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证候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其他辨证方法简介第一节六经辨证概要六经辨证的含义: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三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因风寒侵袭人体,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肌肤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若邪气循经入腑,则发生太阳腑证,包括蓄水和蓄血。
(一)太阳经证含义: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脉证特点: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分类: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含义: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或鼻鸣,干呕。
审证要点: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含义: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审证要点: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
(二)太阳腑证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分类: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等。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
2.太阳蓄血证含义: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鞭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审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二、阳明病证含义: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中的证候学理论有何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证候学理论则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证候学理论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中医的治疗提供依据。
证候,简而言之,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
它反映了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多方面的信息。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外伤等。
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证候表现。
例如,外感风寒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症状;而情志内伤,如长期忧郁恼怒,则可能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善太息等证候。
病位指病变所在的部位,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通过对症状的分析,可以判断病位所在。
比如,咳嗽、气喘、咯痰等症状多提示病位在肺;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则可能表明病位在胃。
病性是指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热、虚、实等。
寒证常见的表现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等;热证则多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其特点是正气不足,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等;实证则是邪气亢盛,如高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
病势反映了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转归。
例如,病情由轻到重、由表入里,或者由实转虚、由热转寒等。
了解病势对于把握治疗时机和预测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证候学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证型”。
证型是对证候的分类和归纳,具有相对固定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常见的证型有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肾阳不足证等。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然后综合分析,判断证候。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笔记一、舌诊(1) 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 (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 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 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一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一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一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夕卜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下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 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中医诊断学笔记中医诊断学笔记
⒈简介
⑴中医诊断学的定义
⑵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
