率。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ROI=(投资收益-投资成本)/投资成本10.销售利润率 (Gross Profit Margin):销售利润率是销售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以上是几个常用的财务成本管理公式。
管理会计公式范文管理会计是指为内部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有信息支持的会计系统和方法。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管理会计使用了很多公式和模型。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管理会计公式。
1.成本公式-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总成本-可变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这些公式可以帮助企业计算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成本的构成和分析成本的变化。
2.产量和成本公式-平均成本=总成本/产量-边际成本=可变成本的变化/产量的变化这些公式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帮助管理者决策何时增加或减少产量以达到最佳运营效益。
3.制造成本公式-直接材料成本=原材料价格×单位所需原材料量-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工资率-制造费用=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制造业务费用这些公式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制造成本的组成部分,帮助管理者了解制造成本的构成和分析成本的变化。
4.价值链分析公式-附加值=销售收入-材料成本-外购件成本-人工成本-其他直接成本-附加值率=附加值/销售收入这些公式可以帮助企业计算附加值和附加值率,帮助管理者评估企业在价值链中创造的价值。
5.盈亏平衡点公式-盈亏平衡点产量=固定成本/(销售价格-可变成本率)-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盈亏平衡点产量×销售价格这些公式可以帮助企业计算盈亏平衡点产量和销售额,帮助管理者评估企业在何种产量和销售额下能够实现盈亏平衡。
6.投资回报率公式-投资回报率=净利润/投资额这个公式可以帮助企业计算投资回报率,帮助管理者评估企业的投资项目的收益水平。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管理会计公式。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成本分析、决策分析和绩效评估,提供有用的信息支持,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优化经营效果。
一、成本差异的计算1.变动成本差异分析1.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产量下标准数量)×标准价格1.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1.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费用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2.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数÷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总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固定制造费用2.1二因素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2.2三因素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1.可比产品成本降低情况首先计算出可比产品成本的本期实际降低额和降低率,然后与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进行比较。
自考成本会计公式成本会计公式是指在成本会计中所使用的计算公式,用于计算并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成本。
成本会计公式是制定成本会计制度和开展成本核算的基础,是正确反映企业成本情况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成本会计公式。
1.总成本公式总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用于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项工程)所消耗的原材料的总费用。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生产一件产品(或完成一项工程)所发生的劳动力费用。
制造费用是指不直接与产品相关的生产费用,如间接材料费用、间接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2.制造费用公式制造费用=直接人工费用+间接制造费用直接人工费用是指直接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劳动报酬。
间接制造费用是指不直接与生产相关的制造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等。
3.单位产品成本公式单位产品成本=总成本/产量单位产品成本是指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平均成本。
产量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
4.直接材料成本公式直接材料成本=原材料用量×单位材料成本原材料用量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数量。
单位材料成本是指每单位原材料的价格。
5.直接人工成本公式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直接人工工资率直接人工工时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直接人工工时数量。
直接人工工资率是指每单位直接人工工时的报酬。
6.制造费用率公式制造费用率=制造费用/生产总工时制造费用率是指制造费用占生产总工时的比率。
生产总工时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用于生产的总工时数量。
7.查账定额公式查账定额=总成本/工时查账定额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
工时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总工时数量。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本会计公式,通过这些公式可以帮助企业准确计算和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如何运用Excel公式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Excel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软件,它提供了丰富的公式和函数来进行各种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分析任务。
