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豚鹿的外形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3.57 KB
- 文档页数:1
重点动物识记短尾信天翁:嘴前端有钩。
白腹军舰鸟:喉部有红色喉囊。
白尾海雕:食量大、耐饥饿。
黑浮鸥:头顶及上体为棕色,并有黑色条纹。
中华凤头燕鸥:头部黑色羽冠。
褐鲣鸟:嘴粗壮。
红脚鲣鸟:脚红色、善飞行。
红胸黑雁:前颈及前胸为棕红色、耐严寒。
白额雁:嘴基部和前额有白色横纹。
海鸬鹚:全羽黑色,头部紫色光辉、其它绿色光辉。
斑海豹:头圆形、眼大而圆。
蓝黑色斑点。
髯海豹:吻部密生着200多根感觉长毛。
中华白海豚:吻突与额隆之间有一道“v”型凹痕。
儒艮:上嘴唇似马蹄形。
海狗:一夫多妻,远洋生活。
北海狮:睡觉时有一头担任警戒。
黑露脊鲸:头部角质瘤。
灰鲸:全身灰色,有白色斑点。
蓝鲸:身体狭长似剃刀。
长须鲸:鲸须的颜色不对称。
大须鲸:黑色须板。
长褶沟大须鲸:长褶沟至脐。
座头鲸:前肢很长。
抹香鲸:潜泳深度大。
小抹香鲸:有位于身体中后部背鳍。
拟小抹香鲸:有位于身体中部背鳍。
日本喙鲸:喙长、狭。
瘤齿喙鲸:瘤状齿槽。
领航鲸:群居。
虎鲸:背鳍高大,雄性如倒戟。
伪虎鲸:集体自杀。
鹅喙鲸:头型鹅喙状。
真海豚:背鳍三角形。
条纹原海豚:身上有许多明显的暗色条纹。
鳍肢5指。
花斑原海豚:不规则小斑点。
鳍肢5指。
白点原海豚:腹面灰色,但发情或怀孕雌兽带有粉红色。
太平洋短吻海豚:吻很短,但喙与额部界限清晰。
沙捞越海豚:喜群居。
宽吻海豚:宽吻;额部隆起,形如棒球帽。
糙齿长吻海豚:齿冠有皱纹。
灰海豚:全身灰色,口裂很大。
鼠海豚:头部从侧面看过去像家鼠。
蠵龟:头大,嘴部肌肉强壮有力。
海龟:上喙不钩曲。
玳瑁:上喙钩曲。
棱皮龟:背甲7纵棱。
丽龟:四肢扁平如浆,前肢发达。
黄唇鱼:鳔可发声。
克氏海马鱼:头部似马头。
镰鱼:成鱼头部眼睛上方有明显的角状细丝。
文昌鱼:无头颅。
红珊瑚:质地坚实、颜色红艳。
库氏砗磲:肋间沟很深。
鹦鹉螺:利用漏斗收缩喷射海水,利用反作用力前进。
黄岛长吻虫:吻部较长,占全长1/20。
多鳃孔舌形虫:领部有一条深桔红色环带。
虎斑宝贝:有虎豹状褐色斑点。
麋鹿的外形特征的作文
《麋鹿》
麋鹿俗称“四不像”,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鹿种。
麋鹿的外形非常独特。
它的角枝形态十分特殊,没有眉叉,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角分两枝,呈倒“八”字形,各枝向后发展。
麋鹿的尾巴也比较长,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可达 60 厘米,末端生有丛毛。
麋鹿的蹄子宽大,行动起来十分敏捷。
它的毛色在夏季呈红棕色,有黑褐色杂毛,冬季则呈灰褐色。
麋鹿的头脸狭长,眼睛大而明亮,奔跑时速度极快。
麋鹿的性格温顺,喜欢在水草丰茂的湿地栖息。
它们主要以青草、树叶、水生植物等为食,有时也会吃一些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
麋鹿是一种胆小的动物,警惕性很高,一旦察觉到危险,就会迅速逃离。
麋鹿是一种古老的物种,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麋鹿的数量逐渐减少,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小。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我国于 1986 年从英国引进了 39 只麋鹿,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的麋鹿数量已经达到了数千只,分布在江苏大丰、北京南海子、湖北石首等地。
麋鹿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动物,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麋鹿的保护,让它们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
麋鹿的资料麋鹿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
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
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
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
曾经广布于东亚地区。
