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计算书
- 格式:docx
- 大小:19.95 KB
- 文档页数:8
碳纤维梁加固计算书一、基本资料1.设计依据:《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46:2003)(以下简称规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GB 50367-2006)(以下简称加固规范)图纸所提供的相关数据2.问题类型:因荷载增加原有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需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方式采用碳纤维布。
3.梁底受拉碳纤维片材参数:碳纤维布等级:Ⅰ级弹性模量E cf = 2.30 × 105 MPa (见加固规范表9.1.6-1)抗拉强度设计值f f = 2300.00 MPa (见加固规范表9.1.6-1)单层厚度t cfv = 0.167 mm重量:300g/m2不考虑二次受力二、计算结果1. KL3梁荷载增加后缺筋面积为750mm2,采用等强代换原则换算碳纤维布粘贴尺寸:HRB400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360N/mm2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2300 N/mm2缺筋面积*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碳纤维布厚度*宽度*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750*360≤0.167*宽度*2300宽度≥702.94KL3梁截面尺寸为400*900,结构梁宽度为400不能满足碳纤维布粘贴宽度,考虑粘贴双层碳纤维布,计算碳纤维布多层粘贴折减系数:(见加固规范9.2.4-2)折减系数=1.16-(粘贴层数*弹性模量设计值*单层厚度)/308000≤0.9=1.16-(2*230000*0.167)/308000=0.91折减系数=0.9750*360≤0.167*宽度*2300*0.9宽度≥781.05KL3梁宽度为400mm,碳纤维布粘贴双层面积:2*400=800≥781.05,满足强度要求。
一、构件编号: L-1二、设计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三、计算信息1. 几何参数截面类型: 矩形截面宽度: b=200mm截面高度: h=450mm2. 材料信息混凝土等级: C30 fc=14.3N/mm2 ft=1.43N/mm2受拉纵筋种类: HRB400 fy=360N/mm2受压纵筋种类: HRB400 fy=360N/mm2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 ρmin=0.200%受压纵筋最小配筋率: ρ'min=0.200%受拉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35mm受压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35mm3. 配筋信息As=942mm2A's=628mm24. 设计参数结构重要性系数: γo=1.0四、计算过程1. 验算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ρ=As/(b*h)=942/(200*450)=1.047%ρ=1.047%≥ρmin=0.200%, 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2. 验算受压钢筋最小配筋率ρ'=A's/(b*h)=628/(200*450)=0.698%ρ'=0.698%≥ρ'min=0.200%, 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3. 计算截面有效高度ho=h-as=450-35=415mm4. 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fy*As-f'y*A's)/(α1*fc*b)=(360*942-360*628)/(1.0*14.3*200)=40mm5. 计算弯矩设计值2a's=2*35=70>x=40M=fy*As*(ho-a's)/γo=360*942*(415-35)/1.0=128.866kN*m一、构件编号: L-2(处理后)二、设计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三、计算信息1. 几何参数截面类型: 矩形截面宽度: b=200mm截面高度: h=450mm2. 材料信息混凝土等级: C30 fc=14.3N/mm2 ft=1.43N/mm2受拉纵筋种类: HRB400 fy=360N/mm2受压纵筋种类: HRB400 fy=360N/mm2受拉纵筋最小配筋率: ρmin=0.200%受压纵筋最小配筋率: ρ'min=0.200%受拉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35mm受压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35mm3. 配筋信息As=1239mm2A's=628mm24. 