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章+机械运动专题难题
- 格式:doc
- 大小:540.00 KB
- 文档页数:9
运动和力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哪种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A.枯黄的树叶落地B.电铃声传入人耳C.太阳光照射大地D.树上结出桃子2.下列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是()A.用力推车,车由静止变为运动B.艄公用撑杆推岸,船离岸而去C.用力拉弓,弓发生形变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3.几个同学用弹簧拉力器比试臂力,各人都用同一个拉力器,拉力器上有3根弹簧,结果几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比较这几个同学所用的拉力()A.手臂粗的同学所用的拉力大B.手臂长的同学所用的拉力大C.体重大的同学所用的拉力大D.几个同学所用的拉力一样大4.下列物体中,接近20N的是()A、一个中学生B、一个书包C、一辆载重的汽车D、一支钢笔5.如果没有重力,下列哪些现象不会发生()A.飞扬的尘土就不会落回地面B.茶杯里的水就倒不到嘴里C.人头撞到墙上不会感到疼痛D.人轻轻一跳就会离开地球6.下列有减小摩擦力作用的是()①鲫鱼鳞片表面有一层黏液②用水湿润橡皮塞后塞入试管口③自行车轮胎表面做有凹凸花纹④磨去刀片表面的铁锈⑤浴室的窗上装有磨砂玻璃A.①②④B.①②④⑤C.④⑤D.①②③④⑤7、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人无法走路B、火柴头难以划燃C、老师仍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D、自行车刹车失灵8、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甲、乙、丙、丁各图所示的形变。
如果F1=F3=F4>F2,那么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A.图甲和图乙B.图甲和图丙C.图甲和图丁D.图乙和图丁9.下面几个事例中,对我们不利的惯性是()A.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固定物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B.浇地时用手向前送水瓢,瓢停下后,瓢里的水泼出来C.运动员跳远时,要助跑一段路程D.车突然刹车,车内的乘客会倒向车行进的方向10.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慢慢停下来,这是因为( ) A.汽车惯性消失了B.汽车没有受到力的作用C.汽车受到重力作用D.汽车受到地面摩擦力的作用11.如右图所示,弹簧秤及细绳重力不计,砝码质量为100克,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为()A.100牛B.0牛C.0.98牛D.200牛12.一木箱置于水平地面上,现用水平推力去推它,若没有推动,则( )A.推力小于摩擦力B.推力等于摩擦力C.推力大于摩擦力D.推力小于物体的重力13.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上打破男子10米气步枪世界纪录并获得冠军。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练习题夯实基础1.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A.校车驾驶员B.沿途的路灯C.路旁的树木D.对方车道驶来的公交车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橡皮擦的长度,如图所示。
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A.3.9cm B.3.90cm C.4.90cm D.3.903.甲、乙两车同时同方向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两车的速度分别为v、v乙。
经过4秒,甲车在乙车前方2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A.v甲>v乙,出发时两车相距2米B.v甲>v乙,出发时两车相距6米C.v甲<v乙,出发时两车相距4米D.v甲<v乙,出发时两车相距6米4.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2m/s,为了不迟到后一半路程用了150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为()A.1.5 m/s B.1.6 m/s C.2 m/s D.2.5 m/s5.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乙均在做变速直线运动B.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C.甲1分钟通过的路程为300mD.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6.“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写的一首诗。
其中“卧看满天云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A.船B.岸边C.岸边的树D.天空飞翔的小鸟7.小明用最小刻度是1mm 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6cm、2.45cm、2.66cm、2.44cm、2.47cm,则科学课本的测量值应取()A.2.455cm B.2.46cm C.2.496cm D.2.47cm8.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做匀速直线运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继续行驶2.5s,2.5秒末该汽车的速度是()A.25m/s B.10m/s C.12.5m/s D.5m/s9.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A.1:1B.9:4C.4:9D.2:3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通过相同的路程,物体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小11.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加强防溺水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到游泳馆进行游泳训练。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雷区警示1、误差不是错误。
在测量各类物理量时,由于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且必须要避免的。
2、要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选取某个物体作为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但是,45、s v t61(1)(3)2A C 3A B C 45方案,其中计算结果误差最小的应该是 ()A 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再乘以声速B 记录刚刚看到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再乘声速C .由两位同学分别按选项A 、B 两种方法测量时间,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D .由一位同学按照选项A 的方法,多测几次对应不同闪电与雷声的时间间隔,求平均值后,再乘以声速 考点二: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的相对性6、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A 、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B 、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C 、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D 、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房屋造好以后,它就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所以固定在地球上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B.