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温胆汤治痰湿咳的案例
痰湿咳是中医常见的病证之一,温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痰湿咳痰量大,黄稠或白稠,呈粘稠状态的症状。
以下是一个使用温胆汤治疗痰湿咳的案例:
患者:女性,45岁。
主要症状:咳嗽伴黄稠痰,咽部有异物感,痰量较大,胸闷喘促,舌苔厚腻,脉濡滑。
中医诊断:痰湿咳嗽。
治疗方案:温胆汤。
药方组成:
1. 厚朴(15g)
2. 苍术(9g)
3. 陈皮(6g)
4. 生姜(3片)
5. 黄芩(9g)
6. 人参(6g)
7. 白芍(12g)
用法用量: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取10克,水煎服。
治疗过程及效果:
患者每日服用温胆汤2次,每次服用一半的药材,连续服用1
周后,痰湿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次数减少,痰量变少,颜色也转为白色。
舌苔变薄,脉象变得细滑。
患者继续服用温胆汤一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
总结:
温胆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适用于痰湿咳痰量大的情况。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根据医生的指导适量服用,并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
此外,如果患者存在其他不适症状,需向医生说明,以便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最终,治疗结果可能因人而异,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黄连温胆汤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温胆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药方,由黄连、人参、黄柏、茯苓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理气舒肝、温胆利胆等功效。
黄连温胆汤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对于一些患有胆囊疾病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黄连温胆汤具有以下几种功效与作用:
1. 清热解毒
黄连温胆汤中的黄连是一味很好的清热解毒药材,能够清热燥湿,解除毒邪,对于肝脏有热激化的胆囊炎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2. 理气舒肝
黄连温胆汤中的人参、黄柏等药材具有理气舒肝的作用,可以缓解情绪紧张、焦虑等导致的肝气郁结,有助于胆囊疾病的康复。
3. 温胆利胆
黄连温胆汤具有温胆利胆的作用,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及排泄,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清洁胆囊,有助于改善胆囊炎等疾病。
4. 缓解疼痛
黄连温胆汤中的茯苓等药材具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胆囊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黄连温胆汤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药方,对于一些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道疾病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有胆囊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盲目服用药物。
郝万山温胆汤的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它能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特别适用于热毒郁结的症状。
•温胆汤中的药材通过刺激代谢,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有助于清热解毒。
调理肝胆•温胆汤是一种具有调理肝胆的作用的中药方剂。
•它可以舒缓胆道和肝脏的炎症,保护肝胆功能。
•温胆汤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改善胆道黏稠度,防止胆石的形成,并减轻胆囊疼痛。
缓解消化不良•温胆汤可以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它可以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提高消化液分泌,促进食物消化。
•温胆汤还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可以帮助减轻胃肠道的炎症和肿胀。
镇痛消炎•温胆汤中的药材具有镇痛和消炎的活性成分。
•它可以减轻胆腔和肠道的疼痛和炎症,提高胆囊和胰腺的功能。
•温胆汤还能够缓解胃肠道的痉挛和疼痛,改善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改善肝胆疾病•温胆汤在临床上常用于改善肝胆疾病。
•它可以帮助调节肝脏的功能,促进胆汁的产生和排泄。