⑶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⒉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
⑴四诊合参
⑵辨证论治
⑶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⑷辨证与断病的关系
⒊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⑴阴阳五行学说
⑵五脏六腑理论
⑶病因学说
⑷病证学说
⑸辨证方法和要领
⒋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应用
⑴望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⑵闻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⑶问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⑷切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⑸中医辨证与辨证施治
⒌中医诊断学中的常用手法和检查
⑴脉诊的方法和意义
⑵舌诊的方法和意义
⑶面诊的方法和意义
⑷体格检查的要点和常见指标⒍中医诊断学中的典型疾病诊断
⑴血瘀证的诊断与辨证
⑵痰湿证的诊断与辨证
⑶气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⑷阳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⑸温病皮肤病的诊断与辨证
附件:
⒈案例分析:中医诊断学典型病例集锦
⒉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
⒊诊断学实践指导手册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中医:指中华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诊疗和中药疗法。
⒉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核心理论,通过辨别疾病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⒋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基础之一,描述了宇宙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⒌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用于描述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辨证第一节病因辨证概念及重点: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本节内容:重点阐述外因致病的临床特征六淫证候疫毒要点: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外感病是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引起的疾病•一、六淫辨证风、寒、暑、湿、燥、火•注意:要与“内生六淫”的相区别(一)风淫证候•概念: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又称外风证•风淫特点:•临床表现: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3、风袭经络: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颈项拘急,四肢抽搐4、风袭关节:关节疼痛,游走不定5、风水相搏:颜面先肿,继则全身(二)寒淫证候•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又称外寒证•寒淫特点:•临床表现:1、伤寒证:寒邪伤于肌表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苔白,脉浮紧2、中寒证:寒邪直中脏腑(寒邪客肺、寒滞胃肠、寒滞肝脉、寒滞心脉、寒凝胞宫证等临床表现:腹部冷痛,喜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咳喘,或泄泻,或手足拘挛,或囊缩等,舌淡苔白,脉沉紧3、寒凝经脉:关节冷痛,痛有定处,喜温(三)暑淫证候•概念:•暑淫致病特点:•临床表现:1、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天气炎热,汗出过多,气阴两伤暑淫证候2、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不出,烦闷,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暴晒于烈日之下,体热难散程钟龄认为辨暑方法:以自汗、口渴、烦心、溺赤、身热、脉虚为要点二者鉴别:病案盛夏时,丰赴西乡疗病,路过石梁村口,见一人奄然昏倒于道旁,遂停与诊。
脉之两手洪大,其为暑热所中者昭然。
即以通关散吹鼻,似欲喷嚏而不得,令人揪之,又令人入村采蒜取汁,频频灌之,连得喷嚏,少时苏醒。
求赐一方,遂用六和汤去参、术、厚朴、加滑石、通草、属服三帖,数日后,登门致谢。
《时病论》(四)湿淫证候•概念:•湿淫特点:•临床表现:1、湿邪伤表:头重如裹,身热无汗,关节疼痛,四肢倦怠2、湿侵皮肤:皮肤起泡,破流黄水(黄水疮),或足趾奇痒,皮破流水3、湿流关节:关节重着酸痛,肌肤麻木,疼痛固定,脉濡缓,舌苔腻(五)燥淫证候•概念:•燥淫特征:•临床表现:1、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浮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而成凉燥燥淫证候2、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嗽,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舌干苔黄,脉象浮数久晴无雨,秋阳暴晒,感之而成温燥(六)火淫证候•概念:•火淫特点:•临床表现:火灼气分-壮热口渴,面红目赤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疹热扰神明-发狂热灼肌肤-皮肤生痈疖热伤津液-便秘,尿黄舌-红绛脉-数而有力热与暑的异同相同点:同为夏令主气。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脏腑兼证患者同时出现两个以上脏腑的病证,称为脏腑兼证,也称脏腑兼病。
一、心肾不交证概念:是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证侯。
①心火独亢见症:心烦,失眠,惊悸。
[临床表现] ②肾水亏虚见症:腰酸,遗精,头晕耳鸣。
③阴虚见症: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惊悸失眠,腰酸遗精与阴虚症并见。
二、心肾阳虚证①心阳虚见症:心悸怔仲。
[临床表现] ②肾阳虚见症:肢体水肿,小便不利。
③血瘀见症:唇甲青紫,舌淡暗紫或青紫。
