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肝内胆管结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简介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发生在男性和老年人中。
其特点是痛苦、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肝内胆管结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确诊首先,患者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肝内胆管结石。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腹部超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
如果患者的结石较大或者引起了胆管梗阻等并发症,那么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维持治疗对于一些较小的结石或者未引起异常症状的患者,维持治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患者应该注重饮食保健。
拒绝高脂肪食品,减少食盐和糖的摄入,有助于减少胆汁分泌和胆固醇的沉积,从而减少结石的形成。
此外,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稳定患者病情。
定制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特点,必须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对于一些中小结石,药物治疗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溶解药物或者促进排石的药物消除结石。
常用的药物包括伊托拉康齐、奥司他韦等。
内镜取石内镜取石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手段。
在这种治疗方法中,治疗医生会通过胃肠镜放入内镜并引导工具到患者的胆管,然后使用工具进行或取石术。
这种方法是比较安全和非侵入性的,但仍有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操作。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用于治疗无法通过内镜治疗的较大结石。
在介入治疗中,医生会放入一根导管通过患者体内的血管前往肝内,然后将药物或者进行手术切除结石。
介入治疗的风险较高,因为需要进入患者的血管,但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内镜治疗的患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结论肝内胆管结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
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特点,药物治疗、内镜取石或者介入治疗都有可能成为治疗的选择。
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那么手术的方式和具体操作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肝内胆管结石治疗进展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形成于肝内胆管内的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可导致胆管堵塞和胆汁淤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效果逐渐提高,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 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措施。
这包括饮食调理、积极治疗胆道感染等。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脂、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可以减少胆汁的分泌和胆固醇的沉积,从而减少结石的形成。
可以通过使用抗生素治疗控制胆道感染,减少胆道炎症的发生,缓解患者的症状。
2. 内科药物治疗:内科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石药物和促进胆汁排泄的药物。
溶石药物可以通过溶解结石中的胆固醇或胆红素,从而达到溶解结石的目的。
溶石药物的疗效有限,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促进胆汁排泄的药物可以增加胆管收缩,促进胆汁的流动,有助于结石排出。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需要慎重使用。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症状明显或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经皮经肝胆管导管取石术(PTC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和胆道镜手术。
PTCD和PTBD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经皮穿刺将导管引入胆管内,然后取出结石。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病情稳定的患者。
胆道镜手术是一种内镜下的手术,可以通过胆道镜将结石取出。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操作较为复杂,适应症相对有限。
虽然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多样,并且治疗效果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溶石药物的疗效有限,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需要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或方案。
外科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创伤较大,有一定的风险。
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肝内胆管结石通常是由胆囊结石或胆总管结石引起的,尚需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预防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目前多种多样,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一、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二、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三、肝内胆管结石的饮食原则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1、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1.1、手术治疗。
目的是尽量取净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和狭窄,消除肝内感染性的病灶,从而使胆汁的排出畅通。
手术的方法主要有位胆管切开取石;胆肠内引流;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
1.2、患者可配合针灸,服用“苗寨石清方”,促进结石的排出。
“苗寨石清方”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黔东南天然药库雷公山,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2、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可能为典型胆绞痛或持续性胀痛,有的患者疼痛不明显,而寒战发热非常明显,周期发作;可有长期的胆道病史、或伴有寒战发热、黄疸的急性胆管炎史;患侧肝区及下胸部有经常性疼痛不适,常放射至背、肩部;一侧肝管梗阻时,可无黄疸或黄疸甚轻。
急性期,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疼痛、寒战发热、黄疸),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致。
3、肝内胆管结石的检查
B超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方便易行,是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首选方法。
一般在结石远端的胆管有扩张才能作出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因肝内管道系统的钙化也具有结石样的影像表现。
