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8
史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如果想对《史记》有更多了解的话,那不妨和一起来了解下史记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各位有帮助!史记的历史背景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
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两千5261多年4102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1653不堕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
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史记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史记的故事1中行说:逼我出使匈奴,我就给你好看汉文帝时期,匈奴的首领是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刚即位的时候,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匈奴的政策。
这一次派去护送公主的使节是宦官中行说。
因为中行说是燕人,生长朔方,熟知匈奴情状,派他去也有窥探匈奴虚实兼收集情报的任务。
中行说不想远行,就借故推辞。
汉文帝不肯换人,定要中行说走这一趟。
中行说再也无法推辞,只好悻悻起程,临行前私下对人说:“我本来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别怪我将来为害汉朝。
”听到这句话的人一笑置之,心想你不过只是一个阉人,能成什么大气候?大言不惭罢了。
一到匈奴,中行说就归降了老上单于,成为单于的亲信,开始兑现他的誓言了。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赠给匈奴许多缯絮(丝织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游牧民族,哪里见过这些精致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
中行说进谏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强大,独霸一方,是因为衣食都和汉不一样,不需要依赖汉朝供给。
现在单于您变更旧俗,爱穿汉朝的衣服,爱吃汉朝的食物,长此以往,恐怕汉朝的物品输入匈奴不过十成中的一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动心降汉了。
”单于和众人都将信将疑,中行说又举例说明:“穿上汉朝的丝织衣服,骑马在杂草和荆棘丛中奔驰,衣裤全都挂破了,哪里比得上我们的毡裘耐用?汉朝的食物虽然精致可口,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乳酪方便美味?”这番话说服了众人,从此就放弃了汉朝的衣食。
中行说又教单于左右学习数算,用以计算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
汉朝皇帝和单于所通的书简,历来长一尺一寸,上面写着“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的字样,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
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书简,定为一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汉简宽大,称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
对史记的介绍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
该书分为纪传体和表格式两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
《史记》以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远古传说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全书共有十二纪(本纪和世家)和十册(本纪、列传、表等),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其中,本纪部分主要叙述各个帝王的事迹和统治政策;列传部分则详细记载了历代各类人物的事迹,包括诸侯国的君臣,文人、武将等;表部分则是一份汇总了历史时期的表格,包括诸侯国表、官职表等。
《史记》极具史诗性和文学性,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评论加工历史事实,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这部巨著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和文化形成都有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之一。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它的地位被誉为“无书不读者,史记为宗”。
史记的基本介绍《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一本纪传体通史。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史记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史记的作品介绍《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请简要介绍司马迁的史学名著史记并着重阐述史记对
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学名著《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
该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在史学上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确立了中国史学的标准形式,即纪传体。
这种形式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反映历史的发展。
其次,《史记》在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史记》在历史理论、历史评价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互感应,天道的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密切相关。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史学家们在研究历史时更加注重探究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
总之,《史记》作为司马迁的史学名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且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确立了中国史学的标准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理论支持,并蕴含了深刻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中的重要历史文献介绍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过去的人类社会、事物和思想。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学生们需要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进行介绍和研究。
本文将重点介绍《史记》、《资治通鉴》和《毛泽东选集》这三部经典历史文献。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该书共分纪传体和表,纪传体书写400多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表则是对这些人物进行归类、总结。
《史记》的最大特点是以正面评价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全面、深入地介绍历史事件和人物,既有理论分析,又有鲜活的故事。
这部文献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
与《史记》不同,《资治通鉴》以事件为主线,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
该书以其广泛的史料渊源、精确的时间脉络和独特的分析视角,对后世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的重要著作,该书汇集了毛泽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和讲话。
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文献,该书不仅记录了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还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和伟大贡献。
