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防治小儿肺系疾病的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学习《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心得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学习《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心得体会学习《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心得体会期待的《小儿推拿专家捏捏按按百病消》来到了。
儿子放学回家后看到书后,看了起来,乖乖现在知道了生病吃药打针不好,身体健康不生病是最好的,不用经常给老师请假。
他在上面找穴位看,乖乖现在对穴位比较感兴趣,对推拿有了好感,知道揉揉按按可以治病。
本书作者缘缘毕业于加拿大安省中医学院,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及名中医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打开书就看到“爱是最好的医治”这句话,我想作为母亲我们这本书的内容简直太神奇了,我家孩子长这么大,一生病我就带他往医院里跑,去一次医院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一两百元,而且像感冒咳嗽这些病会经常发生,去年夏天一个中耳炎看了两个月,还做了ct都没有好,医生建议做手术,要是我早点看到这本书的话,孩子少受罪,大人少折腾。
妈妈每天只需5分钟,宝宝的健康就有保证,孩子少生病,少吃药,免疫力自然就增强了。
在推荐序中翕超明老师讲古训云“要德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孩子的抵抗力却下降了。
小儿推拿就像成人的针灸一样,不仅可以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拉肚子,消化不良等这些常贝病的治疗,作者通过大量的病例发现,小儿推拿在治肺炎,哮喘,化脓性扁桃体炎,脓性痢疾等疾病也能治愈,作者无私地奉献给读者她的方法。
在对幼儿实施推拿之前,妈妈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和小儿推拿的手法。
一共有十种手法:推,揉按摩掐捏运拿擦和吮痧法。
治愈发烧的方法:开天门200次推坎宫100次,揉太阳穴1分钟,蘸水捏脊20遍,妈妈的手法要轻,特别说一下这个,以前我也有看到过捏脊的方法,给孩子做,孩子不怎么配合。
作者的这个蘸清水的方式很特别,最后一次遍不等宝宝后背的水蒸发干,用嘴从下往上,直吹到大椎穴,把水汽吹散吹干。
这个捏脊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驱寒,也能清热凉血。
幼儿园捏脊活动总结与思考引言捏脊活动是幼儿园中的一种常见锻炼形式,通过按摩儿童的背部,既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又能提高其心理状态。
本文将对幼儿园捏脊活动进行总结与思考,从活动目的、实施过程、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幼儿园捏脊活动的改进提供参考。
活动目的幼儿园捏脊活动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幼儿身体发育:捏脊活动可以刺激幼儿的背部肌肉和骨骼,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通过按摩背部,可以增加肌肉弹性,提高骨骼的健康状况。
2.改善幼儿姿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保持不良的姿势,如低头玩手机、弓背写字等。
捏脊活动可以帮助纠正幼儿的不良姿势,使其形成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习惯。
3.促进幼儿情绪发展:捏脊活动可以带来愉悦的感受,舒缓幼儿的压力和疲劳,有助于改善其情绪状态。
同时,捏脊活动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幼儿与老师的亲密关系。
活动实施过程幼儿园捏脊活动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活动准备:准备好捏脊工具,如按摩球、按摩棒等,并确保工具的卫生和安全。
同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使其能够放松身心。
2.身体热身:在开始捏脊活动之前,可以帮助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身体热身运动,如慢跑、搓手等,以增加身体的温度和柔软度。
3.捏脊按摩: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使用适当的力度和技巧对幼儿进行背部按摩。
可以使用按摩球在幼儿背部滚动,也可以用按摩棒进行点按和揉捏。
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反应,避免过度施力或造成不适。
4.轻柔抚触:在捏脊活动结束后,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轻柔抚触,以帮助孩子放松身心,并缓解可能出现的不适感。
5.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回顾捏脊活动的体验,鼓励他们表达感受、分享心情。
同时,也可以对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估,以优化活动的实施效果。
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幼儿园捏脊活动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身体发育:观察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身高、体重变化情况,以及姿势改善的程度。