设计参数结构重要性系数: γo=1.0四、计算过程1. 验算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ρ=As/(b*h)=1239/(200*450)=1.377%ρ=1.377%≥ρmin=0.200%, 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注浆加固法计算书计算依据: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4、《建筑施工计算手册》江正荣编著一、基本参数基础剖面图三、碱液加固土层的厚度h:h=l+r=5.000+0.500=5.500m四、每孔碱液灌注量计算:'V=αβπr2(l+r)n=0.60×1.10×π×0.502×(5.00+0.50)×0.15=0.43m3五、沉降计算1、基础底面附加应力计算P0=F/A+(γ0-γ)d=500/(3×2)+(20-19.06)×1.7= 84.931 kN/m3 2、分层变形量计算z i(m) 基础中心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i相邻基础影响αi总附加应力系数αi总z i×αi总z i×αi总-z i-1×αi-1总土的压缩模量E si(MPa)A iΔs iΣΔs i0.5 4×0.2464 2×2×(0.2480.9932 0.4966 0.4966 5.5 0.4983 7.668 7.668n根据《规范》GB50007-2011表5.3.7得:△z =0.3m则当前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z的土层深度: z'=5.2-0.3=4.9m此层土的变形值:Δs'n= P0(z i×αi总-z i-1×αi-1 )/E si=84.931×(5.2×0.5808-4.9×0.6012)/6=1.051mm总△s'n/∑△s =1.051/43.221=0.0243≤0.025满足要求。
4、地基最终变形量计算∑A i=4.1858Es=5.988Mpa,查《规范》GB50007-2011表5.3.5得:φs =0.801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为: ∑△s =43.221mms=φs×∑△s =0.801×43.221=34.62mm。
安康仕府大院项目3#楼施工升降机地下室顶板加固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二、工程概况三、施工升降机的型号四、计算书五、地下室顶板加固安全保证措施六、附图一、编制依据1、施工现场平面图2、安康仕府大院项目一期二标段工程施工图纸3、SC型施工升降机使用手册4、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二、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安康市安康大道南侧。
3#楼地上33+1层,标准层高2.9m,地下2层,层高分别为:负一层6.1m负二层4.5m,其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
三、施工升降机的选型根据工程砌筑结构和装修装饰工程量,该工程选择1台SCD200/200TD施工升降机,部署在一层底板(3-11)~(3-13)轴交(3-K)~(3-T) 轴间,具体位置详见施工升降机位置图。
根据施工升降机使用手册提供的基础尺寸和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升降机基础尺寸为4200mm×6200mm,厚度为4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其内部配筋为双层双向Φ10@200。
因施工升降机基础座落在地下室一层顶板上,结构板厚140㎜。
为保证地下室顶板具有足够的承载力,确保施工升降机的使用安全和结构板安全,针对施工升降机布置的位置,在地下二层底板(基础筏板)与地下一层顶板间进行支撑加固。
四、计算书(一)升降机基础加固满堂脚手架设计及加固满堂脚手架计算:施工升降机基础结构情况如下:基础长6.2m×宽为4.2m×高0.4m,基础内配Φ10@200双层双向螺纹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C25。
在施工升降机的基础部位于地下室负一层顶板板厚140mm,地下两层用φ48×3.5钢管搭设满堂脚手架支撑体系作为加固手段对地下室顶板进行加固,加固区域脚手架立杆纵距0.6m,立杆横距0.6m,步距1.2m,支撑顶板选用100mm×100mm截面木楞。
按说明书选用SCD200/200TD型号升降机,查说明书得对重重量为1000kg×2,导轨架重(安装高度为100米需66节标准节,标准节重170kg):170kg×66=11220kg施工升降机自重标准值:Pk=(2000kg×2+1480kg+11220kg+1000kg×2+2000kg×2)×10/1000=22700kg=22700×10=227000N=227kN;考虑动载、自重误差及风载对基础的影响,取系数n=2.1;基础承载力设计值:P=2.1×227=476.7kN(二)基础板下承载力验算说明书技术要求:混凝土基础板下地面的承载力应大于0.15MPa=150KN/㎡,选用基础为A=l=6200mm,B=b=4200mm;按基础承载力设计值:476.7kN加上基础自重:6.2×4.2×0.4×25KN/m³×1.2(标准荷载设计分项系数)=312.48KN,得基础均布荷载=(476.7+312.48)/6.2/4.2=30.306KN/㎡,而经查本工程图纸结施地下室顶板C30承载力设计值(相对楼板的外加荷载即为活载)远小于均布荷载的30.306KN/㎡;必须采取加固措施,对此顶板进行加固。
