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和山药配伍治疗MLD-STZ诱导糖尿病小鼠的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84.45 KB
- 文档页数:5
收稿日期:2010-10-22基金项目:新乡医学院高学历人才科研启动项目(20050208)作者简介:高启禹(1979-)男,讲师,硕士,gaog345@163.com.山药多糖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高启禹1,徐光翠2,仇云鹏1(1.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系,河南新乡453003;2.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河南新乡453003)中图分类号:S85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034(2011)07-0136-02关键词:山药多糖;四氧嘧啶;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摘要:为探讨山药多糖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血脂的作用及其与剂量大小的关系,试验随机选取健康小鼠连续2d 腹腔注射四氧嘧啶(150mg /kg )建立糖尿病模型(空腹血糖值>11.1mmol /L ),将小鼠分为正常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山药多糖处理组、低剂量山药多糖处理组,前两组每日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山药多糖高、低剂量组分别灌胃400mg /kg 与200mg /kg 的山药多糖,连续灌胃12d 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结果表明:山药多糖能显著降低造模小鼠的血糖、血脂,而且高剂量的山药多糖降血糖、血脂效果更明显。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 ,DM )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为主的一种内分泌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处于大幅上升趋势,其死亡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目前,DM 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1]。
DM 的治疗除注射胰岛素外,主要是磺脉类、列酮类、双肌类等药物的单一或联合使用,但都不能很理想地控制血糖水平,且存在许多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对肝脏、肾脏的毒性大,有的降糖药长期使用会失去疗效。
此外,这些药物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2]。
山药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 )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块茎,又名白苕、土薯、大薯、薯药[3]。
黄芪多糖对STZ糖尿病小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的作用*张根水,张贵平,罗柳金(广州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广州510182)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STZ诱导一型糖尿病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作用。
方法:糖尿病小鼠给予100 mg/kg与400mg/kg黄芪多糖腹腔注射4周,观察小鼠EPCs小管形成能力、粘附能力以及VEGF蛋白表达。
结果:黄芪多糖给药4周后,100mg/kg与400mg/kg两个剂量组EPCs小组形成与细胞粘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明显降低STZ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P<0.05),并能明显升高VEGF蛋白表达(P<0.05)。
结论:黄芪多糖能改善糖尿病EPCs功能,可能有助于糖尿病伤口愈合的内皮修复。
关键词黄芪多糖;糖尿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祖细胞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为中药黄芪中重要有效成分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发现黄芪多糖对实验糖尿病模型具有治疗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重视。
更深入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并有大量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其主要功能为参与出生后缺血组织的血管发生和血管损伤后的修复,EPCs数量及功能与糖尿病伤口局部血管新生及伤口愈合关系密切[2],本研究观察黄芪多糖对一型糖尿病小鼠EPCs功能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药物黄芪多糖:西安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00223;规格:1000g/袋;纯度>95%。
1.2动物SPF级8周龄C57BL/6小鼠: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批文:SCXK(粤)2011-0015。
1.3试剂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STZ,Sigma);Vitronectin(Sigma);Matrigel(Sigma);EGM-2培养基(Lonza);Hoechst33258(Sigma)。
以黄芪—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为例探究药对研究的新策略作者:段煜裴科蔡皓范恺磊刘晓蔡宝昌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21期[摘要]药对具有复方配伍的最基本特点,是复方配伍中的最小单元。
近年来,药对研究一直备受广泛关注,它是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新药创制效率的降低,如何从传统的中药药对中挖掘新药也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难点之一。
该文综述了近年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并归纳了药对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药对”的概念。
“精准药对”不同于以往作用广和药效不明确的药对或复方,而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疾病而开发的新的小药对,它作用明确且成分相对清楚。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药对-结合柱色谱分离和细胞相关的成分谱筛选-模糊靶标识别药理学-精准药对再评价”的新策略,并成功将其应用于黄芪-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精准药对开发中。