汽车驶过一座桥梁,汽车是运动的,而桥梁是绝对静止的C地球和行星都绕太阳运动,太阳在宇宙中是绝对不动的D宇宙就是由运动的物体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8、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乙物体().A.可能运动 B.一定运动C.可能静止 D.以上结论都可成立9、端午节当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南湖游玩,他们坐在行驶的船中,观赏南湖的景色,小明认为爸爸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船B.小明 C.岸边的树 D.妈妈10、鲁迅的《社戏》中有他乘船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可能是()A.划船的小伙伴B.船尾 C.河岸D.鲁迅11动.12.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ACD13、C车和站14A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15AC16A.17、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 B. C. D.18、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C甲、乙经过5s一定相遇D甲速度越来越大,乙速度不变19、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路程s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 段B.bc段C.cd段D.de段20、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21、王力同学骑自行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时想测定自己的速度.他测出1min内双脚踩着脚踏转了35圈,已知中轴大齿盘有48个齿,固定在后轮轴上的飞轮有20个齿,车轮直径为66cm,则他骑自车的速度是(保留整数).?22.2324110km/h2s到第4s2526内物体运动的速度是m/s.27283600m.当他(1(229、多少?30、长31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专项难题测试题试题一、选择题1.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B.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D.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2.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C.从t1到t2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瞬时速度相等3.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论述错误的是()A.以自动扶梯的地板为参照物,图中的人是静止的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静止的C.起伏的连山向船尾跑去,所选参照物是船D.运动员始终处在转播屏幕上是以跑道为参照物4.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体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2s内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B.2~4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C.2~4s内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D.4~6s内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5.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A.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D.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6.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2s内,小刚跑得较快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7.蹦极是一种极具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A.他自己B.地面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D.跳台8.某同学对一物体进行了四次测量,分别为:2.56cm、2.58cm、2.54cm、2.55cm,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后,记录结果正确的是:()A.2.5575cm B.2.558cm C.2.56cm D.2.5cm9.小亮、小高两人站在100m赛跑的跑道上,小亮站在起点退后10m处,而小高则站在起点处,开始同时起跑,他们同时到达跑道的终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热门考点专题练习考点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1.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_,金属片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2.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一枚纽扣的直径,纽扣的直径是___________1.20cm3.(中考·龙岩)将一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圆柱形杆上紧密排绕n圈,如图所示,线圈总长度L是_______cm,则金属丝的直径d=L/n。
测量时,如果第一次n取20圈,第二次n取50圈,比较两次测出的金属丝的直径,第______次测量误差较小。
考点2参照物4.(2017·攀枝花)小华和妈妈在仁和区湿地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______的。
5.《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
这些镜头通常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同时在他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烟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会感觉孙悟空在腾云驾雾,如图所示。
这里观众所选的参照物是( )A.演员B.平台C.急速飘动的白云D.摄像机6.(2017·扬州)如图所示,菲菲和翔翔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
菲菲: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
翔翔: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
以上判断( )A.菲菲正确B.翔翔正确C.两人都正确D.两人都不正确考点3有关速度的计算类型类型1基础性应用计算7.(2017·上海)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s-t 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
当甲、乙相遇时,乙距M点12米。
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D甲、v乙,M、N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36米B. v甲<V乙,S=12米C.v甲>v乙,S=36米 C.v甲>v乙,S=18米8. 6月16日铜仁南站至贵阳的高速列车正式通车,高速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km/h,从铜仁南站到贵阳只需要72min,则铜仁南站到贵阳的路程是_______km。
初中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专项难题质量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a、b两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a车以速度v0出发,先加速再减速,到
达乙地时的速度恰好还是v0;b车也以速度υ0出发,先减速再加速,到达乙地时的速度恰好也是υ0。两车所用时间分别为ta和tb,其大小关系是( ) A.ta=tb B.ta>tb C.ta<tb D.无法确定
