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长安
- 格式:pptx
- 大小:22.14 MB
- 文档页数:43
关于长安的散文范文关于长安的散文范文秦王挥剑东进,统一了中国,宣告自己是始皇帝,不料秦有二世而亡。
随之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享国二百余年,是大朝代。
隋文帝发兵南下,结束了中国之分裂,当然属于伟大的君主,可惜隋也有二世而亡。
随之唐高祖李渊建都长安,享国近乎三百年,也是大朝代。
长安居中国疆土的中央。
中国大地的原点现在仍在长安的范围。
北京时间,实际上是由这个原点所测算。
中国对世界最早是从长安传播的。
世界不知道中国的日子,已经知道了长安。
从长安所传播的中国也最强大,最富裕,最繁荣,最浪漫,是礼仪之邦。
天下人谁不向往长安!长安文化弘孔子之仁义,取老子之清静,融释迦牟尼之慈悲,符合大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正宗。
它的开放性和宽容性,让天下人景仰。
汉长安,尤其是唐长安,使长安文化充满了美。
长安之得名甚早。
春秋以后,中国出现了连绵二百余年的兼并战争,暗无天日。
那时候,有一位智者见民苦难,凄惨,不可聊生,便给秦岭与渭河之间或曰丰镐之间的一个地方命之以长安。
其处周之杜伯国,秦之杜县,虽小,仅仅属于乡之所聚,但它却表达了天下人对和平的切盼与深诉,也表达了对极权和苛政的抵抗。
此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361年之后的某一天。
过了几世,秦王嬴政之弟嬴成蟜封为长安君,食邑于斯。
遗憾不管是秦王还是秦始皇,他的天下没有长安。
长安是中国的心。
长安是天子的城,一千余年,十三朝的几十位皇帝,开国于斯,拓疆于斯,祀神于斯,教民于斯,也哀于斯,死于斯,借黄土葬身于斯。
汉军从长安出发,征匈奴于千里之外,从而把汉人的强大传播至西域以西,北地以北。
唐皇帝坐长安,接受贡拜,万邦遂体验了唐人的繁荣。
中华民族复兴的复兴,就是创造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世。
显而易见,在历史上无一次或数次之兴,绝无复兴之谋。
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盛世,才有现在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
历史上的盛世,最是汉唐。
中华民族之复兴,以汉唐为精神参照,合情合理,也使自信和自尊获得了源流。
长安是汉的国都,也是唐的国都,长安的意义遂有十分的深刻和十分的丰富。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是: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隋唐天坛遗址(西安)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为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包含范围非常广。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修建。
大兴城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所建,故其规格、轮廓、不觉都与洛阳城很相似,但是更为规整。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现存玄武门遗址、青龙寺遗址、明德门遗址、大明宫、兴庆宫等,散步在西安市内各处。
隋唐天坛遗址(西安)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唐时期共沿用了314年,先后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等19位唐朝皇帝(顺宗和哀宗除外)在此圜丘祭天。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因长安是古都,源于长安的成语及典故也有好多,接下来请欣赏:一、泾渭分明《诗经·邶风·谷风》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即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水底却清澈如鉴。
著名的八水绕长安,泾水、渭水是其中两条最大的河流,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经陕西渭南市潼关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渭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
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二、买东西因为唐长安城有东、西两市,西市卖胡人商品,东市卖汉人商品,所以购物就称“买东西”。
唐代长安城已有百万人口,是同时代全球最大、最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当时整个长安城设置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朱雀街两侧相同的位置,左右对称。
东、西两市搭建起了唐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东市紧邻皇宫兴庆宫,居住的人主要是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人口密度较低,购物环境好,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为主,“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西市相当于现在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集合,衣食住行日用百货应有尽有,非常接地气。
三、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
