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技巧
- 格式:docx
- 大小:384.50 KB
- 文档页数:4
牛顿第一定律题解题技巧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它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在解题时经常用到,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解题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
它指出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这意味着没有任何加速度的存在。
所以,当我们遇到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题目时,首先要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我们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题。
一个典型的解题思路是,首先绘制自由体图或受力分析图。
自由体图是指将物体从其环境中分离出来,并标明已知和未知力的作用线方向和大小的图形。
这个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物体受到的各个力。
受力分析图是针对单个物体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物体上的各个力都标出来,然后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进行推理。
在绘制出自由体图或受力分析图之后,下一步是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即“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表达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或加速度。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将已知的力和未知的力都考虑进去,并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在具体的题目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规律。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推导出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同样地,如果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之间的平衡,我们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题。
除了常见的平衡力应用,我们还可以运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决一些其他类型的问题。
例如,当物体受到恒定力时,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求解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等。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我们进行更复杂的数学推导,但是牛顿第一定律仍然是我们解题的基础。
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错误。
首先,我们要正确地选择分析的物体,避免混淆或遗漏。
其次,我们要注意力的平衡条件,并在受力分析中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力。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并进行必要的单位转换。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答题技巧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答题技巧6种一、全体法★★:全体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全体来研讨的剖析方法;当只触及研讨系统而不触及系统外部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时,普通可采用全体法.二、隔离法★★:隔离法是将所确定的研讨对象从周围物体(衔接体)系统中隔离出来停止剖析的方法,其目的是便于进一步对该物体停止受力剖析,得出与之关联的力.为了研讨系统(衔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状况时,通常可采用隔离法.普通状况下,全体法和隔离法是结合在一同运用的.注:全体与隔离具有共同的减速度,依据牛二定律,区分树立关系式,再结合求解。
三、等效法:在一些物理效果中,一个进程的开展,一个形状确实定,往往是由多个要素决议的,假定某量的作用与另一些量的作用相反,那么它们可以相互交流,经过交流使原来不清楚的规律变得清楚复杂。
这种用一些量替代另一些量的方法叫等效法,如分力与合力可以相互替代。
运用等效法的前提是等效。
四、极限法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极左或极右,并依此做出迷信的推理剖析,从而给出判别或普通结论。
极限法在停止某些物理进程的剖析时,具有共同作用,恰当运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效果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绪灵敏,判别准确。
五、作图法作图法是依据题意把笼统的复杂的物理进程有针对性的表示成物理图示或表示图,将物理效果化成一个几何效果,经过几何知识求解。
作图法的优点是直观笼统,便于定性剖析,也可定量计算。
六、图象法图象法是依据题意把笼统复杂的物理进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象,将物理量间关系变为几何关系求解。
对某些效果有共同的优势。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方法技巧单选题1、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受阻力大小恒定。
经某点开始沿运动方向的水平拉力F与运动距离x的关系如图所示,0~3m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对图示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x=5m处物体加速度大小为3m/s2B.0~7m物体克服阻力做功为28JC.0~7m拉力对物体做功为45JD.0~7m合力对物体做功为68J答案:B解析:A.0~3m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拉力与阻力等大反向,由题图可知物体受到的阻力为4N。
在x=5m处物体受到的拉力为F=(4+10−44×2)N=7N物体的加速度为a=F−fm=7−42m/s2=1.5m/s2故A错误;B.0~7m物体克服阻力做功为W f=fx=4×7J=28J故B正确;C.F−x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拉力所做的功,则0~7m拉力对物体做功为W=(3×4+4+102×4)J=40J故C错误;D.0~7m合力对物体做功为W合=W−W f=12J故D错误。
故选B。
2、现在城市的滑板运动非常流行,在水平地面上一名滑板运动员双脚站在滑板上以一定速度向前滑行,在横杆前起跳并越过杆,从而使人与滑板分别从杆的上方、下方通过,如图所示,假设人和滑板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各种阻力忽略不计,若运动员顺利地完成了该动作,最终仍落在滑板原来的位置上,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运动员起跳时,双脚对滑板作用力的合力竖直向下B.起跳时双脚对滑板作用力的合力向下偏后C.运动员在空中最高点时处于失重状态D.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答案:B解析:AB.运动员竖直起跳,由于本身就有水平初速度,所以运动员既参与了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又参与了竖直上抛运动。
各分运动具有等时性,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与滑板的运动情况一样,运动员最终落在滑板的原位置。
