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共25页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25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案例分析黄德林 收集整理第一章导论 (4)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4)案例2:观一叶可否知秋 (6)案例3: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方法——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7)案例4:搭建经济学的大厦——数学分析 (8)案例5:理性成就快乐: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8)案例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0)案例7: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10)案例8:经济学与数学 (11)案例9:专题讨论: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框架 (11)第二章供求理论 (13)案例1:雪天的杂货店 (13)案例2: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 (14)案例3:家电市场价格的变化 (14)案例4:政府对鸡蛋的补贴弊端 (15)案例5:“旧帽换新帽律八折” (16)案例6:我国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说明了什么 (16)案例7: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17)案例8:需求定理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18)案例9:家电市场价格的变化 (19)案例10:“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19)案例11:价格政策的利与弊 (20)案例12:政府对鸡蛋的补贴弊端 (21)案例13:牛奶为什么倒入下水道 (21)案例14:“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 (22)案例15:需求的收入弹性——企业与消费者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23)案例16:需求的交叉弹性——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24)案例17:供给弹性——企业决策的另一重要依据 (25)案例18:蛛网理论应用——农民减少损失的依据 (25)案例19:专题讨论 (26)第三章效用理论 (27)案例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27)案例2: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28)案例3:手机款式为什么变化这么快 (29)案例4: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29)案例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给经营者的启示 (31)案例7:宝石和水的矛盾 (31)案例8:买的东西值不值 (31)案例9: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32)案例10: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33)案例11:最佳购买量的决定 (33)案例1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33)案例13:双赢的汽车保险 (34)案例14:测试你对风险的态度 (34)案例15:人生离不开选择 (35)案例16:“幸福方程式”与“阿Q精神” (36)案例17:专题讨论 (36)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 (38)案例1:上大学值吗 (38)案例2:让顾客自行定价的鞋城老板 (39)案例3:大商场平时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 (40)案例4:利润在经济学家与会计师眼中的是不同的 (40)案例5: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 (41)案例6: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42)案例7:旅行社在旅游淡季如何经营 (42)案例8:门脸房是出租还是自己经营 (43)案例9:养育孩子的成本 (44)案例10:为什么农民的犯罪率高于城市人 (44)案例11:在土地上施肥量越多越好吗 (45)案例12:中国人养活自己靠的农业技术进步 (45)案例13:引进自动分拣机是好事还是坏事 (46)案例14: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 (46)案例15:福特公司产量的安排 (47)案例16:刚过去的那几小时的运输成本是多少 (48)案例17:专题讨论 (48)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 (49)案例1:政府办的大型养鸡场为什么赔钱 (49)案例2:铁路部门的垄断定价还能掌握多久 (50)案例3:麦当劳连锁店的折扣券 (51)案例4:一个最需要作广告宣传的市场 (52)案例5:小猪与大猪的博弈 (53)案例6:麦当劳连锁店的折扣券 (53)案例7: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想到的 (54)案例8:一家独大不是好事 (54)案例9:揭秘价格战 (56)案例10:雷克航空公司的搏斗 (57)案例11:彩电寡头的两难抉择 (57)案例13: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59)案例14:专题讨论 (62)第六章分配理论 (63)案例1:漂亮的收益 (63)案例2:经济地租与准地租 (64)案例3:缩小我国偏大基尼系数的对策 (64)案例4:向富人征税只能使富人少富而不会使穷人变富 (65)案例5:我国目前的收入存在六方面差距 (65)案例6:专题讨论 (66)第七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理论 (67)案例1: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 (67)案例2:满意即最优 (68)案例3:发生在空中的帕累托改良 (69)案例4: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局限性 (70)案例5:白天与黑夜对盲人是一样的 (72)案例6:一个帅小伙的难题 (72)案例7:专题讨论 (72)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75)案例1:“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精” (75)案例2:二手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76)案例3:委托人给代理人带的“金手铐” (77)案例4:解决两个企业争端的办法 (78)案例5:4个学生的一个真实的实验 (78)案例6:我国哪些行业应破除垄断 (79)案例7:婚恋市场的逆向选择 (80)案例8:“劣币驱逐良币” (80)案例9:解决外部性需要明晰产权 (82)案例10:交易费用——越低越好 (82)案例11:“小狗经济”威胁“斑马经济” (83)案例12:基础理论知识是公共物品 (84)案例13:为什么鲸鱼会有灭绝的危险 (85)案例14:距离产生美 (85)第一章导论案例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案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供求关系无处不在,它影响着商品的价格、数量以及市场的运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些经济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供求理论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苹果市场的供求波动假设在一个小镇上,苹果是当地居民喜爱的水果之一。