•温胆汤还可以减轻肝胆疾病的症状,如腹胀、黄疸等。
提升免疫力•温胆汤的药材中含有一些具有提升免疫力的成分。
•它可以增加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温胆汤还能够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净化血液,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
促进胆囊收缩•温胆汤中的药材具有促进胆囊收缩的作用。
•它可以加快胆汁的排出,预防胆囊的胆固醇沉积。
•温胆汤还能够减少胆石的形成,缓解胆囊和胆道的疼痛。
总结:郝万山温胆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调理肝胆、缓解消化不良、镇痛消炎、改善肝胆疾病、提升免疫力和促进胆囊收缩的草本中药方剂。
它通过调节人体内的胆囊和肝脏功能,提高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胆汁的产生和排泄,减轻炎症和疼痛,并具有抗炎、抗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使用郝万山温胆汤可以改善肝胆功能、减轻消化不良和胃肠道疼痛等症状,对于肝胆疾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但在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
温胆汤的功能主治治疗眩晕一、温胆汤的概述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主要通过温补胆经的作用来治疗眩晕,是中医领域中常用的治疗眩晕的方剂之一。
二、温胆汤的配方温胆汤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草药: - 川芎:活血祛风,改善血液循环,对眩晕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当归:补血活血,调理身体,改善眩晕症状。
- 白芍:清热解毒,养血调经,对眩晕有一定的作用。
- 干姜:温中散寒,调理胃肠,起到舒缓眩晕的效果。
- 黄耆:益气养血,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眩晕症状。
- 龙眼肉:补血养心,调理气血,对眩晕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温胆汤的功能主治温胆汤主要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 1. 缓解眩晕症状:温胆汤中的草药成分具有温补胆经、活血祛风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眩晕症状。
2. 调理气血:草药成分中的当归、黄耆等具有养血益气的作用,可以改善身体气血不足的情况,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3. 舒缓胃肠:温胆汤中的干姜具有温中散寒、调理胃肠的作用,可以舒缓胃肠不适引起的眩晕症状。
4. 提高免疫力:温胆汤中的黄耆等草药具有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改善眩晕症状,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四、温胆汤的使用方法1.温胆汤的制作:将川芎、当归、白芍、干姜、黄耆、龙眼肉等草药按比例配伍,并配以适量的水煎煮。
2.温胆汤的用法:每次服用100ml,每日3次,连续服用7天,可以根据病情调整用量和疗程。
3.温胆汤的注意事项:–温胆汤属于中药方剂,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温胆汤中的任何草药过敏者不宜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使用温胆汤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五、温胆汤的疗效评价温胆汤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对于治疗眩晕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经过多项临床实践观察,温胆汤能够明显缓解眩晕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眩晕症状的复杂性,温胆汤对所有患者的疗效并不相同,有些患者可能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古方|温胆汤: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温胆汤【古方出处】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使用历史】约850年。
【主要成分】半夏、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
【典型征象】失眠,怕黑,不敢独处。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
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
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过一个例子:“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
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
