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 第八章 19世纪初期英法的经济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313.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前述各章讨论了消费商品(或称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这一部分内容通常被看成是所谓的“价值”理论。
由于讨论的范围局限于产品市场本身,所以它对价格决定的论述并不完全。
首先,它在推导产品需求曲线时,假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它在推导产品供给曲线时,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的要素价格和使用量,故价格理论的上述两点不完全性可以概括为它缺乏对要素价格和使用量决定的解释。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需要研究生产要素市场。
本章讨论要素需求理论,下章分析其供给方面。
因为要素的价格和使用量是决定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素价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又被看成是所谓的“分配”理论。
于是,从产品市场转到要素市场也意味着从价格理论转到分配理论。
第一节分配论概述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在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上是分配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19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家们习惯于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
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则被分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
因此,那时的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就是地主、工资收入者和资本家这三个主要社会经济阶级之间的收入分配理论。
到19世纪末,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被“发现”。
于是,利润被看成是企业家才能的收益,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被看做“利息”。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边际生产率分配论。
该理论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提出。
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
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克拉克的理论作了改进。
他们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也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
边际生产力只是决定要素需求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厂商在决定要素需求时还要考虑要素的边际成本。
只有当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才在要素使用上达到了利润最大化。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前述各章讨论了消费商品(或称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这一部分内容通常被看成是所谓的“价值”理论。
由于讨论的范围局限于产品市场本身,所以它对价格决定的论述并不完全。
首先,它在推导产品需求曲线时,假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它在推导产品供给曲线时,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的要素价格和使用量,故价格理论的上述两点不完全性可以概括为它缺乏对要素价格和使用量决定的解释。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需要研究生产要素市场。
本章讨论要素需求理论,下章分析其供给方面。
因为要素的价格和使用量是决定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素价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又被看成是所谓的“分配”理论。
于是,从产品市场转到要素市场也意味着从价格理论转到分配理论。
第一节分配论概述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在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上是分配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19世纪的西方经济学家们习惯于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劳动和资本。
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则被分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
因此,那时的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就是地主、工资收入者和资本家这三个主要社会经济阶级之间的收入分配理论。
到19世纪末,第四种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被“发现”。
于是,利润被看成是企业家才能的收益,而资本所有者的收益被看做“利息”。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边际生产率分配论。
该理论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J.B.克拉克提出。
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
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克拉克的理论作了改进。
他们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也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
边际生产力只是决定要素需求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厂商在决定要素需求时还要考虑要素的边际成本。
只有当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才在要素使用上达到了利润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在西方经济学中,第八章往往涵盖了一些重要且复杂的经济概念和理论。
这一章可能会聚焦于特定的经济现象、政策分析或者某种市场结构的深入探讨。
让我们先从市场结构说起。
在第八章中,可能会详细阐述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以及完全垄断市场这四种主要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在这个市场中,有大量的卖家和买家,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信息完全对称,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
比如农产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就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而垄断竞争市场则是既有竞争又有垄断的特点。
在这种市场中,企业数量众多,但每个企业的产品都有一定的差异。
像服装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不同品牌和款式的服装众多,消费者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但每个品牌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来影响价格。
寡头垄断市场则是由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很强,它们的决策会相互影响。
比如汽车制造行业,少数几家大型汽车制造商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卖家,不存在竞争。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相对较少,但某些特殊领域,如公用事业领域,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
除了市场结构,第八章或许还会涉及到市场失灵的问题。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经济效率低下或者不公平。
例如,外部性就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
正外部性,比如教育带来的社会收益超过了个人收益;负外部性,像环境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社会造成了损害,但企业自身并没有承担全部成本。
公共物品也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因素。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一个人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而且很难排除他人使用。
比如国防,每个人都能受益,而且无法排除任何人从中受益,这就导致私人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信息不对称同样会引发市场失灵。
在交易中,如果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就可能导致交易不公平,资源配置不合理。
西方经济学第八章在西方经济学中,第八章往往涵盖了一些重要且具有影响力的经济概念和理论。
这一章的内容可能因不同的教材和作者而有所差异,但通常会聚焦于特定的经济领域或主题。
让我们先来谈谈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市场的组织形式。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状态,在这种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企业对价格没有控制能力,只能作为价格的接受者。
比如说,农产品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因为农民众多,他们生产的农产品差异不大,而且单个农民无法左右市场价格。
垄断竞争市场则既有竞争的因素,又有一定的垄断成分。
在这个市场中,企业数量较多,产品有差异,但差异不是特别大。
比如服装市场,不同品牌和款式的服装众多,企业可以通过品牌、设计等方面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定价权。
寡头垄断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控制着市场。
这些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较高,决策会相互影响。
例如汽车行业,少数几家大型汽车制造商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该企业具有绝对的定价权。
比如一些具有专利保护的创新产品,在专利保护期内可能形成完全垄断。
接下来,我们聊聊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企业的生产决策取决于成本和收益。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比如厂房设备的租金。
可变成本则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原材料的成本。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就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再说说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正外部性如教育,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有益;负外部性如污染,对社会造成了损害,但企业可能不会承担全部成本。
第一篇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思想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概述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
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著作:《理想国》、《法律论》“理想国”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著作:《政治论》、《伦理学》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从家庭管理开始阐述其经济思想;生财之道家务管理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物品的用途使用(本身固有的)交换(非固有的)讲到公平这一道德范畴,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天才见解。
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概述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一、贾图著作:《论农业》、《起源》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试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二、瓦罗农具能讲话的农具:奴隶只能发声的农具:牛马无声的农具:马车三、柯鲁麦拉著作:《论农业》认为使用隶农进行农业生产比使用奴隶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