======================================碳纤维楼板加固计算书======================================一;基本数据楼板宽度b=1000mm 楼板厚度h=180mm混凝土标号=c35 钢筋级别=HRB400砼抗压强度设计值f c=16.7N/mm2钢筋强度设计值f y=360N/mm2受拉钢筋面积A s=100mm2 受压钢筋面积A s'=100mm2as=15mm as'=15mm二;加固设计数据粘贴碳纤维类型=高强1号碳纤维设计强度f cf=2300N/mm2碳纤维弹性模量E cf=230000初始弯矩M 0k=12.11kN-m 加固弯矩M cf=23.76kN-m考虑二次受力影响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A s/A te=0.001计算系数αf=0.7钢筋滞后应变εi =αf·M 0k/(E s·A s·h0)=0.01891三;计算过程截面有效高度h 0=165mm计算梁截面加固前的极限弯矩χ1=(f y·A s - f y'·A s')/(f c·b)=0mm取χ1=30mmM u=f c·b·χ1·(h0 - 0.5χ1)+f y'·A s'·h0=84750000N-mmM cf/M u≤1.4 满足加固规范要求;由平衡方程ΣM=0 得到χ=h-sqrt[(h2 -2·(M cf+f y·A s·(h -h0)-f y'·A s'·h0)/(f c·b)]= 27.6mm取χ=28mm混凝土极限应变εcu=0.0033系数ξb=0.8/[1+f y/(εcu·E s )]=0.517混凝土板是一般构件取ξfb=0.85ξb=0.44χ/h 0≤ξfb满足要求计算碳纤维强度利用系数:ψcf=( 0.8εcu·h/χ -εcu -εi )/0.01=-0.48取ψcf=-0.48由平衡方程Σχ=0 得到A fe=(f y'·A s'+ f c·b·χ-f y·A s)/(ψcf·f cf) =-454.24mm2碳纤维厚度t cf =0.167mm , 碳纤维层数n=2碳纤维厚度折减系数K m=1.16-n·E cf·t cf/30800 =0.93取K m=0.9A cf=A fe/K m=-504.71mm2需要设置的碳纤维宽度B1=A cf/(t cf·n)=-1427mm碳纤维粘结延伸长度计算粘结强度设计值f1=0.4·f t=0.634N/mm2取f1=0.62N/mm2L1=1.45·f cf·A cf /(f1·B1) + 200=1548mm四;结论本混凝土楼板抗弯强度经计算应加固后使用,每米楼宽需设置碳纤维:厚度0.167mm,层数2层,合计宽度B1=-1427mm; 碳纤维粘结延伸长度为L1=1548mm。
碳纤维加固板计算书1~2轴交E~F轴处结构板基本资料:计算参数:截面1000x12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钢筋级别:三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5mm 钢筋排数:单排加固前弯矩值:4.3KN.M 加固后弯矩值:14.4KN.M受拉钢筋面积:335mm受压钢筋面积:0mm计算过程:原梁截面极限弯矩Mu:先求原梁受压区高度x'x'= fy* (As - As') / (fc * b)=30mm当x'≤2a时,x'取2a,当x'>ζbho(ζb界限受压区高度)时,x'取ζbho当x'=2a时,Mu= fy * As * (h - 2 * a)当x'>ζbho时,Mu = fc * b * x' * (h - x' / 2) + fy * As' * (h - a)当2a<x'≤ζbho时,Mu=fc * b * x' * (h - x' / 2) + fy'* As' * (h - a) - fy'* As * a综合以上三个公式选择判断后计算:Mu=10.85KN.M若M>1.4Mu时则无法加固,M<Mu则无需加固。
其余情况按加固处理如下:经过加固后的梁根据规范要求重要构件不得大于0.75ζbho(ζb界限受压区高度)故做如下判断:相对受压区高度x当x≤2a时,x取2a当2a<x'≤0.75ζbho时x=(fc * b * h - Sqr((fc * b * h) * (fc * b * h) + 2 * fc * b * (fy * As' * (h - a) - fy * As * a - M ))) / (fc * b)其中M为加固后的弯矩值代入数据计算x=30.00mm.考虑二次受力情况影响,纤维复合材的滞后应变εfoεfo=αf*Mok/(Es*As*ho),其中Mok为加固前的弯矩αf值可依据表9.2.8查得采取线性插值法取准确数据求得:εfo=0.93*4.3/(2000000*335*105)=0.00057经过计算:x=2a,碳纤维布宽度=(M - fy * As * (h - 2 * a)) / (εf * ef * (h - a) * nf * tf)其中εf为拉应变设计值,ef为碳纤维布的弹性模量设计值nf为层数,tf为单层厚度 nf=1层 tf=0.167mmwf为考虑纤维复合材实际强度达不到设计值而引入的强度利用系数ff为纤维复合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km为纤维复合材厚度折减系数经过判断计算,碳纤维布的宽度=87.9mm粘贴长度计算:lc=ff*Af/ffy*bf+200=956.1mmAf为实际粘贴复合材的面积ffy为纤维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bf为纤维复合材的总宽度计算结果如下:碳纤维布强度级别:高强度I级,面积质量300g/m2且不得采取预浸法生产的材料碳纤维布层数:1层碳纤维布厚度:0.167mm碳纤维布宽度:87.9mm粘贴延伸长度:956.1mm一米板加固碳纤维布量选用:一层×100(宽)×0.167(厚)@400。