可以通过定期测量身高、体重,拍摄照片对比等方式进行评估。
儿童捏脊,大有好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石。
而捏脊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儿童的成长发育有着诸多好处。
捏脊能够刺激儿童背部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和脏腑功能。
通过捏脊,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脾胃功能,增进食欲,促进营养吸收,让孩子吃得香、长得壮。
此外,捏脊还能增强儿童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
对于经常生病的孩子,捏脊更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恢复健康。
更重要的是,捏脊还能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智力水平。
在捏脊的过程中,孩子的身体得到了全面的放松和调理,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捏脊的穴位操作主要涉及到特定的手法和步骤。
首先,确定大椎穴和长强穴的位置,大椎穴位于颈后高骨即第七颈椎棘突下,长强穴则位于尾骨尖下。
这两个穴位之间的连线即为操作区域。
在操作时,儿童应保持俯卧位,操作者坐在或站在其一侧。
接着,操作者可以采用二指捏法或三指捏法。
对于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而对于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无论是二指捏法还是三指捏法,都应从尾骨部长强穴开始,沿脊柱两侧,双手交替捏提皮肤,并由下向上捻动推移,直至颈部大椎穴两侧。
在捏脊的过程中,皮肤应充分暴露,可以使用滑石粉等介质保护皮肤。
夹持的力量要松紧适宜,不要捏得太紧,以免引起疼痛,捏的路线要直,紧捏慢移。
一般捏脊操作进行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在捏最后一遍时,常采用“捏三提一”的手法,即每捏三下向上提拿一次,直至大椎穴。
这种操作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捏脊对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胀满、喜温喜按、嗳气反酸、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它也能治疗体质虚弱、乏力倦怠、少气懒言、自汗盗汗以及平时易感冒的气虚症人群。
捏脊方法可以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捏脊方法可以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
最近雾霾席卷全国,济南雾霾更是严重,许多孩子出现呼吸道不舒服、干咳等症状。
为防止呼吸道感染,小儿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戴好防护口罩,也可用传统中医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捏脊疗法,提高小儿脏腑生理功能,增强小儿身体抵抗力。
捏脊疗法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背脊部督脉为中心,通过捏拿刺激达到调理阴阳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对于增强儿童体质,增强抗病能力,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积滞、便秘、腹泻等病证具有良好效果。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操作时,家长依次进行捏、提、搓、推、捻、放、按、揉八个动作,称为捏脊八法。
其中前六法为互相关联,连续不断的操作,后两法用以结束捏脊操作,起加强疗效的作用。
手法是双手手握空拳,沿脊柱两旁,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
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从尾骶部开始向项枕部推移,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
不同年龄捏脊方法不同。
1至3岁日三次每捏三提一,每次反复6遍;3至6岁日二次每捏三提一,每次反复6遍。
自下而上单程为一遍。
不同体质加揉不同穴位。
痰湿质,在常规捏脊操作的同时加三焦俞、脾俞以健脾化痰;内热质,加肝俞、心俞、大椎以清热;气虚质,加脾俞以健脾益气;气阴两虚质,加脾俞、肝俞以益气养阴。
捏脊细节多注意。
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则疗效较好,饭后不宜立即捏拿。
家长双手需干净暖和、指甲短滑(可以涂抹润肤油),患儿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至5分钟为宜。
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遇到小儿高热、严重积食应停止家庭推拿,要到医院进行专业捏脊推拿治疗。
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时要暂停。
捏脊疗法适于半岁婴儿必须在会翻身自行俯卧时才可给予捏脊疗法,若婴儿太小,就强行将其行俯卧位,可能造成婴儿不必要的扭伤,甚至在捏脊过程中出现窒息。
捏脊疗法临床应用体会捏脊疗法是医者通过提拿脊柱两侧肌肤来治疗疾病的推拿手法。
