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17
植物生理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的简易区别一、生理性病害具有“三性一无”特点:1、突发性:病害在发生发展上,发病时间多数较为一致,往往有突然发生的现象。
病斑的形状、大小、色泽较为固定;2、普遍性:通常是成片、成块普遍发生,常与温度、湿度、光照、土质、水、肥、废气、废液等特殊条件有关,因此,无发病中心,相邻植株的病情差异不大,甚至附近某些不同的作物或杂草也会表现类似的症状;3、散发性:多数是整个植株呈现病状,且在不同植株上的分布比较有规律,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环境条件,植株一般可以恢复健康;4、无病征:生理性病害只有病状,没有病征。
二、传染性病害具有“三性一有”特点:1、循序性:病害在发生发展上有轻、中、重的变化过程,病斑在初、中、后期其形状、大小、色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田间可同时见到各个时期的病斑;2、局限性:田块里有一个发病中心,即一块田中先有零星病株或病叶,然后向四周扩展蔓延,病健株会交错出现,离发病中心较远的植株病情有减轻现象,相邻病株间的病情也会存在着差异;3、点发性:除病毒、线虫及少数真菌、细菌病害外,同一植株上,病斑在各部位的分布没有规律性,其病斑的发生是随机的;4、有病征:除病毒和类菌原体病害外,其它传染性病害都有病征。
如细菌性病害在病部有脓状物,真菌性病害在病部有锈状物、粉状物、霉状物、棉絮状物等。
当然,不管是生理性病害还是传染性病害,在进行诊断鉴定时,为了更加准确,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验室鉴定,才能更进一步取得较准确的鉴定结果。
一、各类病害的主要特征(一)真菌性病害:1、会产生不同形状的病斑。
2、病斑上会产生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粉状物,无臭味。
(二)细菌性病害:1、叶片上病斑无霉状物或粉状物,而且病斑处很薄易破裂或串孔。
2、根茎叶易腐烂、有臭味。
3、果实上有疮痂,在果实表面有小突起。
4、根部尖端维管束易变褐色。
(三)病毒性病害:病症主要表现在嫩叶上,种类虽少,但危害大,易得难治。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使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从生理机能到组织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致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异常,最后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局部或全株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类型
(一)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生理缺素、旱、涝、冷冻害)。
(二)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
(三)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传病害等。
(四)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五)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降低产量:全世界农作物因病害减产:粮食10%、蔬菜40%。
2、降低品质:水稻发生稻瘟病使碎米率增加;甜菜得褐斑病后,含糖量大大减少;小麦患锈病后而面筋减少。
3、产生有毒物质,使人畜中毒:甘薯黑斑病产生有毒物质黑疤酮,病薯喂牛羊而导致气喘和死亡。
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由于一种病害发生在一地区不能栽植。
5、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白菜软腐病。
农作物病害分类农业生产中,病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病害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甚至会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农作物病害的分类和认识,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十分重要。
一、病害的分类1. 真菌病害真菌病害是农作物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们通过孢子传播,感染植物体内并在植物内部生长。
真菌病害的症状包括叶片萎缩、变黄、变褐、变黑等,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
常见的真菌病害包括白粉病、黑斑病、锈病、炭疽病等。
2. 细菌病害细菌病害是由细菌感染植物引起的病害,它们通过植物的伤口或气孔进入植物体内。
细菌病害的症状包括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腐烂、变色等,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
常见的细菌病害包括黑腐病、炭疽病、晚疫病等。
3. 病毒病害病毒病害是由病毒感染植物引起的病害,它们通过昆虫传播或接触感染植物。
病毒病害的症状包括叶片弯曲、变形、变色、出现斑点等,甚至会导致植株畸形、凋零。
常见的病毒病害包括花叶病毒、黄化病毒、卷叶病毒等。
4. 真菌细菌混合病害真菌细菌混合病害是由真菌和细菌共同感染植物引起的病害,它们通过伤口或气孔进入植物体内。
真菌细菌混合病害的症状包括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腐烂、变色等,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
常见的真菌细菌混合病害包括软腐病、炭疽病、腐霉病等。
5. 昆虫害昆虫害是由各种昆虫危害植物引起的病害,它们通过啃食、吸食植物汁液、繁殖等方式危害植物。
昆虫害的症状包括叶片出现斑点、变形、变色、凋零等,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
常见的昆虫害包括蚜虫、螨虫、飞虱、白蚁等。
