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5.1《质量守恒定律》word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3.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三,教学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四、教学过程:[师]:在以前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对反应前后物质量的关系却不清楚,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个适合任何化学反应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生]为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准备。
[师]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参加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的新物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增加了、减少了还是不变呢?[生] 1、通过教师设疑,激发兴趣和求知欲2、预习演示实验.[师] 根据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操作的可行性,以白磷燃烧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实验为例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一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守恒的原因(2)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定恒定律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于的种类和原于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过程:课时1复习提问: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引入新课: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原子−−−→−重新组合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不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因此在化学变化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
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
讲授新课一、 质量守恒定律(观察) 1、 磷 +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2、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现象 1、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2、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总和守恒三、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和镁条燃烧两个实验结果。
四、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计算课时 2复习提问:1、小测验:用符号表示下列化学反应(1)碳在氧气中燃烧(2)硫在氧气中燃烧(3)磷在氧气中燃烧(4)镁在氧气中燃烧 (5)铁在氧气中燃烧2、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元素、原子、分子都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这些符号是化学最基础的语言,通称化学用语。
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哪种“化学用语”表示呢?这将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五、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C + O 2 == CO 2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碳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2、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二)实验体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三)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
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学生动手,小组合作思考,讨论交流。
(五)课堂练习,加深巩固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
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课时建议】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引入: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一、质量守恒定律【教师演示】实验探究一: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前后的质量比较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强调: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而不是有多少反应物,要注意“参加”二字的真正含义。
)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一个定律,但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扩展到其它物理量;(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播放影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渡:我们学习自然科学也要像拉瓦锡等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一样,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去不断地探索,不断进取。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在通过下面的实验来验证一下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比较实验探究三:[实验5—1]碳酸钠粉末与盐酸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比较(A、B两套装置,学生使用A装置,教师演示B装置)【注意事项】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
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3.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不用橡皮塞而改用气球套在锥形瓶口,连同白磷一起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白磷燃烧时移开酒精灯,此时不要用手拿锥形瓶。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探究质量守恒的原因【教学用品】托盘天平、试管、烧杯、锥形瓶、塞子、石棉网、坩埚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稀盐酸、镁带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
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福尔摩斯慢条斯理第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称出抽烟前烟斗和烟丝的总重量,再减去抽完烟后烟斗和烟丝的总重量,不就是我吐出烟和气体的重量了么!”你认为福尔摩斯的回答正确吗?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自主探究1、参加总和,等于反应后总和,这个规律叫做。
2、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1)原子的没有改变,(2)原子的没有增减,(3)原子的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三、合作探究(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1、小组实验:按教材P92探究实验,教师演示方案一,学生分组实验方案二,完成P94表格。
小组讨论:(1)方案一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锥形瓶中的沙子有什么作用?(3)向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加入铁钉的操作时怎样的?(4)叙述质量守恒定律,强调关键字眼。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化学方程式(教案)【教材解读】本课时内容通过对比文字表达式,尝试认识化学方程式,在比较、反思化学方程式中所表达的意义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正确解读并理解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表示的意义。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3)能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2)通过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认识的讨论,对学生进行尊重客观事实,遵从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计算,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计算。
【重难点处理策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利用它既可以知道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使人一目了然。
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时,注意强调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乘各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这样的计算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化简后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采用“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得出结论—解释和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化学学习情景素材,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的展示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2、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应该体现在化学反应中。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对数据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其实质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三、教学分析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操作能力,能应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存在的问题: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导入新课(3分钟)[视频]小树长成参天大树。
[师]春天到了,树木都抽出了新芽,我们来着一下树从种子到大树生生不息的过程。
同学们这个过程主要发生的是什么变化?[生]化学变化。
[师]不论是我们的自然界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化学变化,我们前面也学习了许多的化学反应,比如说碳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是二氧化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的是水和氧气,化学反应的结果是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这是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分解过氧化氢的量是多少?生成了水和氧气的量又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一下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前面学习过的化学反应入手,引导学生从定性过度到定量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变化。
)(二)科学探究(22分钟)1、提出问题[师]以过氧化氢为例,分解过氧化氢的质量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具有什么关系呢?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