所以水平方向受力为零,则起跳时,滑板对运动员的作用力竖直向上,运动员对滑板的作用力应该是竖直向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C.运动员在空中最高点时具有向下的加速度g,处于失重状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加速度恒定,所以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1、 连接体问题解题思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灵活运用a) 各部分间没有相对运动,或者虽有相对运动但为匀速运动:整体及各部分有相同的加速度,整体法求加速度,隔离法求各物体受力情况。
b) 各部分间有相对运动且不是匀速运动:整体及部分间没有共同的加速度,且整体的加速度不等于各部分的加速度平均。
必须灵活运用整体法及隔离法求解问题。
整体的加速度用整体法求解,部分的加速度用隔离法求解;受力情况运用整体、隔离及牛三定律等求解。
例1、 如图所示,小车向右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bc 为固定在小车上的水平横杆,物块M 串在杆上,M 通过细线悬吊着一小铁球m , M 、m 均相对小车静止,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若小车的加速度逐渐增大到2a 时,M 仍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则A .横杆对M 的作用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B .细线的拉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C .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增加到原来的2倍D .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切值增加到原来的2倍例2、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AB ,水平推力F 作用在A 上,用F AB 代表A 、B 间的相互作用力,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A .若地面是完全光滑的,则F AB =FB .若地面是完全光滑的,则F AB =F /2C .若地面是有摩擦的,且AB 未被推动,可能F AB =F /3D .若地面是有摩擦的,且AB 被推动,则F AB =F /2例3、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直角劈B 放在水平面上,在劈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 的物体A ,用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 作用于A 上,使其沿斜面匀速上滑,在A 上滑的过程中直角劈B 相对地面始终静止,则关于地面对劈的摩擦力f 及支持力N 正确的是A .f = 0 ,N = Mg +mgB .f 向左,N <Mg +mgC .f 向右,N <Mg +mgD .f 向左,N =Mg +mg例4、 某人拍得一张照片,上面有一个倾角为α的斜面,斜面上有一辆无动力的小车,小车上悬挂一个小球,如图所示,悬挂小球的悬线与垂直斜面的方向夹角为β,下面判断正确的是A 、如果βα=,小车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 、如果0β=,斜面一定是光滑的C 、如果βα>,小车一定是沿斜面加速向下运动D 、无论小车做何运动,悬线都不可能停留图中虚线的右侧例5、 如图所示,一轻绳通过一光滑定滑轮,两端各系一质量为m 1和m 2的物体,m 1放在地面上,当m 2的质量发生变化时,m 1的加速度a 的大小与m 2的关系大致如下图中的图( ).αβF V α B A2、 弹簧类问题可视为特殊的连接体问题,注意关键点:弹簧的弹力不能突变。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一、临界问题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讨论相互作用的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会发生分离等等,这类问题就是临界问题。
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思路1.分析临界状态一般采用极端分析法,即把问题中的物理量推向极值,就会暴露出物理过程,常见的有A.发生相对滑动;B.绳子绷直;C.与接触面脱离。
所谓临界状态一般是即将要发生质变时的状态,也是未发生质变时的状态。
此时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常见的有:A.平衡状态;B.匀变速运动;C.圆周运动等。
2.找出临界条件(1)相对滑动与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最大值;(2)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绳中拉力为零;(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将要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3.列出状态方程将临界条件代到状态方程中,得出临界条件下的状态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有些临界问题单独临界条件下的状态方程不能解决问题,则需结合其他规律联立方程求解。
1、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体上,斜面质量为M=1kg,斜面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地面光滑,现对斜面体施一水平推力F,要使物体m相对斜面静止,试确定推力F的取值范围。
(g取10m/s2)2、一斜面放在水平地面上,倾角为θ=53°,一个质量为0.2 kg的小球用细绳吊在斜面顶端,如图所示.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斜面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当斜面以10 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细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
(g取10 m/s2)3、如图所示,两个质量都为m的滑块A和B,紧挨着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A、B间的接触面垂直于图中纸面与水平面成θ角,所有接触面都光滑无摩擦,现用一个水平推力作用于滑块A,使A、B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
求:(1)要使A、B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它们共同向右运动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大?(2)要使A、B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水平推力的大小应在什么范围内?二、滑块-木板模型的动力学分析1、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物块A和木板B,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技巧常用的方法:一、整体法★★:整体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分析方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二、隔离法★★:隔离法是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连接体)系统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便于进一步对该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与之关联的力.为了研究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时,通常可采用隔离法.一般情况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注:整体与隔离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根据牛二定律,分别建立关系式,再联合求解。
三、等效法:在一些物理问题中,一个过程的发展,一个状态的确定,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若某量的作用与另一些量的作用相同,则它们可以互相替换,经过替换使原来不明显的规律变得明显简单。
这种用一些量代替另一些量的方法叫等效法,如分力与合力可以互相代替。
运用等效法的前提是等效。
