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序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71 KB
- 文档页数:7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最新7篇)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
苇叶纷下,芜杆迁黄。
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
离人频顾,羁客成伤。
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
.。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1、关于本文的写作《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部编版高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滕王阁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2.理解《滕王阁序》的诗意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文的能力;4.通过分析《滕王阁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滕王阁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2.理解《滕王阁序》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滕王阁序》的诗意和艺术特点;2.通过分析《滕王阁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课件;3.学生习作范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在你们生活中,有没有所谓的名人或名人的作品引起过你们的关注?你们为什么会对他们/它们感兴趣?”Step 2 介绍《滕王阁序》(10分钟)通过展示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滕王阁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是王勃创作,描写了唐玄宗时期的重臣滕固建阁的情景。
Step 3 学习《滕王阁序》(15分钟)分段阅读《滕王阁序》的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艺术特点以及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来表达情感,让学生思考这些手法和技巧对于诗意的贡献。
Step 4 理解与欣赏(15分钟)播放《滕王阁序》的朗读录音或演唱录音,让学生欣赏诗的音韵和韵律,感受诗的美。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诗意,以及这首诗对于时代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Step 5 诗歌创作(15分钟)向学生展示习作范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要求学生在诗中表达自己对于人生、时代或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Step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对课堂所学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滕王阁序》,他们对于古代文化和古文的理解有了哪些提升,他们对于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扩展阅读与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唐代文化和古文的知识。
部编版高中必修三《滕王阁序》优质教案范文三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高中必修三《滕王阁序》优质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高中必修三《滕王阁序》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一、知识背景介绍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
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
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6、滕王閣序(王勃)·教案【教學目的】1.瞭解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及駢體文的特點。
2.學習本文將典故與眼前情景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盡”“屬”“即”“且”“矣”的用法。
5.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理解典故;理解內容和觀點。
【教學難點】駢體文的特點【教學課時】3課時【教學方法】朗讀背誦與賞析相結合的方法。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介紹作家作品,文體知識;初讀課文。
教學過程:一.解題:《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
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
他修建滕王閣,也是歌舞享樂的需要。
“序”——文體的一種。
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
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於贈序類的文章。
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緊扣題意。
文因餞別而作,但對於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脫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徑。
二.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親任六合縣縣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
文中“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佐證。
還有一種說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序文中內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看來,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歲左右之作。
課文採用這種說法。
三.時人對王勃的評價: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
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時人認為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而語驚四座。
四.關於駢體文:駢文,是魏晉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
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
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1、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又稱為“四六文”。
《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教案篇1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滕王阁序》教案4【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的实词、典故和文化常识,学写简单的对联。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景与情、“事”与情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涵咏语句,体会并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蕴含的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勃失意而“自强不息”的情感,传承中华精神。
【教学重点】品析写景句和典故,理解王勃蕴含在其中的情志。
【教学难点】通过赏读品味语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真挚情志。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米兰﹒昆德拉:“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设计意图】抒情、激疑导入,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和品读情志作铺垫,也为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二、随文解词,由“题”入“事”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第1段:洪府叙写洪州的地理和参加宴会的人员。
第2、3段:秋日登滕王阁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
第4、5段:饯描写宴饮场面和触发的复杂情感。
第6、7段:别序叙写遭际、行程,写序和诗留别。
小结:简明的语言概括《滕王阁序》的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重点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也为课下文言知识积累作点拨;提升学生根据标题,快速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景”明“情”、缘“事”明“志”)打基础。
三、品读鉴赏,缘“景”明“情”1、读一读: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的语句。
感官:视觉、听觉(心理、想象)色彩:清、紫、翠、丹……空间分布:上下、远近2、重点品读:品读、解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寒、清、烟光、暮、紫——优美、清寒、易逝品读、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优美动人,浑然天成——喜悦而含有伤感3、知人论世王勃的遭际:得意和失意——“兴尽悲来”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品读王勃写景的精妙,感知骈文的句式和诵读特点,通过解析和鉴赏,体悟景中之情,提升理清情景关系的思维能力;引入王勃身世,验证文章的情感,巩固“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解读情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事”明“志”)作铺垫。
滕王阁序教案最新5篇《滕王阁序》的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
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
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关于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
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滕王阁序》课文优秀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二、教学方法设计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教材处理设计:《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
《滕王阁序》教案【精彩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这次为您整理了《滕王阁序》教案【精彩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滕王阁序》教案篇一1、熟悉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色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学习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
2、实词和虚词的学习。
1、事、景、情交融的写法。
2、课文背诵。
2课时一、导语设计: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到处都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名楼不少,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这些明楼因其精美的建筑和名人的游历题诗而著名。
二、文体常识:1、“序”: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赠序,即临别赠言。
2.“骈文”: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语句方面以骈偶和“四六”句为主;语音方面平仄相对;用词方面以用典和藻饰为主。
三、作者: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招为王府侍读,后因一篇《檄英王鸡》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又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因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2.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勃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3. 能够解读并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滕王阁序》的内容和意境;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 学会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提高历史和文化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王勃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激发对古代文学的热爱;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增强民族自豪感;3. 通过对《滕王阁序》的学习,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以赞美滕王阁的美景和表达自己的抱负为主题。
全文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王勃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
2.2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2. 分析并欣赏王勃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3. 解读并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况。
2.3 教学难点1. 理解《滕王阁序》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2. 欣赏王勃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风格;3. 将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学的学习,提醒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2. 提问学生对唐代的了解,引发学生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3.2 朗读与解析1. 引导学生朗读《滕王阁序》,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2. 分段解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和意境;3. 讲解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3 讨论与欣赏1.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和评价,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 背诵《滕王阁序》;2. 写一篇关于《滕王阁序》的读后感,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评价;3. 选择另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一篇短文介绍作品的内容、意境和艺术风格。
王勃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 人对宇宙的思考,王勃 教案。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 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 ,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
2、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学习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习过王勃的《滕王阁序 》,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 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
由于序文 的影响太大, 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很多读者, 只知道王勃的 《滕王阁序》 , 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回顾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
初唐诗人,与扬 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
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 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
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 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 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 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
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 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 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 道的汇合处。
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
始 建于唐永徽四年(653 年)。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
唐高宗 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 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
王勃即席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
这首诗描写了 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江:赣江。
槛:jiàn 栏杆。
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 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 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教案《王勃教案》。
高阁中的滕 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 四韵"即借代此诗。
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 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 "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滕王阁的居高 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 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
(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 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 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
(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
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 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这里诗人运用 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 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 形。
意境冷落、凄凉。
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
借景抒情,融情于 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 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 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 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
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 慨。
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思考: 这首诗一 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
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 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 转为时间的描写。
"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 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
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 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 "槛外长江空自 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以景作结,似答
非答, 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句与李白 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 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 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 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
诗歌以凝 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 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六.背诵 七、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