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大河镇第一中学刘家志)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5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形式之一——溶质的质量分数;2.会对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变形;3.能运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公式、变形后的公式解决相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根据颜色认识溶液的浓、稀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2.能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掌握一般溶液问题的计算方法;3.能利用所学知识帮助花田村村民解决溶液浓度的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花田村村民的案例认识到严格控制溶液的浓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二、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简单计算三、教学难点1、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及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实际问题2、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天平、50ml量筒、小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硫酸铜、蒸馏水、蔗糖溶液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景导入展示图片观看图片联想到丰收从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出发,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溶液的浓度》学情分析知识与技能层面,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但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过程与方法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独立阅读可以获取课本中的定义,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变式基础,同时具备基本的归纳总结的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还算高涨,九下课程难度增大,但跃跃欲试,解决问题的兴致颇高。
《溶液的浓度》效果分析访谈小组:四组(组名:永远的first)访谈对象介绍:于若纯:女,14岁,九年级五班班长,四组组长,阳光活泼,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学习成绩优秀。
课题3 溶液的浓度一、教材分析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
第三课题要紧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运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九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了一定的观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本课程的教学应联系学生思维进展规律,采纳手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爱好,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地认识溶液,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浓度。
二、学情分析这个年纪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阶段,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熟练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题,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本技能,但由于学生对溶液认识有限,对有关溶液的计算不熟悉,对化学反应前后溶液的变化不能准确掌握,使这部分内容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怎样突破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应采用“循序渐进、提高升华”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并通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讲练结合,微课,讨论和例题等手段加深理解,学习解答化学计算题的基本规范。
三、教学目标1. 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2. 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的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点奶茶时,你喝的是哪种甜度?标准甜,少甜,少少甜,少少少甜还是不另外加糖?【问题】在同样多的两杯水中分别溶解一汤匙糖和两汤匙糖,你能判断出哪杯水会更甜吗?【过渡】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只要大体知道溶液的浓稀就可以了,可是在实验室或科学生产中得需要确切知道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在化学中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呢?为了表述这个问题,人们引入了浓度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板书】溶液的浓度【过渡】在实验室中我们要经常配制溶液,下面老师来配制三种硫酸铜溶液。
课题三溶液的浓度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结构安排比较紧凑,上课之前有些许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好在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强烈,紧跟步伐,且基本达到了“老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效果,也按时按量完成了教学任务,自我评价是一堂很“实在”的课!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小组竞赛”部分的气氛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谈收获解疑问”部分,学生没有放开,没有畅所欲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很好的启发就草草结束了。
在以后的课堂中一定注意改进,争取将每个环节都上到“精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二中靳小焕一、教材分析:《溶液的浓度》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内容。
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是继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
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是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溶液有浓有稀。
在实际生活中见过一些标有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比如生理盐水等。
但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不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能根据溶质和溶剂质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能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弄清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指导阅读、引导讨论、实验探究、讲练结合。
六、教学准备: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量筒、玻璃棒、水、药匙、无水硫酸铜、氯化钠、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1勺糖和两勺糖,完全溶解后甜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两杯糖水的浓度是不同的。
那么,在化学中,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呢?【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约0.5g,1g,2g无水硫酸铜,然后各加入20ml水。
比较三种溶液的颜色,分析三只试管中溶液的浓度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完成P42页实验9—7的表格。
师生一起归纳:1、对有色溶液来说,依据溶液颜色深浅就可以判断溶液的浓稀。
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2、但对于无色溶液来说,显然是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如何才能知道溶液的浓度呢?教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优质课溶液浓度教学设计优质课初中溶液的浓度教案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篇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二、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三、教与学的过程设计123 四、板书设计五、导学案: 4 5 篇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公开课教案【引入】物质的量是化学上的重要物理量,是把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的桥梁。
学习配制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对于学习化学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呢?配置过程中又需要哪些仪器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以配置配制100mL0.50mol/L氯化钠溶液为例。
实验原理是C=n/V=m/MV 一、实验仪器P16 烧杯、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药匙、、托盘天平[引入]我们用什么来量取氯化钠呢?[生答]托盘天平托盘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①使用前应先调整天平的零点②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称量纸,易潮解、易腐蚀的药品,需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③称量时遵循左物右码④用镊子夹取砝码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g。
⑤称量完毕,应将砝码回盒,游码归零[讲述]所需溶质的质量有了,那么,所需水的量呢?我们能否算出它的质量或体积呢?显然,我们根据题中条件,无法算出水的量。
我们不能通过用一定量的水和NaCl混合来配出所需的NaClub溶液呢?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展示】100mL 容量瓶。
这种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讲述: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容量瓶:梨形、平底、细颈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容量瓶的使用1、容量瓶的体积固定,规格(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
2、使用前须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3、容量瓶上标有温度(20℃)、容积、刻度线4、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稀释和储存溶液5、精确度0.01 容量瓶是准确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容积是在20℃时标定的,而绝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准确。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溶液单元设计及思维导图适用年级九年级所需时间课内共用6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3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教学核心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中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主要内容之一。
本主题单元所学知识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有生命体中营养的输送和新陈代谢都离不开溶液,在生产中更是应用广泛,如化工产品的生产、农药和化肥肥料的使用大多在溶液中进行,是在日常生活中见得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分散体系。