④阳虚见症: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微。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肢体水肿与虚寒之象并见。
三、心肺气虚证①心气虚见症:心悸。
[临床表现] ②肺气虚见症:咳喘,痰稀,胸闷。
③气虚见症:气短乏力,自汗声低舌淡苔白,脉沉弱。
[辨证要点]心悸,咳喘与气虚见症并见。
四、心脾气血两虚证[概念]是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共存的证侯。
①心血虚见症:心悸、失眠、健忘,眩晕。
[临床表现] ②脾气虚见症:食少,便溏,腹胀,出血。
③气血双虚见症:面色萎黄,神疲无力,舌淡,脉细虚弱。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食少腹胀,出血与气血亏虚并见。
五、心肝血虚证①心血虚见症: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临床表现] ②肝血虚见症: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月经少甚则闭经。
③血虚共同症:头晕,面唇淡白,舌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神、目、筋、爪甲失养之症与血虚见症并见。
六、肺脾气虚证①肺气虚见症:久咳久喘,痰多稀白,气短。
[临床表现] ②脾气虚见症:食少,便溏,腹胀,浮肿。
③气虚见症:见上条。
[辨证要点]食少便溏,咳喘短气与气虚的见症并见。
七、肺肾气虚证[概念]肺肾两脏气虚,降纳无权,以短气喘息为主症的证候。
也称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①肺肾降纳失职见症:喘息短气,呼多吸少。
②气虚证见症:见心肺气虚证。
[辨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与气虚证并见八、肺肾阴虚证①肺阴虚见症: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
[临床表现] ②肾阴虚见症:腰酸,遗精,月经不调声音听哑。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个方面。
一、证候相兼广义的证候相兼,是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
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指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
常见相兼证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往常将表证有汗出者,称之为“表虚”,表证无汗者,称之为表实。
其实表证的有无汗出。
只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毛窍闭与未闭、邪正相争的不同反应而已,毛窍未闭、肤表疏松而有汗出,不等于疾病的本质属虚。
二、证候错杂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的性质相反的证候。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证候间的错杂组合关系的四种情况:第一是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第二类是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第三类是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有表实寒里热证,即“寒包火”证;第四类是表里同病,且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临床极少见到。
三、证候真假(一)寒热真假1.真热假寒[概念] 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
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故可称作热极肢厥证,或阳盛格阴证。
[ 临床表现] 四肢凉甚至厥冷,恶寒甚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等似为阴寒证的表现,但其本质为热,故必有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搏有力等里实热证有表现。
[机理] 由于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布达于外。
2.真寒假热[ 概念] 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
真寒假热证实际是虚阳浮越证,亦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诊法诊法:四诊(指望、闻、问、切)(二)辩证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
前者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如头痛、咳嗽、胸闷等;后者是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等。
症是通过四诊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病情资料,是中医诊断病证的基本依据。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地揭示出患者当前的病机(由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力等综合而成)。
如肝胆湿热证,临床表现为胁肋灼热胀痛、厌食腹胀、口苦尿赤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其病位在肝胆,病因在湿热,病机是肝胆湿热。
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该病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
例如,温病是以急性发热。
口渴尿黄等临床特征的外感性病,一般表现为由卫气证、气分证、营血证及血分证前后衔接组成的病变全过程。
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加工过程。
(三)辨病辨病,亦称识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即作出病名的诊断。
(四)病历古称医案、诊籍,是关于病人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证候诊断
证候诊断又称为辨证,是确定病人所患疾病现阶段的证候名称。
(一)辨证的方法
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整体观指导下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搜集到的病史、症状和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内在联系和各种病证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对疾病证候作出恰当的判断。