2.如图为一物体朝固定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在下列四种运动中,何者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最可能以如图表示( )
A.汽车沿着直线自静止加速的过程 B.物体由静止自由铅直掉落的过程 C.机车沿直线运动,紧急刹车至静止的过程 D.保龄球在无摩擦力的水平面上,沿着直线滑动的过程 3.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速度达到了相等 C.在10s~20s内,甲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4.甲、乙物体点同时、同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 )
A.乙始终比甲运动得快 B.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始终静止在10m的位置
D.甲乙某一时刻速度相等
5.蹦极是一种极具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
是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
D.跳台
6.汽车从静止开始不断加速到正常行驶的过程称为启动阶段。某汽车的启动阶段经历时间是半分钟,且已知它在启动阶段的最后2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那么,该汽车在整个启动阶段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6m/s B.大于6m/s C.小于6m/s D.无法确定
7.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时的路程---时间的图像,李红同学根据该图像得出以下结论,
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她找出来( )
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专项测试题试题一、选择题1.甲乙两物体相向运动即两个物体各自朝对方的方向运动。
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 B.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C.0﹣4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2.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分钟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分钟,那么,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是A.2分钟B.1分钟C.3/8分钟D.0.5分钟3.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所做的判断正确的是()A.三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是v甲>v乙>v丙B.相同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关系是s丙>s甲>s乙C.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关系是t丙>t乙>t甲D.若路程相同,同时出发丙最先到达终点4.蹦极是一种极具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A.他自己B.地面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极者D.跳台5.如下图所示,则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6.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李老师喜欢绕东区广场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40min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进一步的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A.6km/h 65cm B.1.5km/h 1.2cmC.6km/h 20cm D.1.5km/h 0.6cm7.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拍摄到的4个物体的闪光照片,箭头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其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A.B.C.D.8.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光滑弧形槽,一个为A1B1C1凸形,一个为A2B2C2凹形,两个相同小球分别进入两弧形槽的速度都为v,运动到槽的末端速度也都为v,小球通过凸形槽的时间为t1,通过凹形槽的时间为t2,则t1、t2的关系为A.t1=t2B.t1>t2C.t1<t2D.无法确定9.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
《第1章机械运动》同步必刷题(1)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本题已被至少25套试卷使用)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B.月球绕地球公转C.树上苹果由绿变红D.河水在河中流2.如图,2016年U.I.M.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柳州大奖赛在静兰水上运动中心举行,9支队伍、18名赛手共同争夺璀璨夺目的柳州大奖赛冠军头衔,在比赛中,相对于运动员静止的物体是()A.柳江河水B.河岸C.赛艇D.观众3.下列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本题已被至少9套试卷使用)A.人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脏跳动一次C.人正常步行10m D.人打一个哈欠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A.日B.小时C.分D.秒5.如图所示,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A.B.C.D.6.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A.为了减小错误B.避免产生误差C.避免产生错误D.为了减小误差7.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8.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行驶,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运动B.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行驶D.30s后乙在甲西边270m处9.某人在前半段路程上的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2,此人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A.B.C.D.10.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4.5m.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30 km/h B.60 km/h C.90 km/h D.120 km/h《第1章机械运动》同步必刷题(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B.月球绕地球公转C.树上苹果由绿变红D.河水在河中流【解答】解: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相对于地面来说飞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是机械运动;B、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地球而言月亮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C、苹果由绿变红,是苹果内部发生了化学反应,苹果变熟了,但苹果的位置没有变化,不是机械运动;D、河水在河中流,河水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机械运动.故选C.2.如图,2016年U.I.M.