设计意图:一种宏观现象及问题需要从微观角度作出解释,这是化学学科的内容特点及思维方式。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2.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探究,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不同的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老师演示改进实验,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反应的现象。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李明和王华不同的看法以及两位化学家的“争论”,引出“化学反应前后两物质的质量是否相等”这一问题,让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二、进行新课活动与探究一: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师:观察下列现象并思考:(1)白磷的燃烧现象;(2)m(P)+m(O2)=m(P2O5)?生:(1)白磷燃烧现象跟红磷燃烧的现象相同。
(2)m(P)+m(O2)=m(P2O5),即: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方案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师: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比较实验结果,是否有m(CuSO4)+m(NaOH)=m(Cu(OH)2)+m(Na2SO4)?师:根据实验事实得出:m(CuSO4)+m(NaOH)=m(Cu(OH)2)+m(Na2SO4),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师: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见课本第92页师: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师: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活动探究2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方案一】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前后的质量测定【方案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守恒原因的分析,认识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操作和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用品天平、锥形瓶、烧杯、小试管;红磷、碳酸钠溶液、稀盐酸,鎂条等。
教学过程引入: 蜡烛燃烧变短,说明化学变化时物质质量变轻了吗。
【探究一】红磷在锥形中的燃烧。
(观看动画)红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现象:1 大量白烟,放热,2 气球先鼓后瘪。
天平-------平衡【探究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铁 + 硫酸铜 -----> 铜 + 硫酸亚铁现象: 1铁表面出现红色物质,2 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天平-------平衡分析: 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 反应后生成物质质量学生总结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探究三】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碳酸钠 + 盐酸 ----> 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现象: 1 有大量气体2固体溶解天平-------向右倾斜【探究四】鎂带动燃烧鎂 + 氧气 ----> 氧化镁现象: 1,耀眼的白光2,放热3,生成白色固体。
天平-------向左倾斜原因分析: 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要设计在密封的容器中进行。
二质量守恒的解释1 宏观: 元素种类,元素质量不变2 微观: 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不变3 物质种类,分子种类改变4 分子数目可能改变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5单元课题1第(1 )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设计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3.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化学反应。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想象,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4,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
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环节学生学案教师导案预习一,知识准备:(独学)1,化学变化的特征:2,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3,用什么方式表示化学变化:4,请表示:氢气燃烧?引入问题:反应物反应生成生成物后,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吗?做出猜想:变少?变多?不变?。
一、复习本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使学生能自然过渡,为学新知打好知识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1,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实验2,要设计实验证明该问题,根据该实验目的思考:应该选择什么对象:化学变化选择仪器时主要需要什么仪器?天平操作时主要要做几步?称反应物质量它们发生反应称生成物质量实验中主要要观察什么现象?发生反应的想象?质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三,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二、对探究思路的讨论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思维的准备,也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知识内容。
学情分析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现象。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学法指导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自主预习学生阅读课本第92—9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中“我的推测”:2.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小组讨论1.该定律能不能推广应用于解释物理变化?2.该定律中的质量总和是否包含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呢?3.该定律中的守恒是否包含体积变化呢?教师点拨(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
(2)没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算反应物。
(3)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指生成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质量总和,参加反应或生成的肉眼看不见的气体不能遗漏。
(4)质量守恒定律是质量守恒,不是体积或分子个数的守恒。
学习指导二 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实验怎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师生互动:老师演示课本第94页的实验5-1和实验5-2。
小组讨论1.上面的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预测的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2.这两个实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如果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实验怎样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点拨碳酸钠+盐酸−→−氯化钠+二氧化碳+水,气体CO 2外逸,故反应后质量减轻。
秋新人教版化学九上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word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明白得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增加学生探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看,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关心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逝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明白得。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说明应用→加深明白得。
教具预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托盘天平(带砝码)、蜡烛、试剂瓶、火柴、塞子。
2.学生用具:(1)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塞子)、玻璃棒、气球、玻璃片、石棉网、坩埚钳、火柴;(2)白磷(火柴头大小)、硫酸铜溶液、铁钉、蜡烛、镁带、细沙、砂纸。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明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能够生成新物质。
如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表示为:P+O2P2O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表示为:Fe+CuSO4→Cu+FeSO4。
那么,大伙儿猜想一下,在这些反应中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变化呢?[学生猜想、讨论][回答]学生甲: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大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小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学生丙: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会等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三种猜想,这专门好,那么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于、等于,依旧小于?我们来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下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精选资料设计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内容概括从本单元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即量的)方面睁开。
本单元有 3 个课题。
课题 1 经过一系列研究活动,指引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响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课作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
课题 2 讲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是本单元的中心。
课题 3 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化学方程式的详细应用。
单元教课目的1.经过实验研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有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全部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经过详细化学反响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恪守的原则。
5.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6.在正确书写化学反响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7.认识定量研究关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题 1质量守恒定律本课题包含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第一提出在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虑,而后通过作出假定、实验研究、沟通议论、得出结论等科学研究方法,经过活动与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响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一结论;而后再经过活动与研究分析质量守恒的原由,进而知道在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化学方程式。
教材经过木炭在氧气中焚烧这个实例,简单了然地表达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供给好多相关反响的信息。
能将反响物、生成物及各样粒子的相对数目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是学习化学的又一基本功。
第 1 课时质量守恒定律【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经过实验研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有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