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沉积物粒度分类命名方法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368.05 KB
- 文档页数:5
图解法与矩法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对比一、本文概述沉积物粒度参数是沉积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提供丰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信息。
粒度参数的准确获取对于理解沉积物来源、搬运机制、沉积速率、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沉积物粒度参数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两种方法:图解法和矩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往往面临选择困难。
因此,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图解法与矩法在沉积物粒度参数计算中的应用效果,为沉积学研究者提供更为明确的方法选择依据。
本文将简要介绍图解法与矩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沉积物粒度参数计算中的应用流程。
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计算精度、适用范围、操作便捷性等方面,评估各自的优缺点。
然后,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差异。
本文将对图解法与矩法的适用性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沉积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图解法与矩法的基本原理图解法与矩法是沉积物粒度参数分析的两种常用方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
图解法主要依赖于粒度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通过对这些曲线的形态和参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这种方法直观性强,能够直观地展示粒度分布的频率和累积情况,便于研究人员对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直观的判断。
然而,图解法的精度和客观性相对较低,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和主观判断的影响。
矩法则是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对粒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粒度参数,如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等。
矩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客观性,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矩法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揭示粒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然而,矩法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对研究人员的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要求较高。
图解法与矩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相互补充和验证,以提高沉积物粒度参数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图解法与矩法的应用步骤在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分析中,图解法与矩法各自具有独特的应用步骤。
粒度是沉积物和沉积岩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可以作为沉积物及沉积岩分类的定量指标,可以反映沉积作用的流体力学性质,又能作为分析与对比环境的一种依据。
粒度直接影响沉积岩与沉积物的物理性能,如可塑性、烧结性、孔隙性及渗透性。
因此,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判定物质输运方式、判别水动力条件和分析粒径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河流沉积中粒度指示意义与此恰恰相反,水动力条件是影响沉积物粒度分配的主要影响因素(孙千里等,2001),当流域降水增加时,水利搬运能力增强,沉积物粒度增大,指示环境有效湿度增加;而当流域偏向于干旱环境时,水文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粒度度减小,指示沉积环境有效湿度降低。
孙千里,周杰,肖举乐.位海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21(1): 93-95.。
2011年12月December2011岩 矿 测 试ROCKANDMINERALANALYSISVol.30,No.6669~676收稿日期:2011-07-19;接受日期:2011-09-24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0916071)作者简介:冉敬,工程师,主要从事岩石矿物分析。
E mail:rgg3000@163.com。
文章编号:02545357(2011)06066908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的比较冉 敬,杜 谷,潘忠习(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摘要:近年来激光粒度分析法在沉积物粒度分析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本文利用美国麦克奇公司生产的S35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开展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实验,研究表明:S3500型仪器较优的样品用量约为0.2g;稀释过程会影响样品的粒度分布;样品分取方式会带来不同的随机误差。