这种新策略简单、易操作且适用范围广,可为药对的现代研究及新药的研发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药对;精准药对;新药创制;新策略[Abstract]As the smallest un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compatibility, herb-pair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 compatibility. In recent years,herb-pair investig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efficiency in the discovery of new drug,how to discover new drug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pair has also been a bottleneck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rug.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in the latest years and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erb-pair study. Based on these investigations, the authors innovatively proposed a novel concept of "precision herb-pair". Difference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pair or formulae with extensive roles and unclear efficacies, "precision herb-pair" belongs to a developed new mini herb-pair formula with an exact treatment and a relatively clear composition based on a certain specific disease. In addition,the authors also proposed a new strategy of "herb-pair - screen of multiple constituents based on column separation andin vitro cell viability - fuzzy target recognition pharmacology - re-evaluation of precision herb-pair", and successfully applied 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precision herb-pair from Astragali Radix-Corni Fructus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This proposed new strategy is simple, easy to carry out, and has a wide application, and can offer references and thoughts for the modern investigation of herb-pair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Key words]herb-pair; precision herb-pair; discovery of new drug; new strategydoi:10.4268/cjcmm20162106“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复方配伍一直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最大特色[1]。
黄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中草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
作为一种传统草药,黄芪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
本文旨在综述黄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并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
黄芪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皂苷和有机酸等。
这些成分在体内发挥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在糖尿病患者中,黄芪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保护胰岛细胞。
黄芪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促进胰岛素分泌:黄芪可以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在体内的含量,从而提高血糖的利用率。
2.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黄芪可以增加胰岛细胞对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更好地发挥作用,降低血糖水平。
3. 抗氧化作用:糖尿病患者常伴有氧化应激,导致自由基的产生增加,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其他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氧化应激,保护胰岛细胞。
4. 抗炎作用:黄芪中的多糖和皂苷等成分对炎症有抑制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胰岛细胞。
5. 调节免疫功能:黄芪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减少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攻击胰岛细胞的情况,保护胰岛细胞的完整性。
为了研究黄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一些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已经进行。
实验室研究方面,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黄芪可以降低大鼠的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细胞损伤。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给予黄芪提取物给糖尿病大鼠治疗4周后,可明显降低其血糖水平,并改善胰岛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这些结果表明,黄芪在动物模型中具有降低血糖的潜力。
临床研究方面,一些小规模的研究也支持了黄芪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作用。
例如,一项对40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黄芪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
除了上述实验和临床研究外,黄芪对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也有一定的基础研究支持。
黄芪甲苷对镉致糖尿病肾病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黄芪甲苷对镉致糖尿病肾病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其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肾病,即肾脏受损的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镉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研究表明,其长期暴露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寻找一种能够保护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的药物非常重要。
黄芪甲苷,又称为天然的免疫增强剂,是从中草药黄芪中提取得到的一种生物活性成分。
研究表明,黄芪甲苷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能够保护心脏、肝脏和肾脏等器官免受损伤。
因此,我们推测黄芪甲苷可能具有保护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的作用。