事发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冷面王妃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骊山烽火台,古代烽火就是军情告急信号,各路诸侯见都城告急于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弄而回懊恼不已。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
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再点燃烽火却再无人来救,不久便亡于刀下,西周遂亡。
汉唐的长安城有何区别?作者:唐晓峰来源:《畅谈》2018年第11期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长安城,一个是西汉时代的,另一个是唐代的。
两个长安城都是大王朝的都城,都很壮观。
长安,这个名字又大气又吉祥,那它是不是专为京师起的名字?不是,原来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小聚落,名字就叫长安。
后来在这里修建大都城,就沿用了这个名字。
当然,如果原来的名字不好听,也不会接着用。
两个长安城,因为时代不同,很不一样。
这里主要说三点不同。
建设过程不同西汉的长安城是刘邦的时候开始建设的,当时这里并不是空地,还残留着几座秦朝的旧宫殿,刘邦是草根出身,还没有养成奢华的习惯,只是命人把秦朝旧宫殿装修一下,当作自己的宫殿,就在里面做起了皇上,而长安城的历史也由此掀开。
刘邦修缮的第一座宫殿叫长乐宫,不久又在它的附近修建了全新的未央宫、北宫,这位汉高祖见过的长安城,主要就是这几座宫殿。
到了刘邦的儿子惠帝的时候,因为北方匈奴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了加强防卫,在长安修起一圈城墙,把已有的城区都保护起来。
这样长安城便有了城墙,而这道可见的城围又成为长安城的轮廓形状。
后世人们讨论汉长安的样子,都是就着这个形状而大发议论的。
他们所议论的长安城形状的“深意”,是否和惠帝想的一样,却很难说了。
汉武帝雄才大略,朝廷也积攒了财力,于是进一步大建宫殿,先后修了桂宫、明光宫等,几乎把城墙里面的地面都占满了。
但还不够,汉武帝又下令在西墙外面修建了巨大的建章宫。
长安城的大建设到此算是基本结束了。
今天我们在许多书上看见的汉长安城平面图,画的就是汉武帝时的样子。
这幅图画的长安城,不但刘邦、吕后没见过,文帝、景帝也都没见过。
从刘邦的时候算起,它的建设,由几个皇帝接力,断断续续用了九十来年。
唐长安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唐长安城是隋朝建设起来的,当时叫大兴城。
那是隋文帝的时候,由将作大匠(相当于建设部总工程师)宇文凯主持规划建设而成的。
一次规划,一次建设,一次成形,是这座城市的特点。
唐朝取代隋朝,现成的大兴城接着用,但把名字改为长安。
氵隋唐长安城清明渠李健超(西北大学西北史研究室, 陕西西安, 710069)提 要 隋初兴建大兴城 (唐称长安城) 时, 充分利用“入水绕长安”的丰沛水资源, 从城东、城南引 水、 水、氵交水修凿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引水入城, 萦回曲流于坊市、官署、寺观、宫苑间,以供全城生活及环境绿化用水。
唐以后 (可能从唐中叶) 各渠道陆续湮塞。
近几十年来, 清明渠遗址 断断续续有所发现。
本文从历史地理角度对隋唐长安城清明渠的流路、历史功绩、遗址现状进行初 步探索。
关键词 大兴城 隋唐长安城 龙首渠 清明渠 永安渠·59·北流, 经尚食局东, 又流经将作监、内侍省东, 又北流入宫城。
”2.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8 (涉闻梓旧本)“以渠道水入城者三, 一曰龙首渠。
自城东南导至长乐坡, 酾为二渠, 一北流入苑, 一经通化门、兴庆宫, 由皇城入太极宫。
二曰永安渠, 导交水自大安坊西街入城, 北流入苑, 注渭。
三曰清明渠, 导坑水自大安坊东街入城, 由皇城入太极宫。
”宋人吕大防《长安城图》石刻题记文字与《云麓漫钞》同, 但有缺损。
3. 宋·张礼《游城南记》宋哲宗元礻右元年(1086 年)“清明渠, 隋开皇初引沈水西北流, 屈而东流入城, 当大安坊南街, 又东流至安乐坊入京城, 今其渠至朱坡东南, 分沈水为杜牧之九曲池, 循坡而西, 经牛头寺下, 穿韩符庄, 西过韦曲至渠北村, 西北流入京城”。
4. 清·徐松《唐两京称坊考》卷4《清明渠》“清明渠在永安渠东, 亦隋开皇初开。
引氵穴水自丈八沟分支, 经杜城之北, 屈而东北流, 入京城之南, 经大安坊之东街, 又屈而东经安乐坊之西南隅, 屈而北流, 经安乐、昌明、丰安、宣义、怀贞、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之西, 又北经布政坊之东, 右金吾卫之东南, 屈而东南流入皇城, 经大社北, 又东至含光门西, 又屈而北流经尚食局东, 又北经将作监、内侍省东, 又北入宫城广运门, 注为南海, 又北注为西海, 又北注为北海。
长安文化长安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主流文化的发祥地。
长安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且长安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地域文化所不可企及的。
一、长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长安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结合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符号。
从空间上讲,长安是指现在的陕西潼关以西、宝鸡以东的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区。
关中地区形势险固,土壤肥沃,田畴交错,河流纵横。
早在秦代,关中地区就被称为“天府”。
《战国策·秦策一》说:关中地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
”从时间上讲,长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主要活动在这个区域。
嗣后,他们的子孙东移、南迁,一直延伸到齐、鲁、燕、赵、淮河以及长江流域。