在某个丰收的季节,苹果的产量大幅增加。
根据供求理论,供给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
因为果农们收获了大量的苹果,市场上的苹果供应充足,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果农们不得不降低价格。
与此同时,由于苹果价格下降,消费者的需求会增加。
原本可能觉得苹果价格有点贵而减少购买的消费者,现在会因为价格实惠而购买更多的苹果。
这就是供求理论中的需求法则: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然而,如果连续几个季节苹果都丰收,导致市场上的苹果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
一些果农可能会因为利润减少而减少苹果树的种植,或者改种其他水果。
随着苹果的供给逐渐减少,价格又会开始回升,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案例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变化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当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时,对住房的需求就会增加。
如果此时房地产开发商没有及时增加住房的供应,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房价上涨。
高房价可能会让一些购房者望而却步,但对于那些有强烈购房需求和经济实力的人来说,他们仍然会购买,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
相反,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放缓,人口流出,对住房的需求减少。
而房地产开发商在之前的繁荣期建造了过多的房屋,就会导致供大于求。
为了尽快出售房屋,开发商可能会降低价格,引发房价的下跌。
案例三:石油市场的供求冲击全球石油市场是一个复杂但又典型的供求关系案例。
当国际政治局势紧张,或者某些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下降时,石油的供给减少。
这会导致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
例如,中东地区的战乱可能会影响石油的生产和运输,从而减少全球石油的供应。
案例1:柠檬市场问题(次品市场问题)举一个例子:二手车市场,由于买家卖家信息不对称,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
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
买者惟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既买家更倾向于用更低的价格去买车,以避免买到的车并没有卖家所说的那么好)。
买方提供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车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卖家由于很难得到好价格(在二手车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及买家心理情况决定下),对于高质量的车的在二手市场需求逐渐减少,低价格质量一般的车却比较受欢迎。
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
然而,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低质品充斥市场,是买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买方倾向于用较低价格购买较高质量。
而卖方倾向于高价格卖低质量,于是,买方尽量避免进入二手车市场,于是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
此个概念对我国股市或者人才市场都受用。
人才市场中:个人倾向去工资高环境好的企业,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为了避免聘请的人才不符合要求,而希望以更低工资聘用员工,而员工趋向利用最大化的选择,使得员工减少应聘工资低的公司。
在我国股市中,从“郑百文”、“ST猴王”,到“银广夏”无一不是踩着信息不对称的钢丝在跳舞,一旦不知情的股民最终发现了那枚光闪闪的硬币的另一面时,市场开始逆向选择,钢丝断裂,股价大跌,股民丧失信心。
所以证监会才会加大监管力度,清除股市中的“柠檬”,重塑股民信心。
案例2:价格到底谁说了算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
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
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
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选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张元鹏 编写 2005-11-12案例:我国彩电市场的价格博弈1. 使用范围: 第九章“博弈论”2. 要考核的知识点:囚徒的困境及纳什均衡;重复博弈及其解;囚徒博弈的合作解3.思考题:(1)你认为几年前我国彩电市场的竞争属于什么样类型的博弈?请说出你的理由。
(2)如果你是当时长虹和康佳的决策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在竞争中取胜?(3)你能否用你学过的博弈模型来描述几年前的彩电市场的竞争状况?(4)如果要摆脱当时彩电市场“价格战”的局面,形成一个共赢的结果,可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请你用博弈论的思想来制定策略。
1996年6月上旬,在中国几大新闻媒体,如《经济日报》、《中国电子报》等报刊上同时刊出一份深圳康佳电子集团的“宣言”,称康佳要“领先国内,赶超世界”,宣布说“谁升起,谁就是太阳”。
与此同时,康佳集团宣布:从6月6日起,康佳彩电从37cm(14英寸)至74cm(29英寸)所有的品种全部降价,让利幅度达20%,最高让利金额达1200元/台(2910A)。
一石激起千层浪,康佳这一举措使得1996年本不平静的彩电市场风云再起,形成自长虹率先宣布降价后的又一次降价风潮。
1996年3月26日,中国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厂家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大幅度降低其主导产品彩电的销售价格,其规格由43~74cm共76个品种,降价幅度从8%~18%,降价额由100~850元,由此引发了自1989年以来彩电市场的又一次降价风潮。
如果说自上一次彩电降价后,几年来彩电市场的竞争还是比较温文尔雅的话,那么,此次长虹又一次率先大规模降价,则使竞争局面变得表面化、白热化。