在成本分析中,运用Excel公式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计算和分析各项成本,对于企业或个人管理财务和预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Excel公式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
一、概述在成本分析中,我们通常需要计算和分析各项成本,比如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等。
Excel提供了多种公式和函数来满足这些需求,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复杂的成本分析。
二、基本公式1. SUM函数SUM函数是Excel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函数之一,它可以对指定范围内的数字进行求和。
在成本分析中,我们可以使用SUM函数来计算各项成本的总和。
例如,假设A1到A10分别表示公司的十个成本项目,我们可以使用SUM函数来计算这十个成本的总和,公式如下:=SUM(A1:A10)2. AVERAGE函数AVERAGE函数是Excel中用于计算平均值的函数,它可以对指定范围内的数字求平均值。
在成本分析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各项成本的平均值。
例如,假设A1到A10分别表示公司的十个成本项目,我们可以使用AVERAGE函数来计算这十个成本的平均值,公式如下:=AVERAGE(A1:A10)3. MAX函数和MIN函数MAX函数和MIN函数分别可以用于求某个范围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成本分析中,我们可能需要找出某些成本项目中的最高成本和最低成本。
例如,假设A1到A10分别表示公司的十个成本项目,我们可以使用MAX函数和MIN函数来分别计算这十个成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公式如下:=MAX(A1:A10)=MIN(A1:A10)4. IF函数IF函数可以根据某个条件来进行判断,并根据不同情况返回不同的值。
在成本分析中,我们可能需要根据某些条件对成本进行分类和计算。
例如,假设A1到A10分别表示公司的十个成本项目,我们可以使用IF函数来根据某个条件对这十个成本进行分类和计算,公式如下:=IF(A1>100,"高成本","低成本")三、高级公式除了基本公式外,Excel还提供了一些高级公式和函数,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复杂的成本分析。
变动成本差异分析的通用模式差异=价差+量差价差=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量差=(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105、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105、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106、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费用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107、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算数÷产能标准工时二因素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预算数-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三因素分析法: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产能标准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业绩评价2010年度中级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公式大全作者:茉莉是糖第二章 预算管理一、目标利润预算方法 1.量本利分析法目标利润=预计产品产销数量×(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费用 2.比例预算法(1)销售收入利润率法:目标利润=预计销售收入×测算的销售利润率 (2)成本利润率法:目标利润=预计营业成本费用×核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 (3)投资资本回报率法:目标利润=预计投资资本平均总额×核定的投资资本回报率 (4)利润增长百分比法:目标利润=上年利润总额×(1+利润增长百分比) 3.上加法企业留存收益=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净利润=股利分配比率本年新增留存收益-1或:=本年新增留存收益+股利分配额第三章 筹资管理一、筹资预测 (一)因素分析法资金需要量=(基期资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资金占用额)×(1±预测期销售增减率)×(1 ± 预测期资金周转速度变动率) (二)销售百分比法(三)资金习性预测法 1、回归直线分析法 a=∑∑-∑∑∑∑-2)(22i x i x n i y i x i x i y i xb=∑∑-∑∑∑-2)(2i x i x n i y i x i y i x n 或:b=∑∑-i x nai y 式中:y 为第i 期的资金占用量;x 为第i 期的产销量。
∑∑+=x b na y∑∑∑⨯+=2xb x a xy2、高低点法 最低业务量最高业务量用最低业务量期的资金占用最高业务量期的资金占--=b最低业务量用最低业务量期的资金占或:最高业务量用最高业务量期的资金占⨯-=⨯-=b b a二、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 基本公式-筹资费用率)(筹资总额年资金占用费=筹资总额-筹资费用年资金占用费资本成本率=1⨯(一)债务资本成本计算1、资本成本=)1()1(借款筹资率借款筹资额所得税税率年利息-⨯-⨯2、n b nt t b t K M K T I f M )1()1()1()1(1+++-=-∑=逐步测试结合插值法求贴现率,即找到使得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等于现金流入现值的那一个贴现率。
(二)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1、普通股资本成本(股利增长模型)gf P Dg f P g D K s +-=+-+=)1()1()1(01002、在每年股利固定的情况下: 普通股成本=)1(普通股筹资率普通股金额每年固定股利-⨯ 3、资本资产定价模K S =R S =R f +β(R m -R f ) (三)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nj jj w W K K 1式中:w K :综合资本成本;j K :第j 种个别资本成本;j W :第j 种个别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
