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谎行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729.51 KB
- 文档页数:8
幼教论文关于小班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摘要】孩子需要良好教育坏境,而良好的教育环境会培养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孩子的说谎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会带来不良的行为习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来分析造成孩子说谎的主要原因及如何矫正。
【关键词】幼儿园说谎原因分析矫正一、说谎的对幼儿的影响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我教学的时间里,我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幼儿经常说谎。
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小孩叫方梓伊的小朋友,老师根本没有打过他就给他妈妈说;他在幼儿园老师打他。
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有点恶劣。
所以我想就此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许多父母都对其认识不足,而且还不以为奇。
基于这种因素,要提醒父母,撒谎一旦成了习惯,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变成邪恶的源泉。
当说谎的习惯形成后再去改变它,只会是徒劳罢了。
而且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损坏了自己的形象。
可见,父母千万不能把孩子说谎看成是小事,无所谓,一定要引起重视。
孩子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更受人欢迎,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获得真正的友谊,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形成原因分析1、幼儿说谎行为形成的原因(一)、因为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都未发育完善,而容易导致模仿心理。
这是指在幼年的孩子身上,由于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未发育完善而分不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
例如,4岁的方梓伊上了幼儿园,她总是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偷偷拿回家。
当老师和父母发现后,方梓伊大哭大叫说:“这是我的玩具!”方梓伊当着老师家长的面还撒谎。
这一事例表明由于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局限,对于发生的事情表达不准确,或者对物品的归属概念模糊,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他出于无意会造成许多说谎的假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事实和虚构的界线分不清,逼真的想像力会令孩子对事情夸大其辞编造谎话。
正因如此在儿童期间,他们很容易就产生了模仿的心理。
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大都是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人物,比如老师、家长、亲人等等。
幼儿说谎行为案例分析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行为举止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幼儿可能会出现说谎的行为。
说谎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时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说谎的案例,探讨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小明说谎。
小明是一名幼儿园的学生,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都比较良好。
然而,最近学校老师发现小明经常对一些小事情撒谎,比如说他完成了作业,但实际上并没有做。
老师询问他的时候,他总是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分析,小明说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
或许是因为家长工作繁忙,缺少陪伴和沟通,导致他在学校中寻求关注和认可的方式就是通过说谎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解决方法,家长和老师需要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需求。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温暖。
同时,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让他们明白说谎是不正确的做法。
案例二,小红的谎言。
小红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但最近她在学校出现了一些说谎的行为。
比如她偷偷吃了同学的零食,却否认自己做过。
当老师质问她的时候,她总是一副无辜的样子。
分析,小红说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缺乏自控能力,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
在家庭教育中,可能家长对她的管教不够严格,导致她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解决方法,家长需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教会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同时,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和行为的后果。
总结,幼儿时期的说谎行为往往是因为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原因所导致的。
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纠正幼儿的说谎行为,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说谎行为国外研究结论
关于幼儿说谎行为的国外研究结论表明,幼儿在发展阶段会经
常出现说谎行为。
一些研究指出,幼儿说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为了
逃避惩罚或者获取奖励。
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发现,3到7岁的儿
童会对成人撒谎,而且他们在说谎时表现出了较高的情商和认知能力。
另外,一些研究还指出,幼儿说谎的能力与他们的社会认知发
展密切相关,比如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图等。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家庭
中是否存在说谎的行为以及父母对于说谎行为的态度等。
总的来说,国外研究认为幼儿说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发展现象,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幼儿个体发展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来理解和干
预幼儿的说谎行为。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第一篇: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陈杏媚一、问题的提出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
