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9.10 KB
- 文档页数:2
西咪替丁 (Cimetidine)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西咪替丁 (Cimetidine)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西咪替丁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药物。
本文将介绍西咪替丁的相关信息,包括其作用机制、剂量和用法、不良反应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关消化性溃疡治疗方面的有益信息。
一、作用机制西咪替丁属于H2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治疗消化性溃疡。
它能够与胃黏膜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阻断组胺与H2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胃酸的产生。
此外,西咪替丁还能抑制胃酸的分泌刺激因子,如乙酰胆碱、胃泌素等。
二、剂量和用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西咪替丁的剂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成人的推荐剂量为每日2-4次,每次300-400毫克。
重症患者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调整剂量。
西咪替丁通常在饭前服用,以获得最佳疗效。
三、不良反应使用西咪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包括头晕、乏力、恶心、腹泻等。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四、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西咪替丁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及已有的药物过敏情况。
西咪替丁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包括抗凝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咪替丁,可以减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此外,长期使用西咪替丁可能增加患者患肺炎、胃肠道感染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西咪替丁期间,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使用抗酸药物。
五、结论西咪替丁是一种常用于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药物,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缓解症状。
在使用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剂量和用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合理使用西咪替丁,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消化性溃疡,提高生活质量。
这篇文章介绍了西咪替丁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周海燕;刑伟斌【摘要】目的:比较西咪替丁和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 年3 月~201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兰索拉唑治疗组和西咪替丁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止血药、输液、输血、抗感染治疗,兰索拉唑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兰索拉唑注射液静滴治疗,西咪替丁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注射用西咪替丁静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d、2d、3d后的胃内pH值、出血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d 后的总疗效,综合以上指标判断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d、2d、3d 后,出血情况及胃内pH 值均有改善,但兰索拉唑组前3d 的止血率明显高于西咪替丁组,平均止血时间明显低于西咪替丁组,pH 值上升至4.0 以上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西咪替丁组,P 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3d 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兰索拉唑组明显高于西咪替丁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咪替丁.【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11(008)007【总页数】2页(P67-68)【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兰索拉唑;西咪替丁;临床疗效【作者】周海燕;刑伟斌【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职业病防治院内科,韶关,512026;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检验科,韶关,512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2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的病因,其形成的原因是胃酸——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当胃液pH升高到4以上时,胃蛋白酶就失去活性[1,2]。
迅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是控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键。
我们分别采用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和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对5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选取2008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询问病史、临床症状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2.1 抗酸剂主要是一些无机弱碱,口服后能直接中和胃酸,可减轻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多为复方制剂,如胃舒平。
抗酸剂具有价格低廉、制酸迅速和持久的优点。
含铝、镁的化合物,可互相抵消便秘和腹泻的副作用。
2.2 H2受体拮抗剂外源性或内源性组胺作用于胃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促使胃酸分泌增加。
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阻断此作用,使胃酸分泌减少。
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有第1代的西米替丁,第2代的雷尼替丁、拉福替丁,第3代的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第4代的罗沙替丁。
罗沙替丁为长效品种,具有显着且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夜间胃酸分泌和五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作用,可减少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蛋白酶总量。
新近上市的乙溴替丁突破了前3代拮抗剂的局限性,除了拮抗组胺H2受体外,尚有粘膜保护作用,可促进胃粘膜层粘联蛋白受体增加,提高粘液凝胶附着物的质量,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和粘液层的厚度,同时具有更强的杀灭Hp 的作用。
本类药物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用药4wk愈合率75%~92%;治疗胃溃疡发挥作用较慢,用药8wk愈合率75%~90%,用药12wk愈合率可达90%~95%。
本类药品效果可靠,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尤其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长期服用耐受良好。
1999年颁布的《国家非处方药目录》(第1批)收载了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作为自我对症治疗药物。
356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给予罗沙替丁或安慰剂于睡前服用,4wk后内窥镜检查,用药组和安慰剂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8.9%和44.8%(P<0.001)。