楼板加固计算书根据使用要求,首层11~14/E~G处使用功能改变,原使用荷载为4.0KN/m2,改变后为10.0KN/m2。
原结构12~13/E~F轴之间楼板为140厚实心钢筋混凝土楼板,13~14/E~F轴之间楼板为250厚空心楼板,13~14/F~G轴之间楼板为120厚实心钢筋混凝土楼板。
为增强原结构楼板的刚度在原结构楼板表面新增一层70mm后CMG灌浆料叠合层楼板。
则原结构楼板计算书如下:一、12~13/E~F轴14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1.荷载统计:① 恒荷载:地面装饰层 20*0.08=1.6 kN/m221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0.210x25 kN/m3 = 5.25kN/m2板底抹灰层 0.02x17 kN/m3=0.34 kN/m2板底管线 0.1 kN/m2共计:7.29 kN/m2②楼板活荷载: 10kN/m2荷载设计值为: q=1.4*10+1.2*7.29=22.75kN/m22.楼板计算该部位原结构楼板为三角形形状,为提取计算模型且充分考虑结构的安全性,按照8100*9600方形板进行核算。
取1米宽板带做为计算对象,则计算过程如下:=系数*ql2=0.0246*22.75*8.1*8.1=36.72kN·m 跨中弯矩 M1=系数*ql2=0.0156*22.75*9.6*9.6=32.70kN·m M2=系数*ql2=0.0620*22.75*8.1*8.1=92.54kN·m 支座弯矩 M1=系数*ql2=0.0550*22.75*9.6*9.6=115.32kN·mM2对弯矩进行调幅后控制弯矩为:跨中弯矩M=36.72*1.2=44.06 kN·m中=115.32*0.8=92.26kN·m支座弯矩M支由公式: a1f c bx=f y A sM=a1f c bx(h0-x/2) 跨中部分受压区高度为:x= h0-( h2-2M/a1f c b)1/2=13mm≦0.75ξb h=0.75*0.518*180=69.93mm符合要求!跨中部位需配筋 A s中= a1f c bx /f y=827mm2(板底跨中)原结构为配筋为8@200 A s中=393mm2支座部分受压区高度为:x= h0-( h2-2M/a1f c b)1/2=26.6mm≦0.75ξb h=0.75*0.518*180=69.93mm符合要求!支座部位需配筋 A s支= a1f c bx /f y=1390mm2(板上支座)原结构为配筋为14@100 A s支=1539mm2根据上式计算结果,每米板宽中板底跨中缺少434 mm,板顶支座满足,可采用粘贴单层碳布(300g/m)加固;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程》50367-2006要求;采用粘贴双层碳纤维每米粘贴碳布宽度b f:ψf k m t f b f f f≥f y’A’s其中:k m:为粘贴双层层碳布的折减系数0.9;t f:为粘贴碳布的厚度0.167;f f:为碳布抗拉强度设计值1600Mpa;ψf:考虑到纤维复合材的滞后应变的强度利用系数取值0.85 板底跨中:b f≥f’y A’s/ψf k m t f f f =300*434/(0.85*0.9*0.167*1600)=636mm 板底采用双层碳布(300g/m)200宽净距200粘贴,每米宽范围内的碳纤维复合材宽度为:200*2*1000/400=1000mm>636mm 满足要求!二. 13~14/F~G轴12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增加70mm厚CMG灌浆料后该层楼板厚度为190mm厚1、荷载统计:① 恒荷载:地面装饰层层 20*0.08=1.6 kN/m219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0.19x25 kN/m3 = 4.75kN/m2板底抹灰层 0.02x17 kN/m3=0.34 kN/m2板底管线 0.1 kN/m2共计:6.79 kN/m2②楼板活荷载: 10kN/m2得: q=1.4*10+1.2*6.79=22.15kN/m22.楼板计算原结构为异型楼板,为提取计算模型且充分考虑结构的安全性,按照5800*5100方形板进行核算。
排水箱涵加固方案编制:审核:工程有限公司2014.12.101、工程概况 (4)2、加固方案 (4)3、设计标准及规范 (4)4、施工工序 (5)5、主要材料 (6)6、植筋工艺及要点 (6)7、其他 (11)8、加固计算 (12)8.1箱涵设计参数 (12)8.2箱涵内力计算 (12)8.3箱涵内力计算图形 (14)8.4箱涵配筋计算 (17)9、箱涵加固图 (23)9.1箱涵加固断面图 (23)9.2箱涵加固钢筋断面图 (23)9.3箱涵加固工程数量表 (24)1、工程概况xxxxx底板加铺钢筋混凝土加固补强。
2、加固方案在现已经浇注完成的底板和外面先凿毛,露出粗骨料,然后植φ14钢筋,加铺10cm(侧墙部分加铺15cm)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内沿横向配φ20@200钢筋,沿纵向配φ14@150钢筋。