晋·葛洪在其《肘后救卒方》中对此手法做了详尽的描述:“治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这是捏脊疗法的最早记载。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是躯干活动的基础。
由于脊柱骨及其附属组织与某些经络和脏腑的关系甚为密切,所以脊柱骨及其附属组织的病变可影响某些经络和脏腑;同样,某些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亦可反映于脊柱骨及其附属组织。
这就为应用捏脊疗法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捏脊疗法的操作手法是:患者俯卧于硬板床上,两臂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或两臂屈曲重叠置于胸前,下颌顶于手上。
术者立于患者左侧或右侧。
由于男女有异,体质有别,胖瘦不一,高低不同,加之每个人对于捏脊疗法的耐受程度有强有弱,所以手法操作就有轻有重,速度也有快慢之别。
凡体瘦,背部皮肤松弛,耐受性较强的患者,不论男女老少,操作手法是:术者两手半握空拳,掌面向上,以拇指罗纹面与示指中节(靠拇指侧)对称用力,将患者背部皮肤用力提起,做连续不断地有节奏地交替推捏滚动。
凡背部脂肪厚,皮肤较紧,耐受力较弱的患者,不论男女老少,操作手法是:术者双手半握空拳,掌面向下,拇、示二指或拇、示、中三指的罗纹面对称用力,将患者背部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地有节奏的向前交替推移滚动。
另一手法是结合第一和第二种手法,具体操作为:欲治疗某种疾病,就在与病变有关的某脏或某腑的腧穴上,在加重手法的同时用力把背脊皮肤捏紧向上直提,并左右摆动,听到响声,即为佳象。
如治疗胃肠系统疾病,就在脾俞、胃俞等穴处如此操作。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捏脊能调和阴阳气血,疏通脏腑经络,临床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以及痛经的治疗,操作简单,收效快捷。
现介绍如下。
典型病例痛经:患者,女,17岁,2005年3月14日初诊。
自述每于经行第2天腹痛甚,恶心呕吐,甚或晕厥,经期延后。
此次经来二日,色淡量多。
捏脊疗法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可导致呼吸困难、发热、咳嗽、肺炎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捏脊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刺激脊椎来调节脊椎神经系统和整体机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捏脊疗法在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100名被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进行捏脊疗法治疗,持续10天。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体温下降时间和呼吸困难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儿咳嗽和肺炎症状的缓解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捏脊疗法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捏脊疗法可以改善脊椎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机体的免疫调节和炎症控制。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脊椎穴位,通过神经反射作用调节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捏脊疗法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加速病灶的修复和康复。
捏脊疗法在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捏脊疗法能够显著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促进症状的缓解和体征的改善。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
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来验证捏脊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
幼儿园捏脊活动总结与反思1. 引言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增强幼儿的体质和改善身体姿势,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捏脊活动。
本文将对捏脊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以评估该活动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2. 活动背景捏脊活动是一种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刺激脊柱,以改善脊椎结构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活动。
该活动旨在预防和改善幼儿的姿势问题,促进骨骼发育和身心健康。
3. 活动内容捏脊活动在每天的晨间运动中进行,由专业的老师负责指导。
活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捏脊手法捏脊手法是捏脊活动的核心。
我们的老师通过示范和指导,教会幼儿如何正确捏脊。
手法包括按摩、推拿和拍打等。
我们特别注重手法的柔和和力度的控制,以确保对幼儿的脊柱不会造成伤害。