与薄片图像法和筛析法两种传统粒度分析方法获得的粒度分布参数比较表明:激光法测得的平均粒径较薄片图像法和筛析法偏细;激光法和筛析法的峰度相关性较好。
采用Malvern2000和MicroS3500两种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结果的比较表明:Malvern2000测得的平均粒径较MicroS3500测得的平均粒径偏细,但二者的相关性很好(r=0.9574),研究认为这两种粒度仪的测试结果会给岩石粒度定名带来差异。
由于各种粒度分析方法存在差异和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粒度分析应尽可能建立在同一测量体系上,以便资料对比。
关键词:激光粒度分析;图像分析法;筛析法;粒度分布参数StudyonMethodsforParticleSizeAnalysisofSedimentSamplesRANJing,DUGu,PANZhong xi(ChengduInstitute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Chengdu 610082,China)Abstract:TheapplicationsofLaserparticlesizeanalysisinsedimentfieldshavebeendevelopedinrecentyears.Somefactorssuchastheweightofthesampleanddilutionaffectthemeasurementresultoflaserparticlesizeanalysis.ForMicroS3500,theoptimumweightofasampleisabout0.2grams.Ifdiluted,itaffectstheresultoftheparticlesizedistribution.Themethodofsamplingcausesdifferentrandomerrors.Comparedtotheparticlesizedistributionparameters(averagesize,standarddeviation,skewnessandkurtosis),theresultsobtainedbylaseranalyzershowasmalleraveragesizethantheimagemethodandsievingmethod.However,agoodcorrelationforkurtosiswasobservedbetweenthelasermethodandsievingmethod.Accordingtothemeasurementresultsof30sampleswithtwotypesoflasersizeanalyzersofMicroS3500andMalvern2000,theaveragesizeobtainedbyMicroS3500wasbiggerthanthatbyMalvern2000withagoodlinearcorrelation(r=0.9574).Insummary,resultsfromthetwoanalyzersprovidedasystemicdifferenceingrainsize.Therearelimitationsanddifferencesbetweeneverysizeanalysismethod.Theparticlesizedatashouldbeobtainedandanalyzedbythesamemethodinordertocomparedatafromdifferentreferences.Keywords:Laserparticlesizeanalysis;imageanalysis;sievinganalysis;particlesizedistributionparameters—966—粒度是沉积物的重要结构特征,是其分类命名的基础。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引言沉积岩是地球表面形成的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
它们是通过岩屑、生物化石、化学沉淀等方式在地球表面积累而成的。
通常,沉积岩可以根据它们的组成、产生方式和沉积环境进行分类和命名。
本文将介绍沉积岩的分类方法和常用的命名方案。
沉积岩的分类方法岩石组成分类法根据沉积岩的成分和岩石颗粒的大小,可以将沉积岩分为三类:碎屑岩、化学岩和有机岩。
1.碎屑岩:碎屑岩是由岩屑颗粒积累而成的岩石。
岩屑可以是岩石碎块、砂粒、粉砂粒或泥粒。
碎屑岩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可以细分为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砂岩的颗粒大小在0.0625mm到2mm之间,粉砂岩的颗粒大小在0.004mm到0.0625mm之间,泥岩的颗粒大小小于0.004mm。
2.化学岩:化学岩是由水溶液中的溶解物沉淀而成的岩石。
它们通常在水环境中形成,例如海水、湖水或热水泉。
化学岩可以根据沉淀物的成分进行命名,例如石膏岩、盐岩和石灰岩。
3.有机岩:有机岩是由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压实而形成的。
它们通常包含有机质,例如植物残骸、动物化石或微生物。
有机岩可以是煤、油页岩或石油。
沉积岩的产生方式分类法根据沉积岩的产生方式,可以将沉积岩分为四类:堆积岩、溯源岩、生物岩和成岩岩。
1.堆积岩:堆积岩是由物质在地表积累而成的。
它们通常是由沉积物在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表水体中沉积所形成的。
堆积岩可以是河流沉积岩、湖泊沉积岩或海洋沉积岩。
2.溯源岩:溯源岩是由岩石破碎和搬运过程中产生的岩石碎块堆积而成的。
它们通常是由侵蚀作用造成的,例如风蚀、冰蚀或重力作用。
溯源岩可以是风积岩、冰积岩或重力积岩。
3.生物岩:生物岩是由生物活动形成的岩石。
它们通常是由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生物岩可以是珊瑚岩、珊瑚礁、藻礁或鸟粪岩。
4.成岩岩:成岩岩是由岩石经历变质作用或水文作用后形成的。
它们是由已经存在的岩石再次沉积、压实或变质形成的。
成岩岩可以是变质岩、岩溶岩或岩浆岩。
岩石命名方案沉积岩的命名通常采用拉丁或希腊单词,描绘了岩石的特征、成因或沉积环境。
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
沉积物是指被水流、风力或冰川等自然力量移动并沉积下来的各种颗粒物质。