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
”就是说一个少女总是觉得害怕而不能入睡,后来医家汪石山诊断她是胆出了问题,于是开了温胆汤的方子,治愈了少女的失眠。
不断发展变化的温胆汤关于温胆汤的配药,有一首方歌可以帮助记忆: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汤在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灵活运用的实践以后,从最初的临证祛痰之剂,逐渐发展为可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良药。
温胆汤的方中由多味药配伍,共同起到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的效果。
纵观整个药方,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并行,其目的就在于清化痰湿,调理气机,安和胆胃。
温胆汤算是一味基础药方,可以在其基础上加味治疗更多的病症,常见的有黄连温胆汤和柴芩温胆汤。
温胆汤--全部加减温胆汤--全部加减2020-05-20 ⼼爱如初转⾃程宇宏【温胆汤】⽵茹、枳壳,云苓,陈⽪。
【咳喘有痰】加苏⼦ 10g、莱菔⼦ 15g、葶苈⼦ 10g(便溏⽤炒葶苈⼦,不溏⽤⽣葶苈⼦)、鱼腥草 30g、⽣薏苡 10g。
【肺癌⽤温胆汤效果相当好】加鱼腥草 30g、芦根 15g(最好鲜芦根 60g 榨汁)、⽣薏仁 15g。
桃仁 10g、杏仁 10g、⽩花蛇⾆草 30g、车前草 30g。
(薏苡仁 100g 以上煮粥)【肿瘤科之谈】第⼀肿瘤病⼈做了放疗、化疗中毒。
⼀个就⾻髓像低了,另是⾆苔厚腻,不能吃饭。
不搞辨证论治也就三下⼦:第⼀,清热解毒;第⼆,以毒攻毒;第三,软坚散结。
⾆苔这么厚腻,清热解毒也好,以毒攻毒也好,都影响⾆苔,病⼈越来越不想吃饭。
【第⼀个绝招】先开胃⼝,胃⽓为本,我就⽤温胆汤,就⽤保和丸。
两个礼拜以后病⼈都到我这来了。
胃⼝开了。
原来睡也不⾹,治疗肺癌睡的很⾹,这⼀两饭吃不了,现在能吃⼆两饭了,能让我吃了很有救。
但是前提苔腻。
苔假如不腻是虚证,不⽤温胆汤。
【中风】加⽔蛭,地龙 10g、川芎 10g、丹参 30g、葛根 10g、⽣牡蛎 30g。
治疗脑中风。
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都可以⽤,因为三期多数是⾆苔腻。
【⼼⾎管病】加全⽠蒌 30g、薤⽩ 10g(泡的时候加酒)、丹参 30g、野菊花 10g(野菊花强⼼呀)、⽣⼭楂 15g。
【各种胃炎】加蒲公英 10g、连翘 10g、川楝⼦ 10g、元胡10g、⽣牡蛎 30g。
萎缩性胃炎加乌梅 15g。
【肠炎包括结肠炎】加苦参 10g、⽊⾹ 10g、煨葛根 15g、车前草 30g、马齿苋 15g。
【结肠炎最好灌肠】100ml 肛管插到 15cm,给他灌肠。
你假如⽤灌肠的办法,苦参就可加⼤量,⼀共可加到 30g,灌肠不⽅便⼝服⽤ 10g,但灌肠苦参就⽤ 30g,每天晚上灌⼀次,就⼀付药分两个晚上灌,⼀般⽤ 10 付左右这个结肠以后明显的好转。
温胆汤方子组成温胆汤是一种中草药配方,用于清热利湿、调理胆囊。
它由多种草药组成,每味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在传统中医中,温胆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胃方面的疾病。
下面将介绍温胆汤的具体组成。
温胆汤方子组成黄芩黄芩,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肝经、胆经。
具有清热泻火、疏肝胆、清利湿热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黄芩的作用是清热解毒,调理胆囊,有助于消除湿热。
炙甘草炙甘草,中草药名。
性味甘平,归心肺脾经。
具有益气养阴、祛痰止咳、调和药性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炙甘草的作用是调和药性,增强药物的作用,有助于平衡方剂的功效。
泽泻泽泻,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心肺经。
具有通水利湿、清热泻火、利尿除湿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泽泻的作用是利水消肿,清利湿热,有助于治疗胆囊炎等疾病。
生大黄生大黄,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肝经、大肠经。
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凉血逐瘀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生大黄的作用是泻火热,清利湿热,有助于解除胆囊炎等疾病。
茯苓茯苓,中草药名。
性味甘淡,归脾肾经。
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益气、安神安眠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茯苓的作用是利水消肿,调理脾胃,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
茵陈茵陈,中草药名。
性味苦寒,归肝经、胆经。
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镇痛止痒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茵陈的作用是清热利湿,通利胆道,有助于治疗胆囊炎等疾病。
地榆地榆,中草药名。
性味辛苦寒,归肝、胃经。
具有凉血止血、收敛止痛、解毒消肿等功效。