3.2 活动配套为了提高捏脊活动的效果,我们还为幼儿准备了一些活动配套。
这些配套包括瑜伽、拉伸操和简单的舞蹈动作等,旨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运动量和伸展。
3.3 活动时间和频率捏脊活动每天进行一次,时间为晨间运动的一部分,持续时间约为10分钟。
我们坚持每天进行,以确保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持续的脊柱保健。
4. 活动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捏脊活动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评估:4.1 姿势问题改善经过一段时间的捏脊活动,我们观察到幼儿的姿势问题有所改善。
他们的身体较为挺拔,矫正了过度驼背或骨盆后倾等问题。
4.2 血液循环改善捏脊活动可以刺激脊柱周围的肌肉和神经,促进血液循环。
我们通过观察幼儿的面色和面部血液循环情况,发现他们的面色红润,呈现出更好的血液循环状态。
4.3 幼儿积极性提高通过捏脊活动的配套活动,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运动量和伸展。
这不仅有效改善了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5. 反思与改进虽然我们的捏脊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空间:5.1 活动时间安排由于捏脊活动在晨间运动中进行,时间较为有限,只有约10分钟。
这导致我们在指导幼儿捏脊时的时间较为紧张,无法全面细致地教导每个幼儿。
捏脊疗法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随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不断增多,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成为了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药物产
生的副作用、耐药性的产生等。
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开始受到关注,其中包
括了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源于中华传统医学,它通过对人体穴位的按摩和刺激来促进经络的畅通,从
而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捏脊疗法被一些医生作
为辅助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本研究以某市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60例患者,随
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采用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和捏脊疗法,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治疗后,实验组的患者平均病程缩短了1.2天,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达到了95%以上,而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仅为80%和90%。
此外,实验组患者的发热、呼吸困难
等症状明显减轻,肺部感染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对照
组的患者这些指标的改善效果则相对不显著。
在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未发生任何副作用,而对照组则有4例出现了药物过敏反应
等不良反应。
幼儿园捏脊活动效果评价与反思1. 引言幼儿园捏脊活动是幼儿园早教课程中的一种常见体验式活动。
通过捏脊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
本文将对幼儿园捏脊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探讨该活动的优点和可改进之处。
2. 捏脊活动的效果评价2.1 身体发展捏脊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增强肌肉力量捏脊活动需要教师按摩幼儿的脊椎,通过按摩刺激背部肌肉,增强幼儿的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2.1.2 改善姿势在捏脊活动中,教师会纠正幼儿不良的坐姿或站姿,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姿势习惯,预防和矫正驼背等身体变形问题。
2.1.3 促进骨骼发育捏脊活动还可以促进幼儿骨骼发育,通过刺激脊椎上的穴位,有助于骨骼生长和骨质密度的增加。
2.2 智力发展捏脊活动对幼儿的智力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2.2.1 提高注意力集中能力捏脊活动需要幼儿保持一定的姿势并集中注意力,通过捏脊的刺激,幼儿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思维,提高注意力的集中能力。
2.2.2 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捏脊活动可以刺激脊椎上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穴位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大脑中神经元的活跃,提高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