CT\MRCP检查因肝内胆管结石。
完整版)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肝胆管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难度较大。
为了规范其诊断和治疗,XXX组织了国内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
肝胆管结石病指的是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而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其他胆道疾病所致的肝胆管结石。
该病常见于我国的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是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但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
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
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严重者可导致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
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严重并发症,如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
此外,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综上所述,肝胆管结石病是一种常见疾病,治疗难度较大。
本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其诊断和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
未来,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变范围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MRI和内镜检查。
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可以检测到肝胆管结石、胆管扩张和肝脏萎缩增生复合征等病变。
CT和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位置,有助于确定手术方案。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胆管内的结石和狭窄情况,同时还可以进行取石、扩张和引流等治疗操作。
4.2肝脏功能代偿状态的评估肝胆管结石病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因此需要进行肝功能评估。
肝内胆管结石诊疗规范(手术科室)【诊断标准】1.症状和体征(1)间歇期可有肝区和胸背部不适和胀痛,急性发作时则有胀痛和发热。
双侧胆管被结石阻塞时出现黄疸。
(2)并发胆管化脓性感染时尚有寒战,高热,休克和精神症状等表现。
(3)并发肝脓肿时可向膈下,胸腔,甚至肺脏穿破,形成胆管支气管瘘。
(4)晚期出现胆汁性肝硬变,导致门静脉高压症,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5)体格检查可见肝肿大,肝区压痛叩痛,皮肤巩膜可见黄染。
2.辅助检查(1)B超可以定性的对肝内胆管结石作出诊断,一定程度上了解结石的分布情况和胆管病变。
(2)CT优于B超的诊断价值,除定性诊断外,可以较全面的了解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情况,肝脏组织有无继发改变。
(3)Frrc比较直观的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情况和肝内胆管的狭窄或扩张情况,对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结合B超和CT检查结果,更有价值。
必要时可以行PTCD引流减压胆道。
(4)ERCP肝外胆管无阻塞时可显示肝内结石的情况。
(5)并发感染时血象升高,血胆红素升高呈波动性,肝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
【治疗原则】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是根据结石存在的范围和病情选择手术和非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外科手术通常疗效较好。
根据病变情况,可采用高位胆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术,如肝管,肝总管或胆总管与空肠。
Roux-en-Y吻合,问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肝内胆管结石反复感染形成局限性病灶,同时肝组织萎缩者,可行病变肝叶切除,例如最常施行左外叶切除。
并可利用扩张的肝左叶胆管与空肠作Roux-en-Y吻合。
2.溶石治疗对于术中无法取尽的肝内胆管结石,可以结石性质,通过术中留置的T管,于术后灌注溶石药物,常可获一定疗效,但有一定的副作用。
3.机械排石胆道手术后发现胆道残留结石,可通过T管瘘道置入纤维胆道镜,在直视下取石4.碎石结合排石。
5.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外科手术或其他综合治疗的同时,配以中药和针灸,有利于结石的排出和胆管炎症的消退。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胆管内的结石堵塞了胆汁的流通,使胆汁不能正常排泄。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加重。
肝内胆管结石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1. 手术治疗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目前主要有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方式。
开腹手术治疗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但手术过程中创口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而腹腔镜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小切口和纤维镜来进行操作,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
2. 肝内胆管导管肝内胆管导管也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手术方式。
该手术方式是将导管插入肝内胆管,通过导管清除胆管内的结石。
肝内胆管导管虽然创伤较小、恢复较快,但适用范围比较窄,多数患者仍需手术治疗。
3. 内窥镜治疗内窥镜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内窥镜插入胆管,观察和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相比较其他手术方式而言,这种手术没有创口,恢复时间也较短。
4. 支架置入对于肝内胆管结石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将支架置入胆管内,以保持胆管的通畅。
在支架的保护下,患者可以逐渐进行清石手术。
支架置入手术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更换和清理,否则可能会造成感染等并发症。
5.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用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胆汁的流动,使胆汁中的结石得以排出。
然而,药物治疗并不是很有效,也需要长时间服用,并且可能存在副作用。
总之,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术后,患者还需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避免结石再次形成。
一、概述肝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是指胆汁在肝内胆管系统内形成的结石。
肝结石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份针对肝结石的专项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内科保守治疗对于肝结石体积较小、症状不明显或结石未引起胆管梗阻的患者,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
(1)溶石治疗:对于胆固醇结石,可使用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促进结石溶解。
(2)抗炎治疗:对于伴有胆管炎的患者,需使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采用中药进行调理,改善肝胆功能,促进结石排出。
