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暴雨洪水的防控与灾后恢复重建
- 格式:pdf
- 大小:272.31 KB
- 文档页数:3
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12.14•【字号】宿政办秘〔2020〕46号•【施行日期】2020.1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宿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经2020年12月10日市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
2020年12月14日宿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目录1 总则 51.1 编制目的 51.2 编制依据 51.3 适用范围 51.4 工作原则 52 组织指挥体系 62.1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6 2.2 市指挥部办公室 82.3 专家组 92.4 县、区应急指挥机构 93 灾害预警 93.1 气象灾害预警等级 93.2 预警信息发布 93.2.1 发布制度 93.2.2 发布途径 104 应急响应 104.1 应急响应会商 104.2 响应等级 104.3 三级响应 114.3.1 启动条件 114.3.2 响应措施 114.4 二级响应 114.4.1 启动条件 114.4.2 响应措施 124.5 一级响应 124.5.1 启动条件 134.5.2 响应措施 134.6 响应终止 145 调查评估与总结 145.1 调查评估 145.2 应急总结 146 保障措施 146.1 灾害普查 146.2 信息共享 156.3 宣传培训 156.4 基层队伍 156.5 预案演练 167 奖励与责任追究 168 预案管理 169 附则(气象灾害预警标准) 169.1 气象灾害预警种类与级别 169.2 各级别预警标准 179.2.1 红色预警(5类) 179.2.2 橙色预警(8类) 189.2.3黄色预警(10类) 199.2.4 蓝色预警(9类) 209.2.5 多种灾害预警 211 总则1.1 编制目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气象灾害会商研判、联动联防和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暴雨灾害后的恢复与重建:探讨暴雨灾害后的恢复、重建及援助机制引言•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与破坏•暴雨灾害后的重建意义暴雨灾害后的恢复与重建的步骤评估损失与需求•损失评估•需求评估制定恢复与重建计划•制定目标与优先事项•资金筹措与分配•时间表与监测机制基础设施修复与重建•道路与桥梁•水源与供应•电力系统•通信网络房屋恢复与重建•住房修复计划•新建住房项目•住房援助机制农田与农作物恢复与重建•土壤修复与改良•农业基础设施修复•农作物重建与支持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河流与湖泊清理与修复•森林恢复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经济恢复与重建•就业机会与培训计划•企业与产业恢复•社会保障与福利计划再生能源推动与发展•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利用暴雨灾害后的援助机制国内援助机制•中央与地方政府援助•援助基金与资源调配国际援助机制•联合国援助•国际组织援助•国际友好国家援助结论•暴雨灾害后的恢复与重建必不可少•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步骤•援助机制的重要性和作用暴雨灾害后的恢复与重建:探讨暴雨灾害后的恢复、重建及援助机制引言在自然灾害中,暴雨灾害是一种常见而又具有毁灭性的自然灾害。
暴雨灾害带来的大雨、洪水和泥石流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暴雨灾害后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成为重要的任务,不仅要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房屋,还需要恢复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灾后援助机制的建立与运作也至关重要,以确保灾区的快速恢复与重建。
暴雨灾害后的恢复与重建的步骤评估损失与需求在暴雨灾害发生后,首先需要对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灾区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
损失评估方面,包括房屋损毁、基础设施破坏、农田受损等的评估工作。
需求评估方面,包括人员安置、灾区供水供电等的需求评估工作。
通过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制定恢复与重建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恢复与重建的具体计划。
首先,明确目标与优先事项,确定重建的重点方向和重点任务。
暴雨洪水防范应急预案暴雨洪水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暴雨洪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一份完善的应急预案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份暴雨洪水防范应急预案的建议:1. 预警阶段:-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暴雨洪水预警信息。
-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预警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2. 防护措施:- 对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建立防护工程,包括堤防、护岸等。
- 做好排水系统的维护和清理工作,确保排水通畅。
- 整治山区、河道、沟渠等易积雨、滞洪的地方,加强泥沙控制和泥石流预防。
3. 应急组织:-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
- 开展洪水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项措施和救援方案,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4. 公众教育:- 加强公众的防洪意识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
- 向公众提供正确的防护指南,培养公众自救能力。
5. 应急救援:- 保障救援力量的快速调动和响应。
- 做好人员疏散和转移工作,确保群众安全。
- 组织抢险救援队伍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6. 灾后恢复:- 对受灾地区进行灾情统计和评估,制定灾后恢复计划。
- 配备足够的物资和人员,进行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
这份暴雨洪水防范应急预案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同时不断完善和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以提高对洪水灾害的应对能力。
暴雨洪水防范应急预案(二)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暴雨洪水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建立完善的暴雨洪水防范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某市为例,介绍一份完整的暴雨洪水防范应急预案。