虽然长虹声称此举是针对4月1日开始的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而作出的重大举措,但是,人们尚未看到进口彩电有何反应,倒是其他国内彩电企业纷纷闻风而动——TCL彩电宣布:以拥抱春天为题自4月份到奥运会结束期间让利5%;康佳则以迎奥运五环大奖回报消费者为口号,大搞产品促销活动:也有如北京牡丹电器集团表示要以其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稳定原有的市场份额,而不是以降价为手段进行促销。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吃午饭的时候,我一般吃一个馒头,可是有一次同学不小心给我买了三个馒头,我吃了一个的时候就已经很饱了,可是觉得还剩那么多太浪费,就勉强又吃了一个,这时已经撑的不行了,为了不撑破肚皮,第三个馒头决定不吃了。
这就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所得到的总的满足感。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
总效用等于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
假定,消费一个馒头的总效用是10个单位,再吃一个馒头,得到的总效用变为18单位;这说明从第二个馒头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是8个单位。
如果我继续吃下去,第三个馒头边际效用为0个单位。
这几个数字说明随着消费馒头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为什么我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而且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是最大的。
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父母经常说:“天天吃大鱼大肉,确还不如当年的一个白面馒头香”,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设想如果边际效用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馒头也不饱。
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
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
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不吸。
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付出的代价与他实际付出的代价的差额。
例如,现在餐厅二楼的窗口打菜送汤,原来花2.5只能打一份菜,而现在还能额外得到一碗汤,假设一碗汤的价格是5毛钱,那么一份菜加一碗汤你愿意支付的价格是3块钱,那么市场价格低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购买,因为少花了5毛钱,觉得很值,这时就有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一前言: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研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来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条件和理论体系的框架。
微观经济学是通过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来说明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的,市场机制亦可称价格机制,其基本的要素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都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在确定商品供给价格之前,厂商有必要对商品的需求弹性以及供求变化作出详尽的分析,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也只有作出理性的经济学分析,才有可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本案例主要是从汽车行业这个角度对经济学中供求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需求、供给、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如同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中国近些年来的车展也在一次次躁动中拉开了帷幕。
二案例背景分析:汽车产业:今年说车展,有两个绕不过去的背景:全球金融海啸之下汽车业遭遇的严冬;中国政府及时、有力的应对措施明显见效,让中国车市迎来一个出乎意料的“小阳春”。
1999年6月的上海车展是在上海少有的漫长雨季中进行的,参观者人头攒动,但看的多,买的少。
在私有汽车最大的市场北京,作为晴雨表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该年上半年的销售量只相当于上一年同期的1/3。
尽管当年全国轿车产量可达75万辆,但一季度销售量不过11.7万辆。
面对这种局面,汽车厂商一片哀鸣。
后来,上海车展越来越大,展馆放不下,又转移到虹桥的上海商城,从2001年至今,除上海以外,北京、广州,时下中国车展展厅里永远是人声鼎沸,万头攒动。
加上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使中国第一拥有了私人汽车消费的鼓励政策。
1.6升以下车型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等政策推行,见效极快。
2011年东风汽车公司年度第100万辆自主品牌东风风神A 60全年汽车销售有望突破300万大关,中国汽车行业在艰苦卓绝的道路上走得越发的坚定。
微观经济学案例案例名称:手机市场竞争背景描述:手机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许多公司竞相推出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讨论两家主要的手机制造商:公司A和公司B。
情景设定:公司A和公司B都是知名的手机制造商,它们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两家公司都试图通过不同的策略来增加销售和市场份额。
公司A的策略:公司A决定通过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
他们将手机的价格降低到较低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他们的产品。
他们认为,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他们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实现更高的销售量。
公司B的策略:公司B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们决定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来吸引消费者。
他们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研发和设计中,以推出具有独特功能和特点的手机。
他们相信,通过提供独特的价值和体验,他们可以吸引高端消费者,并在市场上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结果和影响:这两种不同的策略对公司A和公司B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和影响。