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首先,我们选取了40只CD1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第一组为正常对照组(Con),第二组为镉暴露组(Cd),第三组为糖尿病组(DM),第四组为黄芪甲苷干预组(HA)。
实验前,所有小鼠均进行了两周的适应饲养。
然后,Cd组和DM组的小鼠通过给予1%镉饲料建立了镉暴露和糖尿病模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每周监测所有小鼠的体重、血糖和尿蛋白。
实验结束后,我们收集了所有小鼠的肾脏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
同时,我们还对每组小鼠的肾脏样本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和生物化学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Cd组和DM组的小鼠体重较轻,血糖升高,尿蛋白明显增加,肾脏组织出现明显的结构异常。
然而,在HA组中,小鼠的体重、血糖和尿蛋白水平与Con组相似,肾脏组织的结构也得到了保护。
生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与Cd组和DM组相比,HA组的血清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酶(SOD)水平明显下降,且肾脏总蛋白质、尿素氮和肌酐浓度显著减少。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甲苷能够有效保护镉致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脏功能。
这可能是由于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从而减轻了肾脏组织受损。
然而,本研究仅仅是在小鼠模型中进行的,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在人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山药参芪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高永喜;王丽【摘要】目的为糖尿病厦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个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中药专方("一病、多证、异治").方法在整理传统秘方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医学方法,采用山药参芪丸对来院门诊的4 135例糖尿病进行了治疗.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和阐明本中药组方的药效及作用机理.结果Ⅰ型糖尿病显效197例,占58.6%;有效109例,占32.4%;无效30例,占8.9%;总有效率为91.1%.Ⅱ型糖尿病显效2 276例,占59.9%;有效1 165例,占30.7%;无效358例,占9.4%;总有效率为90.6%.治疗效果与年龄相关,年龄越轻,治疗效果越好.血糖、血脂及血压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山药参芪丸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还有较好的降脂、降压作用,无副作用.【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09(018)012【总页数】3页(P1139-1141)【关键词】糖尿病;山药参芪丸;治疗效果【作者】高永喜;王丽【作者单位】430072,广州军区武汉疗养院东湖疗养区;430072,广州军区武汉疗养院东湖疗养区【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DM)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导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而引起机体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病症。
其病因病机十分繁杂,在治疗上至今尚未获得突破性进展。
本研究在整理传统药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方法及手段,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本组药方的药效及作用机理。
为此,我们采用山药参芪丸(降糖丸)对4 135例糖尿病进行了治疗,结果如下。
1.1 研究对象 2002年2月~2007年12月来院门诊的糖尿病患者4 135例[Ⅰ型糖尿病(T1DM)336例,占8.1%,Ⅱ型糖尿病(T2DM)3 799例,占91.9%;初诊1 602例,占38.7%,复诊2 533例,占61.3%],其中男1 602例,女2 533例;年龄19~82岁,平均45.6岁;病程3个月~24年。
STZ诱导小鼠DM模型及其机制的研究王叶;邢杰【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小鼠糖尿病(DM)模型及其机制.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连续多次小剂量腹腔注射STZ,B组腹腔注射等容量枸橼酸盐缓冲液.动态观测小鼠一般状态、体重、血糖并于第6周末处死,观察胰岛病理变化,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NS)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结果 A组小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体毛无光泽,活动减少等症状,且逐渐加重;血糖升高;非特异性胰岛炎;血清INS下降;IFN-γ水平升高和IL-4水平降低、IFN-γ / IL-4比值增大.结论多次小剂量STZ诱导小鼠DM模型为T1DM的模型,其机制与IFN-γ水平升高和IL-4水平降低有关.【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0(014)007【总页数】3页(P1023-1025)【关键词】链脲佐菌素;1型糖尿病;干扰素-γ;白介素-4【作者】王叶;邢杰【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目前糖尿病(DM)的研究多采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与人1型糖尿病(T1DM)发病机制最为相似的动物模型是NOD小鼠,但价格昂贵,来源和饲养困难,实验周期长。
目前,多采用化学药物STZ(STZ)诱导鼠DM模型,此方法诱导的DM模型能否作为T1DM模型,目前尚有争论,机制依STZ的剂量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研究应用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STZ诱导小鼠DM模型,探讨其诱导的小鼠DM模型类型及其机制,为小鼠DM模型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动物、试剂与仪器雄性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30 只,体重16-18 g,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中药药对对STZ致糖尿病小鼠药理作用研究
黄寅;崔俊
【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
【年(卷),期】2009(5)8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药对对STZ致1型糖尿病小鼠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STZ造成小鼠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M组、全方Q组、苍术玄参组CX、玄参葛根XG、黄芪生地组HS、苍术生地组CS、知母黄芪组ZH,对照组C.给药10天,观察饮食饮水量,体重变化,血糖,肾指数,血肾NO、MDA.结果:各给药组均在饮食饮水排尿血糖血NO、MDA方面有降低趋势.结论:全方Q组及其它组在饮食饮水排尿血糖方面有降低趋势,Q组降低肾指数,Q、CX、ZH降低血MDA,各组降低血NO.