二、预警机制1. 气象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台风、暴雨等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预警信息应包含暴雨的强度、降水量、时间和地点等具体情况。
3. 各地区政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给各个居民,以提高应对能力。
三、任务分工1. 政府相关部门a. 安排人员负责监测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情况。
宿州市洪灾成因及其防护措施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自然灾害越来越成为人类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频繁的洪水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以宿州市为例,讲述了洪灾的定义、危害、成因、防治措施等。
关键字:洪水、灾害、危害、防治一洪灾定义(1)洪水洪水泛指大水。
一般认为,凡超过江河湖库等容水体的承纳能力,造成水量剧增或水位急涨的水文现象,统称为洪水。
(2)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才称为“灾”。
洪水成灾是下面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存在致灾洪水即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致灾因子);(2)存在洪水危害的对象,即洪泛区有人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并因被洪水淹没而受到损害;(3)人在潜在的或现实的洪灾威胁面前,应作出相应的回避、适应或防御等对策反应。
二洪灾的形成原因宿州市位于安徽北部,是安徽的北大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淮北平原,东临江苏淮阳是,西接河南商丘和淮北市,南靠蚌埠市,北频山东菏泽市及江苏徐州。
全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四县一区,全市总面积9786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大多起源于废黄河南堤,全市有南四湖水系、故黄河水系、新汴河水系、奎濉河水系、怀洪新河水系、安河水系共6大水系,共有中小河流35条,长度1320km。
黄河流经宿州市的砀山期间,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50余次,给两岸的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黄河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排洪能力差,以及人为的破坏植被致使河道更加堵塞,都是造成洪灾泛滥的原因。
在今天的砀山县城,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丝明代以前的古迹,当地人告诉我们,今天我们看到的砀山县城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砀山的历史随着古城都被埋在了地下,今天的县城是建在当年的黄河故道上。
公元1194年,即宋绍熙五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黄河又迎来了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使黄河开始向南由淮河流入东海,但从此宿州市的砀山和萧县就成了黄泛区。
暴雨灾害预防及洪涝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工作报告尊敬的领导:经过大量调研和实地考察,我听取了相关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就暴雨灾害预防及洪涝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并编写了本份工作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一、灾害预防工作1. 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包括修建排水系统、拓宽河道、加固堤坝等。
特别是对于容易积水的地区,应优先考虑修建雨水收集系统,有效排除积水隐患。
2. 健全信息预警体系:完善暴雨灾害信息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天气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同时,要积极宣传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3.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中更加注重防洪排涝的概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易受灾地区的人口密度,避免家庭和企事业单位建设在容易受灾的地区。
4. 建立防灾知识教育体系:加强暴雨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广大市民了解防洪排涝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二、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1. 抢险救灾工作:发生洪涝灾害后,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援行动,落实物资供应,及时转移受灾人员,保障生命安全。
2. 灾后恢复规划:根据灾害情况,制定灾后恢复规划,明确各项工作的优先级和时间表。
包括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修复、重建住宅和工业区域等。
3. 重建市政设施:加大对受损市政设施的重建力度,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确保市民的出行和生活所需。
4. 恢复农田生产:组织农民重新耕种受灾农田,提供农业生产资金和农机具,保障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
5. 支持企业恢复生产:对受灾的企业提供资金、税收减免和技术支持等帮助,促进企业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6. 心理疏导和社会帮扶: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关注受灾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调研和工作报告的编写,我深刻认识到暴雨灾害预防及洪涝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的重要性。
希望在领导的指导下,各相关部门能够紧密合作,积极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实。
宿州市旱涝灾情分析及应对措施背景宿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主要地理特征是平原区域,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为800-1000毫米。
由于宿州市地处江淮平原,故而容易发生旱灾和涝灾,这些自然灾害广泛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宿州市旱灾情况近年来,宿州市持续遭受严重旱灾,主要由于气候异常和缺乏有效水资源管理所致。
其中,2019年是宿州市历史上降雨最少的一年,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据宿州市水务集团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降雨量仅有535毫米,其中宿州市中心城区只有362毫米,创下了历史低位。
