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_价格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675.15 KB
- 文档页数:75
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弹性理论价格弹性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
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理论在经济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决策者和企业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价格政策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价格弹性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一、价格弹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或服务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价格弹性可以分为价格需求弹性和价格供给弹性两种。
价格需求弹性衡量的是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通常用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化除以价格的百分比变化来计算。
价格供给弹性则衡量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计算方法与价格需求弹性类似。
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为:价格需求弹性 = (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化)/(价格的百分比变化)价格供给弹性 = (供给量的百分比变化)/(价格的百分比变化)二、价格弹性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格弹性理论在经济决策和市场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价格弹性理论的几个实际应用案例:1. 价格弹性与定价策略了解产品的价格弹性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
如果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为弹性大于1(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高),企业可以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以此来增加市场需求。
相反,如果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为弹性小于1(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低),企业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
2. 价格弹性与政府税收政策价格弹性的概念也对政府税收政策产生了影响。
某些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即使价格上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不大,这种商品也被称为“价格刚性商品”。
政府可以对价格刚性商品征收更高的税收,以增加税收收入。
相对而言,对于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政府应该小心制定税收政策,以避免对市场产生过大的干扰。
3. 价格弹性与市场需求预测价格弹性理论在市场需求预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商品的价格弹性,可以预测市场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例如,如果市场上某一商品的价格弹性很大,即需求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企业在制定销售策略时应关注价格波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理解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以及价格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资源配置和决定价格的一种机制。
它基于自由竞争的原则,通过价格信号的传递和资源的自由流动来引导经济活动。
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激励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市场机制主要通过供求关系来影响价格的形成。
当商品供应充足时,价格会下降,鼓励消费者增加购买;而当商品稀缺时,价格则会上升,刺激生产者增加供应。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价格波动,进而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选择。
二、价格形成的原理1.供给与需求: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
供给方愿意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方则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供需平衡时的价格即为市场均衡价格。
2.竞争:竞争是价格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会促使其降低价格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也会使价格下降。
竞争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降低价格水平。
3.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对价格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技术成本等。
当生产成本上升时,生产者可能会增加售价以保持利润,从而推高价格。
4.政府政策:政府的干预也会对价格形成产生影响。
一些管制和税收政策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或限制供给,从而推高价格。
但是,政府也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或减少市场管制来影响价格水平。
5.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如自然灾害、国际经济状况等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例如,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推高农产品价格;国际经济状况则会影响进出口贸易和汇率,从而对价格形成产生影响。
三、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的影响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公平性。
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资源配置、激励创新和提高生产率,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物价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和经济行为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其中包括物价。
物价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在西方经济学中,物价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对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对物价的研究和相关的理论。
1. 物价的涨跌物价的涨跌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供求关系、货币供应、生产成本等因素来解释物价的涨跌。
其中,供求关系是物价波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商品供应相对稳定而需求增加时,物价往往会上涨;反之,供应过剩时物价则会下跌。
货币供应也会对物价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货币过度发行,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进而提高物价。
此外,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会对物价产生影响,例如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2. 物价稳定的重要性物价的稳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稳定的物价有助于稳定经济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
当物价稳定时,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进行长期规划,并减少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此外,稳定的物价还可以促进国际贸易,提升经济的竞争力。
因此,许多西方国家都将维持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3. 物价调控的手段为了维持物价的稳定,西方经济学提出了一些调控手段。
其中,货币政策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影响通货膨胀水平以及物价的变动。
此外,财政政策也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物价。
当然,物价的调控也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就业率、经济增长等指标。
4. 物价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物价上涨的普遍现象,它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西方经济学中的“费雪方程”描述了物价与货币供应、货币速度、实际产出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方程,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推高物价。
因此,西方经济学注重通过监控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来维持物价的稳定。
5. 物价的影响因素除了供求关系、货币供应等因素外,物价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理论教学目的:第二章到第五章,只是分析了产品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决定,没有分析生产要素市场均衡价格与数量的决定。
具体表现是:第一,在分析产品市场的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曲线时,没有说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第二,在分析产品市场的生产者行为和供给曲线时,没有说明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可供出售的要素数量。
因此,分析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决定问题,就是分析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