其内容突出了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化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本主题单元内容来源于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本第九单元。
该主题单元共分为以下三个专题:专题一:溶液的形成。
让学生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溶液的一些性质,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专题二:溶解度。
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能正确使用、分析溶解度曲线。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与方法;学会观察图像、表格,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培养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认识事物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化学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的重要价值。
专题三:溶液的浓度。
掌握一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本主题单元的教学重点: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会读、识、用溶解度曲线图,会分析配制溶液的步骤、实验仪器,玻璃棒在操作中的作用和实验误操作的后果,会进行在溶液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
该节课是本单元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第十单元酸碱化学性质的学习基础。
虽然溶液单元在整个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后半部分出现,但在先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等溶液实例,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也随处可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加强与学生所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3、解决措施:通过实验配合动画讲解三、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形成溶液、溶质、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溶液概念形成的过程,学习如何从实验现象分析抽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
(2)体验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获得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浩瀚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2.语言:盐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呢?引入课题---溶液的形成。
【学生活动】感知体验,从熟悉的自然情景引发思考,感受水可以溶解很多物质。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由熟悉情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水的溶解能力很强,又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实验探究新课学习1.溶液的形成(1)实验探究1:物质溶于水的现象3【教师活动】指导、提示①提醒学生实验前认真阅读《学案》。
②指导学生实验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③引导学生观察振荡后的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分享〖设计意图〗1.利用并改进教材实验。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对物质溶于水的分散系有一定的了解。
(2)溶液的微观形成【教师活动】设问、模拟、引导问题导入问题一:固体物质是怎样消失的呢?问题二:溶液为什么是澄清透明的呢?微观模拟模拟一:蔗糖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模拟二: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问题解答5答一:溶解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里扩散,这样物质就逐渐在水中消失。
九年级化学下册单元试题(二)
(第九单元溶液)
学校姓名学
号得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C1—35.5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50分。
)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人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可得到溶液的是( )
A. 泥土
B. 蔗糖
C. 植物
油 D.碳酸钙粉末
2. 组成溶液的溶
质
()
A. 只能是固体
B. 只能是液体
C. 只能是气体
D.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3. 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
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
D. 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一定相同
5.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 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
C.打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6.某同学在家中清洗带油污的餐具,用下列哪种方法清洗最干净 ( )
A. 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B.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
剂
C.只用热水 D.只用冷水
7.影响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有 ( )
①固体溶质的性质②温度③压强④溶质的质量
⑤溶剂的质量⑥溶剂的性质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①④
⑤D.②④⑥
8.下列各组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的
是 ( )
A. 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B.硝酸钾和硝酸钠
C.氧化铜和炭粉 D.水和植物油
9. 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⑤
10. 实验室现有足量的20%的NaOH溶液和蒸馏水,欲配制10%的NaOH溶液100 g,需要
20%的NaOH溶液()
A. 95 g
B. 10 g
C. 50 g
D. 100 g
11. 日晒海水可以得到食盐固体,其原因
是()
A. 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降低
B. 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显著增大
C. 受热时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 受热时海水发生分解
12.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④⑤①②③
B. ①②③④⑤
C. ③④①②⑤
D. ②①④
③⑤
13. 把100mL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50倍,稀释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A. 减少50倍
B. 增加50倍
C. 不变
D. 减少5倍
14. 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
A. 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 20℃时,100g溶液中含31.6g硝酸钾
C. 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 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15. 右图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
一定温度下的a、b、c 的不饱和溶液,分别通过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可变
成饱和溶液的是()
A.a溶液 B.b
溶液
C.c溶液 D.a溶液和c溶液
16. 欲将80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
水 ( )
A.800 g B.80 g C.8
g D.0.8 g
17.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并搅拌。
下面
是加入硝酸钾质量(m)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变化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A B C D 18.将m克硝酸钾饱和溶液在不蒸发水的情况下从10℃升温至50℃时,发生改变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硝酸钾的溶解度 D.硝酸钾的质量分数
19. 室温时,将少量生石灰加到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再恢复到
室温(不考虑水的蒸发)。
下列对变化后溶液的分析错误的是()
A.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原溶液的相同 B.溶剂的质量比原溶液的减小了
C.溶质的质量比原溶液的减小了 D.析出固体后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20.下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失误,会引起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的是( )
A. 用托盘天平称量3.2g氯化钠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并使用游码
B.用量筒取水时,面对刻度俯视凹液面最低处
C. 将量筒中的水倒人烧杯时,有水溅出
D.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不慎洒落
二、填空题。
(22分)
21.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
打开汽水
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与有关。
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
与有关。
22.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 温度为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
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
(2) t2℃时,A和B两物质
的相等。
(3) 若A中混有少量的B,欲从此混合物中分
离出A可采取的方法是。
23. 某同学进行了“物质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的探究
实验:他向盛有5mL水的试管中加入5gNH4NO3固体,振荡,得到透明澄清的溶液,并发现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
(1)“振荡”试管的目的是,溶液的颜色为色。
(2) 该溶液的溶质是,溶剂是。
(3)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水的密度是
1g/cm3)
(4) 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的原因是。
三、探究与实验题。
(共18分)
24. 有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在相同的温度下,向四个
小烧杯中分别加入20 g、15 g、10 g、5 g某溶质,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
请回答:
(1)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四个烧杯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 ;>;
>;>。
(3)若固体溶质是硝酸钾,对A、B两个烧杯同时升高温度(均匀进行),固体物质先消失的是;当全部溶质都溶解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较大的是。
(4)在一定温度下,在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是否也会完全溶解?。
25. 实验室要配制50 g 5%的氢氧化钠溶液。
现有①托盘天平②量筒(10 mL、50 mL、
100 mL)③药匙,根据要求填空:
(1)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
是。
(2) 具体操作步骤可概括
为。
(3) 本实验取水应选用mL的量筒。
量水读数时,如果按下图所示读数(其他操作无误),则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5%。
四、计算题。
(最后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0分)
26.将5g碳酸钙粉末投入5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
求:(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原稀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