公司A通过降低价格吸引了一大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销售量增加,但利润率下降。
然而,由于价格战的持续,公司A可能面临着较低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压力。
公司B通过创新和差异化吸引了一批追求高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消费者。
虽然他们的销售量可能没有公司A那么高,但他们在高端市场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且可以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结论:这个案例说明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不同的策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通过价格战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可能面临利润率下降的风险。
而通过创新和差异化可以吸引追求高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消费者,但可能需要更高的投入和研发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手机市场上的竞争就是一个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各家手机制造商通过不同的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青睐。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制定经营策略时,需要考虑市场的竞争环境、消费者需求以及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找到最合适的策略来实现商业目标。
第一章一.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从当天起,调整汽油、柴油的出厂价。
这是在一个月内,发改委第二次上调油价,也是今年油价的第五次调整。
答:频繁的油价调整,使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心理预期:油价还会上涨。
油荒就是这样在中国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切都源于前不久的成品油调价,而火上浇油的则是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二.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
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答: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
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第二章一.俄尼斯特-沃克曼在理财上是个保守主义者。
他的年收入有2.5美元,他把其中的1万美元存入了当地银行,并且每月投资200美元在信誉卓著的债券和蓝筹股上。
此外,每星期总有一两次,俄尼斯特会用10美元来买彩票;每年他还会带着1,000美元去一次毕勒斯睹上一把,而且他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
答:储蓄和投资行为自身并无效用,而仅是达到理财目的的工具而已。
相反,赌博是有趣的,起码对俄尼斯特和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人来说是如此,确实,赌博也被当作实现理财目的的工具,但赌博本身对那些定期赌博的人来说通常是快乐之源。
对于俄尼斯特来说,赌博和赢钱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使他专注于此,当然还会带来潜在的收入。
俄尼斯特愿意以他输掉的钱来“购买”他从中感受到的快乐。
二.鄱阳湖自3月20日12时起进入第15个全湖春季禁渔期。
禁渔期和禁渔区内,不准从事任何形式的捕获作业,不准销售禁渔期的任何捕获物。
答:春季是鱼类繁殖的旺盛期,此时鱼类繁殖的数量可以满足人类日后的需求,防止日后因鱼类数量减少而出现的鱼制品供应不足涨价的情况,出现市场混乱。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
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
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
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
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
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
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
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
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
“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 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
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
案例: 谁在消费昂贵? 奢侈品消费群调查1. 使用范围: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2. 要考核的知识点: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偏好的改变与需求规律;奢侈品消费与需求规律。
3.思考题:(1)就你目前的状况,对你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会是奢侈品?你用的是什么标准来定义奢侈品的?(2)你能否总结一下目前我国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3)用你学习过的理论来分析奢侈品消费问题?(4)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们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在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穿着amarni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CBD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
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一、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与GDP增长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
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
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吃一顿比萨”。
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