二、病害的防治针对不同的病害,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1. 真菌病害的防治真菌病害的防治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药剂喷洒等方式进行。
同时,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叶,减少病害的传播也是很重要的。
2. 细菌病害的防治细菌病害的防治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药剂喷洒等方式进行。
同时,及时清除病株和病叶,减少病害的传播也是很重要的。
3. 病毒病害的防治病毒病害的防治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使用无污染的种子、防止昆虫传播等方式进行。
真菌对农作物有何影响?一、真菌感染导致作物疾病真菌是引起农作物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它们以霉菌、黑霉菌等形式存在,能迅速侵入作物的叶片、茎、根等部位,引发多种疾病,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
首先,真菌侵袭作物叶片,导致叶片出现病斑、枯黄,甚至凋萎脱落,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养分的摄取和转运。
其次,真菌也会感染作物的茎部,导致茎腐烂,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稳定性。
此外,真菌还可进一步侵袭作物的地下部分,引起根瘤病、根腐病等疾病,使根系受损,影响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二、真菌产生毒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真菌感染作物后,常常分泌出多种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赤霉素等,对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它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毒性作用,如玉米、小麦等。
黄曲霉毒素会累积在作物中,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此外,赤霉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真菌毒素,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导致高度抑制植物的生长,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真菌产生的毒素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真菌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真菌不仅对作物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首先,真菌在土壤中起到一种分解有机物的重要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溶质和养分,供作物吸收利用。
其次,真菌也参与了土壤中的养分循环过程,使之更加富集和稳定。
此外,真菌形成的菌丝网也有助于土壤的结构稳定和保水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真菌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真菌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感染作物导致疾病、产生毒素以及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三个方面。
为了减少真菌对农作物的损害,农民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如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做好病害防治、合理施肥等。
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加强对真菌病害的研究,开发出更加高效的防治方法,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只有保护好农作物,才能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真菌分类真菌是一类生物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生物类群,其与植物、动物和原核生物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四大类群。
真菌在生物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体,通常以丝状和孢子繁殖。
真菌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分类群,包括了霉菌、酵母菌、角质菌和子囊菌等等。
这些分类群在形态、生活史、生态和代谢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对真菌进行分类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
真菌的分类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遗传关系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真菌分类系统是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和遗传学研究所建立起来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真菌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更准确地确定真菌的分类位置。
在真菌的分类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真菌的生殖结构和生殖方式进行划分。
在这种分类方法下,真菌可以分为子囊菌、担子菌、接合子囊菌和无性真菌等不同分类群。
每一类真菌都有其独特的生殖结构和繁殖方式,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确定其分类位置和系统发育关系。