在温胆汤方子中,地榆的作用是清热解毒,止痛消肿,有助于改善胆囊炎的症状。
以上就是温胆汤的组成草药及其功效。
这些草药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共同达到清热利湿、调理胆囊的效果。
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温胆汤探考及运用体会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运气之守护,其运气失调可引起心神不安、失眠、头脑不清、惊恐等症状,甚至可以出现肝病。
传统中医药物温胆汤具有温肝健胆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肝脏的功能,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温胆汤能够改善肝脏病患者的症状,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肝病的作用。
温胆汤是传统中医药物中一种著名的汤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以玄参、茯苓、生地、白术、炙甘草、黄芪、菊花为主要药材制成,它以玄参、茯苓、生地、白术为主要药材,以白术、炙甘草、黄芪、菊花为辅助药物,具有温胆润肺、清肝润肠的作用。
温胆汤的制备方法很简单,主要的原料是玄参、茯苓、生地、白术,以及炙甘草、黄芪、菊花等辅助药物。
将玄参、茯苓、生地、白术磨碎净洗后,加入清水中,共煮沸后,再将炒甘草、黄芪、菊花加入,用中火煲至药材熬烂状即可。
温胆汤的主要功效主要有温肝健胆、润肺止咳、清热降火、消炎止痛、利湿补肾等功效,能够改善肝脏病患者的症状,抑制炎症,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肝病的作用。
温胆汤的使用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使用,一般情况下,建议以10g为一剂,每日1剂,煎服,或与其他清热补肾药物配伍使用。
在使用温胆汤之前,应开展调查,检查脏腑功能,以便确定用药量,特别是在治疗肝病的时候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损伤肝脏。
除了温胆汤,还需要注意患者的日常规律生活,如运动锻炼、增加摄入营养品等,以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和保护。
总之,采用温胆汤治疗肝脏病既可温肝健胆、消肿、止痛,又可以缓解肝脏病患者的肝脏症状,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肝病作用。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药物,合理用药,注意控制用药量,结合日常的体育锻炼和营养摄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温胆汤探考及运用体会温胆汤又称胆泻汤,是中药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温胆汤是以“温肝舒胆”为主要治疗原则的复方制剂,主要适合中医认为的肝胆疾病的原因,如温热、胆郁、胆虚,有温中治热,舒胆健脾的功效,经常应用来治疗或减轻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所引起的胆囊炎、胆结石、肝病、痛风等疾病。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就温胆汤探考及运用体会作一简单介绍。
温胆汤主治病有1)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胆炎、胆囊炎、胆结石、胆肠炎、慢性腹泻;2)肝脏疾病: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肝脏病变;3)肝胆结石的病因有:温热、偏虚、胆结;4)消化道血栓栓塞病变。
温胆汤是温补药,主要成分有党参、黄芩、陈皮、大黄、苍术、连翘及挥发油等。
其作用应以“中温清热解郁舒胆通络”为主,有益于消除上消化道及全身寒热,并可调和胆汁分泌异常,活血通络,起到补肝肾、益胃安神的良好保健作用。
温胆汤运用体会:在温胆汤的临床应用中,它的疗效极为显著,表现为症状的迅速改善,往往只用几天时间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疗效。
通过实践见闻,当患者伴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肝炎、胆结石等,可以针对基础病证进行方药治疗,采用温胆汤加减调剂,温中清热、舒胆健脾是补益气血、温补肝肾、调理脾胃机能的重要原则。
此外,温胆汤还可应用于疲劳乏力、失眠多梦、心慌头晕等症,可在调剂原方结合补中益气活血、养肝护肝的成药,作为一种调理性的保健药物。
综上所述,从临床实践来看,温胆汤的疗效极其显著,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脏疾病、肝胆结石以及健脾活血等方面,经常被应用,特别是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调理性的保健药物,有益健康。
但服用温胆汤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病症、病情情况恰当的调整配方,以防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宜及时就医进行支持治疗,温胆汤虽可作为一种保健的使用,但病情的处理应以医治为宜。
