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9.63 MB
- 文档页数:13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发布时间:2022-11-10T12:46:25.1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6月6期作者:李秀波[导读]李秀波(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绵阳621000)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是因为腰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和外力作用而诱发,导致椎间盘纤维环被破坏、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所导致的。
主要的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疼痛,同时腰部活动受限、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运动和反射的改变。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选择进行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疾病病因现代医学:(1)基本元素: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髓核的退行性改变主要体现在含水量的降低,含水量降低会导致局部出现椎关节不稳、松动等病理表现。
纤维环的退行性改变主要体现在坚韧程度减弱。
(2)损伤。
长期反复受到外来刺激导致局部损伤可加快退行性改变的进程。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椎间盘在成年之后自身原因导致周围血液循环不足,损伤修复的能力较弱。
以上因素的作用下,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4)遗传因素。
调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5)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组成如骶椎腰化、半椎体等先天畸形,小关节畸形或者不对称等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在腰椎受力情况下导致受力不足引起椎间盘内压升高,加重损伤、促进退行性改变。
中医。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内的痹症范畴,是骨科常见的疾病、多发疾病之一;其病机之关键在于经脉阻痹、腰府失养;病因主要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类,内在因素主要包含禀赋不足、身体失养、肾气不足、肝脏不盈、加之劳役负重、血运不畅、外邪内侵、损伤正气。
外在因素主要包含:身感风,寒,湿,热之邪、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劳作贪凉、衣物单薄等导致外邪乘虚而入;此外还能见于外伤病,凡暴力扭转、体位欠妥、负荷过重均可导致腰部血运不畅、经脉阻痹、瘀血内积而引起腰痛。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痛苦。
为了更好地治疗这一疾病,中西医结合应运而生。
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的独特理论与现代西医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主要发生在腰椎区域的椎间盘。
椎间盘是位于相邻腰椎骨之间的软垫组织,具有缓冲、支撑和稳定脊柱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重复劳动、不良姿势、脊柱受伤或老化等因素,椎间盘可能会退行性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和弹性,容易发生退行性变,使盘内物质(髓核)脱出。
2. 扭伤或损伤:腰部扭伤、摔倒或其他外力撞击等意外伤害会导致椎间盘移位或破裂。
3. 过度负荷: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长时间坐着等会加重腰部压力,增加椎间盘损伤的风险。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症状:1. 腰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呈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疼痛,可放射到臀部、下肢甚至足部。
2. 下肢放射痛:也称坐骨神经痛,疼痛从腰部沿臀部和大腿的后侧向下延伸,通常只出现在一侧。
3. 麻木和刺痛:可能伴随下肢放射痛,表现为麻木、刺痛和针刺感,可影响行走和日常生活。
4. 肌肉无力:患者可能感觉到下肢肌肉无力,行走困难,甚至导致跛行。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理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是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通过多种方法共同作用,达到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促进修复和改善功能的效果。
(一)中医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活血化瘀:根据中医理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气血循环障碍有关,导致局部瘀血和淤滞。
通过运用中药,尤其是活血化瘀的草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改善受损区域的营养供应。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患者的腰椎间盘出现的退行性变,并且其纤维环被破坏,髓核向后突出导致脊神经和脊髓受到压迫,患者会产生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要退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为患者的慢性劳损、外感、跌扑损伤以及用力不当等。
本文将从患者发病时期入手,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方法。
一、急性发展阶段首先是中医疗法。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针对的穴位是肾俞穴和委中穴。
患者若是为风湿性的腰痛,那么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配合阴陵泉穴、地机穴以及阿是穴进行治疗;若是患者为风寒性的腰痛,那么主要的治疗穴位是腰阳关穴、委阳穴哥阿是穴;对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还应该配合肝俞穴、血海穴、大椎穴、支沟穴、阳陵泉穴以及人中;肾阳虚性和肾阴虚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该配合太溪穴、命门穴、志室穴以及承山穴等进行治疗。
对于处于急性发展阶段的患者来说,应该采取泻法进行治疗。
其次是西医治疗方法。
患者应该保持卧床休息,并且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为患者进行15—20mg的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的治疗,并且还应该给予患者浓度为20%的甘露醇注射液或者骶管阻滞,每七天进行一次治疗,每三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对于急性发展阶段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治疗目的就是脱水、消炎和止痛。
二、缓解阶段(一)三步六法复位治疗在进行治疗之前,医护人员应该做好硬膜外麻醉或者腰大肌间沟的神经阻滞,然后再进行三步六法的治疗。
第一步,将患者保持在仰卧位,首先采取屈髋屈膝顿拉法。
当患者处于仰卧位的时候,助手的双手应该抵住患者的腋下,对患者进行固定;术者处于患者的一侧,一只手握住其脚踝,另一只手扶住患者的膝盖,用力使患者进行屈膝或者屈髋,先由内向外伸展,然后进行顿拉,重复2—3次这个动作;对于患者的另一侧来说,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
直腿抬高背伸法也是要求患者处于仰卧位,助手对患者进行固定;术者站于患者的一侧,用肘部托住患者下肢和脚踝部位,使其屈膝压伸,并且分次数使得患者的双腿抬高到90°左右。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1]。
成年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
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和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椎间盘突出” 。
