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加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14.85 KB
- 文档页数:1
中职本科食品工艺学实践教学的创新设计食品工艺学是一个涉及食品加工、储藏、运输等方方面面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中职本科食品工艺学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一、实践课程设置针对中职本科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可以设置更加贴近实际生产的实践课程。
比如,可以增加食品检验与鉴定、食品加工工艺实践、食品原料及辅料调配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食品工艺学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室建设在中职本科食品工艺学实践教学中,实验室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增加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和工具,如高效分离技术装置、食品加工设备等,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还可以引入先进的虚拟实验室技术,让学生在模拟实验环境中进行综合性实践。
三、导师制指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导师制指导的方式。
通过设立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导师制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个人发展。
四、实践项目设计在中职本科食品工艺学实践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项目。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新产品的研发、食品质量安全的评估、食品加工工艺的改进等项目,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产学研结合为了提高中职本科食品工艺学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可以加强产学研结合。
与食品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引入实际企业项目和科研成果,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实操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创新设计,可以提高中职本科食品工艺学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些创新设计能够得到教育机构和教师们的认可和推广。
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课程改革与实践施帅;徐海祥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2(000)032
【摘要】本文简述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改革思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重点论述了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建设,建立起开放的教学网站等一系列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总页数】2页(P201-202)
【作者】施帅;徐海祥
【作者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J], 王绍东
2.论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加工与保藏技术”课程“三元核心”教学法 [J], 杨春城
3.浅谈高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J], 傅丽
4.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J], 王绍东;
5.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r\"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J], 宋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2年第1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1,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11期)Total No .311收稿日期:2012—08—27作者简介:李艳平(1975—),女,吉林辽源人。
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粮油食品专业教学。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课程改革与探索李艳平(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分院,吉林四平136000)摘要:高职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食品企业一线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依据食品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食品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针对目前食品专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转变、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改革措施,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课程改革;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074—02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职业的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本类职业所必备的、通用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了解食品的开发配方、工艺流程、食品卫生检验、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等全过程,而且要懂得掌握科学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还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素养。
因此,为了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食品企业一线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食品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目前高职食品专业课程特征首先,在食品专业知识方面,理论课学时较多,比例过重。
教学以理论知识为重点,实用动手性知识较少,理论知识偏离工作实际,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时太少,学校实践教学环境薄弱,学生忽视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地与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学生不能及时学到食品科技发展的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技术。
其次,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双师型教师少,即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也强的教师少,仍然延续填鸭式教学。
宁夏农林科技,Ningxia Journal of Agri.and Fores.Sci.&Tech.2018,59(02):60-62基金项目:2016年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高职《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问题及改革措施———以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2016PJY1610)。
作者简介:王加园(1984-),女,宁夏银川人,助教,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
收稿日期:2018-01-15目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食品加工技术》是食品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并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
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实践操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文章主要针对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以期为创新性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1《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建立在生物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软饮料加工技术、烘焙食品加工技术、乳制品加工、罐头食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技术等。
《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流程,能够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够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21世纪知识时代的背景下,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
2《食品加工技术》创新性实践教学设计现阶段高职《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较多,主要包括实训教学授课方式传统,缺乏创新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训条件有限,实训基础设备、耗材准备不充分,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探索的需求;实训形式及考核方式固定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食品加工工艺的革新与创新一、食品加工工艺的重要性食品加工工艺是食品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在食品的生产、收获、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使用各种加工工具、设备和流程,将原始食物转化为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的食品。
正常的食品加工工艺可以改善食物的质量、口感和风味,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例如包装食品和方便食品等。
同时,食品加工工艺也允许远程交易,使全球消费者都能够获得全球各地的优质食品。
二、传统食品加工工艺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通常涉及原材料的清洗、烹调、加热或冷冻等步骤。
但传统食品加工工艺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原料浪费、能源消耗和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一些食品加工设备,特别是工业设备,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噪音和振动,对员工的健康构成威胁。