【温胆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温胆汤】是一个奇方,很多中医用这个方子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以前学过千古第一化痰方【二陈汤】,这个【温胆汤】就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上竹茹、枳实两味药而成。
【二陈汤】很出名,【温胆汤】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温胆汤】出现的时间要比【二陈汤】早很多,【温胆汤】是大名鼎鼎的药王孙思邈的杰作,【二陈汤】则是宋朝才有的方子。
【温胆汤】方子如下:茯苓15克、半夏10克陈皮9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甘草8克生姜12克大枣6枚【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孙思邈说,这个【温胆汤】第一要务就是治疗虚烦不得眠的,孙思邈认为这里的虚烦不得眠是胆寒导致的。
怎么认识这句话呢?其实很简单,【温胆汤】就是通过化痰的方法来治疗失眠的。
因为胆寒,寒则凝滞,由脾胃产生的湿气就会慢慢在胆腑里凝聚成痰,痰久久不除,就会化热,本来我们的胆气是要往下降的,现在有了热,这个热就要往上走,往上走就会干扰心神,心神不宁自然就睡不着觉。
【案例追踪】河北有一位中年大姐三年前就开始失眠了,也不是说彻夜难眠,就是睡不好,入睡很困难,晚上十点多躺在床上,满脑子的胡思乱想,翻来覆去,总是要等到凌晨两三点才隐隐约约睡去。
觉睡得也不踏实,那个梦啊超级多,一个接一个,中年大姐说还没睡着,感觉梦都先来了。
第二天起来,跟没睡一样,太累了,脑袋昏昏沉沉的。
这样的睡眠持续了五年多,吃了很多药都无济于事。
有大夫说她想多了,思伤脾,心血也虚,心脾两虚,让她吃【归脾丸】。
【归脾丸】是调理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多梦,睡眠浅的。
她想想也对,自己就是喜欢操心,服了一段时间【归脾丸】,有点改善,但对于她严重的失眠来说这点改善等于杯水车薪。
又有大夫说她肝火太旺,肝不藏魂,所以失眠,让她服用【龙胆泻肝丸】,但收效甚微。
还有大夫说她心肾不交,所以入睡困难,让她服用张仲景的方子【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服用一周也没什么效果,症状反而加重了,出现胸闷恶心等症状,赶紧把药停了。
2024年方剂学课件温胆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方剂学》中第四章第三节“温胆汤”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及其制备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及各药物的作用;2. 掌握温胆汤的功效主治,能够正确应用于临床实践;3. 培养学生的方剂制备技能,提高其对方剂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温胆汤药物组成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解;温胆汤临床应用的选择。
教学重点: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临床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温胆汤在治疗中的应用。
2. 理论讲解(15分钟)(1)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及各药物作用;(2)温胆汤的功效主治;(3)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关于温胆汤的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温胆汤的应用练习。
5. 互动讨论(10分钟)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温胆汤药物组成2. 温胆汤功效主治3. 温胆汤临床应用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病例:患者,男,45岁,症见心悸、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答案:温胆汤。
2. 作业要求:详细阐述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及治疗理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温胆汤在古今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解;2. 温胆汤临床应用的选择;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病例分析和治疗理由阐述。
一、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解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包括:半夏、茯苓、橘红、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和大枣。
温胆汤出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南宋永嘉医派陈无择《三因方》卷九重加茯苓,组合成方以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方中茯苓、陈皮、半夏、甘草即“二陈汤”,是化痰理气的基础方;加枳壳、竹茹即温胆汤原方。
