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解读PPT模板共1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18
2016.6NEWS TRIBUNE《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自播出后就受到观众一片追捧,成为在传播影响力上比肩《舌尖上的中国》的话题性作品。
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文物修复工作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集体关注与讨论,离不开影像纪录背后中华文明的记忆呈现与意义构建。
该纪录片用独特的视角、接地气的制作,重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工匠精神。
在故宫这一古老的时空里,将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新的符号生产,完成我们对历史的想象与未来空间的规划。
从纪录与传播的维度出发,探讨该纪录片对于社会集体记忆的生产与意义构建,有助于理解此类纪录片走红背后丰富的时空叙事肌理与影像传播策略。
一、作为空间生产的故宫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既是被生产的,同时又具有生产性。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深处,故宫作为其中的象征与典范,就是“被生产”出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伴随着历史的演进,故宫则作为一种文化认同资源,深深的纳入人们的集体记忆,时刻都在“生产”集体意识,即召集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在的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正在以各种形式,在“融合”与“互异”的作用下,在“地球村”范围内加速流动。
文化帝国主义背景下掀起的文化寻根热潮,使得依靠“文化”主题“借古论今”的理解范式深入人心。
这种极具现代性的怀旧趣味“将过往的记忆客体化,它是一个由‘主观个体记忆’到‘客观集体历史意识’的反应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对过去的‘追忆’从一个绝对的个人经验逐渐演变为可供流传、分享、共赏的集体意识,这既是一个主体经验客体化的过程,又是一个由主观历史到客观历史的演变”。
①依靠坚实的精神内涵与广泛的民间基础,历史怀旧与文化寻根突破了私人的领域,成为一种集体的缅怀与认同。
“纪录片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它以其内在的历史重构模式构成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特殊形式,其特征是通过影像中的文化记忆来激发观众对历史事件的集体认知需求”。
《戏剧之家》2017年第15期总第255期解读《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承毛腾飞,李祯(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摘要】作为纪录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桥梁”,非遗题材类纪录片的出现既是受国内外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浪潮的影响,也与中国现代纪录片体系的构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的记录与传播,同时在影片“讲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本文以纪录片《我 在故宫修文物》为案例,分析非遗纪录片中的内容构建以及独特的价值,从而揭示纪录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表达;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5-0110-01纪录片鼻祖格里尔逊“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是对纪录 片最早的定义,后来怀斯曼认为“非虚构性的影片”就是纪 录片。
在《电影术语词典》一书中这样解释纪录片:“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
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 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 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1]虽然,至今学术界对“非遗类”纪 录片没有一个官方的界定,但是以“非遗”为题材的纪录片 却因为非遗保护的契机,已经遍地开花,并逐年增多。
有学 者认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审美对象,以展示非遗美学特 征为目的,以声画合一的媒体语言为手段的影视纪录片就能 被称为“非遗类”纪录片。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神性与智慧性的形态方式 和活态传承的特殊品格,在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产 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3]本文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分析非遗纪录片 中的内容构建以及独特的价值,从而揭示纪录片对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共计三集,每集通过影像讲述修复文物的故事。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了故宫稀世文物的修复,重点记录了文物修复过程和文物修复师的生活故事,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后在网络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截至2019年3月31日,在豆瓣电影上,经过超8万人的评价,该片豆瓣评分9.4,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441.1万次,弹幕总数9.3万。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与其视听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研究能为文博类纪录片拍摄提供启发。
一、《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镜头语言分析法国电影理论学家马塞尔说:“镜头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它既是一台机器自动运转、客观重现画面的结果,同时也是编导和导演意图的重要体现。
”①镜头是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一)镜头变换节奏明快《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镜头语言富于变化,有很强的节奏感。
这部纪录片主要运用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长镜头和短镜头穿插变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明显的节奏感。
这部纪录片通过不断切换一系列的短镜头,使传播内容更加丰富,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目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特写镜头和近景镜头为主,不仅向观众近距离展示了文物的细节,也细致表现了文物修复工作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运动镜头和静止镜头相结合,各种镜头穿插变换,使得这部纪录片的镜头语言避免了冗长感,更加轻松生动。