长安城南的沣水和镐水汇合处是周王室的都城丰京和镐京的所在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即诞生于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礼乐文化”也发源于此。
“礼乐”是周天子的治国纲领,尤其是周代的礼乐文化作为等级制度的文化符号,被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圭臬,从而使得周文化成为长安文化的开端,并对后世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
当周王室衰落时,他的诸侯国鲁国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礼乐”制度。
孔子对此很欣赏,曾经说过“闻韶乐,三日不知肉味。
”足见他对礼乐文化崇拜到了几乎痴迷的地步。
在《论语》中,孔子向他的学生谈起“周礼”时,对学生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实际上是赞叹“礼乐”文化的“人文化成”作用。
所以,以《论语》为起点的儒家文化,它的根基实际上在长安。
所谓的鲁文化,实际上是长安文化的转载。
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诗歌方面看,长安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且在长安这块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化沃土中孕育了中国诗歌文化传统。
长安到处是诗。
这不仅因为它是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更重要的是,当长安作为自西周以来多个王朝的传统建都之地在宋以后被汴京(开封)、大都(北京的前身)以及北京所替代后,这块得天独厚的人文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帝都文化”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依然占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内容提要:唐长安城的官舍,除自建外,有一部分来源于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由官府收没的官没住宅,本文主要根据《唐两京城坊考》的相关内容,就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作一个简单的归类论述。
关键字:唐长安城;官没住宅;籍没唐代长安城号称户口百万,坊市纵横,住宅林立。
其中除了官员百姓的私宅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官有住宅,在文献一般被称为“官第”、“官舍”、’“官宅”、“公第”。
这些官有住宅除了官府使用的官廨、邸店等政府机构用房外,剩余的主要是用于居住的住宅,或者用做寺观等宗教场所的住宅。
而此类官有住宅的来源,除了官府自己营造的外,还有一部分是本来属于私人或者寺观的房舍,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转化所有权为官府所有,而成为官有住宅,供朝廷自用、喜舍、下赐甚或出卖使用的。
关于长安城官没住宅的研究文章,较早的有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一文,其中提到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时,列举了“籍没宅地”这一原因,指出“往往指宅第主人触法违章,致使其宅第被官收没。
”[1]这一官没住宅的主要原因;张永帅的《唐长安住宅研究》提到了私宅转化为官舍的主要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王子、公主住宅,在废弃后被官府收回,二是籍没犯官家产而来,以上观点,在雷巧玲的《唐代赐宅述论》一文唐代赐宅的来源中也有述及;而余蔚、祝碧衡《唐代长安城内土地利用形式的转换》则在介绍官府用地、寺观和私人住宅园地这三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相互转换的问题中,在一些方面提到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官没住宅现象。
这些文章虽然都涉及了官没住宅的来源问题,但都是一般性的述记,对这一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深究和综合。
所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前人基础上,将官没住宅的来源以及利用形式,予以综合列举,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官没住宅的来源官没住宅现象由来已久,隋时的长安城(时称大兴城)中,就有官没住宅的记载,如昌明坊,“全一坊隋汉王谅宅。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研究摘要:隋、唐长安城是我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对以往都城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其城市形态体现出《考工记》的理想城市模型的主要特征,同时又结合地形条件和地貌特征灵活布局而有所变通,其间所包含的都城规划布局思想非常丰富,包括有对《周礼·考工记》建都思想以及中轴线、“象天设都”等思想的运用,同时也借鉴了曹魏邺城和洛阳城的建城思想,又包含了因地制宜,对长安城内六爻地形的合理利用等。