《毛泽东选集》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研究,对中国和全球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三部重要历史文献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献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们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文献,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的认识。
总之,高中历史中的重要历史文献包括《史记》、《资治通鉴》和《毛泽东选集》等。
这些文献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来源,也对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和面对当下的社会和世界。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书名: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作者:司马迁类别: 历史编史方法:作者司马迁简介中文名:司马迁 别名: 司马子长,太史公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出生地:龙门(今陕西韩城或说山西河津)出生日期: 前145年或前135年 逝世日期: 前87年?职业: 史官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品:《史记》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中文名: 蔺相如出生日期:公元前329年逝世日期:公元前259年职业: 政治家、外交家 籍贯: 山西所属国家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门人,一说山西古县蔺子坪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一心为国,有勇有谋,不畏强权,不计较个人名利,顾全大局。
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列国史书都已经被秦始皇焚烧,而史书的秦朝官方备案又被项羽攻入咸阳后烧毁,以下是仅存的关于蔺相如的史料。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
进士不读《史记》翻译摘要:1.引言:介绍进士不读《史记》的背景和意义2.《史记》的作者与内容简介3.进士不读《史记》的原因分析4.社会对进士不读《史记》的反应5.结论:总结全文,强调《史记》的价值和影响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最高级别的科举功名。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进士并未研读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于《史记》地位、影响以及古代士人阅读习惯的思考。
【《史记》的作者与内容简介】《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类。
它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宗旨,系统地记录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和各种史料。
【进士不读《史记》的原因分析】首先,进士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儒家经典的研读上,以期通过科举考试。
而《史记》作为一部史书,虽然在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但在科举考试中并不占主要地位,因此进士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研读《史记》。
其次,受到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进士可能对《史记》的熟悉程度不同。
有些地区的文化氛围并不强调《史记》的研读,因此进士们可能没有养成阅读《史记》的习惯。
【社会对进士不读《史记》的反应】尽管有些进士没有读过《史记》,但这并不影响《史记》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
许多士人、文人墨客都视《史记》为瑰宝,对它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结论】总的来说,进士不读《史记》这一现象并不能抹杀《史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部传世之作,《史记》的价值和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史记十个故事摘要:一、史记简介二、史记中的十个著名故事1.秦始皇统一六国2.项羽与刘邦的楚汉相争3.孟尝君的门客三千4.平原君与毛遂自荐5.荀子劝学6.鲁仲连义不帝秦7.春申君黄歇的故事8.扁鹊见蔡桓公9.孟子游说列国10.庄子养生主三、故事背后的启示正文:【史记简介】在我国古代历史典籍中,有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经典之作,那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共有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这部书以其严谨的历史观、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故事情节,成为了后世史学家和文人墨客的瑰宝。
【史记中的十个著名故事】1.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皇帝,他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纪元。
这一故事展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项羽与刘邦的楚汉相争: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讲述了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激烈斗争。
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
3.孟尝君的门客三千: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臣,他善于结交天下英才,门下有门客三千。
这个故事表现了孟尝君的仁爱之心和选拔人才的能力。
4.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大臣,毛遂自荐是他的门客。
在赵国面临秦军压境的危险时,毛遂勇敢地自荐出使楚国求援。
这个故事展示了毛遂的智勇双全和平原君的善于识人。
5.荀子劝学: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主张人性恶,提倡教育改造人性。
这个故事通过荀子与魏国国君的对话,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
6.鲁仲连义不帝秦: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游侠,他坚决反对秦国称帝,以一己之力劝说各国联合抗秦。
这个故事表现了鲁仲连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
7.春申君黄歇的故事:春申君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为楚国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故事展示了春申君的才华和忠诚。
8.扁鹊见蔡桓公:这是一则关于医学的故事,讲述了名医扁鹊多次劝说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不听,最终病入膏肓的故事。
《史记》主要情节《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巨著,由司马迁撰写于公元前109年至前91年之间,共分为十二卷,主要记载了自黄帝到西汉武帝之间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简要介绍《史记》主要情节,带领读者回顾这部伟大的史书。
第一卷:夏本纪、夏书诸侯年表《史记》的第一卷主要记录了中国最早历史时期夏王朝的兴衰历程。
夏本纪记载了夏禹的传说及其在治理国家和民生方面的贡献。
夏书诸侯年表记录了夏后氏的各个诸侯国的历代王朝。
第二卷:殷本纪、殷书诸侯年表第二卷主要记载了殷商时期的历史事件。
殷本纪详细描述了商汤、商湣王等殷商王朝的兴衰史。
殷书诸侯年表列出了殷商后期的各个诸侯国及其变迁。
第三卷:周本纪、周书诸侯年表《史记》的第三卷主要涉及周朝的历史,记载了周公旦、周文王、周武王等周朝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周朝各个诸侯国的变迁。
第四卷: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是《史记》中关于秦朝的部分,记录了秦始皇嬴政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过程。
这一卷详细介绍了秦朝的政治改革、法律制度以及修建的重要工程,如秦始皇修筑的长城和兵马俑。
第五卷: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关于西汉初年的部分,主要讲述了汉朝开国之争的故事。
其中包括项羽与刘邦的斗争、刘邦建立西汉朝廷的过程以及各诸侯国的变迁。
第六卷:刘邦本纪、陈涉世家第六卷的刘邦本纪继续讲述了西汉初年的历史,记录了刘邦成为汉朝第一位皇帝和其在位时的政治措施。
陈涉世家则是描写了陈胜起义和吴广割据后来的历史演变。
第七卷:魏、齐世家第七卷是关于战国时期魏国和齐国的历史,分别讲述了魏国的兴起和统治者魏文侯的政绩,以及齐国的兴衰历程。
第八卷:楚汉相争世家楚汉相争世家是《史记》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详细描述了楚汉两家的斗争与交替。
其中包括刘邦和项羽的抵抗秦朝、楚汉战争的激烈以及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的过程。