29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用乙溴替丁800mg,qd或雷尼替丁150mg,qd,连用56d。
4wk后有效率分别为70%和66%,8wk后为91%和87%。
148例患者应用乙溴替丁,800mg,qd,连用12wk,仅1例出现轻度腹泻。
提示第4代不良反应比前3代少。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
方法我们与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联合,将福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160 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禁食、补液、注射西咪替丁、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禁食、补液、注射泮托拉唑钠、对症支持治疗。
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止血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具有保护胃黏膜、改善胃黏膜微循环的功效,能使溃疡面尽快愈合,是安全理想的药物之一,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注射;泮托拉唑钠;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急症,也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30%-40%。
其主要治疗措施为抑酸止血治疗,内镜局部喷洒止血药物和微波、激光、电凝等是目前常用的非手术性止血方法。
而药物治疗仍是目前采用的首选方法,泮托拉唑钠是继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之后又一种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
福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自2010 年6 月至2011 年6 月对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采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60 例患者均为福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均经急诊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男111 例,女49 例;年龄20-72 岁,平均年龄45.5 岁;溃疡病程1--18 年,溃疡平均直径 0.5--2.0cm;其中胃溃疡并出血59 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78 例,复合溃疡并出血23 例;估计出血量均>500mL;临床表现为突发呕吐暗红色血液或咖啡样物和(或)解暗红色血便(或柏油样便),伴有头晕、乏力、四肢湿冷、心悸、血压下降、脉搏增快、血红蛋白下降。
按照随机原则,设治疗组80 例和对照组8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兰索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摘要】消化性溃疡是临床的常见病,其主要的病因为胃酸分泌过多,胃肠黏膜保护减弱和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
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
本文采用兰索拉唑联合果胶铋四联疗法和h2受体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
比较2种方案的活动期溃疡愈合率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关键词】兰索拉唑;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28-011 资料和方法1.1笔者收集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门诊收治的符合下例条件患者76例:(1)胃镜诊断为活动性胃溃疡和(或)十二指肠溃疡;(2)幽门螺杆菌阳性;(3)治疗前4个月内未使用ppi、h2受体阻滞剂、铋剂或抗菌药;(4)无胃肠道手术史;(5)无消化道出血和幽门梗阻、穿孔等并发症或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6)无药物过敏史[1]。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8±12)岁,其中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21例,复合性溃疡3例;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0±10)岁,其中胃溃疡9例,十二指肠溃疡22例,复合性溃疡3例。
2组年龄、性别和病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治疗组:兰索拉唑30mg每日一次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3粒,每日3次口服,阿莫西林1.0g,甲硝唑0.4g口服,每日两次,治疗4w为一疗程。
对照组:西咪替丁0.2每日三次口服,睡前加服0.4,。
果胶铋3粒每日3次口服,阿莫西林1.0g,口服,每日两次,治疗治疗4w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门诊随诊,记录临床症状的变化。
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检查幽门螺杆菌。
1.3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部组织2块,1块固定切片,银染色法染色;另一块行快速尿素酶检查,2项检查均阳性者确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2项均为阴性者为幽门螺杆菌根除。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作用主要是:①降低胃液中胃酸浓度和胃蛋白酶活性,从而减轻“攻击因子”的作用;②增强胃肠黏膜的保护功能,修护或增强胃的“防御因子”。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按药物来源和作用机制分以下几类:降低对黏膜侵袭力的药物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组胺与胃黏膜上的h2受体结合,抑制基础胃酸和夜间胃酸分泌,对胃泌素及m受体激动药物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第1代西咪替丁:是进入临床的第1个h2受体拮抗剂,由于能特异地与组胺h2竞争受体,阻断组胺的作用,抑制组胺或五肽胃泌素分泌胃酸,还能促进胃、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起到预防溃疡形成并促进愈合的作用;第2代雷尼替丁:为强效长效的h2受体拮抗剂,作用比西米替丁强5~8倍,不良反应小而安全,对内分泌等激素的影响较少,治疗量不改变血催乳素、雄激素浓度,抗酸作用强,对肝药酶抑制作用比西咪替丁轻;第3代法莫替丁:为抑制作用更强的第3代产品,在抑制胃酸方面比西咪替丁的效果强40~50倍,是雷尼替丁的7~10倍,且作用时间长。
其作用机制是与h2受体结合的位置与雷尼替丁不同,从受体游离出来的速度比雷尼替丁要慢;不抑制肝药酶,无抗雄激素作用,也不影响血催乳素浓度;还能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是较理想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胃酸分泌的最后过程,是壁细胞膜内的h+- k+-atp酶(质子泵)被激活,使h+(hcl)分泌到胃腔里。
因此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任何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作用强,可使胃内ph值升高至7,抑酸作用持久,1次用药后24小时,大部分胃酸分泌仍受抑制,胃蛋白酶分泌也同时减少。
①奥美拉唑: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及组胺、五肽泌胃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抑酸作用强,每日40mg,连服8天,24小时胃液ph 值升高至53;抑酸作用持久,1次口服40mg,3天后胃酸分泌仍部分受抑制,连续服用抑制胃酸分泌效应强于单次服用。
西米替丁是治疗什么病用药方法
西米替丁是一种常见的胃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和胃溃
疡出血等胃肠道疾病。
它属于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促进溃疡的愈合,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西米替丁通常会作为主要药物之一,与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杀灭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的愈合。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西米替丁可以减少胃酸的反流,缓解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而对于胃溃疡出血,西米替丁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减轻胃黏膜的刺激,有助于止血和溃疡的愈合。