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柳州大奖赛在静兰水上运动中心举行,9支队伍、18名赛手共同争夺璀璨夺目的柳州大奖赛冠军头衔,在比赛中,相对于运动员静止的物体是()A.柳江河水B.河岸C.赛艇D.观众【解答】解:在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上,运动员与河水、河岸和岸上的看观众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与自己驾驶的赛艇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是相对静止的,所以在比赛中,相对于运动员静止的物体是赛艇.故选C.3.下列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A.人眼睛迅速一眨 B.人心脏跳动一次C.人正常步行10m D.人打一个哈欠【解答】解:A、人的眼睛迅速眨一下的时间在0.3s左右.不符合题意;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符合题意;C、人步行的速度在1m/s左右,步行10m大约10s.不符合题意;D、人打一个哈欠的时间在3s以上.不符合题意.故选B.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A.日B.小时C.分D.秒【解答】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是主单位是秒.故选D.5.如图所示,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A.B.C.D.【解答】解:A、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侧未紧贴被测物体,所以选项A不正确;B、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所以选项B不正确;C、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对齐,所以选项C不正确;D、刻度尺的使用规范,方法正确,所以选项D正确.故选D.6.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A.为了减小错误B.避免产生误差C.避免产生错误D.为了减小误差【解答】解:所谓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所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由于人的眼睛不能估得非常准,所以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误差和错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只能减小误差,而不能避免误差,更不能避免错误.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7.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解答】解: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乙.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丙.故选D.8.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行驶,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运动B.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行驶D.30s后乙在甲西边270m处【解答】解:A、由图知,甲、乙两车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甲、乙两车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由图象可知,当s=300m时,甲车行驶的时间t甲=20s,乙车行驶的时间t乙=50s,则甲车的速度为v甲===15m/s,乙车的速度为v乙===6m/s,v甲>v乙,故B正确;C、因为v甲>v乙,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行驶,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行驶.故C错误;D、根据v=可得甲车在30s内行驶的路程为s甲=v甲t=15m/s×30s=450m,乙车在30s内行驶的路程为s乙=v乙t=6m/s×30s=180m,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行驶,所以,30s后乙在甲西边450m﹣180m=270m处,故D正确.故选C.9.某人在前半段路程上的速度为V1,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2,此人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A.B.C.D.【解答】解:设总路程是2s,则前一半与后一半路程都是s,由v=,可得物体的运动时间:t1=,t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故选:D.10.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4.5m.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30 km/h B.60 km/h C.90 km/h D.120 km/h【解答】解:由图可知,相机曝光了2次,轿车通过的总路程大概是4个车身长,1个车身长约为4.5m,所以,总路程s=4.5m×4=18m,总时间t=0.5s×2=1s,轿车的平均速度:v===18m/s≈64.8km/h.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5cmB.2.4cmC.2.357cmD.2.36cm2.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图所示为我国空军战机空中加油时的情景()A.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B.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机是运动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战机都是静止的D.以战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3.如图所示,菲菲和翔翔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菲菲: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翔翔: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以上判断()A.菲菲正确B.翔翔正确C.两人都正确D.两人都不正确4.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B.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B. C. D.6.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7.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中途睡起了大觉,醒来以后,飞速跑到终点,却发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在整个赛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兔子比乌龟运动的路程长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运动快C.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运动快D.乌龟比兔子运动的路程长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2s内,小刚跑得较快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9.周末,小明乘坐“今世缘”号有轨电车去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在有轨电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A.轨道旁的行道树B.沿途的路灯杆C.有轨电车的车厢D.迎面来的轿车10.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9,则所用时间之比为()A.5:3B.8:9C.2:3D.3: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11.