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对等理论看《清明》中的意象英译——以三种英译文本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1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许渊冲唐诗英译: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中国的文学翻译领域,许渊冲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翻译家。
他的唐诗英译作品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含义,还巧妙地保持了唐诗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的内涵,以及其翻译思想、方法和成就。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可谓独树一帜。
他注重传递原文的韵律和节奏,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唐诗独特的音乐美。
通过深入了解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唐诗英译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神韵,同时还要满足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许渊冲在唐诗英译方面的方法论显示出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他主张采用“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在翻译过程中,他力求保留原诗的意境美,同时还要兼顾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此外,许渊冲还强调保持原诗的视觉美,通过采用一系列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英译诗歌呈现出对称、和谐的形式美。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成就显著,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受到广大英语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他的努力为唐诗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来说,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三美”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然而,尽管许渊冲的成就显著,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例如,对于不同诗人的风格特征,许渊冲的英译是否能够完全准确地传达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有时过于依赖直译,可能会牺牲一些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未来,可以进一步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动态发展,以及针对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研究,以期在唐诗英译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翻译领域,动态对等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尤其是唐诗的英译中,这个理论有着特别的应用。
本文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探讨动态对等理论下许渊冲的唐诗英译。
2018年10期总第398期ENGLISH ON CAMPUS生态翻译美学视阈下汉语文学文本的英译——以古诗《清明》的三个译本为例文/张英【摘要】生态翻译学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翻译理论,在美学上倡导的是翻译中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对称”、“均衡”、“对比”、“秩序”、“节奏”、“韵律”等。
本文以《清明》的三个译本为例,根据生态翻译美学“和谐美”的审美原则,研究汉语文学文本英译微观层面的审美构成,包括“语音和悦美”、“词句和奏美”、“篇章逻辑美”和“情境一致美”四个方面。
【关键词】翻译美学;生态翻译美学【作者简介】张英(1978.11- ),女,汉族,山东沂水人,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硕士研究生,山东医专外语培训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文学与翻译。
一、生态翻译美学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的。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是人类活动乃至整个自然界的重要内容,所以整个翻译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在许多方面具有类似性和同构性。
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了原文、原语、译语所呈现的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和译者等要素相互关联互动的整体。
用生态翻译学的术语来说,原语是一个文本生态系统,译语是另一个文本生态系统。
原语的文本生态系统涉及到原语系统里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等;译语的文本生态系统涉及到译语系统里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实际是一个“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是译者在生态环境中不断地适应和选择的动态转换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使译文和原文达到语言、文化、交际上最大程度的对等,达到最佳语言生态效果。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美学体现的是生态美学,是遵循生态理性,强调通过翻译活动主客体之间、翻译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关联的整体。
多元互补论下多角度赏析《清明》不同英译版本对于译作来说,要判断其价值,不能只运用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估其多重价值。
众多翻译任务中诗歌翻译一向是个难题。
本篇所选的唐代杜牧的《清明》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好诗,当代不少翻译名家都曾翻译过此诗的英译版本。
本篇文章将从多元互补论的翻译标准出发,对《清明》的几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多角度的分析不同译法对诗中不同意境的传达。
关键词:多元互补论、意象、清明一、古诗词英译研究理论简要概述与多元互补论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翻译家着眼于西方诗歌而忽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古诗词英译各理论才开始觉醒,九十年代中期各个翻译理论才在诗歌英译领域找到立足点并逐渐繁荣。
在这段时间对于早期的诗学范式,人们普遍不认同散文体译诗方法,也不完全支持“音、义、形”三美的格律派译诗观。
刘重德认为:用格律诗译格律诗,如能讲求格律,又无损原意,自属上乘,于必要时,在“韵体译法”行不通的具体情况下,也可以考虑改用散体来译,免得“因韵害义”(刘重德 2000)。
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路径的研究趋于系统化,辜正坤教授就曾提出“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论”(辜正坤 2003)。
无论诗学范式还是语言学范式都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一种范式要想不断完善和成熟,就要借鉴其他范式的某些理论和方法。
“多元互补论”首先强调一种立体思维模式。
辜正坤教授认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本身就意味着翻译标准的互补性。
而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只是用来解决翻译方面的理论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解决翻译实践上的问题。
二、《清明》及其背景介绍对于古诗词赏析第一步是要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背景,这样能在赏析译文的时候不偏离其总体意境。
杜牧是一位既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又立志报国、力挽晚唐颓废之势的有识之士,这位陕西人20多岁便出游各地,体察民情,在他途经杏花村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诗。
由动态对等看“直译”与“意译”的统一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理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由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直译”和“意译”的统一的指导进行阐述,以期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形式”和“内容”如何统一的问题进行解惑。
标签:奈达动态对等直译意译《匆匆》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翻译的三阶段:“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
近年来,翻译界对奈达的翻译理论研究本着科学的批评的态度,这对同时期的译者,尤其是正在研究翻译的译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试图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分析文学翻译(张培基英译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直译”与“意译”的关系及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统一。
一、“动态对等”理论奈达指出,“译文是否得当,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如原文本身的可靠性(包括抒情诗到杂货铺的清单)、语篇的类型、预期的读者、译文的使用方式(是在安静的书房里阅读还是在舞台上表演)以及译文的使用目的,如传递信息、改变读者行为、娱乐消遣,或推销商品。
”(Eugene A. Nida.,1998:113)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同时考虑到很多实际存在或者不存在的问题,除了要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接受反应外,译者自身的认知和接受水平也同样会影响到翻译。