如在第三集中修复一幅贴在门扇上面的清朝大臣的画时,一连串富有节奏感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古书画修复的步骤,特别是运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来展示最核心的洗、揭、补、全的步骤,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书画修复组的文物修复师如何耐心又细致地一步步修复一张破损的古书画,同时也了解到这些修复方法背后的原理。
(二)镜头表达真实客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运用大量的客观镜头,从旁观者的角度给观众带来很好的真实感。
客观镜头又称中立镜头,是电视节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拍摄角度。
我在故宫修文物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豆瓣评分高达9.4分,甚至高过《舌尖上的中国》。
“慕名而来舔屏”的年轻人络绎不绝。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2016年1月7日在CCTV-9播出的纪录片。
该片重点记录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该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第1集康熙皇帝60大寿时32扇屏风、乾隆皇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唐代三彩马、珍宝馆银器、乾隆生母金发塔等文物纷纷登场。
在大半年的时间里,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和两个80后年轻人、钟表组的王津师徒将分别修复手中的珍宝,以赶上展览进度,而他们在宫墙内外嬉笑怒骂的生活故事也逐一呈现。
第2集中国人对木头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
几千年下来,中国人一直在用远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头建造家园。
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房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栖身从木开始,用木头造纸,用木头刻版印刷,栽种、培养、雕琢一个个可造之材,木雕佛像,看上去更是多了一份蕴含生命的亲切。
黄花梨雕龙大柜寿康宫后殿西次间后墙陈设了黄花梨雕龙大柜,这是宫中现存最大的黄花梨家具。
抵墙而置的大柜高2.9米,单柜宽1.76米。
柜内分两层,双开门,门饰铜锁。
值得一提的是,柜子里面设有暗隔,当年故宫初建博物院时,工作人员从中清理出“珍宝”100多件,经查档案,原来这是太后珍藏自己最心爱的珍宝的地方,像红珊瑚云蝠灵芝纹如意、金錾花嵌珠杯盘、碧玺朝珠等就曾珍藏于此。
第3集一幅已有250年寿命的古画,没有作者落款,没有画面内容介绍,也没有确切创作时间,在此之前,它从来没有与公众见面过。
127MEDIA FORUM 传媒论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纪文亮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摘 要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其不同寻常的反向传播的模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思索。
它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观照小人物的内心真实感受,通过多种媒介广泛传播,得到观众的喜爱。
回顾我国纪录片的历史,在其网络化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种种问题一度陷入无人问津的困境。
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脱困转型使得纪录片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络化生存之路,始终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互联网时代未来发展的革新之路。
因此,文章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中国纪录片制作与网络化传播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因素;启示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127-02作者简介:纪文亮,辽宁大学2016级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1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与概述纪录片尤其是我国的纪录片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表现一直欠佳,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市场的冷门类型影片,大部分国产纪录片在电影院都乏人问津,无法摆脱“小圈好口碑、大型影节拿奖、大荧幕遇冷”的命运。
随着2011年被学界称为中国纪录片元年的推动下,纪录片作为守望者的使命开始复苏,越来越展示出其守望社会的价值,犹如这个社会和时代的抛物线,折射出不一样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变迁。
近年来,我国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少之又少,鲜有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
然而,去年一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席卷了大家的朋友圈,不仅在全网受到了关注,还一时成为了新闻与传播学界与业界研究的热点。
2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因素分析《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以古老文物修复的形态呈现的纪录片,其成功因素在于新时代下迎合了受众的审美取向与共鸣,还使用了叙事白描的创作手法充斥着人情味。
素材前沿\专题策划□编辑/高明燕赵成霞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故宫钟表室的马玉良看中,此后近四十年,他每天都在与钟表打交道。
片中,王津师徒修好一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令人印象深刻。
这座钟表是乾隆皇帝的珍藏,钟顶有个“农场”,房屋、农户、家禽、流水活灵活现。
刚出库房时,这座钟非常残破,他为自制一个齿轮,耗时一周用小细锉在齿上“找”点,与原件严丝合缝。
修复8个多月之后,这座钟的每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
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
2010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罗卡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耗时一年才恢复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
讲到修表的耐心,王津说:“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老师傅说,如果真干不下去了,那就去外面溜达一圈,回来再干。
”有网友问:“我不知道这些师傅能赚多少钱。
”王津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他月薪六七千元,在北京算不上高专题策划\素材前沿收入,但他很满足,“主要还是喜欢、有兴趣。
看到一座破旧的钟,能在我面前恢复活灵活现,心里特舒坦”。
有观众称赞:“印象中的大国工匠,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温暖而谦逊,执着而内敛。
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
”【微评论】对于一个“匠人”来说,最主要的或许不是高超的手艺,而是他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
