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法的基础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职能-朱晓林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二章法律法规基本知识1.社会主义法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法的分类:(1)根据法的表现形式分:成文法、不成文法。
(2)根据法的内容分:实体法、程序法。
(3)根据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制定程序分:根本法、普通法。
(4)根据法的适用范围分:一般法、特别法。
(5)根据法的适用主体分:国内法、国际法。
3.经济法律责任的形式:法律制裁、社会制裁、组织内部制裁。
4.经济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5.法律规范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规范的中心部分)、制裁。
6.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适用、法的遵守。
7.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和及时。
8.我国主要法的制定部门: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政法规:国务院(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部门规章: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行政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市人民政府。
9.经济仲裁的特点:自治性、自愿性、财产性、民间性、专业性、灵活性、快捷性、保密性和强制性。
10.不适用仲裁法的仲裁:(1)劳动争议的仲裁(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
11.仲裁协议的内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约定的仲裁事项(3)明确选择的仲裁委员会。
12.仲裁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依据事实和法律,公平合理解决纠纷的原则、独立仲裁的原则、一裁终局原则。
13.裁决书生效日期: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14.调解书生效期: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效力于裁决书同等)15.诉讼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不服判决的15天上诉)。
16.最高人民法院管辖范围: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认为应当由自己审理的案件。
17.高级人民法院管辖范围: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18.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范围:重大涉外案件,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专利、海商、海事案件)。
第一章法的基础理论一.法的一般原理(一)概述1。
法的起源经济根源是法产生的根本原因,阶级根源是法产生的直接原因2。
法的本质法的根本属性:法只能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法的特殊属性: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被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反应统治阶级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的意志3。
法的特征法律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具有国家意志属性;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社会规范4。
法的功能法的功能是指法律承担的基本任务或作用,它是法律本质的外部表现政治功能:指统治阶级现实政治统治的功能经济功能:指维护统治阶级经济统治的功能精神文明功能:指对社会精神文明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社会功能:指法律具有的执行对社会有益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外交功能:指的是法律在对外交往方面的功能5。
法的形式和法的体系法的分类形式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以下几个部门法构成: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6。
法的历史类型两大划分法:法系划分法和马克思主义划分法法系划分法划分的五大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印度法系阿拉伯法系中国法系马克思主义划分法划分的法律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7。
法的概念:法是体现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对人们权利义务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
二.社会主义法(一)社会主义法的产生1。
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二)社会主义法的概念概念:社会主义法律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并以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特征: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是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性的统一(三)社会主义法的功能(作用)1.政治作用——实现人民民主专政2.经济作用——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3.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社会作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5.外交作用——发展国家的对外交往三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法治(一)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和基本要求法制是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秩序的统一1。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 总论 讲授要点提纲 第一节 法律基础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导性、规范性。
3.法律关系的要素⎪⎩⎪⎨⎧内容:权利和义务个)客体(个)主体(444.法律事实⎪⎪⎩⎪⎪⎨⎧⎩⎨⎧—活动—社会现象(相对事件)自然现象(绝对事件)—现象—法律行为法律事件(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法的形式:国内法的层级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