此外,传统食品加工工艺的缺陷在食品的保质期,品质和安全等方面也会出现问题。
三、食品加工工艺的革新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能够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流程来改进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
在食品加工工艺的革新和创新方面,以下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1.高技术高技术在食品加工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效率和可靠性。
自动化系统使得加工过程得到了进一步改进,除了自动化之外,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这些技术有望帮助设备生产商和用户实现更好的效果。
2. 新型包装许多食品加工工艺也包括对食品的包装和保存,包装可以保护食品免受外界污染和变质,同时,它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第一道美观的印象。
传统的塑料包装存在环境污染和不能长期存储食品的缺陷。
现在,新型包装材料的涌现和已有材料的改进使得食品能够长期储存,同时,能够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3. 超声波技术超声波技术已经在食品加工行业广泛应用。
超声波通过高速振动的方式让液体或固体分子在微观级别上振动,改善食品的物理结构和化学变化。
在肉类、奶酪和糖果制造等方面,可以使用超声波技术来改善食品的口感,甚至可以通过超声波系统提高食品中的抗氧化活性和纤维素含量等。
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方法研究一、强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技能。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丰富的实验、实训和实地实习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
二、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在中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学生对食品营养和检测的综合掌握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等开展讲座和论坛,加强学生对食品行业的前沿知识了解。
三、引入创新思维教学食品营养与检测行业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四、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实习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可以与食品企业、检测机构等合作建立实践实习基地,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给学生。
此外,可以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合作交流,开展学生交流和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六、加强就业指导和实习服务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实习服务工作。
可以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就业形势,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引入创新思维教学、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和实习服务等方面的。
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食品行业的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基于高职教育的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探索摘要: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的理念和宗旨,分析了食品分析课程的现状及弊端,探讨高职院校食品分析课程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食品分析课程改革职业技能一、引言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以及自我创新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职业资格为主线,融知识、技能与素质于一体。
食品分析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为了提高食品分析教学质量,培养现代食品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食品分析教师需要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逐步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
二、食品分析课程现状2.1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陈旧与当前的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相比,目前食品分析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感官分析和微生物分析的内容偏少,食品分析实际上成了理化分析;样品预处理和数据处理的内容偏少,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述、灌输式教学为主,过多地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科学品质的培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3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现有实验部分内容简单、综合训练偏少,只停留在验证性的实验室阶段,对实际样品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食品分析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三、食品分析课程改革方向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定位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瞄准能力开展教学,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培养学生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的理论知识,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区别。
3.1 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能力目标,到相关企业调研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食品专业《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作者:许辉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39期摘要:文章根据“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结合永城职业学院示范性实训基地“粮食加工及储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和要求,运用项目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对《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讨。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外实践、考核方式等,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粮油加工检验工作一线的高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粮油加工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是永城职业学院食品化工系食品加工专业的骨干课程,课程内容多、实践应用性强,针对食品加工专业的特点及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探索食品加工专业粮油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枯燥,实训课程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两大难题一直困扰着任课教师。
考核采用期末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基本能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程度,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此类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较差,理论考核成绩一直偏低。
实训课仅局限于某一技能的模仿操作,与实际岗位距离较大,不能反映职业岗位的岗位要求,很难体现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不是针对职业素质的考核,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宗旨[1]。
《粮油加工技术》是食品加工专业主要的专业课,是阐述各种粮油食品的加工工艺及相关技术的科学,它涉及有机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21世纪,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粮油食品工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将不断涌现[2]。
这对高校粮油加工技术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局限于验证粮油食品工艺中的工艺技术。
本课程改革的思路是应用项目化教学的理念,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把考核内容、标准、方法整合到每个项目中,按照完成项目的能力、水平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对学生整体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考核[3]。
食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思维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和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因此,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食品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食品教育中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结合我所在的大学食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思维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谈一谈我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食品专业课程中,教师往往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角,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则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动学习放在第一位。
在食品产品开发的课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产品的名称、口感、特色等方面,激发学生创意思维。