分析、综合、联想、判断,是辨证诊断过程中基本的思维形式。
要求医生四诊合参,详细诊察。
一般在证候诊断时,可分七个步骤进行:1。
追问病史:一般疾病,都有感受冷热、饮食不节、情志受伤等病史,应根据情况首先询问。
2。
审证求因:应根据症状特点、性质等探求其发生的原因。
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应当指出的是,辨证的原因,不一定是指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始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指引起疾病的现阶段表现的原因。
如风寒束肺证的病因是外感“风寒”邪气,这是原始致病因素,也是我们要审征求因的“因”,而痰湿阻肺证的病因是“痰湿”,即非原始致病因素,其原始致病因素可能是外感风寒或暴伤饮冷或其它,那么在本证的审证求因中,后者便居于次要地位,而前者是引起现在表现的原因,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3。
确定病位:就是辨别病变的主要部位。
病位是指病变所在的
部位,一般用表里、脏腑、经脉、气血、营卫、阴阳等表示。
外感病多用表里、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和脏腑等表示,杂病多用脏腑、经脉、气血、阴阳等表示。
病变的主要部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邪热壅肺,病变主要部位在肺;肝火犯肺病变主要病位在肝、肺。
又如血虚证,是肝血虚还是心血虚,则应进一步联系其它症状进行脏腑定位。
4。
审察病机:病因侵及一定的部位,则有一定的病机,根据脉症的变化可审察明确病机的变化。
5。
分清病性:在明确病机的同时,要知病情之所属。
主要根据八纲辨证,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等病性。
如口渴喜冷饮,尿赤便结,烦躁脉数为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脉迟为寒。
6。
详析病势:病势即病机转变发展的趋势。
判断病势,主要根据脉症的变化进行分析。
如阳证脉势减缓,表示邪气渐退,为病将愈。
7。
确定证名:证候的命名,一般以病因、病位、病机三者综合最佳,如脾虚湿滞、肺热痰壅等。
由于证候诊断与疾病诊断常综合同时进行,所以,证名和病名也常同时确定。
(二)辨证的要点
1。
四诊详细而准确,是辩证的基础:根据四诊合参的原则,辨证不能只凭一个症状或一个脉象,仓卒诊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方面的证候结合起来,作为辩证的依据,以免出现偏差或造成误诊。
四诊已运用了,还要注意每一诊是否做到详细准确并无遗漏,否则四诊虽具而不完备,辨证的基础仍不牢固。
四诊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辨
证的准确与否。
疾病千变万化,表现各种各样,临床上有患者叙述不全,或由于神志的影响,讲不清楚或隐瞒或夸大病情的情况,医生应仔细分析,力争准确,保证辨证无误。
同时,还要求医生客观地进行四诊,不能以主观臆测和疑似模糊的印象作为根据。
2。
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辩证:辨证要善于掌握主症。
所谓主症。
可能是一个症状,或是几个症状,这一个症状或几个症状是疾病的中心环节。
抓住主症,然后以主症为中心,结合他症、脉、舌等,便能准确地鉴别病因,辨清证候。
如病人身肿而气喘,同时兼有其他症状,首先要求从肿和喘的先后来判别主症。
假如先肿而后喘,则肿为主症,然后抓住水肿这个主症,围绕主症诊察其他兼证,从而辨别病位以肺、脾、肾哪一脏为主及水肿的寒热虚实。
如果兼有面色晃白,舌苔白润,小便短少,大便溏泻,腹胀不思饮食,时吐涎沫,四肢无力,倦怠,脉象濡缓等一系列症状,经过辨证分析可确定主要是脾的证候,肺的证候居于次要地位。
因此可以诊断本病是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故聚水而成肿,水气上犯而为喘,由此可见,掌握主证并围绕主症进行辨证是很重要的一环。
3。
从病变发展过程中辨证:疾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虽是同一种病,根据个体和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
就是同一个人,他的病情也会因时而变,因治而变。
例如伤寒患者初起的表实证,因误治而后出现表虚证或其它变证;温病也是如此,今天病在气分,明天可能已入营或入血,或仍相持于气分,或热退病解。
这就要求医者必须从疾病变化中去辨别证候,细察起病原因,治疗经过
及效果,审察目前的病机,推断发展的趋势,只有把疾病看成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过程,才能在辨证中准确无误。
病证未变,则辨证的结果不变;病证已变,则辨证的结果自然随之而改变了。
4。
个别的症状,有时是辨证的关键:就一般的辨证规律而言,由四诊所得的症状和各种检查所得,相加起来是一个整体,个别症状是全部症状的一个单位,在个人整体中的各种指征都比较统一,它仍是相补充的关系。
但是也有一些病人个别病状与全部症状不统一,有时互相抵触。
因而似乎不能得出一致的辩证结果。
这时可以按照八纲辨证的方法,在复杂的病症中,根据个别能够真正反映整个病机的症或脉或舌,而断然给予辨证的结论,但这决定性的一症、一脉或一舌,不能离开全部证候来孤立地下判断。
因此,辨证不仅可按正常的现象下判断,也可透过反常的证候下结论;但在反常的证候中,必须求得足以真正指示疾病之本质的症、舌、脉、诊断才能正确。
如喻嘉言治徐国珍一案,身热目赤,异常大躁,门牖洞启,身卧于地,辗转不快,更求入井索水,且脉洪大,表面看来,无疑是一派热象。
但喻嘉言透过这一串假象,见其素水到手,又置而不饮;脉象洪大无伦,而重按无力。
通过这两点喻氏决定徐氏的病是真寒假热证。
从这一病例可以具体领会这一辨证要点。
(三)辨证的综合运用
八纲与其他辨证方法在辨证时应综合运用。
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又是辨证论治的理论核心,八纲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是层次位于更高一级的关系,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和指针。
病因辨证中六淫与
疫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和病因辨证的一部分则适用于杂病的辨证。
至于临床运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例如杂病辨证,可以脏腑辨证为中心,若气血津液证突出者,则与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若与十二经脉所过部位症状有关者,则经络辨证相结合。
因辨证求因是辨证施治的原则之一,所以又必须与病因辨证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