四、极限法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极左或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一般结论。
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运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
五、作图法作图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的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的表示成物理图示或示意图,将物理问题化成一个几何问题,通过几何知识求解。
作图法的优点是直观形象,便于定性分析,也可定量计算。
六、图象法图象法是根据题意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有针对性地表示成物理图象,将物理量间关系变为几何关系求解。
对某些问题有独特的优势。
动力学的常见问题:TB TA B A 2解之得g m M m M a A 42sin +-=α,g m M m M a B 42sin 2+-=α 讨论:(1)当m M 2sin >α时,0>A a ,其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同;(2)当m M 2sin =α时,0==B A a a ,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3)当m M 2sin <α时,0<A a ,0<B a ,其方向与假设的正方向相反,即A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B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高中物理力学定律题解题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力学定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掌握了力学定律的应用方法和解题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定律,提高解题效率。
本文将针对高中物理力学定律题的解题技巧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具体题目的分析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一、牛顿第一定律题解题技巧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会继续保持静止;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会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注意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它才会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外力作用。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个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并且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在题目中给出了小车的质量、速度和路程,我们可以利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计算小车所受的外力大小。
二、牛顿第二定律题解题技巧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它可以用公式F=ma表示。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技巧:1. 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力,并计算出作用力的大小。
2. 注意单位的转换: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通常情况下,物体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加速度以米每秒平方为单位,作用力以牛顿为单位。
例如,假设有一个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受到一个10牛顿的力作用,我们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公式F=ma,我们可以得到a=F/m=10/2=5米每秒平方。
三、牛顿第三定律题解题技巧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它指出:作用在物体A上的力等于物体B对物体A的反作用力,且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一)解题方法和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1.利用弹簧弹射和传送带可以将工件运送至高处。
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方向成37度角,顺时针匀速运动的速度v =4m/s 。
B 、C 分别是传送带与两轮的切点,相距L =6.4m 。
倾角也是37︒的斜面固定于地面且与传送带上的B 点良好对接。
一原长小于斜面长的轻弹簧平行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上端放一质量m =1kg 的工件(可视为质点)。
用力将弹簧压缩至A 点后由静止释放,工件离开斜面顶端滑到B 点时速度v 0=8m/s ,A 、B 间的距离x =1m ,工件与斜面、传送带问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均为μ=0.5,工件到达C 点即为运送过程结束。
g 取10m/s 2,sin37°=0.6,cos37°=0.8,求:(1)弹簧压缩至A 点时的弹性势能;(2)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所用的时间;(3)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的过程中,工件和传送带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答案】(1)42J,(2)2.4s,(3)19.2J【解析】【详解】(1)由能量守恒定律得,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2P 01sin 37cos372E mgx mgx mv μ︒︒=++ 解得:E p =42J(2)工件在减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过程中,加速度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1sin 37cos37mg mg ma μ︒︒+=解得:a 1=10m/s 2 工件与传送带共速需要时间为:011v v t a -=解得:t 1=0.4s 工件滑行位移大小为:220112v v x a -= 解得:1 2.4x m L =<因为tan 37μ︒<,所以工件将沿传送带继续减速上滑,在继续上滑过程中加速度为a 2,则有:2sin 37cos37mg mg ma μ︒︒-=解得:a 2=2m/s 2假设工件速度减为0时,工件未从传送带上滑落,则运动时间为:22vt a = 解得:t 2=2s工件滑行位移大小为:2 3? 1n n n n n 解得:x 2=4m工件运动到C 点时速度恰好为零,故假设成立。
(每日一练)通用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如图所示,有A、B两物体,m A=2m B,用细绳连接后放在光滑的斜面上,在它们下滑的过程中()A.它们的加速度a=g sinθB.它们的加速度a<g sinθC.细绳的张力F T≠0m B gsinθD.细绳的张力F T=13答案:A解析:AB.A、B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 A+m B)g sinθ=(m A+m B)a解得a=g sinθA正确,B错误;B.对B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 B gsinθ+T=m B a解得T=0故细绳的张力为零,CD错误。
