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长安
- 格式:pptx
- 大小:22.14 MB
- 文档页数:43
关于长安的散文范文关于长安的散文范文秦王挥剑东进,统一了中国,宣告自己是始皇帝,不料秦有二世而亡。
随之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享国二百余年,是大朝代。
隋文帝发兵南下,结束了中国之分裂,当然属于伟大的君主,可惜隋也有二世而亡。
随之唐高祖李渊建都长安,享国近乎三百年,也是大朝代。
长安居中国疆土的中央。
中国大地的原点现在仍在长安的范围。
北京时间,实际上是由这个原点所测算。
中国对世界最早是从长安传播的。
世界不知道中国的日子,已经知道了长安。
从长安所传播的中国也最强大,最富裕,最繁荣,最浪漫,是礼仪之邦。
天下人谁不向往长安!长安文化弘孔子之仁义,取老子之清静,融释迦牟尼之慈悲,符合大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正宗。
它的开放性和宽容性,让天下人景仰。
汉长安,尤其是唐长安,使长安文化充满了美。
长安之得名甚早。
春秋以后,中国出现了连绵二百余年的兼并战争,暗无天日。
那时候,有一位智者见民苦难,凄惨,不可聊生,便给秦岭与渭河之间或曰丰镐之间的一个地方命之以长安。
其处周之杜伯国,秦之杜县,虽小,仅仅属于乡之所聚,但它却表达了天下人对和平的切盼与深诉,也表达了对极权和苛政的抵抗。
此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361年之后的某一天。
过了几世,秦王嬴政之弟嬴成蟜封为长安君,食邑于斯。
遗憾不管是秦王还是秦始皇,他的天下没有长安。
长安是中国的心。
长安是天子的城,一千余年,十三朝的几十位皇帝,开国于斯,拓疆于斯,祀神于斯,教民于斯,也哀于斯,死于斯,借黄土葬身于斯。
汉军从长安出发,征匈奴于千里之外,从而把汉人的强大传播至西域以西,北地以北。
唐皇帝坐长安,接受贡拜,万邦遂体验了唐人的繁荣。
中华民族复兴的复兴,就是创造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世。
显而易见,在历史上无一次或数次之兴,绝无复兴之谋。
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盛世,才有现在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
历史上的盛世,最是汉唐。
中华民族之复兴,以汉唐为精神参照,合情合理,也使自信和自尊获得了源流。
长安是汉的国都,也是唐的国都,长安的意义遂有十分的深刻和十分的丰富。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是: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隋唐天坛遗址(西安)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为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包含范围非常广。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修建。
大兴城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所建,故其规格、轮廓、不觉都与洛阳城很相似,但是更为规整。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现存玄武门遗址、青龙寺遗址、明德门遗址、大明宫、兴庆宫等,散步在西安市内各处。
隋唐天坛遗址(西安)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唐时期共沿用了314年,先后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等19位唐朝皇帝(顺宗和哀宗除外)在此圜丘祭天。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因长安是古都,源于长安的成语及典故也有好多,接下来请欣赏:一、泾渭分明《诗经·邶风·谷风》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即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水底却清澈如鉴。
著名的八水绕长安,泾水、渭水是其中两条最大的河流,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经陕西渭南市潼关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渭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
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二、买东西因为唐长安城有东、西两市,西市卖胡人商品,东市卖汉人商品,所以购物就称“买东西”。
唐代长安城已有百万人口,是同时代全球最大、最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当时整个长安城设置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朱雀街两侧相同的位置,左右对称。
东、西两市搭建起了唐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东市紧邻皇宫兴庆宫,居住的人主要是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人口密度较低,购物环境好,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为主,“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西市相当于现在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集合,衣食住行日用百货应有尽有,非常接地气。