如图用两把刻度尺A和B侧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A刻度尺分度值是______ ,用此刻度尺测出物体的长度为 ______ cm.用B此刻度尺测出物体的长度为 ______ cm.用 ______ (选填“A”或“B”)刻度尺测出的结果更精确.12.一张纸的厚度大约是70 ______ .13.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______ s.14.观察如图的停表(秒表),分度值是 ______ s,此时的秒表所表示的时间是 ______ s.15.阳湖中学龙舟队参加市300m龙舟赛,前150m的平均速度为3m/s,后150m的平均速度为5m/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 m/s,赛道终点前方留有一段长长的水道,这是因为 ______ .16.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 ______ 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 ______ m,图中的a点表示 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2)若该列车长为200米,那它以到福鼎的平均速度通过一座长为3.8km 的隧道需要花多长时间? (10分)1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8分)(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___ .(填“大”或“小”)(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偏 ______ .(填“大”或“小”)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19.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s,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多少?(6分)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答案和解析【答案】1.D2.D3.B4.D5.C6.C7.C8.A9.C 10.C11.0.1cm;3.25;3.3;A12.μm13.35014.0.1;337.515.3.75;龙舟具有惯性16.甲;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17.解:(1)由表可知,列车从福州开往福鼎的运行时间:t=7:50-6:20=1h30min=1.5h,列车行驶的路程s=208km,列车的平均速度:v==≈138.67km/h≈38.5m/s;(2)列车过隧道的路程s′=3800m+200m=4000m,∵v=,∴列车过隧道的时间t′==≈104s.答:(1)列车的平均速度是138.67km/h.(2)列车过隧道的时间是104s.18.小;大;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19.解: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m/s,∵v=∴光在2.6s内传播的距离:s=vt=3×108m/s×2.6s=7.8×108m,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s′=×7.8×108m=3.9×108m.答: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3.9×108m.。
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重难点示例文章篇一:嘿,同学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好好聊聊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那些重难点。
先来说说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吧。
这就好比我们每天上学走路,得知道走了多远,花了多长时间。
长度的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那可多啦!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测量长度的时候尺子没放对,那结果能准吗?这就像跑步比赛,起跑线画歪了,能公平吗?再讲讲运动的描述。
我们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那得先选个参照物。
比如说,你坐在车里,看路边的树,树好像在往后跑,可实际上是车在往前开呀!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像你在船上看岸,觉得岸在动,其实是船在动嘛!然后就是速度啦!速度就像是跑步的快慢。
跑得快,速度就大;跑得慢,速度就小。
速度的公式是路程除以时间。
大家想想,如果两个人跑相同的路程,一个用的时间短,一个用的时间长,那谁的速度快?这不是明摆着的嘛!还有匀速直线运动,这就好比是我们排队走路,整整齐齐,速度不变,路线笔直。
可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一直不变的运动呀?在学习这些重难点的时候,我一开始也头疼得很呢!感觉这些知识就像调皮的小猴子,到处乱蹦,抓都抓不住。
但是后来,我多做练习题,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慢慢地就把它们给收服啦!你们可别觉得这些知识难就退缩,只要用心学,就一定能搞定!难道不是吗?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机械运动这一章虽然有重难点,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思考,多练习,就一定能掌握好,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示例文章篇二:《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那些事儿》嘿!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聊聊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重难点呗!这可真是个有趣又有点小挑战的部分呢!先来说说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吧。
你们难道不觉得测量就像是给东西“量身定做”衣服一样吗?长度的单位那么多,米、千米、厘米、毫米,哎呀,一不小心就容易弄混。
就好像你去买衣服,尺码标得乱七八糟,你能一下子选对吗?时间的测量也是,秒表、时钟,到底怎么读数才不会出错呢?这可真是个头疼的问题!再讲讲运动的描述。
2016年第一章 机械运动专题难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周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C.汽车的速度是34m/s D.汽车的速度是30.9m/s 2.研究表明:雨滴自高空由静止下落,雨滴下落过程中受空气阻力随其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经过一段距离后将匀速下落,这个速度称为此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假设每个雨滴可看成球形,每个雨滴的密度相同,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的阻力与雨滴的半径r的平方成正
比,与下落速度v 的平方成正比,即f阻=kr2v2,其中k为比例常数,对于常温下的空气,
比例系数k=3.4×10﹣4Ns/m2.已知球的体积公式:V=π•r3(r为半径),g=10N/kg.每个雨滴最终都做匀速运动.如果两个雨滴的半径之比为1:4,则这两个雨滴的落地速度之比为( ) A.1:8 B.1:4 C.1:2 D.1:1 3.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在水中下落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可能的是( ) 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为