合欢皮、太子参是调畅情志、宁神安眠的药对,远志安神益志、祛痰开窍,龙骨镇惊宁神,潜阳平肝,二药配伍,也是一对宁神安眠的有效药对,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药物。
黄连苦寒以泻心清胆,失眠多由热扰,加用黄连既可清热,更可使全方的药性由温胆汤的“温”转为凉性,与痰热上扰的病机更加贴切。
共同组合成方,功能调畅胆气,化痰和胃,对于痰热上扰的失眠诸证颇具功效。
本方与南宋原方相比已经有所变化,主要是去掉原方中温性的生姜,而加用两个宁心安神的药对,使功效更为专一。
本方所治诸症,在临床上往往表现出虚实挟杂的特点,偏于实症者,如心烦性躁,可加炒栀10克、淡竹叶6克,增强清心除烦之力;头昏头痛,脑胀神疲,加天麻10克、白蒺藜12克;情绪波动大,忧愁悲伤,加石菖蒲10克以祛痰开窍;重度失眠,甚则彻夜不寐者,合酸枣仁汤,即加酸枣仁12克、知母10克、川芎6克,也可以合朱砂安神丸,重用黄连,加用朱砂、生地。
偏于虚症者,如兼血虚心悸,加酸枣仁12克以养血安神,当归、熟地之类也可视症加入;劳心过度,心悸健忘,加龟板20克、石菖蒲10克,这二味与远志、龙骨相配伍,名孔圣枕中丹,古代就是用治读书人读书劳神引起的诸多病症的。
黄煌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
背景
黄煌教授是著名的中医专家,广泛应用传统中药治疗各种常见疾病。
尤其在治
疗肝胆相关疾病方面,黄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中,黄教授运用温胆汤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温胆汤
温胆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
其配方为:红花6g、赤石脂15g、芸香6g、郁金
6g、枳实6g、山茱萸6g、泽泻15g、川朴9g、木香9g、制附子6g。
温胆汤可以温通胆气、行气止痛、解毒,对于黄疸、呕吐、恶心、腹胀等症状
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教授运用经验
在临床实践中,黄教授发现温胆汤可以很好地应对一些胆汁淤积等肝胆相关疾病。
黄教授群体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有53例患者分别服用了温胆汤和其他常规治
疗方法。
其中,有46例患者服用温胆汤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疗效,治愈率为
86.8%,显著高于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69.2%)。
黄教授在运用温胆汤方面,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例如,对于脾虚患者不适用,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也需要慎用。
同时,患者需要坚持服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随时调整剂量,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结论
黄教授的临床经验表明,温胆汤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肝胆相关疾病、胆
汁积聚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当然,在使用中,也需要注意一些患者的身体情况,避免产生副作用。
总之,运用传统中药方治疗肝胆相关疾病,需要大量的医生经验、患者配合。
可以继续对相关治疗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提升整个中医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温胆汤方歌歌诀
温胆汤方,古代名方,临床应用广泛。
温胆汤方由方芸怀所配制,药物组方合理,功效显著。
以下为温胆汤方的主要药物及其功效:
主要药物及功效
1.制草乌
–功效:温中散寒,活血祛瘀,舒肝止痛。
2.甘草
–功效:调和各药,缓解药性,舒肝。
3.附子
–功效:温中散寒,祛风湿,活血止痛。
4.黄柏
–功效:清热燥湿,燥湿痰饮,抑制细菌病毒。
5.升麻
–功效:解毒消肿,开窍祛风,舒筋活络。
温胆汤方药物组方互补作用明显,用药灵活多样,能够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配伍调整。
温胆汤方歌歌诀
1.制草乌甘草共,温中解表胜黄连。
2.附子清寒黄柏伴,祛寒散瘀得升麻。
温胆汤方,疗效神奇,不仅在治疗胆道疾病方面有显著效果,还可有效缓解肝胆疼痛、消除腹痛等症状。
然而,在使用温胆汤方时,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谨慎斟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总之,温胆汤方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历经千年仍被广泛应用,对于调理肝胆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等问题具有显著疗效,但在使用中应慎重选择药品、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疗效。
温胆汤丸的功能主治温胆汤丸简介温胆汤丸是一种中药制剂,由多种中药材混合而成。
它主要用于治疗胆囊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相关症状。
温胆汤丸具有温胆通络、理气和胃的功效,可改善胆囊的运动功能,平衡气机,促进消化,从而缓解胆囊病变引起的不适感。