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1)满足愿望的心理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
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
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
”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
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
”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
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1、对于不明就里的孩子,如果他们处在幼儿时期家长不必担心。
因为他们还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的区别,因此他们的“说谎”,实际上是自我想象的产物。
是一种不符合现实的“谎话”,这种情况与诚实不诚实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家长当孩子说错的时候及时纠正他然后耐心告诉正确说法。
2、对于逃避惩罚的孩子,家长的处罚方式要适当。
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家长先要压压自己的火气,在气头上教育孩子,往往容易犯急躁的毛病。
这时应当想想孩子为什么犯错?如果孩子是由于顽皮、好奇、过失而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错在何处,应该如何做。
当孩子说出真相后,我们决不可凶神恶煞地马上加以训斥甚至处罚,相反我们还应该和气地与他们娓娓而谈,用爱去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使他们明白说谎的危害,知道诚实的可贵,教育他们以后不再说谎。
3、对于模仿性说谎的孩子,宝宝树上有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去邻居家串门,邻居阿姨说她公公每次钓完鱼都不收拾整的家里很乱,那个家长随口说了句:“这有什么,他爷爷每次吃饭吃的到处是,我都在沙发吃的。
”然后晚上回家晚饭,孩子的爷爷在沙发上边吃饭边看体育节目,孩子妈妈没有吃饭。
然后孩子对他爷爷说:“你知道为什么妈妈没有和你一吃饭吗,因为她说你吃的到处都是”。
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此外,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家长让孩子有选择的接触外界信息,避免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4、对于想要获得认同的孩子,一帮助他们区分现实和想象,二是该表扬的时候多给孩子肯定。
想要获得认同的孩子,他们一般会通过夸大自己而达到目的。
对于有些孩子通过自己想象夸大自己说的故事这并不是在说谎,但如果孩子将一件现实中发生的事通过吹嘘,夸大来让家长给于肯定,家长应该重视。
告诉他们有些内容和现实情况是不相符的,你不要以这种形式进行叙述,你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妈妈为你骄傲,所以你不用说谎使你自己的成果更出色,要记住,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
5、对于表示对抗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多理解他们,聆听他们的想法。
幼儿的说谎行为幼儿的言行往往充满了单纯和天真,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幼儿会发展出说谎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令人困惑和担忧,但我们需要理解幼儿说谎的原因以及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应对。
本文将探讨幼儿说谎的原因、应对方法以及如何培养他们的诚实品质。
幼儿说谎的原因幼儿说谎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原因:1. 掩饰错误:幼儿可能会说谎来掩饰自己的错误或行为不端。
2. 获取注意力:有些幼儿可能通过说谎来吸引大人的关注和关心。
3. 想要逃避责任:面对责备或不喜欢的任务,幼儿可能会说谎来逃避责任。
4. 想要满足欲望: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满足某种欲望,幼儿可能会说谎。
5. 想要获得认可:有时幼儿会说谎来展示自己,获取同伴或大人的认可。
应对幼儿说谎的方法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应对:1. 保持冷静:在发现幼儿说谎时,保持冷静并进行适当的反应。
避免过度惩罚或指责幼儿,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加沮丧和封闭。
2. 沟通交流:与幼儿进行有效和开放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理解说谎的后果以及诚实的重要性。
当他们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时,他们更有可能坦诚相对。
3. 建立信任:通过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环境来建立与幼儿之间的信任关系。
让他们知道即使犯错或说谎,你仍然是他们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4. 明确规则:为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明白你对诚实和说真话的期望。
同时,也要教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培养幼儿的诚实品质除了应对幼儿说谎的行为,我们还应该帮助幼儿培养诚实品质。
以下是一些建议:1. 以身作则: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做出诚实、正直的榜样。
幼儿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诚实。
2. 赞扬诚实:当幼儿展示出诚实的行为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这鼓励他们继续遵循这种诚实的行为。
3. 培养自尊:通过建立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容易面对错误和困难。
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论文一、关于幼儿“说谎”的相关理论幼儿说谎行为是一种很正常、很普遍的行为,有研究表明,成人在与别人交谈时,10 分钟之内会说3 个不同的谎言,因此,幼儿的这种说谎行为在真实情况中并不能全部称之为“说谎”,与我们成人认为的说谎行为有本质性的区别。
关于幼儿说谎的研究由来已久。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是许多恶德败行的温床和庇护所。
他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成人在这种环境下不停的说谎,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助长了幼儿说谎的心理原因,提供了不良的环境。
虽然成人努力掩盖自己说谎的事实,但要想做到让幼儿难以察觉是很困难得,所以成人应该以身作则,严加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一个良好氛围中成长。
所以洛克的观点认为,应该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寻导致幼儿说谎行为的真正原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说”认为,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原因导致了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皮亚杰把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建立在认知结构心理学上,是站在了幼儿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将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他的观点指出,当幼儿正处于前道德阶段时,思维发展水平受限,不能准确辨认出主客观世界的实际差别,这时候就会出现与事实相差别的“谎言”;当幼儿正处于他律阶段时,会服从规则,遵从权威并以自我为中心,会因为自我中心和成人权威强制之间出现分歧而产生说谎的行为;当幼儿处于自律阶段时,幼儿会有欺骗性的谎言行为。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主要原因皮亚杰的理论指出,当儿童成长到10~11 岁时,才具有能准确判断有意识谎言的能力。