3、设计标准及规范(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4)《钢筋混凝土用钢》(GB 1499.1-2008、GB 1499.2-2007)(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埋地矩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5-2002)(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4-2002)4、施工工序1)凿毛首先对底板顶表面进行凿毛露出粗骨料,应凿成凹凸差不小于6mm的粗糙面,凿毛用专业凿毛工具,然后按设计要求在底板上进行钻孔植筋。
2)探测进行施工前先探测出底板内顶层钢筋并用线标出,防止植筋钻孔时钻到底板内钢筋。
3)表面清洁凿毛完成后,用钢丝刷清除表面疏松颗粒,先用无油压缩空气吹净粉尘,并用水冲洗干净,为下一步的粘贴钢板创造平整、干净的粘贴面。
3)植筋要求按照设计的钢筋φ14间距600mm×600mm(梅花形布置)进行钻孔直径,植筋深度200mm,植筋具体样式相见图纸。
碳纤维梁加固计算书(梁缺筋面积等效代换)一、基本资料1.设计依据:《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46:2003)(以下简称规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GB 50367-2006(以下简称加固规范)图纸所提供的相关数据2.问题类型:因荷载增加原有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需进行加固处加固方式采用碳纤维布3.梁底受拉碳纤维片材参数:碳纤维布等级:Ⅰ级弹性模量E cf= 2.30×10^5MPa (见加固规范9.1.6-1)抗拉强度设计值f f= 2300.00 MPa (见加固规范表9.1.6-1)单层厚度t cfv= 0.167 mm重量:300g/m2 不考虑二次受力二、计算结果1. KL3梁荷载增加后缺筋面积为750mm²,采用等强代换原则换算碳纤维布粘贴尺寸:HRB400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360N/mm²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2300N/mm²缺筋面积*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碳纤维布厚度*宽度*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750*360≤0.167*宽度*2300宽度≥702.94KL3梁截面尺寸为400*900,结构梁宽度为400不能满足碳纤维布粘贴宽度,考虑粘贴双层碳纤维布,计算碳纤维布多层粘贴折减系数:(见加固规范9.2.4-2)折减系数=1.16-(粘贴层数*弹性模量设计值*单层厚度)/308000≤0.9=1.16-(2*230000*0.167)/308000=0.91折减系数=0.9750*360≤0.167*宽度*2300*0.9 宽度≥781.05KL3梁宽度为400mm,碳纤维布粘贴双层面积:2*400=800≥781.05,满足强度要求。
一、梁基本数据梁截面尺寸: 300 × 650 (mm)楼板厚度: 80 (mm)荷载形式: 集中荷载截面腹板高度hw: 600 (mm)梁箍筋级别: HPB235箍筋肢数: 2 肢箍箍筋直径: 8 (mm)二、梁加固设计数据采用粘贴钢板类型: Q235采用粘贴钢板厚度: 3 (mm)侧面粘贴钢板高度hf: 600 (mm)加锚方式: 胶锚或钢板锚U型箍剪跨比λb:2.4 加锚方式:胶锚或钢板锚U型箍查GB50367表10.3.3计算抗剪强度折减系数 ψvb=0.804原梁抵抗剪力值综合下列各式求解:当 时(10.3.2-1)当时 (10.3.2-2)原梁抵抗剪力值Vb0=447.49(KN)先选用 1 层 3 (mm)厚 50 (mm)宽 Q235 钢板试算(10.3.3-1) (10.3.3-2)Sf=123(mm)选用1 层 3 (mm)厚 50 (mm)宽 mm宽 间距 120 mm的 Q235钢板加固,满足计算要求。
梁斜截面抗剪加固设计剪力值: 700 (KN.m)三、计算过程4/≤b h w o co c bh f V β25.0≤6/≥b h w 0025.17.0h SA f bh f V sv yv t cs +=o co c bh f V β20.0≤spb bo V V V ,+≤sp sp sp sp vb sp b s h A f V /,ψ=p p py s sb y p cs a A f a A f V V V sin 8.0sin 8.0+++≤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ft: 1.1 (n/mm2)剪跨比λb:2.4梁纵筋排数: 1 排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210 (n/mm2)箍筋间距s: 100 (mm)未设置弯起钢筋采用粘贴钢板设计强度: 215 (n/mm2)试算粘贴钢板层数: 1 层侧面粘贴钢板宽度ωf: 50 (mm)锚方式:胶锚或钢板锚U型箍强度折减系数 ψvb=0.804(10.3.2-1)(10.3.2-2)(7.5.4-2)(GB50010)(7.5.5)(GB50010)35 钢板试算(10.3.3-1)(10.3.3-2)间距 120 mm的 Q235钢板加固,满足计算要求。