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
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
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
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
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
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
截至2011年8月,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1789头;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达1016头。
外形特征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体形比雄性略小。
一般麋鹿体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
[3]角较长,每年12月份脱角一次。
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
雄性角多叉似鹿、颈长似骆驼、尾端有黑毛,麋鹿角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倒置时能够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
麋鹿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
主蹄宽大能分开,多肉,趾间有皮健膜,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中行走。
夏毛红棕色,冬季脱毛后为棕黄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
尾巴长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
雄性小鹿在两岁时长角分叉,6岁叉角才发育完全。
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
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迷你可爱的小型鹿我国常把各种瘦小、轻灵、无角或角不发达但是雄性獠牙发达的小型鹿,称为麂或麂子。
其中也包括几种比较珍稀的,为我国所特有的种。
当然也不全都叫麂子,因为其中还有麝、獐子和狍子。
黄麂我国产三种黄麂,在广东、广西叫黄犭京,在台湾叫羌或羌鹿。
这三种就是:黄麂,又名赤麂;小黄麂,又叫小麂;毛额黄麂,又叫黑麂。
此外,有可能在云南的哀牢山区还产第四种费氏黄麂。
小黄麂和毛额黄麂是我国特产。
普通的黄麂分布十分广泛,共有14个亚种,产区遍及南亚和东南亚各国,有两个亚种产在我国两广和川滇等省区。
高级的麂皮就是它的产物。
这种麂数量相当多,迄今还不属于保护动物。
小黄麂广泛地分布于华东、中南和西南10余个省区,虽属中国特产动物,但已有相当数量移殖海外。
毛额黄麂由于毛色乌褐,所以很多人叫它“黑麂”。
外国只曾得到过四具标本,活的动物至今不但未曾在任何外国动物园展览过,即使我国的动物园,似乎也只有一两处展出过一两只。
因此国际上公认它是最稀罕的一种鹿。
解放前,动物学界只知道毛额黄麂产在浙江的宁波、桐庐一带。
解放后,经过更多的调查,知道它的分布幅度不是那么狭窄,在数量上也不是那么少得可怜。
安徽南部的祁门、休宁、宁国、黔县,和江西东部的怀玉山区里也都有,看来浙江西部的山区里也是会有的。
在国家供销部门所收购的大批麂皮里,也曾发现过这种稀有麂的皮张。
毛额黄麂在形态上与前两种黄麂有许多区别。
其个体比小黄麂大得多,大致与黄麂的大者相当,肩高可达62厘米,体重将近30公斤。
毛色不是像前两种那样的栗黄色或橙黄色,而是紫褐色或黑褐色,头部颜色较浅,额部有一簇浅褐色长毛,能把4.5到6.5厘米的短角遮没。
这一点恰好和真正的黑麂(毛冠鹿)相似,所以二者容易混淆,甚至连名字也常相混。
这里叫它毛额黄麂,就是因为它既属于黄麂属,又有毛额的特征。
前两种黄麂不是国家保护动物,但毛额黄麂则属于第二类保护动物,就因为它是中国的著名特产动物的缘故。
黑麂有许多著作根据这种动物的英文名称,把它称为毛冠鹿。
一级保护动物1.鼷鹿图片别名小鼷鹿,属于偶蹄目鼷鹿科,拉丁学名Tragulus javanicus,英文名Lesser Malay偶蹄类中最小的动物,大小似兔,体长47厘米左右,体重仅二千克左右。
两性均无角,雄性有发达的撩牙。
四肢细长,主蹄尖窄。
喉部有白色纵行条纹,腹部为白色。
背、腿侧及体侧等阳光能直射到的部位,毛色黄褐。