所以,对于幼儿说谎行为,可以从两个原因来分析: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一)无意说谎由于在幼儿思维意识中没有察觉到自身的说谎行为,也就不存在要故意说谎的主动动机,所以幼儿的这种行为属于无意说谎。
当幼儿说谎时,内心并没有内疚、不安、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关于幼儿说谎现象的思考【摘要】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幼儿也在不断发展自己而且越来越聪明。
然而幼儿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此通过对幼儿说谎的原因和类型的分析与思考,进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以此增进对幼儿的了解。
【关键词】说谎;自卫;暗示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孩子撒谎的现象,对此,不要简单地归结为孩子没有诚信。
幼儿偶尔说谎,人们还能容许,但经常说谎总会令人不快。
幼儿说谎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的家长甚至产生了畏惧心理,担心孩子会变坏。
其实,对幼儿说谎我们大可不必恐慌,而应具体分析说谎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说谎是指说假话骗人的行为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a.b.彼得罗夫斯基,1997)认为说谎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点,其表现是有意歪曲实际情况,竭力对事实和事件造成不正确的印象。
当前,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谎言的概念必须具备三个要素:①它确实是假话;②说的人明确知道它不是真的;③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能够认为它是真的。
只有在这三个要素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认为某人已说谎。
如果所说的事情是假的,但说的人并不知情,这时我们只能说那是一个错误;如果所说的确实是假的,说的人也知道这一情况,同时也不希望别人相信他所说的,此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玩笑或是嘲弄、讽刺、隐语等。
二、幼儿说谎的原因幼儿到了三四岁以后,一般都有说谎的行为,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
1.因害怕训斥、打骂而说谎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好奇,尤其是家里刚买回来的东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弄坏东西。
这时由于幼儿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2.因父母的教育不当而说谎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发现幼儿说谎时父母应及时教育。
但是,有时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往往就是平时父母的教育不当而导致的。
3.因有某种愿望而说谎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还有一定的差别。
幼儿说谎的心理分析及纠正方法一个孩子说了句谎话,家长听了会这样训斥:“小小年纪就会说谎,长大了还得了”?别人听了会这样议论:“小小年纪就会说谎,真是没教养”。
老师听了会这样反映:“小小年纪就会说谎,道德品质差。
”孩子说了句谎话,就应该被判上“教养差”、“品德差”的“死刑”吗?本人想用从事幼儿教师工作七年以来的亲身经历,试分析一下幼儿说谎的原因,找一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幼儿说谎时的心理诚实是一种美德,不说谎,是诚实的表现,成人发现幼儿说谎,首先应冷静客观地分析他们说谎的原因,寻找说服教育的方法。
孩子说谎原因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记忆、想象上的错误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话。
例一:一天早上,丁士诚兴冲冲地跑进教室,“老师,今天我过生日。
”我很高兴,立即组织全班幼儿向他祝贺,我们共同唱起了《生日歌》“祝你生日快乐……”手工课,孩子们正在为丁士诚准备生日小礼物,突然,吴明跑过来:“老师,今天我也过生日”。
不用说,生日礼物一人一半,两人都美极了。
下午放学时,吴明的妈妈来接他,从他妈妈的口中得知:吴明生日早过过了。
幼儿的想象属于初级阶段,往往没有特殊目的。
不自觉的想象,容易把已发生的事记为目前的事,把这件事记成那件事,当孩子十分渴望或羡慕一件事或得到某一件东西时,他会把希望发生的事通过想象变成现实。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一个孩子说:“我妈给我买了个变形金刚”,另一个孩子说:“我家的变形金刚有柜子那么高”,其实这不可能。
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和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弄明白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区别,要求幼儿记忆事情的经过,逐渐提高他们辨别真伪的能力。
吴明因为看别人过生日这么有趣,就幻想自己过生日,这时教师或家长可以帮他回忆他过生日那天的情景,告诉他:人一年中只能过一次生日,而且过一次生日就长大一岁。
今年你的生日已经过过了,说明你已经长大了一岁。
如果你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明年老师和小朋友再帮你过好吗?我想,吴明会很高兴地盼着明年的那一天的。
幼教论文:浅析幼儿说谎行为与对策说谎,这在成人眼里似乎是一个不太好的字眼。
可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人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会说谎。
幼儿两岁半至三岁时就会讲十分完整的谎话。
面对这一情况,作为成人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也有积极的一面。
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孩子能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能用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打交道。
对于孩子说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孩子渴望独立的一个标志,因此大人应该平静的、坦然的面对孩子的说谎,正确的引导幼儿,让孩子学会实话实说。
一幼儿说谎行为的界定按照康德的理论,人不应该说谎,因为如果全世界人民都说谎的话,那么就没有人相信别人的话,那么因此也就无所谓说谎与否,因而这反而取消了说谎,因而这是不合理性的。
康德说:你应当让你的行为能够成为普遍立法的准则,也就是说你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树立起一种绝对的道德法则,以使你的行为完全遵照道德法则运行。
何谓道德法则?按照康德的说法,其更象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命令,也就是别问某个行为能给你带什么好处,别问为什么,反正照着做。
那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法则?我们可以暂时这么理解,即相当于耶稣说的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当怎么对待别人,也就是说,你行动之前应当考虑到,我的这种行为会不会被众人普遍认可从而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绝对的意志。
回到说谎的问题,就如上面说的,如果每个人都说谎,那么它必然取消的说谎,因而不可能成为道德法则。
人为什么会说谎?按照康德的理论,是因为没有遵从绝对的道德法则而行事。
