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体系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外资银行在内的多重体系。在银行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整体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8年末,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增长率为18. 6% ,其中三家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的平均总资产超过万亿美元,预计净收入将同比增长可达到50%。

然而自11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给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变幻莫测使得大多数银行在经营中感受到了压力。宏观经济呈现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来实现,商业银行既是调控的对象,也更多地承担了调控工具的部分角色。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而宏观形势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最终有很大一部分将由商业银行承担。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对银行业外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做一个整体的度量,即从世界经济形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融资结构、金融监管体系、银行业同业竞争市场格局以及外部环境带给银行业的挑战。

首先从整个世界经济形态来看,全球经济将进入缓慢复苏期,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方式,与此同时“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正在爆发,08年的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表明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调整已然势不可挡。然而目前世界经济体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流动性泛滥与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世界经济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经济仍旧保持平稳增长,并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长期发展的核

心。具体表现为增长结构即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产业结构以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区域结构发展更为协调与平衡。中国未来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将向高级化发展。

三是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趋于改善。目前我国的融资结构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从1992年到2009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比例平均为%,直接融资(证券)比例仅为%,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比例严重失调,目前我国企业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比重大约为四比一,而成熟市场这一比例为一比四。未来直接融资占比将会逐渐提高,债券融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五年我国间接融资比重将逐步下降到70%左右,直接融资比重将逐步上升到30%左右。其中,股市融资比重平稳上升到7%,企业债务融资比重将快速提高到23%。

四是国内外金融监管更趋审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首先,国际金融监管出现新变化,例如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杠杆率作为新的监管工具,控制银行规模过渡扩张,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次,国内金融监管将更加审慎,例如会继续强化资本监管。可能引入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的要求,另外也会完善动态拨备,可能要求拨备占贷款总额的%或者要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不得低于100%,而且会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的监管。利率市场、汇率形成机制以及人民币境外贸易等方面的金融体制改革也会不断增强完善。

五是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市场格局深刻变化,中国银行将进入“群雄逐鹿”的白热化阶段。大型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告一段落,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规模优势不断巩固。中型银行将加速向二线城市扩张,并着力完善发展战略,打造自身特色。小型银行纷纷谋求跨区域发展,大力拓展业务空间。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继续稳步推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正雄心勃勃、蓄势待发。外资银行进一步加快市场布局,在发达地区和高端客户进一步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此外,随着综合经营的进一步推进和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银行与信托、证券、机构的竞争将逐渐展开。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理财等机构逐步规范化发展也将“分食”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领域。

六是外部环境变化对银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催长催生出大量信贷融资和其它需求,同时客户需求的巨大转变也为银行业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稳健发展能力构成考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也对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针对以上六点宏观经济环境因素,银行业需积极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努力构建能够有效抵御和缓解宏观经济变化影响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加强对宏观政策取向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前瞻性研究,建立完善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专门的研究机构,深入研究分析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加强对整体经济走势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监管机构制订的相关监管政策的内涵,了解掌握区域经济的发展概况,为决策层提供参谋智囊服务。

(二)深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风险防范。建立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强风险预测。预测信贷项目的违约概率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消极影响,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政策的前瞻性与适应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其次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很快,其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也必须能够及时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应建立健全对政策和制度的评估反馈机制,把制度梳理和流程优化结合起来,完善内部信息传导渠道建设,使得执行层面对风险管理的意见、建议能够迅速反馈给决策层。建立明晰的岗位分工体系和岗位责任体系,打造无缝隙风险管控流程,减少管理空隙和失误。

(三)树立和培养差别化、品牌化的服务理念。利率市场化在增加商业银行利率决定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对银行及其产品选择的自主权。只有在有效市场上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商业银行,才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彰显特色优势,进而在产品价格上取得主动地位。构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逐步确立利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