从16岁到退休,从少年到老者,这其中的所有精力与岁月都要付诸于一件事情上,仅仅是这份坚持与执着,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与物质的淡泊,这种“坐得住、磨得起”的精神就已经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与学习。
【故宫•故事】相知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木雕佛像的修复师屈峰说:“文物跟人是一样的,古人说玉有六德,玉就是一块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
732020年第8期总第362期VIEW ON PUBLISHING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国产纪录片的成功之道文/李颢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而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共3集,每集50分钟。
该片在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超过千万,豆瓣评分高达9.4分。
这部总投资150万元,摄制团队7人,摄像机仅两台的低成本纪录片,如何“以小博大”打赢收视战,为何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将从选题开掘、叙事视角、人物塑造、精神内核和传播特点五个方面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成功之道。
一、选题开掘:以小见大,展现宫墙里的守望与传承作为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在《我在故宫修文物》问世之前,国产纪录片中就有《敦煌》《圆明园》《大明宫》等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
其中,以故宫为题材的作品有《故宫》(2005)、《台北故宫》(2006)、《当紫禁城遇见卢浮宫》(2011)和《故宫100》(2012)四部。
为表现故宫的历史沧桑感、展现多元文化熏陶下的大国形象,以故宫为题材的纪录片多将镜头对准故宫的庄严耸立、雄伟壮观与气势恢宏,并多采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大制作、全知视角、场面华丽、内容全面,运用特效与3D技术展现宫墙里的守望与传承,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展现到极致。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选题上不再单纯展示故宫的恢宏之态,而是另辟蹊径,选择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作为拍摄对象,讲述了他们的平凡生活,将文物修复师的伟大藏匿于平凡中。
该片叙述的主题是修复文物,但创作团队并没有只关注物件和技术本身,而是将镜头对准一群个性鲜明的文物修复师。
认识历史的推动者与创造者,探析人的内心世界,寻求历史文化流变的脉络,强调的是当代人与历史的对话。
影片中,故宫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博物院,而是有人气、有生命的存在,它的形象因为文物修复师而鲜活,每一件价值连城的珍宝仿佛都有了生命。
《我在故宫修文物》从人物入手,通过拍摄人物的工作与生活,呈现故宫的青春与活力,刻画故宫在时间流转中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作者:高爱龙李学芹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12期摘要:字幕翻译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尤其是对外文化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浅谈该剧在字幕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字幕翻译所具有的翻译特点,总结出字幕中常用的规律,为字幕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我在故宫修文物》;字幕翻译;中国特色词汇一、引言《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中国文物修复类纪录片。
这部纪律片主要内容是关于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日常。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显得尤为重要,好的电影配上优质的字幕翻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对于字幕翻译质量的好坏,见仁见智,但就翻译而言要有一定的特点和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本文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和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二、字幕翻译特点(一)字幕翻译口语化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口语化有别于规范化,后者强调句子要遵循严格的语言语法,有国家统一颁布的语言范式。
口语化,即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语言,常用于不同场合以及被各种说话者自由使用,甚至能更生动地体现说话者心态。
(二)字幕翻译言简意赅字幕翻译通常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
前者意为画面和对白处于不停变化的过程,通常只有几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因此,字幕翻译要用最少的词汇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后者意为银幕和荧屏都有空间限制,通常中英字幕同时出现在荧幕下方,最多中文两行,英文两行。
例:这些积满灰尘和破损痕迹的屏风,已经在故宫的地库里封存将近三百年了。
译文:These dusty and ragged screens have been sealed in the underground warehouse for almost three hundred years.分析:该句译文字数少于原文,若是在文本翻译中该句的翻译可能是:These screens are full of dust and scratched marks which have been sealed in the underground warehouse of the Forbidden City for almost three hundred years.三、字幕翻译策略技巧由于东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进行字幕翻译的同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处理句子时难免会删减,增加或是改变其语义。
分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摘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纪录频道《特别呈现》栏目播出后,并未收获轰动性效应,却在网络等新媒体中快速传播并成为话题的焦点,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传播途径等方面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期为今后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因素《我在故宫修文物》于央视纪录频道《特别呈现》栏目播出后,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但在随后的网络传播中却收到了一致好评。
豆瓣纪录片评分中《我在故宫修文物》得分高达9.4分,超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9.3分和第二季的8.4分,在国内知名的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网站的点击总量超过78万次,在视频网站爱奇艺的总播放量超过332万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话题热度持续不减。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展示传统文化和修复技艺为依托,以高雅选题和平实视角为出发点,为受众送上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故宫之旅。