在使用西米替丁时,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应按照医生的
建议和处方来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止用药。
其次,应在饭前服用,通常是每天一次,早晨空腹服用效果更好。
另外,在使用西米替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腹泻等,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此外,西米替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因此在使用西米
替丁的同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用药调整。
另外,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以及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使用西米替丁需要慎重,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总的来说,西米替丁是一种常用的胃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
流病和胃溃疡出血等胃肠道疾病。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希望患者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西米替丁,早日康复。
内镜下注射止血联合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76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止血联合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02月至2012年04月就就诊于我院的7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患者(内镜下注射止血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9.6%,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
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献报道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1]:①持续性呕血,颜色由鲜红逐渐变为暗红,大便隐血实验阳性。
②血红蛋白持续性下降,血尿素氮上升。
③排除口服铁剂以及鼻咽部出血、咯血者。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注射止血联合药物治疗:①内镜下生理盐水对溃疡面进行充分冲洗。
②利用黏膜注射针注射肾上腺素:0.6 ml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0 ml生理盐水。
③注射不为为出血灶中央及溃疡边缘1~2 mm处以及基底部,每点注射量约为2 ml,注射总量最大为10 ml,以周围黏膜肿胀呈白色或紫红色为宜。
④无活动性出血后,停止注射。
⑤口服药物治疗:20 mg奥美拉唑(阿斯利康药业公司生产),0.4 g甲硝唑,克2次/d。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不做内镜下处理。
1.3评价指标参照相关文献报道[2]对疗效进行评价:①痊愈:溃疡以及周围炎性反应消失,出血部位愈合良好。
②显效:溃疡明显缓解,炎性反应明显减轻,未见活动性出血。
③有效:超过50%的溃疡明显缓解,或进入愈合期。
④无效:仍存在活动性出血,溃疡或炎性反应未见好转或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为spss 16.0版本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28例,所占比例为73.7%,显效5例,所占比例为16.1%,有效3例,所占比例为7.9%,无效2例,所占比例为2.3%,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患者痊愈21例,所占比例为55.3%,显效8例,所占比例为21.1%,有效5例,所占比例为13.2%,无效4例,所占比例为10.4%,总有效率为89.6%,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摘要:目的:对比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把全部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有60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兰索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5.00%,对照组60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0.00%,组间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x2=6.171,P=0.013),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有效治疗药物是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但是兰索拉唑的临床疗效要优于西咪替丁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西咪替丁;兰索拉唑;消化性溃疡出血消化性溃疡是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该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因为黏膜消化功能受到酸性胃液的损伤,控制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关键是需要快速对胃酸分泌予以抑制【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比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选取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详细内容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次所选对象均通过相关文献报道诊断标准【2】予以确诊。
把全部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有60例患者。
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3.6±3.9)岁;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44.5±4.1)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西米替丁的作用及功能主治及用量作用西米替丁是一种常用的胃酸抑制剂,属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简称PPI)的一种。
它通过抑制胃黏膜上的质子泵酶,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起到抑制胃酸的作用。
功能主治西米替丁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胃十二指肠溃疡:西米替丁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帮助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并预防溃疡的复发。
2.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通常与胃酸的过多分泌有关。
西米替丁可以有效减少胃酸分泌,帮助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3.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酸和胃内容物逆流到食管中引起炎症的疾病。
西米替丁可以减少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食管的刺激,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
4.功能性消化不良:西米替丁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和改善胃肠道的运动,从而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胃胀、饱胀和上腹痛等。
用量使用西米替丁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处方进行用药。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天服用一次,建议在早餐前30分钟使用。
用量一般为20毫克或40毫克,具体剂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决定。
对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或严重肝功能障碍患者,应适当调整剂量。