本病多见于腰4-5、腰5骶1,好发于20至5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腰腿痛”的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病史多数患者因腰扭伤或劳累而发症,少数可无明显外伤史。
(二)症状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
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两者同时发生,部分患者可出现双侧下肢放射痛。
疼痛具有以下特点: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
如为腰3~4 间隙突出,因腰4 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
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位以缓解症状。
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伴有间歇性跛行。
(三)体征1、脊柱侧弯畸形:主弯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
2、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3、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4、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挺腹试验、屈颈试验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5、神经系统检查:腰3-4 突出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
腰4-5 突出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足背伸、趾背伸肌力减退。
腰5 骶1 间突出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踝跖屈、趾跖屈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
它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为: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马尾综合征、肌瘫痪等。
本文将近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及其在现代治疗技术等方面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1.中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1.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腰腿痛”或“痹证”的范畴。
病证具有本虚标实的临床特点。
引起腰痛的原因有风、寒、湿、热、闪挫、瘀血、气滞、痰饮等,而其根本在于肾虚[1]。
痹是气血闭塞不通所致的肢体痛,风寒湿气外袭、气血虚弱、运化乏力是其原因。
因此,本病的病因病机在于肝肾不足,筋骨不健,复受扭挫,或感风寒湿邪,经络痹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病延日久,则气血益虚,瘀滞凝结而缠绵难已。
1.2西医发病机制1.2.1 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1.2.2 损伤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1.2.3 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
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1.2.4.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1.2.5 腰骶先天异常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
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重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1.2.6 诱发因素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多发病、常见病。
目前临床工作仍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283-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多发病、常见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隋核向后突出,压破一侧或双侧神经根,从而产生腰部疼痛、活动障碍,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
目前临床工作仍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为了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而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简述一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比较一下中西医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1)外伤;(2)年龄;(3)遗传因素;(4)职业。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1)椎间盘的细胞营养的减少,营养的减少导致椎间盘的退变而引起椎间盘突出症;2)活细胞的数量减少,椎间盘活细胞的减少导致椎间盘的退变;3)细胞的衰老,随着年龄的增大,椎间盘的组织细胞出现衰老而导致该病的发生,4)组织细胞的变性,椎间盘组织细胞发生变性后椎间盘出现退变而导致该病等。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该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腿痛,40%患者主诉先有腰背痛,后有下肢痛,33%的患者发现腰背痛和腿痛同时发生,17%的患者发现先有腿痛,后逐步出现腰背痛,9.6%的患者主诉只有腿痛,还有1.4%的患者只表现为腰痛。
患者活动时感觉疼痛加重,在咳嗽、排便时疼痛加重。
许多患者不能长距离的行走,同时伴有间隙性跛行,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
通过临床观察于研究可知90%以上腰椎间突出部位在腰4,5或腰5,骶1。
大多数患者在第四、五腰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叩击痛,用力按压该部位时可发现下肢放射痛加剧,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以往,这类病症通常伴随着年纪的增加而出现,但是现代的年轻人由于工作和学习等形式的变化,出现了久坐、不良坐姿等问题,也就导致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人群的年龄段越来越小,很多人才二十来岁就已经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虽不致死,但是却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折磨,中西和西医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吧。
1.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我们可以发现,自己身边几乎都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亲朋好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它虽然不致死,但却会让人感到疼痛难忍。
由于出现了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受到外力压迫的时候,会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随之脱出,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因此患者就会感受强烈的疼痛感。
长期进行体力劳动,受到外力挤压的人群,更容易加重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
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早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腰痛,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臀部疼痛的情况。