子囊菌是一类真菌,其特点是生殖器官为子囊和囊殼。
子囊菌包括了众多不同的分类群,如霉菌、革兰氏菌、镰刀菌和乳腐菌等。
这些真菌多为多细胞生物,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
子囊菌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是土壤中的重要分解者和分解者。
此外,子囊菌还可以产生抗真菌药物和生物农药,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
担子菌是真菌的另一类重要分类群,其特点是生殖器官为担子。
担子菌包括了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多个不同分类群。
担子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是许多动植物病原体的重要来源。
此外,担子菌还可以发酵生产食品、医药和化工产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接合子囊菌是真菌的一个特殊分类群,其生殖器官为接合孢子。
接合子囊菌包括了霉霉、俄氏霉、热卤霉和脚购菌等多个不同分类群。
这类真菌的生殖方式比较独特,通过产生接合孢子来繁殖。
接合子囊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鞭毛菌亚门真菌1. 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戸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f芸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弓I起十字花科根肿病2.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3.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4. 卵菌纲(Oomycetes)4.1 水霉目( Saprolegniales)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4.2霜霉目( Peronosporales)4.2.1 腐霉科( Pythiaceae)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西葫芦绵腐病a2 疫霉属( Phytophthora )—致病疫霉( P. infestans ):马铃薯晚疫病4.2. 2 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 —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 3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a1霜霉属(Peronospora)—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a2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a3 单轴霉属(Plasmopara)a4 盘梗霉属(Bremia)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4.2. 4 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真菌病的研究与防治真菌病是指由真菌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多种病原体和不同寄主植物。
真菌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农业生产损失,是植物保护领域的难题之一。
为了研究和防治真菌病,许多科学家不断探索和试验,这篇文章就真菌病的研究和防治做一些探讨。
一、真菌病的分类真菌病形式多样,它们被归为世界上最常见的农作物病害之一。
根据病原菌种类的不同,将真菌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水稻的稻瘟、小麦的黑枯病和玉米的玉米花叶病等都是常见的真菌病。
另外,真菌病也可以分为枝叶病、果实病、根腐病和内部病害等,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症状和表现。
二、真菌病的危害真菌病给植物生长和产量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真菌病可以直接造成植物的死亡,并导致农作物减产或零收成。
其次,由于真菌病导致减产,农民的生计也会受到影响。
最后,真菌病还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导致大气和水质污染。
三、真菌病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真菌病的病理机制,很多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来解决真菌和植物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分离病菌,探究病害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和生物学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病菌和植物的互作机理等等。
他们还研究了真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基因编辑、化学药剂、生物农药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等。
四、真菌病的预防和治疗真菌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农业损失和环境影响。
一些预防和治疗措施已经被研究和试验,包括:1.运用生物防治:有效防止真菌病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施用生物杀菌剂,如液体菌剂或粉末菌剂等。
生物杀菌剂是由不同的真菌或细菌制成的,它可以在植物表面上或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真菌病的产生。
2.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正在尝试使用这项技术改变农作物的基因,以使其对真菌病的抵抗能力更强。
3.化学药剂的应用:尽管化学药剂使用对环境和健康有一定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仍然被广泛使用。