宿州市涝灾情况与此同时,宿州市也不时遭受涝灾的侵袭,主要由于当地河流淤积、排水管道不畅等原因。
据宿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数据,2019年宿州市发生了12次暴雨洪涝灾害,其中3次为中度以上洪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应对措施宿州市政府针对旱涝灾害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主要包括:1.建设防洪工程和提高水利基础设施设备:加强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推进排水设施建设,完善水闸、水库等防洪设施。
2.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水资源管理条例和水资源配额制度,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避免损失和浪费。
3.发展节水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灌溉效率,加强水资源重点行业监管,实现节水守土有责。
4.宣传教育:增强灾害防范意识,普及应急避灾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文明行为,增强灾害防治的整体力量。
结论宿州市是一个温暖多雨的地区,旱涝灾害是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长期难题。
尽管宿州市政府针对旱涝灾害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但仍需在防范、监测、预报和应对等方面不断加强和完善,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洪灾后重建方案引言洪灾是指由于河流、湖泊、沿海地区的暴雨或溃坝等原因引起的大规模水灾。
洪灾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和恢复正常生活,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洪灾后重建方案。
本文将探讨洪灾后重建方案的关键要素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灾后评估在洪灾发生后,首要任务是进行灾后评估。
灾后评估的目的是精确了解灾情、损失情况和重建需求。
该评估过程包括对受灾地区的建筑物、基础设施、农田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
通过灾后评估,可以制定出合理的重建计划,并确定所需的资源和资金。
二、重建规划洪灾后的重建规划是重建工作的基础。
根据灾后评估的结果,需要确定不同区域的重建重点和重点项目。
洪灾后的重建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 基础设施重建: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系统、电力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恢复和重建。
需要优先考虑重要交通干道和生活必需设施的恢复,以确保受灾民众的生活能够尽快恢复正常。
2. 居民住房重建:重建方案应优先考虑重建受灾民众的住房。
在设计和建设住房时,需要考虑洪灾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
同时,还需要确保住房的质量和安全,以提供可靠的居住环境。
3. 农田和农业设施重建:洪灾对农田和农业设施的破坏会对农民的生计产生严重影响。
重建方案应重点关注农业生产的恢复,包括修复农田、恢复灌溉系统和农业设施等。
4. 经济恢复:洪灾后的重建还需要帮助受灾地区的经济复苏。
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减免税费、支持新兴产业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5. 社会保障:洪灾可能导致大量人员流离失所和失去生计。
重建方案应考虑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包括提供临时住房、就业机会和医疗保健服务等。
三、资金筹备有效的洪灾后重建方案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资金筹备是重建工作的重要一环。
资金筹备的方式可以包括政府拨款、国际援助、捐款等。
另外,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重建基金或利用保险来为重建提供经济支持。
四、风险管理洪灾后的重建需要考虑到未来可能的风险和灾害预防。
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防汛救灾和生产自救工作督查情况的通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布部门】宿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07.07.19【实施日期】2007.07.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防汛救灾和生产自救工作督查情况的通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7月份以来,我市连续发生强降雨,其中4次大到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致使全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为了督促各地做好防汛救灾和生产自救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市政府从市水利、民政、卫生、农业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两个督查组,利用一周的时间,分赴各县区开展督查活动,重点是检查了解灾民安置、抢排农田积水、农作物补种等情况。
现将督查情况通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从督查情况看,截至7月10日,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67.1万亩,绝收面积134.9万亩,积水农田379万亩,积水量7.5亿立方米,受灾人口211.2万人,倒塌房屋1812间,损坏房屋4148间,损毁公路408公里,水毁校舍242间,累计经济损失5.03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07亿元。
灾情发生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党政军领导在第一时间分赴各县区,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安排转移被水围困群众,妥善安置灾民生活,积极组织抢排田间积水。
目前,全市灾区形势稳定,民心安定,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一是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埇桥区、灵璧县及时启动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Ⅱ级响应。
埇桥区下拨紧急救灾款19万元,在受灾较重的祁县镇设立了两个转移群众安置点,安置群众615人;萧县从新锦丰集团、华联超市协调方便面1000箱、矿泉水500件,送到灾民手中;灵璧县紧急拨付救灾应急款4万元,购买灾民急需的生活用品,共安置灾民2430人;泗县安排应急救灾款22万元,用于购买面粉、纯净水和煤球等生活物资。
全市累计下拨救灾款73万元,安排大米等基本生活用品折款67.25万元,确保了灾民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