关键词: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设计思想;启示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Layout Thought of Chang'an Ci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LIU Wei,FANG Jing(Kunming Engineering &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n-ferrous Metallurgy,Kunming 650051,China)Abstract:Sui,Tang Chang'an City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It is a high-level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city.Its urban form reflect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al urban model of the "Kao Gong Ji",an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s the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Flexible layout and flexibility,including the planning and layout ideas of the capital city,includingthe use of the ideas of Zhou Li • Kao Gong Ji Jiandu and the central axis,“Xiang Tian Ji Du”,but also draw on The idea of building a city in Cao Weiyu City and Luoyang City includes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six-story terrain in Chang'an City.Key words:Sui,Tang Chang'an City,planning,Design thinking,Inspiration1 隋唐长安城形态1.1 隋都城轴线对称特征隋都大兴城始建于开皇二年(58年),平面形制为——东西略长,南北较短,坐北朝南的规则横长方形,城市形态结构体现农业社会以权力为中心的轴线对称结构,宫城南向位于城市北端而非几何中心;“左祖、右社” 格局;东市、西市位于宫殿以南,形成“前市”布局,并呈轴线对称;而承天门街和朱雀门街则成为城市形态构架的主轴,由于正对宫城、又是国家大典和政治活动中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体现“居中为尊”、“不正不威”的规划理念和手法,因此使该轴线成为具有礼仪性质的城市轴线。
国开(浙江)2024年秋《中国建筑史(本)》形考作业1-4答案形考任务一1.1939年12月公布的《管理营造业规则》,明确将营造厂商分为甲、乙、丙三等。
判断题 (2 分)A.正确B.错误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没有经历过“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即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判断题 (2 分)A.正确B.错误3.周惠南是中国近代建筑师中自学成才的代表人物。
判断题 (2 分)A.正确B.错误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此掀开了现代中国建筑的新篇章。
判断题 (2 分)A.正确B.错误5.以下不是“建筑五宗师”的是()。
单选题 (2 分)A.梁思成B.朱启钤C.刘敦桢D.吴彦直6.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城的风貌。
单选题 (2 分)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7.关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题 (2 分)A.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B.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C.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D.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8.宫殿、庙宇、官署常用的开间数为()。
单选题 (2 分)A.三、五B.五、七C.九D.十一9.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道场。
单选题 (2 分)A.文殊菩萨B.普贤菩萨C.地藏菩萨D.观音菩萨10.漏窗主要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
判断题 (2 分)A.正确B.错误11.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单选题 (2 分)A.全面保护B.重点保护C.有限保护D.酌情保护12.以下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献,()是宋代的。
多选题 (2 分)A.《考工记》B.《木经》C.《营造法式》D.《园冶》13.南方为了减少夏天烈日暴晒之苦,庭院常常做的很大,形象地称为“天井”。
判断题 (2 分)A.正确B.错误14.中国建筑界在近代成立了两个职业团体,分别是()。
2009年7月第25卷第4期唐都学刊T a ngdu J our nalJ d.2009V01.25N o.4【历史文化研究】关于长安文化的形成及深入推进其研究之管见朱士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长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长安文化以周秦汉唐故都即今西安市区为中心,其区域范围涵盖整个关中地区。
长安文化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孕育期、萌生期、形成期、繁盛期和后续发展期。
长安文化的主要内容应以周秦汉唐古都文化内涵为中心,包括长安文化形成的历程及其延伸。
其研究现状表现为自发性的论著较多,而整体研究和全面推进长安文化的研究偏少,建议对长安文化的研究应加强领导,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把普及长安文化与专题研究结合起来,让长安文化精华深入人心。