梁粘贴碳纤维布加固计算书:1、计算缺少受拉钢筋面积A s0=980mm2,受拉钢筋强度f y0=360Mpa。
粘贴碳纤维布强度ff=2800Mpa。
1)当粘贴碳纤维布层数nf=2,厚度t=0.167mm,宽度b'=400mm。
实际粘贴碳纤维布层数折减系数km =0.95,实际粘贴碳纤维布截面积Afe'=126.92 mm2。
按强度等效,如下:碳纤维强度2800X126.92=355376>缺少钢筋强度360X980=352800(满足要求)2)当粘贴碳纤维布层数nf=3,厚度t=0.167mm,宽度b'=300mm。
实际粘贴碳纤维布层数折减系数km =0.85,实际粘贴碳纤维布截面积Afe'=127.755 mm2。
按强度等效,如下:碳纤维强度2800X127.755=357714>缺少钢筋强度360X980=352800(满足要求)2、计算缺少受拉钢筋面积A s0=2454mm2,受拉钢筋强度f y0=360Mpa。
粘贴碳纤维板强度ff=2000Mpa。
1)当粘贴碳纤维板时,厚度t=1.4mm,宽度b'=400mm。
实际粘贴碳纤维板截面积Afe'=560mm2。
按强度等效,如下:碳纤维强度2000X560=1120000>缺少钢筋强度360X2454=883440(满足要求)板粘贴碳纤维布加固计算书:1、计算缺少受拉钢筋面积As0=393mm2/m,受拉钢筋强度fy0=360Mpa。
粘贴碳纤维布强度ff=2800Mpa。
1)当粘贴碳纤维布层数nf=1,厚度t=0.167mm,宽度b'=200mm,间距200。
实际粘贴碳纤维布截面积Afe'=66.8 mm2/m。
按强度等效,如下:碳纤维强度2800X66.8=187040>缺少钢筋强度360X393=141480(满足要求)2、计算缺少受拉钢筋面积As0=565mm2/m,受拉钢筋强度fy0=360Mpa。
一、梁基本数据受拉钢筋级别: HRB335受拉区钢筋排数: 2 排二、梁加固设计数据进行二次受力影响计算查GB50367-2006表10.2.6 αsp= 0.07采用粘贴钢板类型: Q235粘贴钢板设计强度: 215 (n/mm2)根据(9.2.3-1)式解出XX= 82.28 (mm),代入(10.2.3-3)式选用粘贴钢板厚度: 8 (mm)二次受力影响: 考虑三、计算过程梁正截面抗弯加固梁截面尺寸: 300 × 800 (mm)混凝土标号: C30设计弯矩值: 804 (KN.m))('')()2(1o so yo sp sp so yo co h h A f h A f a h A f x h bx f a M --+'-''+-≤spsp sp cu cu f E f x h /)/8.0(0,εεεψ--=ψf= 21.77 取ψf= 1 代入(10.2.3-3)式273 (mm)选用 1 层8 mm厚 100mm宽的 Q235 钢板,满足计算要求。
sp sp so yosp sp sp so yo co A f A f A f A f bx f a ''1-''-+=ψspsp sp sp n t b A ⨯⨯==⨯=sp sp sp sp n t Ab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fc: 14.3 (n/mm2)钢筋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300 (n/mm2)梁受压区钢筋排数: 2 排初始弯距: 400 (KN.m)εsp,0=αsp×M0k/(Es×As×H0)= 0.00008粘贴钢板弹性模量: 210000 (Mpa)粘贴钢板层数: 1 (层)ρte=As/Ate= 0.01弯加固计算书)(osoyosphhAfh--计算要求。
sp sp soA f A ''-'。
模板支架对混凝土楼盖影响分析计算书 一、工程属性 新浇楼板单元名称 7轴~8轴/F轴~H轴 当前施工层 第3层 当前施工层楼板厚度h3(mm) 120
第2层层高H2(m) 4.5 第2层混凝土楼板厚度h2(mm) 150 板单元计算长度Bl(m) 2.8 板单元计算宽度Bc(m) 2.7 楼盖板配筋信息表 楼层 钢筋位置 配筋量及等级 钢筋面积(mm2)
第2层 X向正筋 HRB400Ф10@200 ASX=392.7
Y向正筋 HRB400Ф10@200 ASY=392.7
X向负筋 HRB400Ф10@200 ASX'=392.7
Y向负筋 HRB400Ф10@200 ASY'=392.7
二、模板支架搭设参数
楼层 立杆的横向间距La(m) 立杆的纵向间距Lb(m)
第2层 0.9 0.9
设计简图如下: 结构模型立面图 结构模型平面图 三、荷载参数
当前施工层每根立杆传递荷载(kN) 7 施工荷载(kN/m2) 1 振捣荷载(kN/m2) 2 钢筋混凝土自重(kN/m3) 1.1 模板自重(kN/m2) 0.3 四、各楼层荷载计算 1、第2层荷载计算 模板类型 木模板 本层砼的龄期(天) 28 砼的实测抗压强度fc(N/mm2) 19.1 砼的实测抗拉强度ftk(N/mm2) 2.39 砼的弹性模量实测值E(MPa) 32500 立杆传递荷载组合值:P2=7kN 楼盖自重荷载标准值:g2=h2/1000×1.1=0.16kN/m2 2、各楼层荷载分配: 假设层间支架刚度无穷大,则有各层挠度变形相等,即: P1/(E1h13)=P2/(E2h23)=P3/(E3h33)...则有:Pi'=(Eihi3∑Fi)/(∑(Eihi3)) 根据此假设,各层楼盖承受荷载经模板支架分配后的设计值为:
楼层 各楼层混凝土弹性模量Ei(MPa) 各楼层板厚hi(mm) 楼盖自重荷载标准值gi(kN/m2) 立杆传递荷载标准值qi(kN/m2) 分配后各楼层恒载的设计值Gi(kN/m2) 分配后各楼层活载的设计值Qi(kN/m2) 2 32500 150 0.16 8.64 0.2 12.1 Gi=1.2×[Ecihci3/(Ecihci3+Eci-1hci-13+Eci-2hci-23)]×(gi+gi-1+gi-2) Qi=1.4×[Ecihci3/(Ecihci3+Eci-1hci-13+Eci-2hci-23)]×(qi+qi-1+qi-2) 五、板单元内力计算
爱涛天城加固专项工程计算说明书本工程为新建工程,在主体施工完成后,根据甲方要求,对其中几个地方作了改动,使用功能发生变化,其荷载也发生变化,故需进行加固处理.计算依据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2、《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万墨林、韩继方编著);3、《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 25:90;4、《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46:2003;5、CSA补强设计规范及ACI检索相关资料;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等.加固计算第一部分、健康娱乐中心二层改为厨房健康娱乐中心二层3-2~3-6/3—B~3—E轴范围内改为厨房,根据甲方提供荷载:恒荷载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KN/m2,活荷载按4KN/m2,进行加固计算。
PKPM模型结构设计信息如下:总信息。
.。
.。
..。
...。
.。
.。
..。
.....。
..。
..。
.。
...。
结构材料信息:钢砼结构混凝土容重(kN/m3):Gc = 26.00钢材容重(kN/m3): Gs = 78.00水平力的夹角(Rad): ARF = 0。
00地下室层数: MBASE= 1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按模拟施工加荷计算方式风荷载计算信息: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载地震力计算信息: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特殊荷载计算信息:不计算结构类别:框架结构裙房层数:MANNEX= 0转换层所在层号:MCHANGE= 0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DMAX= 2。
00墙元侧向节点信息:内部节点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是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风荷载信息。
.。
.。
.。
...。
..。
....。
....。
...。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WO = 0.40地面粗糙程度: C 类结构基本周期(秒):T1 = 0.46体形变化分段数:MPART= 1各段最高层号: NSTi = 7各段体形系数: USi = 1.30地震信息 .。
构件加固计算书
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一、改造设计说明:
将改造后建筑的梁、板、墙实际尺寸建入盈建科计算软件中,按改造后建筑图计入板面恒、活载及梁间线荷载,其中填充墙的容重按内墙不大于6kN/m3,外墙不大于12kN/m3,计算参数均按现行规范选取,其中特征周期取值为0.53(另附该取值说明)。
改造后结构计算模型结果显示,主体结构剪重比、周期比、位移比、轴压比、刚度比、刚重比、受剪承载力比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将改造后模型计算配筋与原结构配筋进行全高逐一核对,经核对,框架梁及次梁配筋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剪力墙水平及竖向钢筋配筋均能满足计算要求,大部分连梁配筋能够满足计算要求。
4~7层局部存在连梁原配筋不满足抗弯及抗剪要求,故将不满足配筋的连梁进行外包封闭箍及外包钢板加固。
另外由于建筑户型的要求,在原有剪力墙需切开一个1500x2400mm 的门洞,造成完整的剪力墙成为两支短肢剪力墙,另有角部剪力墙因切除了翼墙,成为了短肢剪力墙,针对改造后形成的短肢剪力墙,设计采用外包型钢进行竖向钢筋配筋率加固,具体如加固施工图所示。
二、构件加固计算:
JLL1粘贴钢板法加固计算:
1 已知条件
梁截面宽度b=200mm,截面高度h=850mm,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距离a's=40mm,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距离as=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受拉钢筋强度设计值fy=360Mpa,受压钢筋强度设计值f'y=360Mpa,钢板强度设计值fa=210Mpa,受拉钢筋面积
As=942mm2,受压钢筋面积A's=942mm2,2级抗震,设计截面位于连梁
梁端,弯矩设计值M=478kN·m,剪力设计值V=773kN,地震组合折减系数γRa=0.85。