药剂可以直接喷在叶子或土壤上,来杀死病原体。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与虫害生命周期农作物病虫害是农民们在农田种植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病原和虫害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全面歉收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病原和虫害的生命周期,对农民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常见的农作物病原和虫害的生命周期。
一、病原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农作物病原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下面将以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原为例进行介绍。
1. 病毒病毒是引起农作物病害的重要病原之一,其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感染、扩散和传播等阶段。
感染阶段是病毒侵入寄主植物细胞并进行复制的过程,扩散阶段是指病毒通过介体(如昆虫、种子等)传播到其他植物体内,传播阶段是指病毒在植物体内通过病源、虫媒等方式传播给健康植物。
2. 真菌真菌是造成农作物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之一,其生命周期包括孢子形成、感染、侵入和繁殖等过程。
孢子形成是指真菌体内生殖器官形成孢子,感染是指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侵入寄主植物,侵入是指真菌通过侵入形成菌丝在植物内部寄生,繁殖是指真菌从植物体内形成新的孢子并传播到其他植物体。
3. 细菌细菌是造成农作物细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之一,其生命周期包括寄主感染、病原侵入和繁殖等过程。
寄主感染是指细菌通过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与植物相互作用,病原侵入是指细菌通过伤口或寄生虫侵入植物,繁殖是指细菌在寄主植物体内进行繁殖,并通过排泄物或伤口传播给其他植物。
二、虫害的生命周期农作物的虫害通常是由昆虫、螨和线虫等害虫引起的。
下面将以几种常见的农作物虫害为例进行介绍。
1. 害虫害虫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阶段。
卵是害虫产卵后发育成虫的孵化阶段,幼虫是害虫成长阶段的一部分,蛹是害虫进行脱变和变态的阶段,成虫是害虫完全成长并进行繁殖的阶段。
害虫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气候条件等有关,不同害虫的生命周期长度有所不同。
2. 螨类螨类是一类微小的害虫,主要寄生在农作物叶片上,引起叶片凋落和生长受损。
螨类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卵、幼螨、蛹螨和成螨几个阶段,这些阶段与害虫相似,但时间周期相对较短。
植物病原真菌生物学及其对作物的危害和防治植物病原真菌是造成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微生物专门寄生于植物体内,破坏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经济作物减产、死亡等严重后果。
本文将从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病害种类和防治策略三个方面入手,探究植物病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思路。
一、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病原真菌通常是由黏液菌门(Myxomycetes)、鞭毛菌门(Chytridio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etes)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s)中的某些类群所组成。
这些类群的代表物种多样,因此致病菌种也千差万别。
然而,这些代表物种在生活特征方面却有一定的相似性,总结起来大概包括以下几点:1. 寄生性病原真菌的生活史中必须与某些宿主植物相互作用,才能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
有些真菌是全寄生,在植物体内进行吸收营养和生殖;有些则是半寄生,既能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又能通过侵染植物体表部位或进入植物体内进行生殖。
2. 细胞壁成分真菌细胞壁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通常由纤维素、壳聚糖、蛋白质等多种生物大分子构成。
病原真菌的细胞壁在结构、成分上与普通真菌有所不同,其表面上可能附着有特殊的分泌物或蛋白质,有利于感染宿主,或者在宿主体内构建保护屏障,防止被宿主防御系统攻击。
3. 营养特点病原真菌通常采取寄生与异养相结合的营养方式,利用宿主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生长繁殖。
根据其不同的营养需求,病原真菌可分为黏液型、根型、腐生型、病斑型、腐烂型等多个类群。
以上三个方面是病原真菌生物学特征的大致概括,但实际上这个领域的研究还非常复杂。
因为病原真菌的进化历史、抗逆机制、遗传变异等都可能影响它的致病效能和治疗效果,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深化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和了解。
二、病害种类病原真菌具有多种引起植物病害的形式,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1. 根肤病害根肤病害是由不同的真菌和杆菌引起的,它们能够扰乱植物的根系形态、结构和功能,甚至染色体分裂和细胞分裂等关键生理过程。
病理学作业农学11-1 颜寿201161021、玉米锈病病原: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