道德法则是合乎理性的,那么人为什么会不遵从?是因为人不仅是理性人,而且也是生物人,因而会时不时受到感性世界的影响,也就是会受到短期行为结果对自身的影响,比如利益、情感等等,这都是在行为之前过多考虑了这项行为能给我带什么好处,而不是遵从绝对无条件的道德律令。
比如我们会为了钱而说谎(利益),会为了不伤害别人而说谎(感情)。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
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幼儿教育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一)说谎与欺骗的关系说谎与欺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
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骗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
”[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骗方式,是欺骗的策略之一,是欺骗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骗,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
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骗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
无意说谎是说谎的初级形态,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有意说谎是带有目的性的意识行为,但是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幼儿游戏、教育资料、幼儿管理、计划总结、家园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nursery school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children's gam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hild management, plan summary, home educ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现在的家长和老师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说谎”这种现象也出现了。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撒谎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小班幼儿突然开始撒谎,无论大人如何纠正,他们都似乎乐此不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将从小班幼儿撒谎的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撒谎现象的成因1.认知发展水平: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区分现实和想象。
因此,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时,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夸大或扭曲事实,从而导致撒谎现象的产生。
2.情绪表达: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当他们遇到挫折、不满或恐惧等情绪时,可能会通过撒谎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以期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安慰。
3.模仿行为: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可能会在生活中无意中模仿家长、老师或其他同伴的撒谎行为,从而养成撒谎的习惯。
5.惩罚与奖励: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幼儿可能会因为撒谎而受到惩罚,或者因为撒谎而得到奖励。
这使得他们认为撒谎可以为自己带来某种利益,从而更有可能导致撒谎行为的重复。
二、对策分析1.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现实与想象,从而减少撒谎现象的发生。
2.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情绪:教会幼儿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知道撒谎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
4.正确对待幼儿的撒谎行为:当发现幼儿撒谎时,家长和老师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批评和惩罚,而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说出真相,让他们明白撒谎的后果。
5.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于幼儿的诚实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诚实带来的正面影响。
同时,要避免因为撒谎而给予奖励,以免误导幼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小班幼儿突然开始撒谎,无论大人如何纠正,他们都似乎乐此不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本文将从小班幼儿撒谎的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科研论文:小班幼儿的“撒谎”现象【摘要】儿童说谎的行为是近些年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焦点,说谎行为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此说谎行为对于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说谎的概念的界定,说谎的分类及其动机因素和原因,说谎行为的发展,说谎发展的理论假设,还有应对说谎行为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字】儿童说谎行为心理研究说谎理论对策《心理学》中将“撒谎行为”视为心理障碍,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编造出某些情节或理由,即以欺骗的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
[1]幼儿的撒谎问题已引起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变坏。
其实幼儿的撒谎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都认为是幼儿品行不良。
由于幼儿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撒谎行为是性质各异的,幼儿的撒谎行为可分为无意撒谎和有意撒谎。
[2]无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并没有什么自觉的撒谎目的,或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目的,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无意撒谎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无须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有意撒谎指的是撒谎者意识到自己在撒谎,并且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掩盖错误,欺骗别人,不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不利于幼儿行为的健康发展。
一、现象分析在诸多品格特质中,父母通常最在意“诚实、不说谎”,甚至认为这是一切善良人格的基本要件,一个人若没有诚信,一切表现便难以为人所信赖。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人都无法忍受孩子说谎、不诚实,甚至认为说谎为“万恶之源”,孩子容易一错再错,说一个谎话,事后必须说一连串谎言来掩饰。