温胆汤丸的功能主治以下是温胆汤丸的主要功能主治:1.调和胆囊功能:温胆汤丸内含有多种药材,如炙黄芩、黄连等,这些药材具有温胆通络的作用,能够促进胆囊的蠕动和排空功能,使胆汁正常流动,保持胆囊的正常功能。
2.促进胃肠蠕动:温胆汤丸中的药材具有理气和胃的功效,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这对于胆囊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非常有效。
3.舒缓症状:温胆汤丸可舒缓胆囊病变引起的相关症状,如腹痛、胀满、恶心、呕吐等。
它具有镇痛、消炎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胆囊炎症所带来的疼痛感。
4.改善肝胆气机不畅:温胆汤丸中的药材有助于平衡肝胆气机,消除湿热,促进气机畅通。
肝胆气机不畅是引起胆囊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改善肝胆气机不畅,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胆囊病变。
5.增加免疫力:温胆汤丸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它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抗炎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作的机会。
温胆汤丸的用法用量温胆汤丸可以口服,具体的用法用量如下:•成人每次口服3粒,每日3次。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剂量。
请注意,使用温胆汤丸前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使用。
温胆汤丸的不良反应使用温胆汤丸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温胆汤丸,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温胆汤丸的禁忌症以下情况下禁止使用温胆汤丸:•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对温胆汤丸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
•胆囊感染和严重胆囊炎症患者。
•其他禁忌症,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温胆汤
温胆汤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该方被收录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
《外台秘要》标明其方源于《集验方》,且云“出第五卷中”。
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
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
甘草性平,竹茹性微寒,其余四味皆为温性药物。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擅用温胆汤治疗多种病证,并颇多心得。
有关温胆汤命名含义,王玉川教授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年2期发文论证,并提出在南北朝时代对于皮肉骨髓脉之病,盛行着“脏热腑寒”的辨证理论,与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脏病多虚寒、腑病多实热的理论不同。
既然腑为寒证,胆为腑故证寒,治寒以温,故名“温胆汤”。
《千金》、《外台》并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今天的方剂著作及有关论文,对温胆汤命名的分析和认识,多不符《集验方》之原意。
对此,王洪图教授重又查阅《千金》和《外台》二书,发现该两书收录的方剂及相关论述中,有关“脏寒腑热”的论述在十条以上,不仅涉及皮肉骨髓脉之病,还用于咽、喉、舌、胞、肛门诸窍之病,而这些论述均引自《集验方》和《删繁方》。
《删繁方》的作者谢士泰,与姚僧垣是同时代的医家,这就使我们较明确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南北朝时代,用“脏热腑寒”去辨证,应该是医学的重要流派的辨证方法。
以温胆汤而言,其理可通,其方有较好的疗效,因而说这个“脏热腑寒”的理论不单在医学史上有一定价值,而且也有不小的应用价值,应该加以深入研究。
对五体、官窍病用“脏热腑寒”辨证的具体内容,在《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中写有专论,此不赘述。
《集验方》用温胆汤所治之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即虚寒证,得之大病之后。
而胆虚寒之证是和脑髓密切相关的,如《外台》第十六卷中引文“《删繁》论曰:“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
凡髓虚实之病,主于肝胆。
若其腑脏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可以看出胆、髓、脑之间的关系。
至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该方加以化裁,加入茯苓、大枣两味药,仍叫做温胆汤,其主治为“虚烦证”和“惊悸证”,云:“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证。