关键词:长安文化;形成;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9104—0080—04长安文化,顾名思义,显然是以周秦汉唐故都,即周丰镐、秦咸阳与汉、唐长安城所在地,也即今之西安市区为中心,涉及一定区域范围之历史文化的总称。
关于古都西安建都朝代问题,虽然在历史学界与古都学界迄止目前主要存在“十三朝”与“十六个王朝与政权”建都的分歧,但不论那种见解,西周、秦与西汉、唐等四个朝代都是最为主要,也是最为重要的王朝。
事实上,上述四个王朝,因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它们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多个重要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长安文化在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上处于重要的主体地位。
当前中共中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历史性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应对长安文化作进一步深人的研究。
为此,特就当前如何深入推进长安文化研究略陈管见,以期与当世方家共谋良策,同襄盛举。
一、长安文化涵盖的地域范围长安文化虽然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但也是我国多元一体之众多地域文化之一,其涵盖的区域也有—个明确的范围。
众所周知,在唐代出现了一批极富个性与才气的诗人,而长安是全国文士最集中的地方。
几乎所有的唐代诗人都到过长安,都在长安或久居或暂地居留过;反过来也可以说,凡是到过长安的诗人,都有与长安相关的诗。
长安在诸多方面与唐代文士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安是诗人政治理想的归宿,是他们的一种追求,如果离开长安(无论是落第返乡,还是出任州县外地之职),则不免生政治失意或天涯沦落之感;“长安”成为诗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那么长安是如何由文化景象变成了诗语意象呢?1长安诗语意象的产生关于意象的解释,中国与西方理论不尽相同。
在中国文艺理论中,“意象”一词偏重的是“意”。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象”来表“意”。
意与象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看见的是象,而得到的是意。
钟文在《诗美艺术》[1]说:“意象是诗人在情感、情绪的触动作用下,对万事万物进行全面改造以后的、主观的、变形的具象。
”翁公宇[2]认为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的客观物象碎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现象。
”而这种选择与提炼,在“长安”这一诗语或代表长安的诗语中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积累过程。
这种过程之所以漫长,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长安城也因为自身美观的建筑、精致的布局而成为诗人众口歌颂的诗材。
唐长安城的前身,名曰“大兴城”,是隋炀帝杨坚建筑规划的,隋炀帝本人极富艺术气息、很具气魄,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也是一个创举。
隋炀帝时期设计的“大兴城”[3]“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7米”经杨鸿年先生考证,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已经大到了超乎实际需要的地步”“隋唐长安城,自北向南凡有坊十三排”“从第十坊开始,就人烟稀少”“为什么要建造这样大的城池呢?这是出于一种理想,就是它是一个主宰天下的帝王首都,不大无以显其尊贵。
”这一新城的兴建,无疑给隋唐帝国以崭新的风貌,诗人争相歌咏它高大的城阙,金碧辉煌的宫殿,方方正正的街道,笔直得像箭一样的大路,长安城的繁华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点,海内的宾客争相游览,而西面的阳关大道,则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一眼长安,梦回大唐作者:刘翔来源:《中国西部》2015年第09期现在的西安虽然没有了盛唐时的辉煌和霸气,身处远离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西部,发展也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的脚步。
可放眼西安城,依稀能看到长安那太平盛世、盛唐遗风,一个个在遗址修复的唐朝或者仿唐建筑,以及林立其间的钢铁森林,让古韵味和新时代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梦中旧都、满眼新意的新城市。
虽然不是一个西安”土著”,但是长达11年的生活让我已然融入古都长安。
从2004年生活其中,一直在想用哪个词来形容这座城市,是西北五省最重要的战略城市,抑或贾平凹书中的那座穷奢极欲的“废都”,抑或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抑或大唐僧人三藏出发的原点,抑或十朝、十一朝、十三朝、十七朝古都。
不如忘掉那些冗长的名号,穿行于明长城之上,聆听晨钟暮鼓;游玩于曲江新区遗址公园,流连大雁塔华丽的音乐喷泉;再回民街里游荡,品各式坊上美食。
晨钟暮鼓与四方大街如果你习惯于从一个城市的中心开始研究它,那西安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作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建筑,是这四方城内绝对的中心点,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这里交汇。