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伽利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得了引力常量B.根据表达式F=G m1m2可知,当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r2=k中,k是一个与中心天体有关的常量C.在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出的表达式r3T2D.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答案:C解析: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测出了引力常量G,A错误;,只适用于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当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定律不再适用,B B.万有引力表达式F=G m1m2r2错误;=k中,k是一个与中心天体有关的常量,C正确;C.在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得出的表达式r3T2D.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我校女篮球队员正在进行原地纵跳摸高训练,以提高自已的弹跳力。
运动员先由静止下蹲一段位移,经过充分调整后,发力跳起摸到了一定的高度。
某运动员原地静止站立(不起跳)摸高为1.90m,纵跳摸高中,该运动员先下蹲,重心下降0.4m,经过充分调整后,发力跳起摸到了2.45m的高度。
若运动员起跳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影响,已知该运动员的质量m=60kg,g取10m/s2。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员起跳后到上升到最高点一直处于超重状态B.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为1425NC.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弹力做功不为零D.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弹力的冲量为零答案:B解析:A.运动员起跳后到上升到最高点,先加速后减速,所以是先超重后失重,故A错误;B.运动员离开地面后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v=√2gℎ1=√2×10×(2.45−1.90)m/s=√11m/s在起跳过程中,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v2=2aℎ解得a=v22ℎ=112×0.4m/s2=13.75m/s2对运动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g=ma解得F=1425N故B正确;CD.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弹力没有位移,所以做功为零,有作用时间,冲量不为零,故CD错误。
(每日一练)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塔吊吊着某建筑材料竖直向上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该建筑材料()A.前15s内先上升后下降B.前15s内速度先增加后减小C.前5s内处于失重状态D.整个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小于0.5m/s答案:B解析:A.v−t图像的纵坐标表示速度,其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故前15s内速度一直为正,即一直上升,故A错误;B.v−t图像的纵坐标的数值表示速度的大小,则前15s内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故B正确;C.前5s内建筑材料正在向上加速,加速度向上,则建筑材料处于超重状态,故C错误;D.若构造上升过程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则v=0+v m2=0.5m/s而实际图像描述的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变加速直线运动的面积大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面积,由v=xt可知整个上升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于0.5m/s,故D错误。
故选B。
2、如图,一倾角为θ= 37°的足够长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
当t= 0时,滑块以初速度v0= 10m/s沿斜面向上运动,已知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0.5,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37°= 0.6,cos37°= 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滑块上滑的距离小于5mB.t= 1s时,滑块速度减为零,然后静止在斜面上C.t= 2s时,滑块恰好又回到出发点D.t= 3s时,滑块的速度大小为4m/s答案:D解析:A.以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上滑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θ + μmg cosθ=ma1代入数据解得a1=10m/s2滑块向上的最大位移x=v022a1=1002×10= 5mA错误;B.由于mg sinθ > μmg cosθ可知,滑块不可能静止在斜面上,B错误;C.下滑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θ﹣μmg cosθ=ma2代入数据解得a2=2m/s2滑块向上运动到最高点的时间t1=0−(−v0)a1=1010=1s向下的运动x=12a2t22所以t2=√5s滑块恰好又回到出发点的总时间t=t1+t2=(1+√5)s C错误;D.选取向下为正方向,t= 3s时,滑块的速度为v3=﹣v0 + a1t1 + a2t2′ =﹣10 + 10 × 1 + 2 × 2 m/s = 4m/s故选D。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技巧有哪些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技巧有哪些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留意把握必要的解题技巧:下面是我整理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技巧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技巧有哪些一、解题技巧1.巧用隔离法当问题涉及几个物体时,我们经常将这几个物体“隔离”开来,对它们分别进行受力分析,依据其运动状态,应用牛顿其次定律或平衡条件列式求解.特殊是问题涉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隔离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2.巧用整体法将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系统)作为讨论对象,去查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称为整体法.整体法能削减和避开非待求量,简化解题过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相辅相成的.3.巧建坐标系通常我们建立坐标系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作为坐标轴的正方向,有时为削减力的分解,也可奇妙地建立坐标轴,而将加速度分解,应用牛顿其次定律的重量式求解.4.巧用假设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有些力存在与否很难确定,往往用假设推理法可以快速解决.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某力存在(或不存在),然后利用已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推理,从而确定或否定所做的假设,得出正确的推断.5.巧用程序法按时间挨次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的解题方法称为程序法.其基本思路是:先正确划分问题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运动过程,然后对各个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6.巧建抱负模型应用牛顿其次定律解题时,往往要建立一些抱负模型.例如:将物体看成质点,光滑接触面摩擦力为0,细线、细杆及一般的物体为刚性模型,轻弹簧、橡皮绳及弹性模型等等.二、临界极值问题1.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动力学问题时,经常争论相互作用的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会发生分别等等.