三、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
事发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冷面王妃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骊山烽火台,古代烽火就是军情告急信号,各路诸侯见都城告急于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弄而回懊恼不已。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
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再点燃烽火却再无人来救,不久便亡于刀下,西周遂亡。
汉唐的长安城有何区别?作者:唐晓峰来源:《畅谈》2018年第11期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长安城,一个是西汉时代的,另一个是唐代的。
两个长安城都是大王朝的都城,都很壮观。
长安,这个名字又大气又吉祥,那它是不是专为京师起的名字?不是,原来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小聚落,名字就叫长安。
后来在这里修建大都城,就沿用了这个名字。
当然,如果原来的名字不好听,也不会接着用。
两个长安城,因为时代不同,很不一样。
这里主要说三点不同。
建设过程不同西汉的长安城是刘邦的时候开始建设的,当时这里并不是空地,还残留着几座秦朝的旧宫殿,刘邦是草根出身,还没有养成奢华的习惯,只是命人把秦朝旧宫殿装修一下,当作自己的宫殿,就在里面做起了皇上,而长安城的历史也由此掀开。
刘邦修缮的第一座宫殿叫长乐宫,不久又在它的附近修建了全新的未央宫、北宫,这位汉高祖见过的长安城,主要就是这几座宫殿。
到了刘邦的儿子惠帝的时候,因为北方匈奴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加强防卫,在长安修起一圈城墙,把已有的城区都保护起来。
这样长安城便有了城墙,而这道可见的城围又成为长安城的轮廓形状。
后世人们讨论汉长安的样子,都是就着这个形状而大发议论的。
他们所议论的长安城形状的“深意”,是否和惠帝想的一样,却很难说了。
汉武帝雄才大略,朝廷也积攒了财力,于是进一步大建宫殿,先后修了桂宫、明光宫等,几乎把城墙里面的地面都占满了。
但还不够,汉武帝又下令在西墙外面修建了巨大的建章宫。
长安城的大建设到此算是基本结束了。
今天我们在许多书上看见的汉长安城平面图,画的就是汉武帝时的样子。
这幅图画的长安城,不但刘邦、吕后没见过,文帝、景帝也都没见过。
从刘邦的时候算起,它的建设,由几个皇帝接力,断断续续用了九十来年。
唐长安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唐长安城是隋朝建设起来的,当时叫大兴城。
那是隋文帝的时候,由将作大匠(相当于建设部总工程师)宇文凯主持规划建设而成的。
一次规划,一次建设,一次成形,是这座城市的特点。
唐朝取代隋朝,现成的大兴城接着用,但把名字改为长安。
氵隋唐长安城清明渠李健超(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室, 陕西西安, 710069)提 要 隋初兴建大兴城 (唐称长安城) 时, 充分利用“入水绕长安”的丰沛水资源, 从城东、城南引 水、 水、氵交水修凿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引水入城, 萦回曲流于坊市、官署、寺观、宫苑间,以供全城生活及环境绿化用水。
唐以后 (可能从唐中叶) 各渠道陆续湮塞。
近几十年来, 清明渠遗址 断断续续有所发现。
本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对隋唐长安城清明渠的流路、历史功绩、遗址现状进行初 步探索。
关键词 大兴城 隋唐长安城 龙首渠 清明渠 永安渠·59·北流, 经尚食局东, 又流经将作监、内侍省东, 又北流入宫城。
”2.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8 (涉闻梓旧本)“以渠道水入城者三, 一曰龙首渠。
自城东南导至长乐坡, 酾为二渠, 一北流入苑, 一经通化门、兴庆宫, 由皇城入太极宫。
二曰永安渠, 导交水自大安坊西街入城, 北流入苑, 注渭。
三曰清明渠, 导坑水自大安坊东街入城, 由皇城入太极宫。
”宋人吕大防《长安城图》石刻题记文字与《云麓漫钞》同, 但有缺损。
3. 宋·张礼《游城南记》宋哲宗元礻右元年(1086 年)“清明渠, 隋开皇初引沈水西北流, 屈而东流入城, 当大安坊南街, 又东流至安乐坊入京城, 今其渠至朱坡东南, 分沈水为杜牧之九曲池, 循坡而西, 经牛头寺下, 穿韩符庄, 西过韦曲至渠北村, 西北流入京城”。
4. 清·徐松《唐两京称坊考》卷4《清明渠》“清明渠在永安渠东, 亦隋开皇初开。
引氵穴水自丈八沟分支, 经杜城之北, 屈而东北流, 入京城之南, 经大安坊之东街, 又屈而东经安乐坊之西南隅, 屈而北流, 经安乐、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之西, 又北经布政坊之东, 右金吾卫之东南, 屈而东南流入皇城, 经大社北, 又东至含光门西, 又屈而北流经尚食局东, 又北经将作监、内侍省东, 又北入宫城广运门, 注为南海, 又北注为西海, 又北注为北海。
长安文化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主流文化的发祥地。
长安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且长安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地域文化所不可企及的。
一、长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长安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结合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符号。