生产要素价格理论,也就是收入分配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行为:回答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为什么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或者说,为什么生产要素的价格越低,企业购买得越多?2、家庭对生产要素的供给行为:回答家庭对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为什么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或者说,为什么生产要素的价格越高,家庭提供得越多?3、结合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行为和供给行为分析,确定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4、介绍衡量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两个工具: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需求行为一、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一)生产要素和它们各自的价格生产要素指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经济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物质资源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和资本。
1、劳动(labor):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劳动者提供劳动获得的收入是工资(wages),单位劳动的收入被称为劳动的价格——工资率(wage rate)。
2、土地(land):一切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的简称。
因使用自然资源而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被称为租金(rent)。
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被称为土地的价格——租金率。
3、资本(capital):指的是人造的生产工具,包括机器设备、各项建筑及存货等三种形式。
资本的报酬被称为利息(interest),使用资本的价格被称为利率(interest rate)。
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稀缺:是指想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资源是稀缺的。
P.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将稀缺资源分配于多种欲望以取得最大福利的一门学科。
P.4微观经济学:以家庭,企业(厂商)等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决策行为以及他们基本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理论,微观理论的核心是价格理论。
P.6宏观经济学:以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整体作为分析对象,研究该国(经济体)的整体经济和政府如何实现经济目标而进行调节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核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P.7实证经济学:是回答“是什么”,“怎么样”问题的经济学。
P.7规范经济学:是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问题的经济学。
P.8机会成本:是指在做出一种选择(最佳选择)后必须放弃的其他选择的价值。
P.9生产可能性曲线:资源配置最有效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曲线。
P.19经济体制:是指一个社会和国家在处理资源稀缺性问题时形成的一种有关经济决策的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P.23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的一切决策,即5W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什么时间生产,在什么地方生产和为谁生产)完全由政府做出的经济体制。
P.23自由市场:。
完全由企业和个人做出的经济体制。
P.23混合经济:是把计划和自由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体制。
P.24第二章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某种物品的所有可能的(不同的)数量点的组合。
P.29需求量:表示的是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一个买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
P.29需求法则:是指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某商品的价格越低,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反之,某商品的价格越高,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小。
P.29收入效应:是指在消费者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变化而导致的实际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P.29替代效应:是指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第二章价格理论
[Theory of Price]
n第一节需求理论
n第二节供给理论
n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
n第四节价格弹性理论
n第五节供求曲线的运用
n第六节蛛网理论
第一节需求理论
一、需求的含义
n需求[Demand]
n——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
n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之外,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有:
n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n②相关商品的价格
n③消费者的偏好
n④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n假定这些因素不变,需求就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其自身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A 700 1 Qd=800-100P
Law of Demand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供给的含义
n供给[Supply]
n——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
n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之外,影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有:
n①生产成本
n②生产的技术水平
n③相关商品的价格
n④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n假定这些因素不变,供给就表示商品的供给量与其自身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Supply Schedule]
Q s=-400+200P
Law of Supply
第三节均衡价格理论
一、供求均衡与均衡价格的形成
n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n——当市场上供给和需求这两股相反
的力量达到势均力敌时的一种状态。
n Equilibrium Price
n Equilibrium Quantity
P
D
7Q=800-100P
P
D 7
二、供求变动与均衡价格的波动
n供求均衡的条件是假定供给和需求都不发生变动,即假定除商品自身的价格外其它一切影响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因素均不变。
n一旦供给关系或需求关系发生变化,原来的供求均衡就被破坏,均衡价格就会出现波动,均衡数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趋向新的均衡。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n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商品的需求量随其自身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n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n需求的变动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的变动。
n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P
D
D 1P D 2
D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n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商品的供给量随其自身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
n表现为点在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n供给的变动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的变动。
n表现为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
P
S
P
S
S
D 1P D 2
S D P
S D 1P D 2
供求定理
Law of Supply and Demand
n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与需求同方向变动;
n均衡价格与供给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与供给同方向变动。
影
Elasticity
1212x x y y ++=弧弹性
二、需求价格弹性概念
n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n
——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的弹性。
n 用以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P E
三、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n(1)需求完全无弹性n(2)需求完全弹性
n(3)单位需求弹性n(4)需求富有弹性n(5)需求缺乏弹性
1
f d
E
1
p
d
E
1
=
d
E
¥
=
d
E
=
d
E
<
>
求
P
P
1
=E
P
E
1
f
P
D1
E
p
P a b
P P FO CG ==
P ●A
四、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n①商品的可替代性
n②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n③消费者对商品需要的迫切程度n④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
n⑤时间因素
Q P V ·=)
(P f Q =
dP
若dV
P
P
P
D
n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P
P
P
P
P FO
=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