同时,教师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如何生产、包装、宣传和销售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2.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而食品专业是典型的实践教学科目。
因此,我们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深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食品加工技术课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制作一款不同的食品,同时要求每个小组记录制作过程、产品口感、食品安全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二、创新创业思维在食品专业中的培养1.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食品行业是一个与市场紧密相连的行业,市场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因此,我们应该从课程的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
在食品商务技能课程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食品市场的运作和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分析能力。
2.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食品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
在食品营销策划课程中,教师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创新宣传策略、包装设计、促销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
FOOD INDUSTRY I THEORY 高职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创设与思考文I乔利民贺津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摘要: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也需要适应这种发展进行改革创新。
由于食品专业的特殊性,在改革过程中必须结合本专业的特色来培养专业性人才。
在改革这条道路上,需要对食品专业的整体教学、课堂建设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进行探索与发掘。
在进行食品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明确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将创新创业融入教学体系之中,为食品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高职食品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所谓创新创业教学,指的就是在整体的教学环节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利用实践来发掘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一步步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具体的创新创业活动。
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落实,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专业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大力宣传,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进一步代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竞争力以及教学质量。
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开始朝着创新型国家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发展目标之下,势必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为了满足大环境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时要不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减轻就业压力,使学生们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教学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大部分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餐饮行业安全管理以及营销管理。
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一些餐饮企业的营养顾问、釆购员、营养搭配师等等。
但从大数据的统计来看,这些职位学生普遍待的时间不长。
在选择岗位的时候,许多学生好高鸳远、不脚踏实地,许多学生认为企业一线生产工作的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不大,十分枯燥乏味。
所以,许多同学在毕业之后的定位目标不在这些职业,那么学习这些专业知识的时候就会缺乏兴趣。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进行创业,那么这种创新创业教学可以帮助他们有f新的认识,有利于后期的发展。
《食品分析检验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关键词】食品分析检验;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0 前言项目化教学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为法则,根据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学生的培养[1]。
《食品分析检验技术》是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而设立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大量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知识内容掌握的并不牢固;而实验实训过程中,学生只按照实验操作步骤机械操作,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
同时,传统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内容是分开的,“两张皮”,往往理论课上在讲这一方面的内容,而实验课在做另一方面的实验。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设置,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该课程。
1 课程设计思路职业分析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我们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进行了充分的岗位职业分析,确定职业核心能力,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国家标准为依据、课证融合为原则,并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力求课程内容与企业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建立多元化评价方案,全方位地进行课程设计。
2 教学内容2.1 内容选取由于食品种类繁多,检测方法多样,必须选择不同类型的产品来保证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的完整性,本课程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6个学习项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2.1.1 项目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差异性选取酿造酱油、果汁饮料、烤鱼片、火腿肠、糕点、乳制品为教学项目载体,这6个载体选取原则如下:1)来源于企业真实检测项目,具有典型性。
2)分别对应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6门食品加工课程,具有代表性。
使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使本专业学生更加明确食品检验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以及食品检验环节在食品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食品化学是当下食品科学专业的三大重点课程之一,这门课程需要理论性与实践性学习并行。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分析来看,《食品化学》是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来对食品的原料以及食品的化学构成进行细致的研究,探讨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同时对食品的营养价值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
《食品安全》这门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因为这门课程涉及了很多动植物食品的加工问题,也有很多的内容与医学理论知识息息相关,这门学科通过理论知识的铺垫使学生们在实验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但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食品化学》这门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乏味,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们对食品化学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们提供循循善诱的学习氛围,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1 对高职院校《食品化学》课程进行改革意义与作用《食品化学》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认识到《食品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确保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在各个高职院校的推进速度不一样,不同高职院校的《食品化学》课程教育现状不太一样,在一些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比较前卫的地方,改革后的《食品化学》课程在去教学中已得到了运用。
但是目前的课程改革仍处在较为初期的状态,固然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和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时及时发现不足,并且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改善。
当然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应该呼吁这些地区加快课程改革工作。
传统的《食品化学》往往是应试教育,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们对《食品化学》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食品化学》教学要求中,最为关键的是注重学生们核心素养的提升,希望学生们在高职院校的《食品化学》课堂中能够了解更多的化学变化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们理解《食品化学》相关知识点并解决与食品化学息息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