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稿)
- 格式:ppt
- 大小:3.46 MB
- 文档页数:28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下册历史的学习中同学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有很多的,所以同学们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需要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P2-5)隋文帝:杨坚(北周外戚)1.建立隋朝(581年,都城长安)2.灭陈,南北重归统一(589年)3.励精图治隋炀帝:杨广1. 开通大运河(605年开始)一. 南北重归统一1. 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有大幅度增长,据史书记载大仓库的粮食、布匹,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
二. 大运河的开通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1.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 隋统一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南京陈政权的腐败主观上:①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②隋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2.大运河:三个点:洛阳、涿郡、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第二课贞观之治(P7-10)一.李渊(唐高祖)建唐(618年长安)二.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之治1.关于贞观之治:一是贞观、太宗年号是唐太宗时期,二是“贞观之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1.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措施:1.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2. 轻徭薄税,发展农业(经济)3. 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政治)4.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经济)5. 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经济)6.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政治)7.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政治)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敢于直言的魏征(著名的谏臣)女皇武则天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上2.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3.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4.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三课“开元盛世”(P12-15)开元之治1. 任用贤才,励精为治。
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消灭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南北方。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繁荣——“开皇之治”:人物隋文帝措施隋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史称“开皇之治”2.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出身门第,普遍士人虽有真才实学却常入仕无门。
(2)创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和差额选拔人才的制度。
(4)影响:①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②使普通士人有机会凭才能入仕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盛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认同。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名存实亡。
5.问题探究: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它们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两个短命的政权又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1)原因:相同原因:秦、隋两朝都实行了暴政,秦、隋两朝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走向灭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南北重归统一: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作用(意义):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李渊(唐高祖)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他在位期间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戒奢从简,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上面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1)、这句话是谁说的?唐太宗(2)对君与民的关系做何比喻?两者关系怎么样?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
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3)、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4、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一、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北周到了581,外戚杨坚大权集,夺权定都在长安,杨坚封为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南朝北朝归统一,文帝治国有功绩,隋朝繁盛一时期。
改革制度显盛世,发展生产重吏治,提倡节俭反奢侈,以身作则节衣食。
百姓负担大减轻,社会经济大繁荣,粮食布匹都丰盛,二十多年人口增。
(二)隋朝到了隋炀帝,巩固统治开大渠,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公里),贯通海、黄、淮、长、钱,“天下转漕仰此渠”,炀帝统治施暴政,隋末农民大起义。
二、“贞观之治”(一)唐太宗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贞观之治”真繁荣。
(二)唐朝有个武则天,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三、“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任用宰相名姚崇,十项建议献良策,玄宗一一都依从。
重视吏治看政绩,改革图新大手笔,玄宗前期政局稳,“开元盛世”显生机。
(二)农田水利多工程,水稻育秧产量增,蔬菜传入新品种,饮茶之风多盛行。
犁地改用“曲辕犁”,“筒车”灌溉新工具,丝织陶瓷都出名,城市发展鼎盛期。
(三)玄宗后期图享乐,宠爱贵妃惹大祸,安史之乱局势转,唐朝从此渐衰落,907年唐朝亡,后期五代又十国。
四、科举制的创立科举诞生隋朝时,炀帝最先设进士,实行“学而优则仕”,公平竞争用考试。
太宗玄宗武则天,完善科举是关键,太宗重教扩国学,进士第一称状元,则天“武举”选武士,诗赋考试玄宗时。
教育文艺大发展,科举改善用人制,此制延续一千三,清朝末年才废止。
五、“和同为一家”(一)到了公元七世纪,青藏高原大统一,松赞干布求太宗,文成公主嫁过去。
藏汉联姻传佳话,促进经济和文化,金城公主入土蕃,藏汉“和同为一家”。
(二)渤海郡王管“两江”,六诏统一云南王,怀仁可汗治回鹘,民族友好万年长。
六、对外友好往来(一)中日关系渊源长,日派遣使来隋唐,鉴真东渡到日本,文化交流美名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有何意义?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客观条件: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主观条件: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的统治者荒淫奢侈、腐败无能,其统治已江河日下;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初经济繁盛原因及表现: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3、大运河的开通目的、原因概况及作用分别是什么?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概况及作用:③、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④、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⑤、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⑥、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⑦、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⑧、流通七省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⑨、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4、唐朝诗人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1)同意。
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还惠及到今天。
(2)不同意。
可以从开凿大运河及隋炀帝下江都时所体现的暴政,结合隋的速亡来阐述。
初中学习资料整理总结初一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
隋强盛原因:1.隋文帝励精图治,提倡节俭。
2.进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
3.隋的统一为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的强盛表现: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长。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开凿大运河目的:为加强对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物向洛阳和长安运输。
大运河的开凿作用:适应了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但给人民带来沉重苦难。
赵州桥:位于赵县,隋朝李春设计。
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特点:设计巧妙、结构科学,称得上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沿用科举制目的: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人才,唐太宗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
标志: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诞生。
科举制的作用:1.科举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
2.科举取士不重门第,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在科举制度的激励下,士人读书风气更加兴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4.进士科注重诗赋的考试,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
5.科举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课大唐盛世690年,武则天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
史称有:“贞观遗风”。
开元之治的表现:人口约千万户,钱粮富足,物价低廉,社会治安良好,文化事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
史称“开元之治”。
唐玄宗先后任用了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
他还裁减了武则天以来的冗滥官员,整顿吏治。
最大的城市是都城长安。
地方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武装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第4课合同为一家唐朝的民族政策: 1.武力征服 2.和亲 3.互市 4.册封 5.会盟唐朝“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在当地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初一历史手抄报资料初一历史的知识点(一)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南北重归统一
1
2
(1
(2
1
2
3
4、一切工作归国民党
5、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6、工农武装割据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8、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历史的作文(三)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你心中的全部海洋。
我说中国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涩的焦灼,凄苦的迷离,构建了华夏的高阁。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不直视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无法躲避他们脸上长流的泪。
那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文明蹒跚的脚步。
时代。
对
一个不息地祈祷着昌盛的记忆。
泪,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泪,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泪,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我总是这样想,在这个年代,我们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泪眼中无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国的文化。
泪,不只是一种实物的液体,而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泪是一种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们可以看见一切的一切。
原来,小小的一滴泪,却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原来,小小的泪滴,我们看见过去与未来。
中华文化千古不朽,永远是世界文明不可揩去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七下)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581-618)一、隋朝的统一1、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文帝“开皇之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崇尚节俭,注重吏治。
统一安定,经济繁荣,人民负担较轻。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自北向南):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开通的作用: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三、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1、吸取隋亡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② 崇尚节俭;③ 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④ 任贤纳谏: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谏臣:魏征。
3、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政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第3课 “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前期的年号)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第5课 “和同为一家”唐与吐蕃的交往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间的友好关系。
3、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称唐蕃已“和同为一家”,唐蕃关系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