这类问题就是临界问题.2.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临界状态.例如两物体刚好要发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上必需消失最大静摩擦力;两个物体要发生分别,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弹力必定为零.3.解决临界问题的一般方法(1)极限法:题设中若消失“最大”“最小”“刚好”等这类词语时,一般就隐含着临界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经常是把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引向极端,进而使临界条件或临界点暴露出来,达到快速解决有关问题的目的.(2)假设法:有些物理问题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消失临界问题,也可能不消失临界问题,解答这类题,一般要用假设法.(3)数学推理法:依据分析的物理过程列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然后由数学表达式争论出临界条件.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仔细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2)选取讨论对象.所选取的讨论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同一题目,依据题意和解题需要也可以先后选取不同的讨论对象.(3)分析讨论对象的受力状况和运动状况.(4)当讨论对象所受的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假如物体只受两个力,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其合力;假如物体受力较多,一般把它们正交分解到两个方向上去分别求合力;假如物体做直线运动,一般把各个力分解到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的方向上.(5)依据牛顿其次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物体所受外力、加速度、速度等都可依据规定的正方向按正、负值代入公式,按代数和进行运算.(6)求解方程,检验结果,必要时对结果进行争论.本章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高考的重点,这是由于它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以及考查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的目的所打算的,本章多与运动学、以及电磁学联系在一起综合考查.需要同学们娴熟把握并学会应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公式高一物理必修一牛顿运动规律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理想化实验总结出来的独立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零时,就运动效应而言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
(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二、应用牛顿定律时常用的技巧方法1.理想实验法。
2.控制变量法。
3.整体与隔离法。
4.图解法。
5.正交分解法。
6.关于临界问题处理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
小编推荐:高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三、物理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典型问题示例1.力、加速度、速度三者的关系知识点:(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ma,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合力与速度没有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牛顿运动定律高一物理运动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物理学中的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一门学科,而牛顿运动定律则是运动学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为高一物理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深入理解和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牛顿运动定律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主题,分别讨论其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牛顿运动定律的重点牛顿运动定律是以牛顿为名的三个基本定律,分别称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下面将重点介绍这三个定律的内容和要点。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当一个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也就是说,物体不会主动改变其运动状态,除非外力作用于其上。
这一定律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可以通过举例进行讲解和理解。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中最为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表明,物体所受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这个公式是运用最广泛的物理公式之一,可以通过实验、计算和举例等方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存在着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一定律常常被形象地描述为“行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摔球、游泳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一定律。
二、牛顿运动定律的难点虽然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相对简单明了,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困惑点进行合理的授课和指导。
1. 力的概念理解困难力是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学生对力的理解常常存在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剖析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引导学生从观察力的表现形式入手,逐步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合力的计算方法掌握不熟练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力的计算涉及到向量的加法,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高中物理牛顿定律题解析与答题技巧牛顿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在高中物理考试中,牛顿定律题目常常出现,考察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和运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题目举例,分析解题思路和考点,并给出一些答题技巧,帮助高中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题目一: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恒力F=10N,物体的初始速度为0m/s。
求物体在10s内的位移。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根据运动学公式s=ut+1/2at²,代入已知条件,即可求得位移s=0+1/2×5×10²=250m。