有时家长会正面教育,有时也会出现错误举措,如诓孩子“说谎鼻子会变长”、说谎就打等。
二、幼儿“撒谎”的原因(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撒谎行为形成的影响1.幼儿把现实的与想象的混淆,从而撒谎。
孩子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有时孩子把他所想象的事物当成了现实,因为他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
对于作文撒谎的议论文撒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它不仅会伤害他人,还会损害自己的信誉和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撒谎的现象,有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有些人为了获取利益,有些人为了逃避责任,而撒谎。
撒谎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态,它会让我们失去对真相的敏感和尊重,使我们的道德底线不断下降。
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撒谎这个问题,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撒谎行为。
首先,撒谎会伤害他人。
当我们撒谎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到我们的谎言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而编造谎言,然后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这样不仅会让他人受到冤枉,还会破坏人际关系。
在职场上,撒谎也会让同事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影响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因此,我们要意识到撒谎会伤害他人,并且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坚决不撒谎。
其次,撒谎会损害自己的信誉和人格。
一个人的信誉和人格是他的立身之本,而撒谎会让我们失去他人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
当我们撒谎的时候,就等于在自己的信誉和人格上打了一个不可抹去的污点,这样不仅会让我们失去他人的信任,还会让我们的人格受到损害。
因此,我们要懂得珍惜自己的信誉和人格,坚决不撒谎,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最后,撒谎会使我们失去对真相的敏感和尊重。
当我们习惯于撒谎的时候,就会失去对真相的敏感和尊重,从而导致我们对待真相的态度越发漠视。
而一个不尊重真相的人,往往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无法正确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这样不仅会让我们失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会让我们在生活中迷失自己。
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坚守真相,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总之,撒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它会伤害他人,损害自己的信誉和人格,使我们失去对真相的敏感和尊重。
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撒谎这个问题,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撒谎行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诚信的社会。
科研论文:解读幼儿说谎的原因及策略科研论文:解读幼儿说谎的原因及策略科研论文:解读幼儿说谎的原因及策略文章摘要:说谎是幼儿遭受到困境、压力或处境难堪的时候,用来掩饰自己困窘情况的一种方式。
目前,幼儿说谎的现象不仅没有减少,还呈递增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草根式的解决幼儿的说谎行为。
关键词:说谎原因策略提到“说谎”两个字,最先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就是这个人比较恶劣,品质很有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并不代表着品质不好,但如果幼儿说谎的次数越来越多,那么幼儿说谎的行为就会渐渐的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逐渐的使幼儿的诚信降低,最终将导致品质变差,因此,我们要尽量降低幼儿说谎的次数,最好能避免幼儿说谎,如何做到这一点,俗话说:“治病必先寻其因”,那首先要找到幼儿说谎的根源,然后再对症下药,才会逐渐减少幼儿说谎的次数,最后让幼儿自觉说真话。
一、幼儿说谎的原因(一)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的差异幼儿的记忆力不准确,认识水平也不高,有时会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当想象的事物成为期盼的事物时,就会产生这种说谎行为。
如:一个幼儿看见别的小朋友有好玩的汽车,特别想要,就想让妈妈买,妈妈就骗他说,等爸爸回来,让爸爸买个更好的,第二天,孩子起床就问妈妈:“妈妈,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小汽车,我的小汽车呢?”这种想得到却又得不到的强烈缺憾,使幼儿相信自己所说的、所做的以及所看到的都是真的,因此他在陈述时,就相信却有其事。
(二)做错事想要逃避惩罚、掩盖错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说谎乃是因害怕说实话会挨骂的避难所。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幼儿都会大大小小的犯不同的错误,而当幼儿犯错后,心理会感到很恐慌、焦虑,害怕承担责任,更害怕被成人指责、惩罚,因此幼儿就会用说谎来掩饰所犯的错,逃避惩罚,特别是当犯了错讲出事实之后又被惩罚的幼儿,更容易说谎。
如:红红在家玩,一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奶奶问:“红红,是不是你把花瓶打碎了?”红红说:“不是的,是小猫跳到桌子上把花瓶撞到摔碎的。
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2)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篇二《关于幼儿说谎问题》【摘要】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
本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说谎心理提出了原因及引导方法。
【关键词】幼儿说谎心理方法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思想、有能力、有感情的。
成人中会有“善意的谎言”之说,相信说谎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讲意义是不同的,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他说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的?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一、幼儿说谎原因分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说谎的问题应该并不少见,对此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说谎行为有一些观察及想法。
2-3岁的幼儿,“说谎”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
这时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
孩子的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原因。
3-4岁的孩子,说话时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讲不符合实际的假话。
这些多半是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