大部分的患者都是腰4~5突出,因此,会有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在打喷嚏或是咳嗽的时候,这种疼痛感会表现得更加严重。
临床用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有腰椎X线平片、CT检查以及磁共振检查,不过凭借单纯的X线检查并不能直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只能够显示患者的椎间盘出现了退行性改变,而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1)中药治疗:中药的优势在于无耐药性,且药效维持时间长,可以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长期进行服用。
需要对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辨证分型,而后采取相应的药方进行治疗。
针对气滞血瘀型的患者,使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五灵脂、熟地各9g,当归12g,枳壳6g,桑寄生15g煎服,每日一次。
针对风寒湿阻型患者,使用川芎、防风、荆芥、僵蚕、桂枝、木瓜、桑寄生各9g,威灵仙、乌药各6g,黄芪5g煎服,每日一次。
腰椎间盘突出中西医治疗策略方案1.腰间盘突出有什么治疗方法2.腰间盘突出有何中医治疗方法,什么方法3.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办法?4.腰间盘突出的中医治疗方法都有哪几种?5.腰椎间盘突出如何治疗好?6.腰间盘突出最好最快的治疗方法腰间盘突出有什么治疗方法椎间盘突出症。
再次手术疼痛消失后发生第三次椎间盘突出!四、这类患者发生第三次椎间盘突出后才来中医针灸医师求治而治愈,但如果手术前就来做推拿手法治疗,疗效更好,操作更容易。
五、推拿整脊疗法是首选,结合艾灸、足疗、拔火罐的综合疗效最佳。
六、推拿整脊疗法以及艾灸拔火罐的综合原理是改善颈椎、胸椎、腰椎、胸廓的气血循环和弹性,心肺功能改善,随后肝肾、脾胃功能也相应改善,五脏六腑形成良性循环,属于整体提升脏腑功能的全面疗法。
不容易复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别多见,可以出现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后者一直放射到下肢甚至脚内侧,属于慢性疾病,容易急性发作。
二、该疾病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紧张、过劳、脊椎病和气血瘀滞。
三、此病的治疗大多数人都随波逐流按照主流医学的要求去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此手术的优点是简单、安全、成熟、高效,一次即可解决问题,1周左右住院时间即可出院,借机可以休息、功能锻炼。
但手术的弊病是局部治疗,并非根本治疗,因此,手术后疼痛消失但腰部仍然僵硬,活动不灵活。
且有患者再次发生发,且整体活动灵活、不再僵硬、不再疼痛,感到年轻了十岁。
严重者1-2个疗程治愈,轻者1-2次治愈。
甚至不再腰椎部位治疗而是在胸椎胸廓部位治疗而手到病除,令人兴奋!七、这说明中医并没有失传,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确实值得感谢古代先贤传下来的中医推拿手法智慧,感谢坚守者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而避免了手术的弊病。
八、如果是车祸出现严重肾破裂特别是脾脏破裂,那么必须立即去医院做急诊手术是首选!必须认清中西医的优缺点、互补性和如何选择,而不是走极端诽谤中西医特别是中医。
九、善意提醒:标准医学术语叫做腰部或腰椎椎间盘、胸部或胸椎椎间盘和颈部或颈椎椎间盘,而不该省略“椎体”的“椎”字,因为是“椎间盘”而不是“键盘或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临床治疗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现代医学的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腿痛,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了神经根、血管、脊髓、马尾神经所致。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总发病人数的80%,男性多于女性。
下腰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其发病哟占总发病的98%。
其中L4、5之间的椎间盘哟占60%,L5、S1之间的椎间盘突出次之。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的“腰痛”、“腰腿痛”、“痹症”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腰痛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引发本病的原因,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精气衰微,筋脉失养;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中医古籍《内经》、《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丹心溪法》等均有记载。
一、【诊断标准】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轻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
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2、病理分型诊断标准: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实验阳性。
CT检查: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双侧椎间盘脱出: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实验阳性。
腰腿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由疾病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后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脊髓肿瘤、横突炎、棘突炎和坐骨神经痛等。
很多患者采用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腰腿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腰腿痛的中医治疗在中医范畴内,腰腿痛属于“痹症”范畴,西医上称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侧凸症。
中医认为,痹症发作主要是由于寒湿入侵、肾虚、腰部扭伤导致的。
发病机理为肾精、气、血不足,导致寒气侵入督脉,造成腰腿痛反复发作。
临床上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冰冷。
(一)中医内治法中医内治以舒筋止痛、补肾活血、祛风通络、理血化瘀、理气止痛、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主,各医家用药较为统一,也有些中医学者对腰腿痛进行分型,从肝经角度施治,临床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主要以中药熏蒸、中药外敷、整脊推拿、针灸等方法为主。
其中整脊推拿法属于保守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
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腰椎正脊后神经根管得到扩大,使神经根所受的压迫减轻,提升了脊柱的稳定性。
整脊推拿法能够直接作用于椎旁及周围软组织,使髓核位置改变,对椎体的移位进行纠正,使脊柱的曲度和平衡得到恢复。
在手法上,主要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为主。
(三)中医内外结合治法通常来说,腰腿痛常与多节段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或滑脱合并,如果单一采用内治法或外治法,难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因此,有中医学者采用中药内治法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比如,将中药熏蒸法与牵引疗法相结合,中药内服与理疗、牵引相结合,中医推拿、电疗和中药熏蒸三种方法联合等。
二、腰腿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时,需要与坐骨神经痛、腰椎管狭窄、腰椎骨折、腰椎结核和马尾神经肿瘤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如下:①中草药治疗腰突1号方: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腰腿痛较为剧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