生活在热带次生林、灌丛、草坡,常在河谷灌丛和深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进入农田。
性情孤独,在草、灌丛中十分灵敏,善于隐蔽,一般不远离栖息地。
主要在晨昏活动,以植物嫩叶、茎和浆果为食。
全年繁殖,孕期5~6个月,每胎1仔,偶尔也产2仔,幼仔出生半小时后就能活动。
鼷鹿是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的鹿类动物,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很有价值。
产于云南南部勐腊县。
2.黑麂图片别名红头青麂、乌金麂、蓬头麂,属于偶蹄目鹿科,拉丁学名Muntiacus crinifrons,英文名Black Muntjac。
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
体长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
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长达5~7厘米的棕色冠毛。
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
尾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
栖息在山地丛林中。
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营独居生活。
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
以乔、灌木嫩枝叶、花果或草本植物为食。
繁殖期不固定。
孕期约6个月,每胎1仔。
黑麂是中国特产动物,有较高的研究、经济价值。
产于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3.麋鹿图片别名四不象,属于偶蹄目鹿科,拉丁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英文名Milu,Pere David's deer。
体长约150cm,肩高115cm左右,尾长约50cm,体重150~200kg。
尾特别长,尾端有长毛。
角形特殊,主干在前,无眉叉。
中国特有的动物
第一个就是大熊猫,大家对此耳熟能详。
它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熊猫长相可爱,黑白两色尽显憨厚,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种是白鳍豚,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世界上12种濒危动物之一,它和大熊猫一样尊贵。
第三就是扬子鳄,相信大家对此也非常熟悉,它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种鳄鱼,并且存活量寥寥无几。
第四种长江江豚,体型比较小,通常在1.1米左右。
它们脑袋圆圆的,和海豚样子比较相似。
第五种白唇鹿,这种鹿从鼻子到嘴巴都是白色的,非常有特点,而且这种鹿体型非常大,大约在两米左右。
第六种藏野驴,又称野马,一般在青藏高原上才能看到它的飒爽英姿。
这种野驴健壮高大但非常矫健,现今一般生活在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北部有分布。
第七种黑顶鹤,大型涉禽的一种,顾名思义,它的脖颈是黑色的,头顶是裸露的红色皮肤,其余部位为灰白色,非常好辨别。
它们普遍栖息在芦苇沼泽湿地之中。
第八种红腹锦鸡,人们也称它为金鸡,雄性金鸡的外表非常亮丽,十分光彩,是有名的观赏鸟之一。
现今它们通常生活在500-2500米之间的阔叶林中。
还有中华鲟、娃娃鱼等,也是中国特有的动物。
中国鹿的分类中国是世界上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鹿是我国及其重要的自然财富。
我国是鹿类动物的发源地,野生鹿类资源丰富,曾分布极为广泛。
鹿类动物在动物学分类上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真兽亚纲(Eutheria)、偶蹄目(Artiodactyla)、反刍亚目(Ruminantia)、鹿科(Cervidae)动物。
目前多数分类学家认为,鹿科动物的共同特征是:眼眶前有眶下脉,足有蹄腺,肝脏无胆囊。
根据此类标准,世界上有40多种鹿,中国有16种鹿。
中国现存的鹿科动物共计9属,16种,其中鹿亚科7种,空齿鹿亚科3种,獐亚科1种,麂亚科5种。