2.2.3 增加空间意识捏脊活动要求幼儿保持正确的姿势,通过刺激脊椎上的穴位,有助于幼儿增加对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的感知,提高空间意识。
2.3 情感发展捏脊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3.1 促进亲子关系在捏脊活动中,教师通过按摩与幼儿的亲密接触,可以增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2.3.2 放松心情捏脊活动舒缓了幼儿的身体紧张和疲劳,有助于放松幼儿的心情,提升幼儿的情绪积极性。
2.3.3 培养合作意识捏脊活动通常需要幼儿与其他孩子合作,例如排队等待按摩、互相观察捏脊的效果等。
通过活动中的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捏脊活动的反思与改进虽然捏脊活动有很多积极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方面:3.1 安全问题教师在进行捏脊活动时,需要注意检查幼儿的身体状况,确保没有感染性或其他严重的疾病。
捏脊療法防治小兒肺系疾病的體會
小兒肺系疾病主要指感冒、咳嗽、乳蛾、哮喘等疾病,常1月發作數次不等,主要表現為鼻塞、流涕、發熱、咽痛、咳嗽、喘促等不適;西醫稱為免疫功能低下,中醫則認為是小兒衛外功能薄弱,陰陽不調所致。
2010年7月-2013年7月,本科室門診收集60例小兒肺系疾病病例,均為反復感冒、咳嗽、乳蛾、哮喘等疾病,1月發作均在3次及以上者;運用小兒捏脊法連續治療2個月,隨訪2個月,均取得滿意的效果,肺系疾病未再發作,或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含量較治療前明顯升高。
一、臨床資料
60例患兒均在3-7周歲;男25例,女35例;感冒病例23例,咳嗽20例,乳蛾12例,哮喘5例;以上疾病均反復發作,1月發作3次以上,常用抗生素治療者。
二、治療方法
手法操作:小兒採取俯臥位,操作者先輕揉小兒脊柱兩旁放鬆肌肉, 從尾骶開始,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然後食指、中指向後撚動,拇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第七頸椎提捏小兒脊柱兩旁的肌肉,此為一遍,第二遍採用捏三提一法即捏三次後提一次,以後均重複第一遍手法,共操作7遍,最後在小兒肺俞、脾俞及腎俞穴各提3次,每日治療1次,2個月為1個療程(以上手法操作均由家屬自行完成)。
三、療效觀察:
方法:60例患兒均運用小兒捏脊法連續治療2個月,治療期間疾病發作時,常規應用西醫對症治療,口服或靜滴抗菌藥物、抗病毒藥物等治療,隨訪2個月,觀察治療前後肺系疾病發作的頻次,治療前後進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含量檢測。
結果:60例患兒連續治療2個月後,隨訪的2個月期間,42例患兒肺系疾病未再發作,占70%;15例患兒肺系疾病發作2-3次,占25%;3例患兒肺系疾病仍反復發作,每月3次以上。
60例患兒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含量較治療前明顯升高,治療前後對比,差異非常顯著。
四、體會:
小兒臟腑嬌嫩,肺氣未充,衛外不固,易感受外邪,故易發肺系疾病,《諸病源候論》雲:“肺主氣,合於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
”,目前小兒肺系疾病臨床上西醫多採用抗菌藥物、抗病毒藥物等治療,但其療效不甚理想,容易產生耐藥性和副作用,無法預防反復發作,並且費用較高,加重了群眾的負擔。
捏脊療法是中醫學推拿手法的一種,早在西晉,葛洪所著《肘後備急方》中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以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以治療卒腹痛的記載,此法所取部位及操作與捏脊頗為相似,是捏脊療法的最早描述。
中醫認為捏脊療法可以疏通經絡、流暢氣血、調和臟腑,既能保健強身,又能治療疾病。
人體以背、腹分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脊在背部正中,乃督脈所循行之處。
督脈循行起於下極之輸,併入脊裏,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
故而捏此部位,能促使督脈與沖脈、任脈相接,陰陽協調。
且脊柱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所統,脊旁1.5寸多布有臟腑的背俞穴,臟腑有病能影響經絡,而經絡有病可內傳臟腑,臟腑有病常反應在足太陽膀胱經的背俞穴上,相應的俞穴出現壓痛、酸痛等症狀。
捏脊療法作用於督脈及膀胱經上,使其舒通經脈、平衡陰陽、調理氣血,以達安和臟腑、培補元氣、治病健身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捏脊療法是通過手法的機械刺激直接施治於人體體表而起著治療作用。
首先通過刺激體表局部組織,增加局部供血,改善微循環,改善細胞供氧和代謝,減少有害
物質的產生;其次手法的刺激還可以調節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維持人體防禦機能的平衡;手法刺激通過感覺神經纖維傳至下丘腦,其衝動引起下丘腦分泌和釋放各種激素,調節內分泌系統;感覺神經傳人脊髓的腦幹,通過導水管周圍灰質的膠狀質釋放腦啡肽,有很強的鎮痛作用[1.2]。
本文結果提示捏脊療法治療小兒肺系疾病,取得滿意的效果,使肺系疾病未再發作,或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含量較治療前明顯升高。
故通過增強患兒機體的免疫力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即所謂“扶正祛邪”。
該療法簡單易行,療效確切,痛苦小,無副作用,符合目前無創痛穴療學的發病趨勢,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