第九卷:高祖本纪高祖本纪是《史记》中关于西汉初年的部分,详细描写了汉高祖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后的政治斗争和国家治理。
同时,也记录了吕后及其他皇后对政治的影响。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介绍其历史地位
《史记》是中国古典史学家司马迁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老的史学典书。
它总共十
二本,分十四卷。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誉为“百家姓”。
据说司马迁写了史记在他三十几岁的时候,他是一位古代文学家,后来他被誉为“中
国史学之先驱”。
由于史记的这种特殊历史性和丰富的内容,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被誉为“万
古绝唱”。
除了记载古代国家、人物、事情的历史,它还记载了很多关于民俗、季节、节令、官制、文化、思想和礼义的历史,把中国的历史、人物、事件。
现在,史记已被列入
世界名着出版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史记作为一部中国传统史学典籍,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
最重要的一部史料。
从史记中可以轻易地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妙之处,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史料。
它也为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杰出成就。
史记作为中国古典史学典籍,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其学术价值的卓越。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未经参读历史读书的人,难以了解古代的社会文明,也不能准
确地理解本质的古代历史,更不用说领会其中的精神意蕴。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史料中珍贵的财富,它不仅记载了很多历史,更重要的是对当代人们的思想和审美一种深远的影响。
关于史记的介绍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风格特征和思想感情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同时,《史记》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历史记载被认为是最真实、最详细、最完整的,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总之,《史记》是一部集文学和史学价值于一身的伟大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关于史记书籍介绍《史记》原为完帙,但在流传过程中却有残缺。
《汉书;司马迁传》云《史记》“而十篇缺,有录无书”。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
“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作者介绍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博学多闻,遍游名山大川,曾从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过《尚书》等,其父司马谈立志要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无奈生年有限,遗命司马迁完成。
元封三年,迁为太史令,主管文史资料和天文历法,五年后,着手撰写《史记》。
然世事难测,天汉二年,汉将李陵投降匈奴,迁向武帝表示应客观评价李陵功过,因而身陷囹圄,惨遭宫刑。
这不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马迁不堪此冤,甚至想离开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书“草创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废,权衡之后,决心忍辱苟活也要完成自己的事业,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史记》的写作,直至临终才搁笔。
以个人力量编写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几千年来,无出其右者。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人格的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
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司马迁赋予了种种悲剧英雄人格力量,写项羽之神勇,诸侯将“莫敢仰视”,写虞姬项羽之别,悲歌和应,更是千古离别之冠,赚尽诗人才子笔墨,荡尽失意之人哀肠。
这使《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整部《史记》,帝王将相无数,英雄豪杰无数,鸿儒硕学无数,司马迁“想见其为人”的,唯有孔子与屈原,司马迁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屈原的遭遇,与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怜,其恢宏之辞章,也为司马迁所向往,融入历史的写作中,使其成为一幅瑰丽雄浑、荡气回肠、悲天悯人的历史画卷。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评析一、介绍《史记》及其重要性•简介《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共分为十二本,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重要性:《史记》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描写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这些形象塑造成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
二、司马迁与历史人物塑造•司马迁: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评述,塑造了他们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影响因素:司马迁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形象的评价可能会有主观色彩,并且也与当时政治、社会背景等因素相关。
三、不同历史人物形象评析1. 儒家思想倡导者•孔子:孔子被描绘为颇具智慧、仁爱和宽厚的人物。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伦理观念,对于后世的影响广泛。
•孟子:孟子被形容为励志向上、富有感染力的道德导师。
他强调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2. 政治家与军事家•刘邦:刘邦被描绘为聪明机智而又善于用人的政治家。
他成功建立了汉朝,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曹操:曹操则被描述为智勇双全、谋略过人的军事家。
他在三国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留下了许多著名战争策略。
3. 文化艺术家•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一位文学才华出众的诗人,《史记》中对他进行了较高评价。
他以其才华和深情而赢得了广泛赞誉。
•李斯:李斯作为《史记》中重要人物,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文化管理者。
他推动了秦朝的改革,被认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人物形象评价的主观性•形象塑造:《史记》中对于历史人物形象的描述,可能受到司马迁个人的主观影响和审美偏好。
因此,在评析历史人物形象时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历史复杂性: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在评价其形象时,需要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等来进行全面分析。
五、总结•《史记》中对于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部著作,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历史人物及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介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重大贡献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2、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名篇名句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大江东去楚王流芳”——《项羽本纪》“礼贤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传》“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名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