⎪⎪⎪⎪⎩⎪⎪⎪⎪⎨⎧⎩⎨⎧→→⎩⎨⎧→→→》办法《地方规章办法、决定》《部门规章规章条例》地《地方法规条例》《行政法规法规法》《法律宪法 6.法律部门−−→−根据调整对象,分七类构成法律的基本体系: 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法第二节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1. 解决经济纠纷:⎪⎪⎩⎪⎪⎨⎧⎩⎨⎧⎭⎬⎫⎩⎨⎧−−→−⎭⎬⎫⎩⎨⎧选择复议必经复议纠纷性质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不平等主体之间纠纷仲裁协议二选一(或裁或审)民事诉讼仲裁平等主体之间纠纷前提 2.仲裁裁决:3.⎪⎪⎪⎩⎪⎪⎪⎨⎧→→→⎩⎨⎧裁决书仲裁庭裁决调解书仲裁庭调解继续申请撤回申请和解裁决书自行和解申请仲裁后 4. 有关仲裁的小结: (1)特征(3个)(2)适用范围(不属于,不适用《仲裁法》) (3)原则(4个)(4)机构——委员会(性质)(5)协议:书面、独立存在、有效性规定(6)裁决:仲裁庭、回避制、开庭但不公开、履行5.⎪⎪⎪⎪⎪⎩⎪⎪⎪⎪⎪⎨⎧⎪⎪⎪⎩⎪⎪⎪⎨⎧⎩⎨⎧⎩⎨⎧最先立案选其一共同管辖项重要—项):专属(项重要—项):特殊(一般:原告就被告地域管辖—基层(大多数案件)——中级—高级最高级别管辖管辖313519 6.⎪⎪⎩⎪⎪⎨⎧⎪⎩⎪⎨⎧→→延长计算—延长重新计算履行)一方要求,起诉,无效(原因:—中断继续障碍)不可抗,暂停计算(原因:—中止变化年(最长)年、年、定期:诉讼时效.3.2.1.2.12012 AB当事人: 甲方 乙方3人 1人仲裁员 ↓ 仲裁庭C 首席 C裁决:①多数人意见;②形不成——首席——C7.⎪⎪⎪⎩⎪⎪⎪⎨⎧⎩⎨⎧判决和执行时效(见上表)个重点掌握)地域(级别管辖个)审判制度(民事诉讼44 8.行政复议机关:(1)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本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2)系统垂直领导机关(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上级主管部门 (3)各级政府:上级政府(4)国务院部委、省级政府:同原来9.不履行⎪⎪⎪⎩⎪⎪⎪⎨⎧⎪⎪⎩⎪⎪⎨⎧→⎩⎨⎧→⎩⎨⎧强制执行复议机关法院变更强制执行法院被申请人维持申请人被申请人:责令限期1.掌握法、法律和经济法的概念:法的形式和分类;法律规范的种类;法律事件、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构成主体、客体;2.掌握解决经济纠纷的三种途径:仲裁、行政复议、诉讼(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适用情况和三者关系;3.掌握仲裁:适用范围(合同纠纷、财产权益纠纷),仲裁基本制度(协议仲裁、一裁终局),仲裁协议效力,仲裁裁决(开庭不公开,作出之日起生效);4.掌握民事诉讼:适用范围(4个排除事项),审判制度(合议、二审终审),诉讼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诉讼时效(期间、中止、中断);5.掌握行政复议:范围(2个排除事项),行政复议机关(同级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上级政府);6. 掌握行政诉讼:范围(4个排除事项),诉讼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起诉和受理侵权赔偿;7.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民事、行政、刑事。
《法律基础》周叶中笔记第一章法的一般理论一、名词解释1、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以权利和义务为具体内容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实体法:指规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的总称,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3、程序法:指规定实现实体法的方式、途径与过程的法律,即确定实体法的实现方式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4、特别法:指在特定地域和特定时间针对特定的人与事而发生效力的法。
5、法的历史类型:指按照法律赖以产生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对人类全部法律所做的分类。
6、根本法:是指宪法,它规定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它是调整国家公共权利与公民权利关系的具有最高法律地位与效力的法。
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论述。
P15——所谓法,是指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⑴法是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记载与表达。
⑵法是由国家加以组织与实施的力量。
⑶法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条件决定与制约的一种规范。
⑷法是规范与价值的统一体。
2、如何理解法的含义与特征?P17——法是受制于外界客观条件的主观意志的反映,是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其基本的内涵与特质表现为四个方面:⑴社会规范性(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⑵国家意志性(从法的创制看,法是由国家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从法的效力看,法必须是以国家名义颁布才能生效,且效力及于国家整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⑶权利义务性(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其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设权利、设定义务从而使人们的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
)⑷国家强制性(法的实施必须靠国家强制力加以保障。
)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以权利和义务为具体内容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章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法的一般原理重点:法的概念,法的起源,法的作用。
难点:法的概念,法的起源。
一、法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法"是什么?千百年来,中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广泛的思考和研究,但从未形成一致的观点。
这使得"法"这种社会现象,在人们的头脑中,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法"有"自然法"和"实在法"(又称"人为法"、"制定法"、"人定法"、"人类法")之别;一些学者还认为,"神法"也是"法"的一种。
因此,要解释"法"的概念,就要看人们是在什么语境中使用"法"这个词。
如果是在"自然法"的意义上谈论"法",则"法"是指一种人类的普遍理性,它是先验的、永恒的,是公平、正义的体现,是"实在法"的渊源,它的效力高于"实在法"。
但少数学者如英国的功利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边沁,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梅因认为,"自然法"不过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它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存在。
而"实在法"意义上的"法",是指主权者的命令,是由国家主权者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它反映了立法者的意志,具有强制性、拘束力,是规章、秩序的代名词。
"神法"来自上帝的意志,它是先于人类产生,并且是永世长存的最高的"法",是判断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最后标准。
如《圣经》就是"神法"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的学者对"法"的认识,不存在"自然法"与"实在法"之别,但却有"圣人之法"或"先王之法"与"后王之法"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