④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两同学在t=10min时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 5.设湖岸MN为一直线,在岸边的A点的游客发现湖中C点处有人落水,此时C点离湖岸最近点为B点,BC距离为60米,AB距离为80米,游客从A点出发去营救落水者.已知人在岸上走的速度为v1=5m/s,在水中游泳的速度为v2=3m/s.此游客从A点到达C点最少用时为( ) A.36s B. C.32s D.28s 6.阳光明媚的春天,王爷爷带着三人驾着小汽车一起去春游,行驶途中,同一时刻四人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指针式速度表,观察到的数据如下,此时车的实际行驶速度应该是( ) A.100km/h B.98km/h C.96km/h D.没有观察到 7.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 B.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 C.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D.小球从碗边释放滚下 8.神舟十号运载火箭长58m.分别从视频中截取火箭发射前和发射后第10s的位置图象,如图所示,则火箭发射后10s内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5m/s B.9m/s C.12m/s D.15m/s 9.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 B.168.75m/s C.2.25m/s D.2.81m/s 10.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 C.vAB>vBC D.vAB<vBC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1.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受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测速仪发出的声波到达被测汽车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从图乙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所用的时间是 秒,则该被测车速度是 米/秒(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12.(2013•眉山)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
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个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t=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 m/s. (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体
的加速度大小a= m/s2. (3)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 (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乙)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
运动物体,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 . 13.(2013•成都校级自主招生)遵守交通法规是每一个市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违反交通法规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不文明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会给国家或者个人造成财产损失,对人身安全带来重大威胁.此试举一例,如图所示为某道路由南向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道路示意图.已知机动车车道宽D=3米,甲、乙两部轿车分别在慢车道
和快车道上向北匀速行驶,V甲=36千米/小时,V乙=54千米/小时.两部轿车的尺寸均为:
长度L1=4.5米,宽度d=1.8米.当甲、乙两车沿南北方向上的距离为S2=3米时,在甲车前方慢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界处的C点(与甲车相距S1,且S1=10.5米),突然有一人骑自行车横穿马路(假设匀速),自行车车长L2=1.8米.那么当自行车车速在 范围内将与甲车相撞;当自行车车速在 范围内将与乙车相撞.设两轿车均在车道中间位置行驶,且不考虑轿车的制动情况. 14.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 1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AB= 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小”).
16.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速度为85 (填上合适的单位),按照这个速度走完255k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 . 17.(1)根据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变化,运动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 运动.一位同学对变速运动产生了兴趣,他查阅资料后知道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开始时刻的速度和结束时刻的速度的平均. (2)已知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开始时刻的速度为2m/s,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关系
为s=2t+t2,则物体在4s内运动的路程为 m,在第4s末的速度为 m/s. 18.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国自行研制的太空轨道空间站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与运输飞船“神舟8号”在太空成功对接,合为一体,如模拟图所示.开始对接时两个飞行器相距5km,经过1h8min的时间完成对接.对接过程中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则“神舟8号”的平均飞行速度为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当对接成功后它们的相对运动速度为 m/s. 19.一列匀速行驶的列车,有一节宽为2.5m的车厢被垂直于列车运动方向射来的一颗1000m/s的高速子弹击穿,在车厢两侧留下的弹孔沿列车前进方向的距离为10cm,则列车的速度为 . 20.图甲是2011年4月10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的发射场景.图乙为监控系统先后间隔2s拍摄到的火箭点火后竖直向上作直线运动时所在位置的照片,已知火箭的总长度为52m,在照片上已按一定比例标示出刻度,在这2s内火箭向上运动的路程为 m,火箭的平均速度为 m/s.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21.现有一个圆柱形封闭油桶,形状如图所示,仅有一个钢卷尺(量程满足测量的要求),一支粉笔和一个重锤线,不准通过计算,不准打开油桶,要求直接测量出封闭油桶的上、下边缘上两点间最大直线距离,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说明具体方法.
22.为研究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小华查阅资料了解到,物体下落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阻力f的大小与物体的迎风面积S和速度v的二次方成正比,公式为f=kSv2 (k为比例常数). 现用一张半径为R、面密度ρ(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质量与面积之比称为面密度)的圆纸片,按图甲所示将圆纸片裁剪成圆心角为n°的扇形,然后做成如图乙所示的纸锥,
纸锥的底面积为S0(即为纸锥的迎风面积),让纸锥从足够高处静止下落. (1)纸锥在整个竖直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是 . A.一直加速 B.一直匀速 C.先加速后匀速 D.先加速后减速 (2)下落过程中纸锥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
23.造纸厂生产的纸是紧密地绕成筒状的,如图是它的横截面,从它的标签上知道,纸的厚度为d,但是,要想知道纸的总长度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纸很薄且卷绕得很紧,所以无法数出卷绕的层数;又因为纸筒卷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测量,请你设计一个简易的测量方案,估测卷纸筒上所卷绕的纸的总长度L.(用相应的字母表示你在测量过程中所测的量,最后写出计算纸的长度L的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