种的分类如下:鹿科Cervidae一、獐亚科Hydropotiae1、獐属Hydropotes1.1獐Hydroptes inermis swindoe,1870二、麂亚科Mumtialinae1、毛冠属Elaphodus1.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Edwards,18712、麂属Muntiacus2.1黄麂(小麂)Muntiacus reevesi ogliby,18392.2黑麂(毛额黄麂)Muntiacus crinifrons sclater,18752.3赤麂Muntiacus muntjak Iimmermann,17802.4菲氏麂Muntiacus feae Thomas & Doria,1889三、鹿亚科Cervinace1、斑鹿属Axis1.1豚鹿Axis porcinus Zimmermann,17802、鹿属Cervus2.1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ek,18382.2马鹿Cervus elephus Linnaeus,17582.3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Przewalski,18382.4水鹿Cervus unicolor kerr,17922.5坡鹿Cervus eldi M’clellande,18423、麋鹿属Elaphurus3.1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ue-Eewards,1866四、空齿亚科Odocoileinae1、驯鹿属Rangifer1.1驯鹿Rangifer tarandus Cinneus,17582、驼鹿属Alces2.1驼鹿Alces alces Linnaeus,17583、狍属Capreolus3.1狍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1758鹿科动物是我国蹄类动物的最大一科,其中麂属的大部分种类,以及獐、毛冠鹿、麋鹿、白唇鹿等均系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我国境内的种类。
麋鹿的简单介绍
麋鹿
麋鹿是一种棕色的大型鹿科动物,与美洲驼有些类似,但两者的外形却大不相同。
麋鹿的身体比其他的鹿科动物要高大的多,它们的身高可以达到220厘米左右,重达320公斤,尾巴也很长,可以达到90厘米。
麋鹿的颜色较深,灰褐色的雪豹斑纹,在它的四肢上有明显的白色条纹,特别是在麋鹿的腿上有深褐色的斑纹,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麋鹿的食性以树叶、嫩草和小型木本植物为主,经常会到河边饮水,也可以直接从云雾中得到水分。
它们经常活动在高山草甸上,在春秋期间会向沿江的高原地区迁徙。
麋鹿是华北地区的特有物种,也是许多老虎的食物,但它们却很少受到人类的捕猎,因为它们的形态十分特殊,也很难捕捉到,另外,捕猎者会面临十分严格的处罚。
除了熊猫、金丝猴等,麋鹿也是中国的珍稀动物,它们是华北地区特有的物种,被誉为“华北的骄傲”,也是韩国民族的象征之一。
- 1 -。
重现踪迹的豚鹿豚鹿也叫芦蒿鹿,是一种热带小型鹿,体长100~115厘米,肩高60~70厘米,尾长20厘米,体重35~50千克。
豚鹿的腿比较短,身体粗壮,因而体型显得矮胖而粗壮,不如梅花鹿般修长,尤其是行走时不像其他鹿类那样昂首窜跳,而是将头部低垂,姿态像猪,这也是被称为豚鹿的原因。
雄兽具有一对三杈形的角,但较细而短小,除眉叉外,主干的远端还分出一个短的第二叉。
雌兽无角。
豚鹿体毛为淡褐色,腹部为灰色,夏季为漂亮的褐红色,背部两侧各具有纵行的白色斑点,体侧也有更为明显的不规则斑点。
豚鹿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西部靠近中缅边境的耿马、西盟两县的南丁河沿岸一带。
豚鹿喜欢单独活动,偶尔有两三头聚在一起,但从来不集结成大群。
豚鹿行动不及其他鹿类那样敏捷。
白天,它们躲入树林草丛之中,到了傍晚才出来觅食。
以水生植物的嫩枝、嫩叶和落地的花、果、根等为食。
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秋冬季节。
孕期为220~235天,一般每胎产一仔,偶尔产两仔。
豚鹿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I物种。
因其分布区极为狭窄、种群数量极少,我国一直到了1959年~1960年才查明国内有少量的野生豚鹿生存,当时在云南耿马四方井采获两只个体及三只角,另在西盟购得鹿角一对,并估计在耿马四方井一带有豚鹿10余头;1965年,又在沿南丁河两岸呈块状分布的芦苇沼泽中见到3只豚鹿。
但是自然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人们对野生动物种群保护意识的淡薄,使本来对生存条件要求并不高的野生豚鹿在中国迅速消失。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耿马孟定南丁河一带国营农场的建立,彻底破坏了豚鹿的栖息环境,再加上猎捕,豚鹿在耿马绝迹,也未再有关于豚鹿的报道。