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2、小麦白粉病病原: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症状: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3、烟草花叶病病原: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简称TMV,属病毒。
病状:烟草植株染病后,幼嫩叶片侧脉及支脉组织呈半透明状,即明脉。
叶脉两侧叶肉组织渐呈淡绿色。
病毒在叶片组织内大量增殖,使部分叶肉细胞增大或增多,出现叶片薄厚不匀,颜色黄绿相间,呈花叶状。
后花叶斑驳程度加大,并现大面积深褐色坏死斑,中下部老叶尤甚,发病重的叶片皱缩、畸形、扭曲。
早期发病的植株节间缩短,严重矮化,生长缓慢,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并易脱落。
能发育的荫果小而皱缩,种子量少且小,多不能发芽。
4、玉米茎腐病病原: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细菌。
症状: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
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
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5、白菜霜霉病:病原: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症状:主要在叶片正面形成黄色、多角形病斑,在病斑的背面产生白色霉层,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展迅速时在短期内使叶片枯干以致植株枯死。
6、白菜根肿病:病原物:鞭毛菌亚门中的芸苔根肿菌,症状:病害发生在根部,苗期即可受害,严重时小苗枯死。
真菌分类及病害用药一.真菌分类:真菌分五个亚门,分别是鞭毛菌亚门,结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胆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分述如下:(一)鞭毛菌亚门,无性瀪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鞭毛消失后可再生次生鞭毛)。
该亚门病菌繁殖需落入作物叶或其他器官上的有水滴的部位上。
在水滴内,病孢子产生鞭毛在水中游动,寻找气孔并钻入。
一般7天一个侵染循环周期。
该亚门真菌侵染多引起腐烂型症状,如瘁倒病、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等。
该亚门包括1,根肿菌纲,又分根肿菌属:引起十字花科作物根钟病。
粉痂菌属:引起马铃薯粉痂病。
2壶菌纲,节壶菌属:引起玉米褐斑病。
3卵菌纲,分为绵霉属:引起水稻烂秧。
水霉属:引起水稻烂秧。
丝曩霉属:引起萝卜等作物根腐病。
腐霉属:引起瘁倒病和瓜果腐烂病。
疫霉属:引起马铃薯晚疫病和番茄晚疫病。
指梗霉属:引起谷子白发病。
单轴霉属:引起葡萄霜霉病。
霜霉属:引起白菜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假霜霉病:引起黄瓜霜霉病。
霜疫霉属:引起荔枝霜霉病。
(盘梗霉属,莴苣霜霉病,水霉目,水节霉目,连壶菌目,霜霉目)防治鞭毛菌亚门引起的病害用药可用:铜制剂、硫制剂、达克宁(百菌清)、苯基酰胺类:苯菌灵、霜扑,氨基甲酸酯类:霜霉威,吗啉类:烯酰吗啉、乙磷铝,霜脲晴类:醚菌酯(阿米西达)、瑞宁等。
(三)子囊菌亚门,多细胞,菌丝有隔。
有性繁殖出芽、断裂,产生子囊孢子。
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
细胞壁由几丁质合成。
真菌中最大的一个亚门,约有28000多种。
营养体极少数是低等类型,单细胞(酵母菌)外,其余均为有隔菌丝构成的菌丝体。
在子囊中产生具有一定数目(多为4个,16个或其他数目)囊孢子。
可分:1半子囊菌纲:无子囊果,子囊裸生。
如外囊菌属,桃树缩叶病2不整囊菌纲: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律的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解。
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
如引起柑橘腐烂,花生、粮食腐烂病。
3核菌纲:子囊生在有孔口的子囊壳内,或有规律的排列在无孔口的闭囊壳基部形成子实层。
稗;2、安全间隔期为20天,否则稻米具有异嗅味。
本品易燃,不能接近火源,以免引起火灾。
稻田使用时,喷撒不匀会产生褐色药斑;3、和防治叶蝉的杀虫剂混合使用,对抗性叶蝉效果更好。
4、稻瘟灵(富士一号):对稻瘟病特效。
稻株吸收药剂后累积于叶组织,特别是集中于穗轴和枝梗上,抑制病菌侵入和扩展,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兼治飞虱。
1、防治水稻叶瘟在田间出现叶瘟发病中心或急性病斑时,每亩用40%可湿性粉剂60-75克,兑水30公斤喷雾,经常发生地区可在发病前7-10天,每亩用40%可湿性粉剂60-100克,兑水30公斤泼浇。
2、防治穗颈瘟每亩用40%可湿性粉剂75-100克,兑水30公斤喷雾。
在孕穗后期到破口和齐穗期各喷1次。
1、和稻瘟净、异稻瘟净等有正交互抗性;2、速效性不强,但持效期较长;3、鱼塘附近使用该药要慎重。
二甲酰亚胺:19 67年住友发现了菌核利对核盘菌和灰葡萄孢菌的活性,但之后发现对人畜有致癌作用,随即停产。
1、乙烯菌核利(农利灵):保护剂,对核盘菌、灰葡萄孢菌、交链孢霉和长蠕孢霉有特效。
防治油菜菌核病,花卉、茄子、黄瓜灰霉病在发病初期,每次每亩用50%可湿性粉剂75-100克,兑水喷雾,间隔7-10天再喷1次,共3-4次。
1、可与多种杀虫、杀菌剂混用;2、施药植物要在4-6片叶以后,移栽苗要在缓苗以后才能使用;3、低湿、干旱时要慎用。
2、腐霉利(速克灵):经典性防治灰霉病特效药剂。
属于保护剂,但有弱内吸性。
对核盘菌、灰葡萄孢菌、交链孢霉和长蠕孢霉有特效。
1、防治油菜、番茄、黄瓜、向日葵菌核病每亩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克对适量水喷雾;2、玉米大小斑病、樱桃褐腐病每亩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兑水75-100公斤喷雾,间隔7-10天喷药1-2次;3、葡萄、番茄、桃、黄瓜、1、最好和其它杀菌剂配合或混合使用,以延缓其抗药性,提高防效;2、但不能碱性药剂、有机磷药剂混合使用。
葱等灰霉病发病初期每亩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30-50克对适量水喷雾,1周以后再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