考点:此题考察了学生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于运动学公式的熟练运用。
学生需要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答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将已知条件与公式进行对应,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进行计算。
同时,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使用,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题目二: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力F=20N,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物体的初始速度为4m/s。
求物体在5s内的位移。
解析:首先将斜向上的力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分力和竖直方向的分力。
水平方向的分力F₁=Fcosθ=20N×cos30°=17.32N。
竖直方向的分力F₂=Fsinθ=20N×sin30°=10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加速度a₁=F₁/m=17.32N/5kg=3.464m/s²。
根据运动学公式s=ut+1/2at²,代入已知条件,即可求得位移s₁=4m/s×5s+1/2×3.464m/s²×(5s)²=20m+43.3m=63.3m。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的解题技巧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一、临界问题
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讨论相互作用的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会发生分离等等,这类问题就是临界问题。
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思路
1.分析临界状态
一般采用极端分析法,即把问题中的物理量推向极值,就会暴露出物理过程,常见的有A.发生相对滑动;B.绳子绷直;C.与接触面脱离。
所谓临界状态一般是即将要发生质变时的状态,也是未发生质变时的状态。
此时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常见的有:A.平衡状态;B.匀变速运动;C.圆周运动等。
2.找出临界条件
(1)相对滑动与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最大值;
(2)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绳中拉力为零;
(3)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将要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3.列出状态方程
将临界条件代到状态方程中,得出临界条件下的状态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有些临界问题单独临界条件下的状态方程不能解决问题,则需结合其他规律联立方程求解。
1、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体上,斜面质量为
M=1kg,斜面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地面光滑,现对斜
面体施一水平推力F,要使物体m相对斜面静止,试确定推力F
的取值范围。
(g取10m/s2)
2、一斜面放在水平地面上,倾角为θ=53°,一个质量为 kg的小球用细绳吊在斜面顶端,如图所示.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斜面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当斜面以10 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细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
(g取10 m/s2)
3、如图所示,两个质量都为m的滑块A和B,紧挨着并排放在水平桌面上,A、B间的接触面垂直于图中纸面与水平面成θ角,所有接触面都光滑无摩擦,现用一个水平推力作用于滑块A,使A、B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
求:
(1)要使A、B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它们共同向右运动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大
(2)要使A、B间不发生相对滑动,水平推力的大小应在什么
范围内
二、滑块-木板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1、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物块A和木板B,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变式1.若拉力F作用在A上呢如图2所示。
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再改为: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3、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 A=6 kg,m B=2 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开始时F=10 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 N的过程中,则( )
A.当拉力F<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B.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时,开始相对滑动
C.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
D.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4、如图所示,质量M=8kg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加一水平恒力F,
F=8N,当小车速度达到s时,在小车的前端轻轻放上一大小不计、质量m=2kg的物体,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小车足够长,求物体从放在小车上开始经t=通过的位移大小。
(g取10m/s2)
5、如图所示,质量M=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长木板的右端放一质量m=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现用水平恒力F=向右拉长木板,使小滑块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经过t=撤去力F。
小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没有从长木板上掉下。
求:
(1)撤去力F时小滑块和长木板的速度各是多大
(2)小滑块相对长木板静止时,小滑块相对地面运动的总位移。
从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物体的运动情景如何复杂,这类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基本技巧和方法:在物体运动的每一个过程中,若两个物体的初速度不同,则两物体必然相对滑动;若两个物体的初速度相同(包括初速为0),则要先判定两个物体是否发生相对滑动,其方法是求出不受外力F作用的那个物体的最大临界加速度并用假设法求出在外力F作用下整体的加速度,比较二者的大小即可得出结论。
滑块-木板模型分析的基本方法:
(1)画好两个图:滑块和木板受力图,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2)明确两个关系:滑块和木板间摩擦力的关系及它们间运动的关系(时间关系、位移关系、速度关系、加速度关系)。
(3)灵活选择物理规律: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确定,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运动学公式等。
三、传送带问题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