【总页数】4页(P6-9)
【作者】黄寅;崔俊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理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药理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中药鲜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J], 周焕第;李丽
2.中药汤剂预防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效果研究 [J], 张志杰
3.中药自拟方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体质量增加的临床研究 [J], 马静;马宏筠;周正保
4.大花紫薇提取物对STZ致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研究 [J], 陈蓉;宓文佳;苏洁;陈素红;吕圭源
5.壮药滇桂艾纳香与中药艾纳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J], 韦玥吟;谢晓琴;刘思彤;夏星;李宇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芪有效成分抗吗啡诱导的小鼠位置偏爱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黄芪有效成分抗啡诱导的小鼠位置偏爱效应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麻醉药物和其他成瘾药物的长期滥用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成瘾药物滥用会导致严重的身体和精神问题,并且已被证实与大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啡是一种强烈的镇痛药,但其也具有成瘾性。
因此,预防和治疗成瘾药物滥用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黄芪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已被证明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
其中,黄芪有效成分被认为可能对成瘾药物具有抗性。
此外,位置偏爱测试被广泛用于评估小鼠对成瘾药物的偏好。
通过测量小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位置偏好,可以推断它们对特定药物的偏好程度。
因此,通过进行位置偏爱测试,可以评估黄芪有效成分是否可以减少小鼠对啡的偏好。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黄芪有效成分是否可以减少啡诱导的小鼠位置偏爱,以评估其对成瘾药物滥用的潜在治疗作用。
三、研究方法1. 动物:选用C57BL/6J小鼠,雌雄同数。
2. 药物:(1)黄芪有效成分:以黄芪总黄酮为标准制备水提液,并进行适当的浓度调整。
(2)啡:向小鼠腹腔注射啡(10 mg/kg)。
3. 实验设计:(1)训练阶段:选择一个双向性位置偏好设备,训练小鼠在两侧中选择一个待测位置。
在最初的两个训练日中,两侧均放置1g食品颗粒;在后面的三个测试日中,把啡分别加入左右两个位置,每个位置10毫克啡,记录小鼠的偏好位置。
(2)实验阶段: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照组(蒸馏水处理),啡诱导组(蒸馏水+啡处理),黄芪组(黄芪水提液处理),及联合处理组(黄芪水提液+啡处理)。
除此之外,还需根据小鼠性别、毒性、生命周期和研究目的来确定药物给药剂量,并进行剂量试验。
(3)测试阶段:在治疗结束后,再进行5天的位置偏好测试,以评估各组小鼠对啡的偏好情况。
4.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各组小鼠偏好位置的比例,对各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研究黄芪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阐明其对成瘾药物的影响。
黄芪和山药配伍微粉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苏维娜;李晓晶;隋在云;刘瑾【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7(37)10【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和山药配伍微粉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保护大鼠肾功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单侧肾脏切除合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2只、卡托普利组11只、微粉低剂量组11只和微粉高剂量组11只,另取1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
卡托普利组灌胃卡托普利溶液剂量为13.5 mg·kg-1,微粉低剂量组灌胃微粉溶液,剂量为5.4 g·kg-1,微粉高剂量组灌胃微粉溶液,剂量为10.8 g·kg-1,假手术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等容积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6周。
给药结束后,采用免疫浊度法于计算24 h尿微量白蛋白量,运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
结果:微粉高剂量组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一般状况,体质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增加,肾脏肥大指数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24 h 尿蛋白定量、血清BUN、血清Scr均明显升高,微粉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较模型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清SOD 活性明显降低,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微粉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清SOD活性升高,血清MDA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芪和山药配伍微粉可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大鼠尿蛋白的排泄,降低血清BUN和Scr水平,升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黄芪和山药微粉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与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黄芪治疗糖尿病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李存亮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1(005)024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 1、从黄芪根中分离出的一种多糖(APS-G)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的小鼠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对苯乙双胍所致小鼠实验性低血糖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观察到黄芪注射液可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观察到黄芪甲甙溶液具有促进Wistar糖尿病大鼠血浆胰岛素和C肽分泌的作用,并随时间作用延长,分泌作用增加,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刺激类胰升血糖素肽-Ⅰ(GLP-Ⅰ)的分泌,诱发β细胞内胰岛素颗粒活性恢复来实现的.结果用黄芪多糖冲剂治疗Ⅰ型DM38例,表明黄芪多糖冲剂能降低血糖,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结论黄芪是一味应用广泛、极具潜力的中药,应更深入地开展黄芪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它的作用机制,发现更多的适应证,充分开发利用黄芪中药资源,造福患者.