初次说假话,经教育后一般就不会再发生。
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继续说假话。
5-6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
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恰当的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
这是帮助孩子分辨真实和想像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诚实的好习惯,并将影响他的一生。
如果发现孩子在说谎,首先应跟他们说明诚实的重要性,并且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原谅孩子说谎。
如果孩子继续通过说谎话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么一定要让他受到惩罚,必须要让他知道,说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此对策必须要保证是在孩子真实犯错误的情况下采用,否则对孩子心理将会造成很大的阴影。
二、采用对策以上各年龄幼儿说谎情况并不是特殊案例,面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说谎时,他们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
此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1.证实孩子是否在说谎当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说谎时,应该首先进行仔细的调查、了解,搞清楚孩子是不是真的在说谎,因为有的时候父母的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搞清事情真相就鲁莽行事,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题目: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姓名:学号:系别:教育科学系专业:学前教育年级班级:2009级学前教育本科1班指导教师:2013年5 月31 日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作者单位:教育科学系作者签名:(学号:0089)2013年5月31日目录摘要 (1)Abstract . (1)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3)二、个案说谎的状况和特征 (3)(一)有意说谎 (3)(二)无意说谎 (5)三、个案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 (6)(一)父母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6)(二)幼儿自身性格产生的影响 (6)(三)老师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7)四、建议 (7)(一)共同为幼儿建造一个良好、民主的家园教育环境 (7)(二)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正确看待幼儿说谎 (8)(三)耐心坚持,积极引导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幼儿说谎行为的个案研究摘要:幼儿说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幼儿说谎行为会对幼儿将来正确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开封县吉祥艺术幼儿园草莓小班幼儿范XX小朋友的说谎行为的状况进行个案分析。
笔者首先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并对该幼儿在幼儿园里说谎行为进行详细记录。
其次,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对幼儿在家里的情况进行询问和了解、收集、记录个案材料,寻找幼儿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
最后,对幼儿说谎行为提出建议。
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篇一《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偏差有意说谎无意说谎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
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
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
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
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
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摘要: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
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幼儿教育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一)说谎与欺骗的关系说谎与欺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
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骗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
”[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骗方式,是欺骗的策略之一,是欺骗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骗,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
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骗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
无意说谎是说谎的初级形态,属于一种无意识行为,有意说谎是带有目的性的意识行为,但是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
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的儿童容易出现想象性谎言;而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尤其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或表扬的低龄儿童,容易出现夸张、虚构的虚荣性谎言;当儿童把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交汇融合进自己虚构的世界,然后将各种素材进行随意加工,编成自己的童话故事,便出现了创造性谎言;由于儿童不具备逻辑抗辩能力,为了逃避受谴责,于是逃避性谎言便成为儿童一种自我防御性行为。
[2]关于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发生,卢乐珍认为其动机主要表现为天真幼稚、争强好胜、虚荣性强、逃避惩罚、恐惧焦虑和利益诱惑六方面。
[3]说谎首先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其次是由于强化的原因,包括儿童偶尔尝试说谎并获得成功由此得到强化,儿童简单幼稚的说谎行为在成人眼中却成了聪颖的体现,也就强化了儿童早期的说谎行为;再次是某些成人教儿童说谎或欺骗他人。
二、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理论假设(一)命题理论命题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言语涉及的事实、说话者的意图和信念等语义特质在说谎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道德评价中起关键的作用,它是构成说谎概念与道德评价认知结构的重要部分。
说谎概念的发展取决于儿童对这三个关键成分的理解,其中没有社会背景或文化因素的影响。
[4](二)原型理论原型理论通过三个语义成分定义了说谎的特征:1.言语表述与事实相违背(事实成分):2.说话者知道此言语表述是错的(信念成分);3.说话者有意欺骗听者(意图成分)。