三、边际贡献和息税前利润之间的关系 1、边际贡献: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2、息税前利润:是指不扣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生产经营成本 (注:一般对于固定的生产经营成本简称为固定成本。
) 3、关系:息税前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四、杠杆效应 1、经营杠杆效应产销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Q Q EBIT EBIT DOL /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边际贡献=+=-=EBIT F EBIT F M M DOL2、财务杠杆效应DFL EBIT EBIT EPS EPS //∆∆==息税前利润变动率每股收益变动率3、总杠杆效应DTL=Q Q EPS EPS //∆∆=产销量变动率普通股盈余变动率DTL=DOL ×DFL=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 DTL=税后利润税后边际贡献=-I EBIT M 五、资本结构优化方法 1.每股收益分析法11N )T 1)(I EBIT (--=22N )T 1)(I EBIT (--2.平均资本成本比较法 选择平均资本成本率最低的方案3.公司价值分析法(1)公司市场总价值(V )=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S+B ; (2)假设公司各期的EBIT 保持不变,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S )可表示为:sK T I EBIT S )1)((--=其中:s K =s R =f R +β(R m -R f )(3)债券市场价值通常采用简化做法,按账面价值确定; (4)平均资本成本w K =b K ·V B (1-T)+s K ·VS其中:K b 为税前债务资本成本。
K S 为股权资本成本(5)找出公司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该资本结构为最佳资本结构。
第四章 投资管理一、投入类财务可行性要素的估算 (一)建设投资估算建设投资=形成固定资产的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费用+形成其他资产的费用+预备费 1、形成固定资产的费用(1)建筑工程费=同类单位建筑工程投资×相应的建筑工程总量或=预算单位实物工程投资×相应的实物工程量(2)安装工程费=每吨安装费×设备吨位或=安装费率×设备原价(3)设备购置费(狭义)国产设备购置费=设备购买成本×(1+运杂费率)进口设备购置费=以人民币标价的进口设备到岸价+进口从属费+国内运杂费以人民币标价的进口设备到岸价=以外币标价的进口设备到岸价格×汇率外币到岸价格=外币离岸价格+国际运费+国际运输保险费国际运费=外币离岸价×国际运费率国际运输保险费=(外币离岸价+国际运费)×国际运输保险费率进口从属费=进口关税+外贸手续费+结汇银行财务费用国内运杂费=(以人民币标价的进口设备到岸价+进口关税)×运杂费率工具、器具和生产经营用家具购置费=狭义设备购置费×标准的工具、器具和生产经营用家具购置费率(4)设备购置费(广义)=设备购置费(狭义)+工具、器具和生产经营用家具购置费 (5)其他费用=经验数据、取费标准或项目的工程费用的一定百分比。
固定资产原值=形成固定资产费用+建设期资本化利息+预备费2、形成无形资产的费用(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并假定资金投入方式为建设期取得时一次投入)无形资产原值=形成无行资产费用+建设期资本化利息+预备费3、形成其他资产的费用(包括生产准备费和开办费,生产准备金的资金假定在建设期末一次投入。
开办费的资金投入方式假定为建设期内分次投入)4、预备费(资金投入方式假定为建设期末一次投入)基本预备费=(形成固定资产费用+形成无形资产费用+形成其他资产费用)×基本预备费率 (二)流动资金投资的估算1.分项详细估算法的基本公式某年流动资金投资额(垫支数)=本年流动资金需用额-截止上年的流动资金投资额 或 =本年流动资金需用额-上年流动资金需用额 本年流动资金需用额=该年流动资产需用额-该年流动负债需用额 该项目的最多周转次数4.流动负债需用额的估算(三)经营成本的估算某年经营成本=该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该年工资及福利费+该年修理费+该年其他费用某年经营成本=该年不包括财务费用的总成本费用-该年折旧额-该年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摊销额(四)运营期相关税金的估算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营业税+应交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调整所得税=息税前利润×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不包括财务费用的总成本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三、现金流量估算该年息税前利润=营业收入-营业税金-付现营业成本-折旧-摊销 四、评价指标1、静态投资回收期(1)特殊条件下简化计算方法 ①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相等的净现金流量运营期内前若干年每年合计建设期发生的原始投资)(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②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PP′+建设期 【提示】如果全部流动资金投资均不发生在建设期内,则公式中分子应调整为建设投资合计。
(2)一般条件下的计算方法 下年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流量绝对值最后一项为负值的累计净现金流量对应的年数最后一项为负数的累计)期(包括建设期的投资回收+=PP 不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PP′=PP -建设期 2、总投资收益率总投资一般条件下的计算方法收益率(ROI )=%100⨯项目总投资税前利润年息税前利润或年均息3、净现值(NPV )在项目计算期内,按设定折现率或基准收益率计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的代数和4、净现值率(NPVR )=原抬投资的现值合计项目的净现值 5、内部收益率(IRR) 能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五、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更新改造项目净现金流量计算 (1)有建设期 (2)没有建设期六、购买或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的决策第一方法是分别计算两个方案的差量净现金流量,然后按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进行决策;第二种方法是直接比较两个方案的折现总费用的大小,然后选择折现总费用低的方案。
经营租赁租入设备方案的所得税后的净现金流量为: 初始现金流量=-租入固定资产的投资租入设备每年增加的净利润=[租入设备每年增加营业收入-(每年增加经营成本+租入设备每年增加的租金)]×(1-所得税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