【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李存亮
【作者单位】010017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黄芪对糖尿病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李红专
2.黄芪制剂在治疗NS中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 [J], 黄琼;曾庆明;景光光
3.黄芪多糖治疗糖尿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金玺;卞蓉荣
4.黄芪对糖尿病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李红专
5.黄芪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桑国优;韦世秀;刘成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芪总苷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韩佳;李卫平;栾家杰;李维祖【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47)003【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总苷(AST)对链脲霉素(STZ)诱导实验性糖尿病(DM)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STZ(10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DM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ST(30、60、120 mg/kg)组及四甲基哌啶(90 mg/kg)组.6周后检测各组小鼠体重、心脏指数、血糖浓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HE 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RT-PCR法观察心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糖、心脏指数明显升高,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心肌纤维紊乱,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组织中TGF-β1和TGF-β1 mRNA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AST(30、60、120 mg/kg)组明显降低DM小鼠血糖、心脏指数;提高DM小鼠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改善心肌纤维、心肌细胞异常;降低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论 AST能抑制DM小鼠心肌纤维化病变以及心肌细胞凋亡,对DM小鼠心肌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有关.%To study the effect of Astragalosides ( AST ) on myocardial damage and the mechanism in diabetic mice induced by Streptozotocin ( STZ ). Methods The diabetic mice model was made by singl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STZ (100mg/kg ). Then the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diabeticmodel group, AST ( 30,60,120 mg/kg ) and Tempol ( 90 mg/kg ) treated groups.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the body weight, heart index, blood glucose and serum SOD, GSH-Px activity and MDA content were measured. HE staining was used to observe myocardial histopathology, and TUNEL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myocardial apoptosis. The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RT-PCR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blood glucose, heart index, myocardial damage and apoptosi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diabetic model group, and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 was increased in model mice.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 AST ( 30,60,120 mg/kg) treatment could decrease blood glucose, increase serum SOD and GSH-Px activities and decrease MDA content. AST (30,60,120 mg/kg ) could improve the myocardial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decrease myocardial apoptosis and TGF-β1 expression. Conclusion AST can inhibit myocardial fibrosis and apoptosis in diabetics mice. It may be related to increase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总页数】5页(P290-294)【作者】韩佳;李卫平;栾家杰;李维祖【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庆,246052;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药剂科,芜湖,241001;安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R781.64【相关文献】1.心复康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大鼠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韩煜;范英昌2.纳米硒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J], 陈鸿武;马礼坤;余华;冯克福3.熊果酸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心肌纤维化作用的研究 [J], 杨钧杰;宫燕;史杰;齐敏友4.心肌炎胶囊对实验性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J], 曹雪滨;徐瑾5.黄芪总苷对糖尿病小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J], 刘晓云;张文;李卫平;公惠玲;韩佳;栾家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