创作内容:传统文化与修复技艺的传承传播纪录片作为真实可信的代名词,一直以来受到观众的信任与喜爱。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形态出现,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工匠精神”,为更好传播中国文化,传承文化价值,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一、高超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纪录片以故宫珍稀文物作为切入点,讲述了故宫文物修复与修复师的故事。
故宫修复师们高超修复技艺使受众印象深刻,他们有些人是进入故宫工作30多年的老师父,将自己师父的高超的修复技艺传承下来;有的是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80后们,运用自己学习的现代技术与师父们的传统技艺相结合。
这两类人结成传统的师徒关系,如片中的师徒王津与亓元昊、王有亮与高飞等,他们将文物修复技艺传承和发展开来。
在第一集中,陶瓷组的王五胜修复残损严重的三彩马时,充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恰当地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了三彩马的风貌。
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叙事手法【摘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入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工作的细节和艰辛。
导演陈建斌背景丰富,擅长探索文化主题。
叙事主题聚焦于文物修复,通过揭示修复过程展现文物价值。
叙事结构紧凑有序,从不同角度呈现文物修复的全貌。
叙事手法运用访谈、实地拍摄等方式,生动展现修复过程。
叙事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文物修复的复杂与细致。
叙事特点是真实、感人,让观众对文物修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叙事手法成功地将观众带入文物修复的世界,展现了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纪录片通过呈现文物修复重要性,传递了文物保护的价值观,弘扬了中华文化传承精神。
整体纪录片以其优秀叙事手法,展示了文物修复的艺术与美学意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叙事手法,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效果,叙事特点,导演背景,成功应用,纪录片价值.1. 引言1.1 纪录片介绍《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由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纪录片,该片于2021年在中国上映。
该纪录片主要围绕着在北京故宫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的日常展开,展现了修复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和对文物的珍爱之情。
在纪录片中,观众将跟随着镜头深入故宫的内部,亲眼目睹文物修复的全过程,感受到故宫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珍贵性。
通过展现修复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和细致入微的操作过程,纪录片向观众传递了修复文物的艰辛与责任,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皇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这部纪录片则向全世界展示了故宫文物的珍贵和独特之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视角。
1.2 导演背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导演是曹春阳,他是一位资深纪录片导演,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主编,并曾参与多部知名纪录片的制作。
曹春阳在纪录片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创作理念,擅长运用多元化的叙事手法展现故事内涵。
曹春阳在该纪录片中的导演表现得十分出色,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准的叙事节奏,成功地呈现了修复文物的过程和故宫博物院背后的故事。
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叙事手法1. 引言1.1 介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记录中国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过程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以真实的画面和细致的叙述,展现了故宫修复工作的艰辛与精彩。
影片中的工匠们倾注了心血和智慧,呈现出一幅幅文物修复的奇迹,让观众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镜头的记录,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古代文物的细节和工艺,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纪录片还展示了修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让观众感受到文物保护的责任与使命。
《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次深入文物修复现场的文化体验,带领观众走进故宫深处,感受文化传承的无穷魅力。
1.2 概述叙事手法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以古代文物修复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展现故宫文物修复的过程和工作人员的努力,让观众了解到文物修复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在叙事手法方面,本纪录片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手法,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展现故宫文物修复工作的精彩过程。
叙事手法的运用使整个纪录片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让观众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文物修复工作的魅力。
通过采访式叙事,观众可以了解到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想法和心情,感受到他们对文物的热爱和责任感。
观察式叙事则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修复的细节和技术,更加真实地展现了工作的艰辛和复杂性。
叙述式叙事则通过讲述故宫文物的历史和背景,让观众对文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情感式叙事则通过情感化的表达,让观众更加投入和共鸣。
插叙式叙事则通过插叙的方式让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增加了观众的阅历体验。
通过这些不同的叙事手法,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的过程,吸引了观众对文物修复工作的关注和理解。
2. 正文2.1 采访式叙事采访式叙事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常见的叙事手法之一。