[5]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这三种原型成分的考察,在儿童理解说谎及其道德评价中的作用与发展性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三)民俗模型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Sweetser的民俗模型理论向原型理论提出了质疑,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在个体定义说谎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种言语表述是否被认定为谎言不仅取决于说谎的原型成分是否出现,还取决于交谈发生的背景。
”[6]研究者提出,如果说话者的说话动机是善意的,人们很少会把这种陈述判断为说谎。
相反,如果这种与事实相反的陈述是为了伤害听者,那么人们更有可能将其判断为谎言。
三、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认知研究进展目前众多研究者对于儿童说谎认知所持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涉及事实、信念、和意图三个认知成分,但研究者关于儿童说谎的认知和道德评价的研究则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儿童对说谎的道德判断和对说谎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同时发展的,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相对要早一点。
目前我国学者徐芬、王卫星等通过“抵制诱惑情境”的实验发现:3岁组儿童中有59.3%出现说谎行为,并且对说谎的认识是杂乱无章的,而4岁组中说谎儿童的比例更高,达到了75.0%,主要依据事实来标记“谎言”和“真话”。
[7]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是道德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但是无论是皮亚杰的“对偶故事”,还是其他学者所创设的“抵制诱惑情境”,目前针对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在实验室设置情境的情况下进行,很少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置于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研究。
儿童说谎其实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因此,社会学为儿童早期说谎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探究成人,尤其是父母及教师对儿童说谎行为以及其他错误行为的态度差异,分析成人的态度是否会强化儿童的说谎行为和习惯,或者抑制儿童说谎的情境性及发展的阶段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认为说谎是一种应该抵制的不良行为,可是有研究指出说谎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一种表现,对儿童自身调节能力的提高可能起到推动作用。
在社会性交往中善意谎言策略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社交能力。
对于儿童而言,学会把握说谎及讲真话的方式和时机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8]说谎,对于儿童早期发展而言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儿童心灵的“毒药”,还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催化剂”?这个问题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启示(一)正确对待儿童的说谎行为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
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压力。
儿童说谎所揭示的不仅仅是儿童的道德认知问题,更为本质的是它反映了儿童对他人愿望、信念等基本心理状态的了解。
儿童如果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就可能会开始蓄意说谎。
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不难看出,这种说谎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在生活中运用心理理论的表现。
对于有说谎行为的儿童,成人不理智的言语和行为等很容易造成儿童的心理创伤,不能轻易将儿童的某些不真实的陈述或者不诚实的行为定义为说谎,更不能贸然给儿童贴上行为问题或道德问题的标签。
(二)引导儿童正视自己的说谎行为著名的德国教育家克雷奇默认为,说谎是由于儿童对成人的不信任而产生的。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采取理解的方式对待儿童的说谎,要让儿童相信成人,成人首先要信任儿童。
首先,要思考儿童为什么会说谎,认真分析他们产生说谎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对他们的合理要求予以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讲明不能满足的原因,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引导儿童的行为逐步向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其次,成人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儿童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所获得的榜样行为、行为情境以及行为结果会使儿童获得替代性强化,当儿童出现不诚实的有意说谎行为时,家长和教师要言行一致,不要敷衍塞责,否则儿童就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说谎习惯,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再次,儿童的说谎是一种情境性行为,成人要善于“察言观色”,为儿童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参与同伴交往或者混龄交往,对于诚实守信的儿童,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强化诚实行为。
参考文献:[1]Astington,J.W.The child’s discovery of the mind[M].Cam —bridgeMA: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94-105.[2]孙永霞,刘晶波.儿童说谎行为研究综述[J].儿童教育(教育科学),2010(3):49-50.[3]卢乐珍.儿童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395-401.[4]徐芬,荆春燕,刘英,包雪华.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 [J].心理学报,2002,34(1):74—80.[5]Lee K.Lying as doing deceptive things with words:A speech ac 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M].In Astington J.W.(Ed.),Mind in the making.Blackwell Publishers,2000:179-186[6]Sweetser E.E.The definition oflieAn examination of the folk models under1ying a semantic prototype[M].In D.Holland( Ed.),Cultural models in1anguage and though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3—66.[7]徐芬,王卫星,张文静.儿童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1):73-78.[8]查尔斯·福特著,高卓等译.说谎:你所不知道的一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71—79附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