除此之外,源语和译文文化之间的差异、源语和译语之间的差异,原文文体风格特色、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社会差异和教育水平的差异、译文对伴随语码的依赖性强弱以及根据伴随语码的要求所要作出对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之间的调整。
以上因素均会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杜牧《清明》的三种英译文对比分析摘要:翻译的两个基本步骤是理解与表达。
同一原文却有众多不同译文,首先是因为不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同,所以经过语言转换产生不同译文;其次,即使对原文的理解相同,不同译者的译语表达也可能不同,产生译文不同。
本文从译者的理解与表达的角度,对比分析《清明》三个译本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理解;表达;对比分析;清明A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umu's Qingming Abstract: The two basic steps of translation ar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for the same original text. First of all, because 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Secondly, though 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the sam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y may use different target language expressions to transl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versions of Qingming. .Key Words: Understanding; Expres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Qingming引言一提起与清明有关的古诗,人们首先会想到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诗《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
我们将回顾与清明相关的关键词,并其在英译过程中的保留与体现。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分析《清明》一诗的英译文,来揭示其人际功能,从而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的文化内涵。
在诸多与清明相关的关键词中,我们找到了“清明节”、“扫墓”、“踏青”等。
这些关键词描绘了清明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包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以及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等。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这些含义,对于保留清明节的文化特色和人际功能至关重要。
在《清明》一诗的英译中,译者通过运用特定的词汇和句式,成功地传达了原诗的人际功能。
在描述清明节的氛围时,译者使用了“dim”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扫墓祭祀的庄重与哀思。
同时,译者在翻译“清明时节雨纷纷”时,运用了“chilly”和“drizzling”两个形容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清明节这一季节的特点,从而更好地领略原诗的意境。
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还注重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运用头韵、尾韵等修辞手法,使英译文在传达原诗意境的也具备了音乐般的美感和节奏感。
这种译法不仅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清明》一诗,同时也保留了中国古诗的文化韵味和人际功能。
《清明》一诗英译文的译者通过巧妙地运用词汇和句式,成功地传达了中国古诗的人际功能。
通过深入探讨《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的文化内涵,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人际功能,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翻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文学和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热点。
在翻译研究中,功能语言学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
本文将以《清明》英译文为例,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研究中的一些思考方向,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古代文学
从动态对等理论看《清明》中的意象英译
——以三种英译文本为例
田 磊 四川师范大学
摘要: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诗歌的意象传达历来是英译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杜牧《清明》的三种名家英译版本,从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各版本对该诗的意象英译,试图寻找更适合的意象表达法。
关键词:清明;动态对等理论;意象;对比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历来备受人们喜爱。
此诗描写了诗人清明时节的经历,全诗色彩清淡,意境悲凉。
该诗运用诸多意象,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衬托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因此翻译这首诗时,对这些意象翻译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整体质量。
一、动态对等理论简介
动态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认为译者应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对应。
而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是,原文接受者对原语信息的反应要与译文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一致。
二、《清明》意象英译赏析
意象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将意象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时,往往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的丢失,从而减弱了意象的表达力,或者阻碍交流甚至产生误解。
下面将从动态对等理论出发,探讨《清明》中的意象英译。
(一)“雨纷纷”的英译
许译是“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雨纷纷”既形容雨又形容心情。
许译采用增译法,将雨比作眼泪,表现了诗人伤感的心情,故能产生同等的读者反应。
杨戴译为“It drizzles endless”,“drizzle”一词表达了下雨的状态,“endless”在这里表示雨不停地下,暗示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因此也可以产生同等的读者反应。
吴译是“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thick and fast”形容雨下得快而猛,用来形容“雨纷纷”有点太过。
(二)“行人”的英译
“行人”是指诗人自己,故杨戴译为泛指的“travelers”和许译的泛指的“the mourner”均属理解有误。
吴译为“I”,直接点名行人的指代对象,这也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三)“酒家”的处理
杨戴译为“tavern”,给人“我”要“投宿”之意,而非欲借酒消愁之意,无法使英语读者产生同汉语读者同等
的反应。
许译的“wineshop”表示买酒场所,可表达“酒家”的意思。
但吴译的“public house”可专指乡村的酒店,能产生和原文相近的概念,故吴译更贴切。
(四)“牧童”的英译
杨戴译为“shepherd boy”,即放羊的男孩,英语读者想到的是一个放羊男孩的形象,和汉语读者想到的牧童可产生一致反应。
许译采用被动语态,避开了“牧童”这一意象的翻译,使得原文中诗人向牧童问路的画面无法传达给英语读者,因此许译不大可取。
吴译是“cowboy”,即西部牛仔,象征着勇敢,冒险,带有浓厚的美国西部特征,给英语读者的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成年男性形象,这与原诗清新明丽的意境大相径庭,故不可取。
(五)“杏花村”的英译
杨戴译为“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nestling”一词用得十分精妙,形容村庄一半位于杏花深处,一半露了出来。
跟汉语读者联想到的画面完全一致。
许译为“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cot”是“cottage(乡村小屋)”的缩写,所以许译意即杏花深处的小屋。
但不论是“杏花村”还是“杏花深处的小屋”,都只是诗人借酒消愁之地,故许译也是可取的。
吴译是“Apricot Bloom Village”,这样译固然保险,但给英文读者的感觉是杏花村完全可见,而不是露出一部分的画面,故英文读者难以产生与汉语读者同样的反应。
三、结语
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的意境。
汉语诗歌中的意象英译,为使英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能产生一致反应,既要考虑原文中的意象在汉语中的文化因素,又要考虑到英译过去的意象在英文中的文化因素。
对比名家译本有助于我们提高意象的英译能力,从而提高汉语诗歌英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军.唐诗大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340.
[2]蒋寅.百科图说千家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36.
[3]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0-226.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1.
[5]谢枋得,王相.千家诗[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17.
[6]杨宪益,戴乃迭.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266.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