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 格式:ppt
- 大小:609.00 KB
- 文档页数:12
一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2.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和特点2. 地球上的生物和资源3.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教学活动:1. 观看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地球的特点。
2. 讲解地球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层划分。
3. 讨论地球上的生物和资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宝贵。
4. 分享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等。
第二章:爱护花草树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参与绿化活动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特点和作用2. 绿化活动的意义3. 如何爱护植物教学活动:1. 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特点。
2. 讲解植物的作用,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3. 讨论绿化活动的意义,引导学生参与植树、浇水等环保活动。
4. 分享爱护植物的方法,如不随意折断树枝、不踩踏草坪等。
第三章:节约用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水的重要性2. 节约用水的方法3. 节水标语创作教学活动:1. 讲解水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水对生活的影响。
2. 分享节约用水的方法,如关紧水龙头、使用节水器等。
3. 组织节水标语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宣传节水意识。
第四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2.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教学内容:1. 垃圾的分类方法2. 垃圾的处理方法3. 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教学活动:1. 讲解垃圾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垃圾的分类标准。
2. 分享垃圾的处理方法,如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
3. 讨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到垃圾分类。
第五章:保护动物,关爱家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情分析:学生基础知识(如坐标、方位、空间想象等)比较薄弱,对这门课程更是没有基本概念,可能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
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立足课程标准、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完成课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二、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圆形、椭圆形……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小学科学《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1 地球的位置和形状学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行星。
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球图片,了解地球的经纬度、大洲、海洋等基本地理概念。
1.2 地球的自然资源学习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物、能源等。
讨论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引导学生思考节约资源的方法。
第二章:天气和气候2.1 天气的变化学习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要素的变化。
观察天气图标,学习如何读懂天气预报。
2.2 气候的影响了解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如季节变化、农业种植等。
学习气候的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章:生态系统3.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习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如植物的根系、动物的保护色等。
讨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鸟类捕食害虫等。
3.2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观察校园或社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调查和实践。
第四章:人类社会与环境4.1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污染、森林砍伐等。
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4.2 环境保护的措施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制定个人或班级的环保计划,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第五章:科学探究方法5.1 观察和实验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如仔细观察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实验等。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5.2 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六章:物质与能量6.1 物质的变化学习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观察和实验不同物质的变化,如溶解、沉淀、燃烧等。
6.2 能量的转化学习能量的不同形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探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通过实验观察能量的转化过程。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a4纸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和生活在其中的必要性非常重要。
地理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广泛涉及到了地理知识。
在七年级上册地理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地理知识点,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绕着太阳转动,形成了四季不同、昼长夜短的气候环境。
通过制作地球仪和地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了解了以下几个知识点:1. 地球的基本参数:地球的半径、周长、面积以及地球各自然环境的分布。
2. 经纬度和地球仪:经度是指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测算出东西方向的角度;纬度是指以赤道为基准,测算出南北方向的角度,地球仪是用来模拟地球在空间中的工具。
3. 各种地形的制图方法:沙漠、山、河以及湖泊、海洋等地球上的各种地形都有不同的制图方法。
第二章:中国的地理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老国家,它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而且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章节我们学到了以下几个知识点:1. 中国的疆域和国土分布:中国地理位置在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边界线长达22,117千米。
2. 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有着丰富多样的风景和地理特征,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河流、湖泊等。
3. 中国的人口和城市分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中绝大部分人都集中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第三章:地球与环境环境是指周围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所组成的“空间环境”,而地球则是人类居住的载体。
这一章节我们学到了以下几个知识点:1.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分布呈现出北温带、中温带和南温带等不同的气候区,同时也存在着寒带和热带等不同的气候带。
2. 生态系统和资源保护: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资源,我们需要积极采取行动。
3. 地球的污染:随着人类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球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八年级下册冀教版生物知识1第一章生物的繁殖第一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3.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第二节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完全变态: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果蝇、蝇、蚊、金龟子2.不完全变态:卵→若虫(跳蝻)→成虫。
举例:蝗虫、蟋蟀、蝼蛄、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三、鸟的生殖和发育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体内受精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
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
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八年级下册冀教版生物知识2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遗传每种生物所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鼻尖、大拇指、酒窝。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等。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例如,人的一对相对性状:双眼皮(AA)和单眼皮(aa),双眼皮是显性性状,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结合(AA×aa)后的后代(Aa)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当细胞内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隐性(a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否则(AA、Aa),为显性性状。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案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案: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