无论是传说还是古书记载,关于钟楼的由来,说法颇多,最广为流传的还是地震说。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常发生地震,老百姓相传城下的暗河里有条蛟龙。
虽说龙为天子象征,但城下一条蛟龙常在翻身,长安也跟着震动,毕竟感觉不踏实。
道人术士们建议在城中心修建一座钟楼,钟是天地之音,可镇蛟龙。
为此,朱元璋专门运来号称“天下第一名钟”的景云钟助阵,建成一座钟楼,钟楼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最早钟楼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距离现在的位置约1000米,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
到了明代初期,扩建长安城,两个世纪后,城市中心向东移,城门改建,当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建成,这座钟楼已偏离了城市的中心。
唐代的长安与长安文化作者:许潇来源:《人间》2016年第20期摘要:长安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笔者认为“长安文化”并不是一个狭义的地区文化定义,而是以“长安”为标志的相关古代文化的集合,本文主要探讨唐代的长安城与长安文化。
关键字:唐代;长安;长安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43-01张良曾经这样评价长安“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
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1]长安城曾是中国盛世13朝的首都,拥有着3000多年的城市史,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代的政治家们在这里创建了典章制度和礼仪文明;创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一统的国家体制;确立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属性;开辟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
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和发展地之一。
”[2]一、唐代的长安唐代长安城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来,这个由古代著名建筑学家宇文恺亲自选址、规划、兴建的国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精髓。
唐长安城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川一带平原地带,这里三面临水,南浸终南子午谷,北踞渭水,东临灞水,西面是隆起的龙首塬,东西17公里、南北40公里的开阔平原以龙首塬作为自然分界线,形成东南高、西北低和北部平展、南部起伏的地势。
其周围的龙首塬、青龙塬、少陵塬及曲江洼地的天然地貌,也就形成了其四周的天然界限。
其间六条高岗此起彼伏,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八水”环绕城外,“五渠”流经城内,构成了唐代长安城市的基本地貌和附着其间的浓郁的王朝地理思想痕迹。
据《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记载:“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随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读书报告刘烨(2012级汉语言文学一班“醉”读书小组)摘要:当唐朝武功全盛之时,居住于西北的大量游牧民族或被迫归附、或主动请归。
唐政府不断地将这些归顺的异族集中迁入内地,同时又维持这些异族的习俗和和信仰。
这种异域文化必然对周边的华夏民族产生影响。
特别是唐都城长安,大量异域人士的定居,使唐长安呈现一种多文化的景象。
向达先生在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对唐代长安、洛阳的“胡化”现象,包括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宗教、游乐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考察。
关键词:向达先生、胡化、异域、异教、异族、融合。
向达先生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给了我莫大的兴奋,字里行间显露的渊博知识,深厚的学养足以惊骇到自己迟迟不敢落笔,怕污了先生的美文及美名。
向达先生(1900-1966)是土家族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西交通史和敦煌学专家,治学严谨,在中西交通史、中国少数民族史和敦煌学方面的研究非常卓著。
这部论文集子收入了自1926年-1954年将近30年间的二十三篇论文。
其中,《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篇因置于卷首,同时篇幅最长,所以取名为《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这部集子得到了大史学家、国学大家陈寅恪的赞美,被誉为陈寅恪最佩服之作。
集子中最吸引我的恐怕是《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唐之“胡化”和《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中明之“声威”了。
先看唐之“胡化”,先生引用了的大量的证据和资料(列如:唐诗、杂记、碑帖、书信、墓志等等)考证了唐朝长安与西域文明不可割裂的关系与胡化融合。
从论文中了解到在长达近300年的盛唐国都-----长安,曾有20多万胡人生活。
突厥、吐谷浑、高昌、龟兹、疏勒、高丽、契丹、靺鞨,南诏,吐蕃,甚至远到波斯、大食等国人因归降、冲抵人质、娶唐妇为妻、逐利经商、异教传道等等原因长期居住长安,有的入籍为民,有的客死长安,迟迟不肯回家乡。
此现象,先生称为“流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