通过采访修复文物的工匠、专家以及相关人士,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心情。
采访式叙事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修复文物工作的艰辛与细致,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修复者们对文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我在故宫修文物》美术鉴赏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美术作品,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独特的构图展现了故宫修复文物的场景。
整幅画面透露着古典的氛围,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扑面而来。
画面中央是一座古老的宫殿,屋顶上雕刻着精美的龙纹装饰,透露着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宫殿的周围是一片青石铺就的广场,铺满了青苔,看上去历经岁月的洗刷。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他们身穿传统的官服,细致的图案描绘出服饰的华丽和富丽堂皇。
修复文物的人物们忙碌着,有的拿着小刷子轻轻清洁,有的拿着放大镜细细观察,力求将每个文物修复得尽善尽美。
他们的表情专注而认真,展现出对历史和文物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画面中的细节描绘更是精致入微。
在宫殿附近的石榴树下,一只红色的松鼠跃跃欲试,似乎想要与修复人员们亲近。
树上的红叶映衬着整个场景,为静谧的宫殿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而地面上的一泓积水映出了周围景物的倒影,仿佛在诉说着文物所经历的时光沧桑。
作品运用了传统的绘画技法,以水墨为主色调,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古朴而高雅的气息。
线条的运用利落而流畅,给人以和谐统一的美感。
而整个画面的透视感和层次感也表现得十分出色,使观者仿佛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置身于故宫修复文物的现场。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幅美术作品以它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历史与艺术相结合的世界。
通过画面展现的场景和
人物,传达了对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的重视,也唤起了人们对于故宫
文物珍贵性的重要认识。
这幅作品无疑是一次美的享受与思想的沉淀。
2021/2上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阴王晓甜摘要:《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由叶君、萧寒执导的纪录片。
该片真实记录了历经百年沧桑、蒙上尘埃、破损不堪的文物,是如何在一代代修复大师的巧手中化腐朽为神奇,重新焕发生机的。
该片在B 站上线后迅速走红,点击量与豆瓣评分颇高,使故宫热再次成为一种潮流,文物修复工作也凭实力出圈,受到了年轻人的热议和青睐,是纪录片大小屏融合互动的一次成功探索。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叙事策略、视听语言、审美特征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对今天的纪录片创作来说依旧有宝贵的学习价值。
关键词:叙事策略视听语言审美特征平民化的叙事策略平民化创作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事情的各个方面,创作内容贴合民众的实际生活,具有普通化、大众化、通俗化等特点。
“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海桑田之变迁,是中国纪录片人钟爱的拍摄对象。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诞生之前,以故宫为题材的纪录片屡见不鲜,诸如1998年的《故宫至宝》、2005年的《故宫》、2010年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2014年的《故宫100》。
宏大叙事、情景再现的手段、精美的画面、富于变换的特效技巧,全方位地展现故宫气势恢宏的景观和饱经风霜的历史文化是这类纪录片的普遍特征。
而《我在故宫修文物》则另辟蹊径、以小见大,巧妙地把拍摄对象替换为文物修复师,以小切口呈现澎湃鲜活的生活和有人情味、有生命力的内容,平实中见真情,还原普通的故宫里的一天。
“我”第一人称的个体视角、日常化的口吻给观众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就像是这些文物修复大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跨越明清两代、建成600年的故宫,去感知、去触摸那尘封的文物与沧桑的历史。
以日常化、生活化的描述为落脚点,注重细节的展现,使“人”成为这部纪录片的重点。
采用平行叙事的手法将修复大师在故宫的日常生活与文物修复工作交叉融合,文物修复工作对于修复工作者而言早已与生活密不可分,故宫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另一个家。
2016/8《我在故宫修文物》于央视纪录频道《特别呈现》栏目播出后,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但在随后的网络传播中却收到了一致好评。
豆瓣纪录片评分中《我在故宫修文物》得分高达9.4分,超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9.3分和第二季的8.4分,在国内知名的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 网站的点击总量超过78万次,在视频网站爱奇艺的总播放量超过332万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话题热度持续不减。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展示传统文化和修复技艺为依托,以高雅选题和平实视角为出发点,为受众送上了一次与众不同的故宫之旅。
创作内容:传统文化与修复技艺的传承传播纪录片作为真实可信的代名词,一直以来受到观众的信任与喜爱。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故宫文物修复纪录片的形态出现,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更体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工匠精神”,为更好传播中国文化,传承文化价值,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一、高超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纪录片以故宫珍稀文物作为切入点,讲述了故宫文物修复与修复师的故事。
故宫修复师们高超修复技艺使受众印象深刻,他们有些人是进入故宫工作30多年的老师父,将自己师父的高超的修复技艺传承下来;有的是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80后们,运用自己学习的现代技术与师父们的传统技艺相结合。
这两类人结成传统的师徒关系,如片中的师徒王津与亓元昊、王有亮与高飞等,他们将文物修复技艺传承和发展开来。
在第一集中,陶瓷组的王五胜修复残损严重的三彩马时,充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恰当地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了三彩马的风貌。
在修复的过程中,因为马尾巴的造型不能确定,王五胜参考了同时期其他三彩马的造型,在不进行创造性修复的基础上做到修旧如旧。
第二集织绣类的修复中,修复师陈杨为了修复“出门见喜春条”,使用了繁琐耗时的缂丝工艺。
缂丝工艺是一项古老的织绣工艺,古代的龙袍就运用了这种工艺。
因为费时费工夫,现代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和使用,职业的责任感推动着陈杨去传承和发展这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