这些物质根据它们的粒度和颗粒度分别被称为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
粒度
沉积物的粒度是指沉积物中粒子的大小。
根据国际标准,在沉积物中,粒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被称为岩石块;大于63微米但小于2毫米的颗粒被称为砾沙;大于2微米但小于63微米的颗粒称为粉砂;小于2微米的颗粒称为泥。
颗粒大小通常用粒径表示,也就是颗粒的直径。
为了更好地研究沉积物的特性,国际上设立了粒径分级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沉积物的粒径分为①极细沙(4~2微米)、②细沙(63~4微米)、③中沙(2毫米~63微米)和④粗沙(2~1毫米)。
分选
分选是指沉积物颗粒的分类过程,它是由沉积环境、流体运动和颗粒属性等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实现的。
分选过程中,颗粒的形状和密度、水的粘度和流速等因素都会对分选产生影响。
分选最终形成了不同的颗粒组成、大小和形态。
在经过分选后,沉积物中的颗粒组成被分类,大的颗粒被分选到底部,小的颗粒则被
分选到上层,形成了颗粒大小的分层。
这种分层不仅仅是沉积物中颗粒大小的分异,还包括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组成等方面的变化。
分选是沉积物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都会有深刻影响。
因此,分选的研究对于沉积物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是沉积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了解大地演化、探究自然规律和环境演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沉积物分析技术沉积物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物质,指的是通过水流、风力等运动沉降在地表或水体底部的各种颗粒状物质。
沉积物是地壳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携带着丰富的信息,可以揭示地质历史、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沉积物分析技术是研究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和特征,获取对地质过程、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深入认识。
一、物理分析技术1. 粒度分析:通过测量沉积物中颗粒的大小和分布,可以判断其沉积环境和运动方式。
常用的方法有筛分、激光粒度仪等。
2. 颜色分析:通过对沉积物的颜色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了解沉积物的成分和氧化还原条件等信息。
常用的方法有色差计测量、显微镜观察等。
3. 密度分析:通过测量沉积物的密度变化,可以推测沉积物的组成和成岩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浊度测量、容重测量等。
4. 磁性分析:通过测量沉积物中的磁性信号,可以揭示地磁活动、气候变化和古地理环境等信息。
常用的方法有磁化率测量、磁化率擦除试验等。
二、化学分析技术1. 元素分析:通过测量沉积物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可以了解地球化学循环和污染状况。
常用的方法有X射线荧光光谱、质谱等。
2. 有机质分析:通过测量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有机氮等指标,可以了解有机质来源和有机质的质量等。
常用的方法有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
3. 微量元素分析:通过测量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可以推测地质过程、古气候和环境变化。
常用的方法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子荧光光谱等。
三、生物分析技术1. 化石分析:通过鉴定和测量沉积物中的化石,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和古生态环境等。
常用的方法有显微镜观察、化石类群划分等。
2. 古生物地层学:通过分析沉积物中不同古生物的分布和对比,可以揭示地质历史和地层发育的演化过程。
常用的方法有古生物测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
3. 深海沉积物分析:通过对深海沉积物的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
粒度分析方法在沉积学中的应用摘要:在沉積学方面,粒度分析数据主要应用于沉积物搬运机制、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的恢复,偶尔也可以应用于成岩环境的恢复。
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公式计算法和图版法。
公式计算法通过概率累计曲线,可以计算出某些特有的粒度参数,通过这些粒度参数的区间范围或判别公式,确定该样品所属的搬运机制、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
图版法根据粒度数据在特定图版上的曲线形态或分布位置确定该样品的搬运机制、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
随着地质学理论方面的提高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粒度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完善,通过粒度分析的沉积环境解释公式及图解应逐步更新,多学科交叉共同恢复沉积环境。
关键词:粒度分析;沉积学;沉积环境;搬运机制粒度是沉积物重要的结构特征,是其分类命名的基础。
粒度资料也被广泛用于判断沉积环境和分析沉积物搬运过程[1-3]。
自1957年FOLK和WARD提出了粒度参数计算公式及简单的沉积环境判断标准起[1-2],利用这些粒度参数判断沉积环境的研究就大量涌现,最为典型的是SAHU在1964年基于这些粒度参数建立不同沉积环境的判别公式及图解[3]。
与之同样经典的是1969年VISHER应用粒度概率值累计曲线建立了沉积环境的典型模式[4]。