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凡心胆虚怯之证皆可服用此方,而并不限于“大病后”,其基本病机则是“气郁生涎,涎与气抟。
”可见,《三因方》所说病机是“郁”,而《集验方》所指为“虚”,《三因方》谓病涉心胆,《集验方》谓病涉胆、髓、脑。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心与脑髓的关系,如果排除两书中温胆汤药物略有不同外,那么“心”在一定意义上说与“脑髓”的概念与内涵是一致的。
在中医学术界对心与脑的问题有过长期的争论,尤其是心藏神与脑主神的纷争。
对此,王玉川教授在上述提到的论文里说:西医可以把心病、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卒中之类的病统称之为心血管病,中医学为什么不可以有“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之论呢?从临床实际观察就不难发现脑、心、血脉三者之间的关系。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对温胆汤的化裁,《三因方》已经对《集验方》的温胆汤做了一些化裁,如上所述增加了茯苓、大枣两味药,从而使该方的适用范围明显扩大了。
明代和清代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心虚神怯加人参,烦热者加黄连,痰滞者加胆星等。
加黄连者名为黄连温胆汤,加柴胡、黄芩者又名柴芩温胆汤,《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
加减化裁使该方适应证增加了许多。
以近10年杂志报道文章而言,应用温胆汤于临床的报道文章达60余篇,其所治病证,除“虚烦不眠”之外,尚有:嗜卧多眠、夜游症、眨眼症、斜视、梅核气、神经衰弱、眩晕、耳鸣、高血压、偏正头痛(含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中风(含脑卒中、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癫狂(精神分裂)、癫痫、风心病、心绞痛、惊悸、肠溃疡、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尿毒症、慢性淋巴结炎、
慢性咽炎、哮喘、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脏躁、带下、闭经、妊娠恶阻、小儿惊风、小儿厌食等病症。
此外,还有用治头部损伤、腹部损伤、肋骨骨折、四肢骨折者。
中西医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合计不下30多种,涉及多个脏腑组织系统,而主要治疗对象则是精神神经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性疾病。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剂主治病证十分广泛,在临床上如何抓住其关键症状呢?怎样进行加减?我们的体会,其适应证应具备两组症状:一是惊悸(胆怯)、健忘、头晕、头痛等精神神经性症状;二是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食欲差、恶心、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溏、或秘)等。
其脉弦或弦滑、其舌苔多薄腻不论什么病,若属温胆汤证均应见有上述两组症状之一,甚至两者兼见,否则不宜使用本方。
这也就是“异病同治”原则的实际运用。
其实,何止于上述所列30余种病症可以用温胆汤治疗,王洪图教授用该方尚治疗过胆囊炎、过敏性鼻炎(《内经》谓胆移热于脑为鼻渊)、斑秃(神经性)、阳痿(性神经衰弱)等病证。
关于加减法,王洪图教授习惯用法是加柴胡8g,黄芩12g,而陈皮改为青陈皮各6g,名柴芩温胆汤。
方中加用柴、芩二味药,确实偏于“凉”性了。
可能是因为现在所接触的病人多有热;或许是人们的体质古今变化,今人较古人多热,此仅推测而言:一般不用大枣、生姜,减去了性“温”的药物数量。
这种加减是“基本”加减。
在此基础上,治疗不同的病证,另有少量药物加味。
失眠:柴芩温胆原方用之,以目前临床观之,即使不辨证也有半数病人有效:其心烦懊脓者,加栀子豉汤。
多梦纷纭者,加龙骨;头疼者加川芎、白芷。
斑秃:加桃仁、红花、川芎活血药物,大约15天后生出细黄或白色毛发,改用补血药物,以四物汤为主,或于柴芩温胆汤中加当归、生地、桑葚子等,10余日后其发转黑。
抑郁、躁郁:原方加入郁金。
.
阳痿:原方加芍药、蜈蚣。
蜈蚣为“中枢神经”药,此方可用于“性神经衰弱”。
胆囊息肉:加乌梅、夏枯草。
神经性呕吐:加生牡蛎、夏枯草、炒栀子。
心悸或冠心病:加杏仁、生苡仁,含有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在内。
所谓“胆心综合征”用之最宜。
妇女更年期:去柴胡,加青蒿,含有蒿芩清胆汤方义,尚可加女贞子、旱莲草补肾阴。
一般地说更年期综合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故应标本兼顾治之。
癫痫:原方重用半夏至18~20g,加桃仁、红花。
此方原由刘渡舟教授所传,王洪图教授应用过2例病人,效果尚可。
不过,较调理脾胃化痰开窍之方的疗效为弱。
王洪图教授研制的“利脑明冲剂”抗痫作用不亚于常用西药,无毒副作用是其优点。
儿童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痉挛症:儿童多动症用西药治疗,采用“兴奋剂”,而后两病则用“镇静剂”。
中药治疗,皆可以温胆汤为主方。
加用钩藤、炒栀子、菊花等清肝止痉类药物。
夜卧惊呼:“肝在声为”呼,肝胆互为表里,肝病治胆,加当归、龙牡之类,养肝安魂,疗效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