2 正截面加固计算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fc=16.7Mpa
截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ξb=0.466
当ξ=ξb时,截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
Mmax=1095.64kN·m
Mmax>M,经计算可求得截面受压区高度和受拉钢板面积
x=50.49mm
Asp=803.95mm2
x<2a's,重新计算受拉钢板面积
Asp=816.45mm2
3 斜截面加固计算
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t=1.57Mpa
fc=16.7Mpa
构件截面有效高度
h0=810mm
根据加固规范GB 50367-2006第10.3.2条可求得截面所能承担的最大剪力
Vmax=673.77kN
Vmax<V,截面尺寸不满足条件。
混凝土承担的剪力
Vc=178.56kN
箍筋承担的剪力
Vsv=572.27kN
根据加固规范GB 50367-2006式(10.3.3-2)可求得配置在同一截面的抗剪箍板面积
Asp=23.27mm2
JLL2粘贴钢板法加固计算:
1 已知条件
梁截面宽度b=200mm,截面高度h=850mm,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距离a's=40mm,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距离as=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受拉钢筋强度设计值fy=360Mpa,受压钢筋强度设计值f'y=360Mpa,钢板强度设计值fa=205Mpa,受拉钢筋面积
As=942mm2,受压钢筋面积A's=942mm2,2级抗震,设计截面位于连梁梁端,弯矩设计值M=452kN·m,剪力设计值V=590kN,地震组合折减系数γRa=0.85。
2 正截面加固计算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fc=16.7Mpa
截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ξb=0.466
当ξ=ξb时,截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
Mmax=1095.64kN·m
Mmax>M,经计算可求得截面受压区高度和受拉钢板面积
x=54.91mm
Asp=895.69mm2
x<2a's,重新计算受拉钢板面积
Asp=908.63mm2
3斜截面加固计算
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t=1.57Mpa
fc=16.7Mpa
构件截面有效高度
h0=810mm
根据加固规范GB 50367-2006第10.3.2条可求得截面所能承担的最大剪力
Vmax=673.77kN
Vmax>V,截面尺寸满足条件。
混凝土承担的剪力
Vc=178.56kN
箍筋承担的剪力
Vsv=572.27kN
根据加固规范GB 50367-2006式(10.3.3-2)可求得配置在同一截面的抗剪箍板面积
Asp=0.00mm2
JLL3粘贴钢板法加固计算:
1 已知条件
梁截面宽度b=240mm,截面高度h=550mm,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距离a's=40mm,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距离as=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受拉钢筋强度设计值fy=360Mpa,受压钢筋强度设计值f'y=360Mpa,钢板强度设计值fa=205Mpa,受拉钢筋面积
As=942mm2,受压钢筋面积A's=942mm2,2级抗震, 设计截面位于连梁梁端,弯矩设计值M=303kN·m,剪力设计值V=307kN,地震组合折减系数γRa=0.85。
2 正截面加固计算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fc=16.7Mpa
截面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ξb=0.466
当ξ=ξb时,截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
Mmax=570.51kN·m
Mmax>M,经计算可求得截面受压区高度和受拉钢板面积
x=39.21mm
Asp=767.59mm2
x<2a's,重新计算受拉钢板面积
Asp=799.75mm2
3 斜截面加固计算
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t=1.57Mpa
fc=16.7Mpa
构件截面有效高度
h0=510mm
根据加固规范GB 50367-2006第10.3.2条可求得截面所能承担的最大剪力
Vmax=511.63kN
Vmax>V,截面尺寸满足条件。
混凝土承担的剪力
Vc=134.91kN
箍筋承担的剪力
Vsv=360.32kN
根据加固规范GB 50367-2006式(10.3.3-2)可求得配置在同一截面的抗剪箍板面积
Asp=0.00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