随着学科的发展及方法的进步,不少学者对过去经典的计算公式和模板也提出了疑问,并提出了相应的新办法[5-9]。
针对这些新老方法及应用实例,本文进行了总结。
1Folk粒度参数计算公式及典型沉积环境粒度特征FOLK and WARD(1957,1966)在粒度累计曲线上获得某些累计百分比处的颗粒直径,进而计算如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1、偏度SKi、峰度KG等参数[1-2]。
利用粒度参数的组合特点对沉积砂进行了环境分析,几种常见沉积类型的粒度特征如表1所示。
2 Sahu粒度判别公式及成因图解SAHU(1964)在FOLK and WARD粒度参数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对现代碎屑沉积物进行大量统计(浊积岩运用岩心资料),利用数学分析方法,求得了各类沉积环境的判别公式[3],如表2所示。
沉积学基本命名理论一、引言沉积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中物质如何产生、搬运、沉积和变质的学科。
在沉积学的研究中,沉积物的命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对沉积物特征和属性的基本理解。
本报告将探讨沉积学中的基本命名理论。
二、沉积物与沉积体系的分类命名1.沉积物的分类命名:沉积物是指自然环境中,经过搬运、沉积和固结形成的松散物质。
根据其来源、组成、性质和结构,沉积物有多种分类命名方式。
例如,根据沉积物的来源,可以分为陆源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化学沉积物;根据沉积物的性质,可以分为砂质沉积物、黏土质沉积物、冰川沉积物等。
2.沉积体系的分类命名:沉积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内,由同一动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组合。
沉积体系的分类命名通常基于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动力条件和沉积物的性质。
例如,海洋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风成沉积体系等。
三、沉积相与相模式的建立1.沉积相:沉积相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沉积体系中,由同一动力作用形成的具有相似特征的沉积组合。
沉积相的命名通常基于其特征的描述,例如颜色、物质组成、结构、化石组成等。
2.相模式的建立:相模式是指由多个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组成的整体,它反映了沉积体系中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特征。
建立相模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沉积物的来源、搬运路径、沉积环境、化石证据等。
四、应用与发展沉积学的命名理论在地球科学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古地理重建、矿产资源预测、环境地质评价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在沉积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使得我们对沉积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五、结论沉积学的命名理论是该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描述自然界中物质搬运、沉积和变化过程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沉积学的知识,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地质学中的沉积物粒度分析在海洋地质学中,对于海洋沉积物的研究十分重要。
沉积物中的粒度分析是一项常见的技术手段,用于了解沉积物的组成、形成过程以及古环境演变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海洋地质学中的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概述沉积物是指在水体中悬浮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物质堆积体,主要由颗粒物质组成。
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物质来源、古环境、运动力学过程等信息。
因此,粒度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线索。
二、粒度分析方法1. 水下观测法水下观测法是通过使用声纳设备获取海底沉积物的粒度信息。
声纳设备可以通过测量声波在沉积物中的传播速度来确定粒度分布。
该方法适用于获取大范围的海底沉积物粒度数据,但对于细粒沉积物的分辨率较低。
2. 潜望镜法潜望镜法是将一个细长的透明玻璃板下垂至水中,观测沉积物的垂直分布。
通过观察沉积物在玻璃板上的沉积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出粒度的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水浅、光线充足的场合,但对于深水区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3. 核心取样法核心取样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
通过使用大型钻探设备,将海底沉积物采集为长而细的圆柱形样本,即岩心。
然后对岩心进行切片处理,利用显微镜或颗粒度分析仪器对沉积物的颗粒大小进行测量。
该方法可以获取更详细、准确的粒度数据,并且可以进行多种细节分析。
三、沉积物粒度分析的应用1. 古环境演变研究沉积物粒度分析可以通过分析粒度信息的变化,推断海洋环境的演变过程。
例如,随着粒度的变细,可以推测为较低能量的环境,如湖泊或静态海湾。
而粒度变粗则可能表示较高能量的环境,如河口、海岸线附近等。
2. 沉积物来源研究粒度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沉积物的物质来源。
通过与潜在来源地的物质进行对比,可以推测沉积物是否来自陆地、火山活动、生物残骸或气候变化等。