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剂量会较低,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积累和潜在的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西米替丁时应注意不要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特别是一些可能影响胃酸酶的药物,如戊二酸类药物、苯硝酸酯类药物等,可能会影响西米替丁的疗效。
因此,在使用西米替丁期间应告知医生所服用的其他药物。
此外,使用西米替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腹泻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或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
在使用西米替丁期间,患者还应遵守一些饮食和生活的调整措施,以减少对胃的刺激,如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等。
总之,西米替丁是一种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注射用西咪替丁的功能主治简介西咪替丁(Cimetidine)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相关疾病。
注射用西咪替丁是一种注射剂剂型,适用于严重胃酸过多的患者。
功能主治下面是注射用西咪替丁的功能主治:1.胃酸过多:注射用西咪替丁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酸的产量。
它可以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胃酸过多引起的疾病。
2.消化性溃疡:注射用西咪替丁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尤其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它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可减少溃疡的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
3.伴有胃酸过多的胃痛:注射用西咪替丁可以减轻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
它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缓解胃酸对胃壁的刺激,从而缓解胃痛症状。
4.胃食管反流病:注射用西咪替丁可用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酸倒流到食管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和胃酸回流等症状。
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注射用西咪替丁可以减少胃酸的倒流,缓解症状。
5.胃酸依赖性疾病:注射用西咪替丁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胃酸依赖性疾病。
例如,注射用西咪替丁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胃肠道溃疡和出血。
6.预防应激性溃疡:注射用西咪替丁还可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应激性溃疡常见于严重创伤、烧伤和手术等应激情况下,通过减少胃酸分泌,注射用西咪替丁可以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7.放疗和化疗引起的胃肠反应的辅助治疗:注射用西咪替丁还可用于辅助治疗放疗和化疗引起的胃肠反应。
放疗和化疗常引起胃肠道副作用,如胃肠道炎症和溃疡。
通过减少胃酸的分泌,注射用西咪替丁可以缓解这些副作用。
8.机械通气引起的胃食管反流:注射用西咪替丁还可用于治疗机械通气引起的胃食管反流。
机械通气可导致胃内容物倒流到食管,引发胃食管反流症状。
注射用西咪替丁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可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
以上是注射用西咪替丁的功能主治,该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在使用该药物时,请遵循医嘱,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兰索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目的:探讨并对比兰索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60例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止血时间、胃内pH及治疗后复发率等。
结果:采用兰索拉唑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采用西咪替丁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73.3%的治疗有效率(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胃内pH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在止血时间,治疗后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临床上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采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具有比西咪替丁治疗更好的疗效,且止血快,复发率低,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兰索拉唑;西咪替丁;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疗效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该病病因复杂,主要是由于胃内胃酸的侵袭造成胃内粘膜受损引起。
且该病并发症较多,常见的为胃出血,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时,既要及时对胃酸分泌进行抑制,也要有效进行止血措施[2]。
本文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兰索拉唑与西咪替丁进行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范围22~62岁,平均年龄为41.4岁。
患者平均出血量为820ml。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常规止血药、抗感染、输血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所有患者均通过胃镜检查及临床检测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31例,胃溃疡22例,复合性溃疡7例。
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对症支持治疗,并选择40例患者使用西咪替丁治疗,与40例使用兰索拉唑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胃液ph值,确定停止出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比较两组发生的并发症和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西咪替丁组治疗后胃内ph值显著低于兰索拉唑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平衡、静脉使用止血药物、持续胃肠减压、严格禁饮禁食、吸氧等处理,其中西咪替丁组使用0.1 g/ml的西咪替丁注射液2 ml(三精制药有限公司,h23022968)加入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兰索拉唑组则使用兰索拉粉针(奥赛康公司,h20080336)30 mg,使用5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两组均每日静脉滴注1次,以持续治疗3 d为1个疗程,直至出血停止,疼痛缓解。
1.3 观察指标首先确诊是否存在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对于呕血的患者,要排除口腔和鼻咽部出血以及呼吸道的咯血,存在黑便或柏油样便的患者,应注意排除服用铁剂、铋剂或使用活性炭以及动物血等原因造成,急性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合并休克的患者,尚未有呕血、黑便等临床表现,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时排除引起休克的原因,同时进行直肠的指检,并确定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
活动性出血排除标准:进行胃肠减压后引流管内持续引流鲜红色不凝血,呕血患者为持续鲜红色血液,或者存在黑便或柏油样便稀薄且暗红色逐渐增多的,且伴有持续亢进的肠鸣和腹痛,经大量补液输血后,患者仍存在循环功能不稳定甚至恶化者,血常规监测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持续下降进行性下降,当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肾功能监测示血尿素氮仍持续高值甚至有所升高。
在每次患者滴注完西咪替丁或兰索拉唑后,将所有患者的胃肠减压液进行胃液ph值测定,并观察患者引流液颜色,确定停止出血时间以及患者临床表现中疼痛消失时间,并比较两组发生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