从空间上讲,长安是指现在的陕西潼关以西、宝鸡以东的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区。
关中地区形势险固,土壤肥沃,田畴交错,河流纵横。
早在秦代,关中地区就被称为“天府”。
《战国策·秦策一》说:关中地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
”从时间上讲,长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主要活动在这个区域。
嗣后,他们的子孙东移、南迁,一直延伸到齐、鲁、燕、赵、淮河以及长江流域。
长安城南的沣水和镐水汇合处是周王室的都城丰京和镐京的所在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即诞生于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礼乐文化”也发源于此。
“礼乐”是周天子的治国纲领,尤其是周代的礼乐文化作为等级制度的文化符号,被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圭臬,从而使得周文化成为长安文化的开端,并对后世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
当周王室衰落时,他的诸侯国鲁国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礼乐”制度。
孔子对此很欣赏,曾经说过“闻韶乐,三日不知肉味。
”足见他对礼乐文化崇拜到了几乎痴迷的地步。
在《论语》中,孔子向他的学生谈起“周礼”时,对学生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实际上是赞叹“礼乐”文化的“人文化成”作用。
所以,以《论语》为起点的儒家文化,它的根基实际上在长安。
所谓的鲁文化,实际上是长安文化的转载。
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诗歌方面看,长安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且在长安这块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化沃土中孕育了中国诗歌文化传统。
长安到处是诗。
这不仅因为它是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更重要的是,当长安作为自西周以来多个王朝的传统建都之地在宋以后被汴京(开封)、大都(北京的前身)以及北京所替代后,这块得天独厚的人文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帝都文化”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依然占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内容提要:唐长安城的官舍,除自建外,有一部分来源于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由官府收没的官没住宅,本文主要根据《唐两京城坊考》的相关内容,就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作一个简单的归类论述。
关键字:唐长安城;官没住宅;籍没唐代长安城号称户口百万,坊市纵横,住宅林立。
其中除了官员百姓的私宅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官有住宅,在文献一般被称为“官第”、“官舍”、’“官宅”、“公第”。
这些官有住宅除了官府使用的官廨、邸店等政府机构用房外,剩余的主要是用于居住的住宅,或者用做寺观等宗教场所的住宅。
而此类官有住宅的来源,除了官府自己营造的外,还有一部分是本来属于私人或者寺观的房舍,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转化所有权为官府所有,而成为官有住宅,供朝廷自用、喜舍、下赐甚或出卖使用的。
关于长安城官没住宅的研究文章,较早的有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一文,其中提到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时,列举了“籍没宅地”这一原因,指出“往往指宅第主人触法违章,致使其宅第被官收没。
”[1]这一官没住宅的主要原因;张永帅的《唐长安住宅研究》提到了私宅转化为官舍的主要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王子、公主住宅,在废弃后被官府收回,二是籍没犯官家产而来,以上观点,在雷巧玲的《唐代赐宅述论》一文唐代赐宅的来源中也有述及;而余蔚、祝碧衡《唐代长安城内土地利用形式的转换》则在介绍官府用地、寺观和私人住宅园地这三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相互转换的问题中,在一些方面提到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官没住宅现象。
这些文章虽然都涉及了官没住宅的来源问题,但都是一般性的述记,对这一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深究和综合。
所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前人基础上,将官没住宅的来源以及利用形式,予以综合列举,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官没住宅的来源官没住宅现象由来已久,隋时的长安城(时称大兴城)中,就有官没住宅的记载,如昌明坊,“全一坊隋汉王谅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