因此,1998年出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不得不宣布豚鹿在中国绝迹。
幸运的是,中国科学家并末放弃寻找豚鹿踪迹的努力。
2002年,他们在“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过程中,通过访问调查,认为在永德县大雪山乡曼来忙旧河、嘎哪河(南丁河支流)还有估计数量为6~7只的一个豚鹿小种群存在,不过并没有直接的证据。
豚鹿(Sika deer)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地质时代。
下面将详细介绍豚鹿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跨度以及它们的演化历程。
## 豚鹿的起源豚鹿属于鹿科动物,是类似鹿的哺乳动物。
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新世晚期,大约距今4000万年左右。
最早的豚鹿出现在亚洲地区,随后逐渐扩散到其他地方。
## 古生代和中生代在豚鹿出现之前的地质时代,地球上已经存在了许多与鹿类相似的哺乳动物。
然而,直到中新世晚期,豚鹿才逐渐形成并独立发展。
## 新生代进入新生代时期,豚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分布。
根据化石记录,豚鹿曾经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地繁衍生息。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豚鹿逐渐进化出各种不同的亚种和种群。
## 现代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豚鹿逐渐适应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并发展出了多个亚种和种群。
例如,中国的豚鹿主要分为东北豚鹿、西南豚鹿和华南豚鹿等亚种。
日本的豚鹿也形成了独特的亚种。
这些亚种在形态、行为和栖息地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 人类与豚鹿豚鹿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人类往往依靠豚鹿作为食物和皮毛资源。
在许多文化中,豚鹿被视为重要的狩猎对象和神圣的动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栖息地的破坏,豚鹿的数量逐渐减少,一些亚种甚至面临濒危的局面。
## 当前保护状况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措施来保护豚鹿的种群和栖息地。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狩猎和促进栖息地恢复,人们努力保护豚鹿的生存和繁衍。
此外,科学研究也为豚鹿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帮助我们了解其生态需求和种群动态。
## 未来展望豚鹿作为地球上存在时间较长的动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豚鹿的保护,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它们能够在地球上继续存在。
此外,深入研究豚鹿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理解动物演化、生态系统很抱歉,由于篇幅限制,我无法提供超过2000字的文章。
以上是关于豚鹿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跨度和演化历程的简要介绍。
豚鹿(Sika deer)是一种中型鹿类动物,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森林和山区。
它们具有丰富的生活习性,适应力强,下面将详细介绍豚鹿的生活习性。
## 栖息地选择豚鹿栖息地选择较为广泛,包括森林、草原、沼泽和山地等环境。
它们喜欢靠近水源的地方,并倾向于选择植被茂密的地区作为庇护所。
豚鹿对栖息地的要求较低,适应性强,可以在不同的生境中生存和繁衍。
## 行为特征豚鹿通常成群结队生活,形成由雄鹿、母鹿和幼鹿组成的小群体。
在冬季,这些小群体可能会合并成大规模的群体,以共同寻找食物和保护彼此。
豚鹿是日行性动物,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活动较为频繁。