3. 地质灾害评估沉积物粒度分析还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的评估,如海啸、风暴潮等。
通过分析沉积物的中的粗粒含量和相对密度,可以估计灾害事件的规模和频率。
测量科尔帕默分类
科尔帕默分类是一种用于描述沉积物或岩石颗粒大小分布的分类方法,也称为粒度分析方法。
它是由美国地质学家Wentworth于1922年提出的。
科尔帕默分类方法是将沉积物或岩石颗粒分为不同的粒度级别,用phi值或毫米作为单位来表示。
在此分类方法中,颗粒分为11个级别,根据其直径大小,从最小至最大分别为:
- 粉砂(< 1/16毫米,phi值 > 4)
- 细砂(1/16 - 1/8毫米,phi值 3-4)
- 中砂(1/8 - 1/4毫米,phi值 2-3)
- 砾石(1/4 - 1/2毫米,phi值 1-2)
- 卵石(1/2 - 1毫米,phi值 0-1)
- 小石(1 - 2毫米,phi值 -1-0)
- 中石(2 - 4毫米,phi值 -2--1)
- 大石(4 - 8毫米,phi值 -3--2)
- 巨石(8 - 16毫米,phi值 -4--3)
- 极大石(16 - 32毫米,phi值 -5--4)
- 特大石(> 32毫米,phi值 < -5)
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易于理解和使用,且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
颗粒大小的分布情况。
因此,科尔帕默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沉积学、岩石学、土壤学等领域。
第四纪沉积物的粒级划分
第四纪形成的松散岩石称为“堆积物”或“沉积物”。
当沉积物被认为无明显外力搬运、分选和成层结构时多称“堆积物”,如残积物、冰碛物、人工堆积物等等;具成层结构则常称为“沉积物”,如冲积物等。
第四纪沉积物存在一定的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成分、结构与构造特征,与一定的沉积环境相联系。
总的来说其普遍特征如下:岩性松散,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变化快,厚度差异大,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含哺乳动物化石并特含有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存。
第四纪沉积物一般形成不久或正在形成,成岩作用微弱,巨大部分松散,少部分半固结,极少硬结成岩。
这有利于深入沉积物内部进行研究,采矿、施工易于进行,同时也易发生地质灾害。
因此,“岩性松散”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其碎屑沉积物也是第四纪工作中最常研究的对象。
这些碎屑沉积物的粒级划分很重要,不同部门因研究目的不同出现很多的划分方法(Shepard,1954)。
下面推荐的粒级划分适用于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的分析(表5-1-2)。
表5-1-2 碎屑粒级分类(温德华分类)
粒级名称 粒级最小粒径(mm)φ值*
砾石 巨砾 256 -8 粗砾 64 -6 中砾 4 -2 细砾 2 -1
砂 极粗砂 1 0 粗砂 0.5 1 中砂 0.25 2 细砂 0.125 3 极细砂 0.0625 4
粉砂
粗粉砂 0.031 5 中粉砂 0.0156 6 细粉砂 0.0078 7 及细粉砂 0.0039 8
粘土 粘土**<0.0039 9 … …
* φ=-log
2D,D为碎屑粒径,单位mm
** 粘土是不同成分的细粒混合物,不等于粘土矿物。
沉积岩石命名规则碎屑岩S1 简单粒度碎屑岩命名以碎屑岩中占优势的颗粒直径,即同一粒度区间颗粒含量占颗粒总量90%以上,及胶结与否对碎屑岩的命名分类见表1:S2 复合粒度碎屑岩命名复合粒度的碎屑岩名称由两种或三种不同区间的粒度决定。
主要粒度含量大于50%,名称在后;次要粒度含量为10~50%,名称在前。
次要粒度含量小于10%,不参加命名。
次要粒度含量为10~25%的,称为“砾状”,如“砾状砂岩”中,砂是主要粒度,砾是次要粒度。
次要粒度为砂或更细的粒度,含量为25~50%的,在次要粒度名称之后加上“质”字,如“砂质”、“粉砂质”、“泥质”等砾岩中有三个砾级区间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为“不等粒砾岩”。
砂岩中有三个砂级区间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为“不等粒砂岩”。
S3 粒度加胶结物的碎屑岩命名粒度为主要成分,胶结物含量为10~50%,在胶结物名称前加“含”字,例如,“含灰”、“含铁”、“含硅”、“含磷”等。
粒度为主要成分,胶结物含量为10~50%,在胶结物名称后加“质”字,例如,“灰质”、“铁质”、“硅质”、“磷质”等。
粒度含量小于50%,胶结物含量大于50%时,不属碎屑岩范畴,按化学岩的命名规定命名。
S4 以碎屑(颗粒)成分的砂岩命名根据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包括云母和绿泥石)三者相对含量百分数进行砂岩命名表中的砂岩,当其中基质含量大于15%时。
在砂岩名称前加上“杂”字,命名为“杂砂岩”,例如“长石杂砂岩”、“岩屑杂砂岩”等。
表中的砂岩名称,已不遵守含量主次排列顺序的规定,必须注意到: A 、“长石砂岩”并不意味着长石含量大于50%; B 、“岩屑砂岩”也不是说岩屑含量是主要的。
S5含特殊成分的砂岩命名砂岩中的特殊成分或胶结物,直接参加命名,“浊沸石长石砂岩”、“海绿石石油砂岩”等; 砂岩中含火山灰10~50%之间的,命名为“凝灰质砂岩” 岩石中火山碎屑含量大于50%时,按火山碎屑岩命名规定命名岩屑(云母、绿泥石),%长石,%碳酸盐岩T1 以矿物成分为依据的碳酸盐岩命名碳酸盐岩矿物成分的命名规定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大于50%时,即用它定为岩石的基本名称,以“××岩”表示;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占第二位,含量在25~50%的,用它作为基本名称的主要形容词,以“××质”写在基本名称前面;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在10~25%的,用它作为次要形容词,以“含××(的)”表示,写作岩石名称最前面,如某岩石含白云石55%,方解石30%,泥10%,则定名为“含泥的灰质白云岩”;碳酸盐岩的野外命名碳酸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岩两种碳酸岩,根据两种相对含量多少,在野外将碳酸盐岩分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