## 饮食习性豚鹿主要是草食性动物,以各种植物的叶子、茎、树皮和水果为食。
它们具有广泛的饮食习性,可以适应不同季节和环境中可获得的植物资源。
在夏季,豚鹿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食,而在冬季则主要以树叶和树皮为食。
## 繁殖生态豚鹿的繁殖季节通常在秋季,雄鹿会展开角斗来争夺配偶权利。
交配后,妊娠期持续约7-8个月,一般在春季或夏季诞生1-3只幼仔。
母鹿会将幼仔藏匿在茂密的植被中,并定期前往哺乳和保护幼仔。
## 迁徙行为豚鹿的迁徙行为是其重要的生活习性之一。
在一些地区,豚鹿会进行季节性的迁徙,以寻找更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更适宜的生境。
这种迁徙可能涉及跨越大片土地和穿越山脉、河流等自然障碍。
## 与人类的关系豚鹿与人类具有复杂的关系。
由于其美丽和观赏价值,豚鹿被引入到一些地区作为园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景观动物。
然而,在某些地区,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了豚鹿数量的减少,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体而言,豚鹿是一种适应性强、习性多样的中型鹿类动物。
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食物、选择合适的栖息地,并展示出复杂的社会行为。
豚鹿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非常抱歉,之前给出的回答有误。
豚鹿(Sika deer)是一种中型鹿类动物,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
开放分类: 偶蹄⽬ 动物 哺乳动物 哺乳纲 ⾃然⿅豚⿅豚⿅豚 - 分类⿅豚,最初只有单⼀物种,就是B. babyrussa ;现已分裂成为⼏个物种,⽽原有的学名则归属了巴⽐如萨猪⿅所有。
此属内最著名的成员则名为西⾥伯斯⿅豚。
新的分类是基于演化种概念⽽来,它们在体型、⽑发的数量及头颅⾻和⽛齿的⼤⼩上有所不同。
⾦⽑⿅豚拉丁⽂名:Babyrousa babyrussa英⽂名:Golden Babyrousa, Hairy Babyrousa别名:⾦⾊⿅豚,多⽑⿅豚和其他的⿅豚种类不同,⾦⽑⿅豚有着较长较密的⽑发。
⽣活在布鲁岛和苏拉岛上。
濒危等级为易危(VU )。
总数量不详。
汤加⿅豚拉丁⽂名:Babyrousa togeanensis英⽂名:Togian Islands Babyrousa仅分布于汤加岛。
虽然近⼗年没有明显的下降,但狭窄的分布区使它的数量仍然很少,在500之以下。
濒危等级为濒危(EN )。
苏拉威西⿅豚拉丁⽂名:Babyrousa celebensis英⽂名:Sulawesi Babyrousa分布于苏拉威西岛,与另外两个种类⽐起来,分布要⼴些。
濒危等级为易危(VU )。
[1]⿅豚 - 起源虽然在苏拉威西岛及苏拉群岛都有⿅豚的踪迹,但较⼤的邦盖群岛却没有踪影。
这种特别的分布形式是因原住民将它们当作礼物送赠。
⾄今为⽌只曾发现⼀个⿅豚的头颅⾻化⽯,是属于它们较⼤型的祖先所有。
⿅豚 - 分布⿅豚是印尼的特产,其中苏拉威西⿅豚仅分布于苏拉威西岛,汤加⿅豚仅分布于汤加岛,⾦⽑⿅豚仅分布于布鲁和苏拉岛。
栖息地在热带⾬林和阔叶林,原本在海岸和低地的数量较多,⾃⼈类⼲扰后迁⼊海拔较⾼低性较陡的地区。
⿅豚 - 形态⿅豚⿅豚,属偶蹄⽬,猪科,主要分布在印尼苏拉威西岛、托吉安群岛、苏拉群岛及布鲁岛。
是长相最奇怪的动物之⼀,有4只奇特的长⽛,其中下獠⽛如野猪,突出唇外;上獠⽛从⼝腔中向上长,穿出上颚⾻和脸部,在眼睛斜前⽅向后弯曲。
中国豚鹿的外形特征
中国豚鹿的外形特征:
体型粗壮四肢短小臀部钝圆且较低乍看很像猪故名“豚鹿”。
身长100-115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约50千克。
通体淡褐色背部夹杂浅棕色毛尖腹部显灰色。
夏季时脊背两侧具不规则的灰白色斑点。
雄鹿长有细长的三叉角但整个角型较水鹿短得多。
雌性豚鹿无角。
中国的豚鹿(A..annamiticus)体形较大夏毛体斑不太明显。
夏毛棕黄色冬毛浅棕色或淡黄色。
具有完整的眶后条;有眶下腺能分泌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以标记领地;蹄间、后足等处有臭腺;没有上门齿有短小的臼齿;胃具4室反刍;没有胆囊;毛较短;前后肢各有2根中掌骨和中跖骨愈合形成炮骨;足具4趾第二和第五趾退化或仅有残迹;蹄发育良好没有脚垫直接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