2.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结石体积较大、症状明显、结石引起胆管梗阻的患者,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1)高位胆管切开取石:通过切开胆管,取出结石,并留置T管引流。
(2)胆肠内引流:将胆管与肠道吻合,建立胆汁引流通道,防止结石复发。
(3)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针对合并肝内感染的患者,清除感染灶,防止结石形成。
3. 微创治疗对于部分肝结石患者,可采取微创治疗。
(1)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适用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梗阻的患者,通过穿刺胆管,建立引流通道。
(2)内镜下胆管取石术(ERCP):通过内镜将结石取出,适用于肝外胆管结石患者。
三、术后康复与随访1. 术后康复:患者需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康复训练,如适当运动、饮食调理等。
2. 随访:定期复查,了解结石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防措施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
2. 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肝结石。
五、总结肝结石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降低结石复发风险。
同时,注意预防措施,降低肝结石的发生。
外科中医诊疗方案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石诊断医治指南》。
(1)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畏寒、高热史,或伴有黄疸。
(2)B超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3)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狭小与扩张病变,扩张胆管内有大小不一结石影。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医治证明肝胆管结石。
具有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第(4)项可确诊。
2.急性发作期:显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烧、黄疸,三大病症中二者或二者以上性发作期分为阻塞型和胆管炎型。
阻塞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消化功能消退等胆道阻塞病症。
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热、黄疸。
证候诊断:肝胆蕴热证:胁肋灼痛或刺痛,胁下拒按或痞块。
伴畏寒发烧,口干口苦,恶身目微黄,大便干结。
舌质微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微数。
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
伴发烧,纳呆呕恶,小便黄,胁下痞块拒【溏或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医治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肝胆蕴热证法:疏肝解郁,清热利胆:荐方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柴胡、枳实、延胡索、川楝子、白芍药、黄大黄、半夏、生姜等。
一成药:消炎利胆片等。
肝胆湿热证”f法:清热利胆,化湿通下。
外科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柴胡、黄芩、茵陈、栀子、生大黄、白芍药半夏、生姜、枳实等。
+中成药:锦红片、双黄连口服液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如双黄连注躺、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
(三)辨证选择中药肛门滴注、针灸等。
肛门滴注中药方同口服中药汤剂,从工棼中滴入,50ml~100ml/小时。
疼痛明显者予针刺足三里、胆俞、日月、期门、肝熊或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
肝内胆管结石治疗进展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在肝内胆管内形成的结石。
它是胆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多为上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对病人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进展。
1. 内镜取石术内镜取石术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内镜插入胆道后将胆管结石取出。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同时诊治胆管影像学异常和胆道疾病,并且可以直观地看到结石的情况,进行更为准确的取石。
同时,内镜取石术无需开刀,对身体损伤小,恢复期短。
然而,内镜取石术在一些情况下并不适用,例如肝内胆管结石过于大以至于无法拔出、结石周围有明显的炎症或感染等情况。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进行内镜取石术。
2. 经皮穿刺胆道取石术经皮穿刺胆道取石术是一种通过皮肤的直接穿刺将器械经过肝脏进入胆管取出结石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治疗一些传统内镜无法治疗的病例,包括肝内胆管结石较大、周围有炎症等情况。
然而,经皮穿刺胆道取石术也有其缺点,如穿刺部位出现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且手术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保障。
3. 胆管支架置入术胆管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将金属或塑料支架植入胆管的方法,以保持胆管通畅。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胆管狭窄和结石引起的胆淤,从而减轻症状、预防感染以及保证肝胆系统的正常功能。
胆管支架置入术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可在体内长期保留,且对于一些无法进行内镜取石术或经皮穿刺胆道取石术的患者也可以提供治疗。
但是,胆管支架置入术的长期效应尚不确定,有可能在使用支架的过程中出现感染或移位等问题。
因此,患者在进行胆管支架置入术前应该认真评估治疗效果和潜在风险。
总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目前,内镜取石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主流方法,但在一些情况下不适用。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篇一: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
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
一般为胆红素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胆管结石以发病率高、排石不通、溶石困难等为特点。
肝内胆管结石几乎全是胆红素钙石,由胆红素、胆固醇、脂肪酸与钙组成。
可为双侧肝内胆管结石,也可限于左肝或右肝,左肝内胆管结石较右肝多见。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狭窄、扩张并存,因此有胆汁的滞留。
狭窄于两侧肝管均可见到,以左侧多见,也可见于肝门左、右肝管汇合部。
少数病例仅有肝内胆管结石无胆管狭窄。
治疗: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
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
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再手术和其他治疗的同时,患者可配合针灸,服用“苗寨石清方”,促进结石的排出。
“苗寨石清方”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黔东南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2)手术治疗目的是尽量取净结石,解除胆道梗阻和狭窄,消除肝内感染性的病灶,从而使胆汁的排出畅通。
手术的方法主要有:① 位胆管切开取石;② 胆肠内引流;③ 消除肝内感染性病灶。
(3)手术治疗危害传统手术治疗:医学上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十分极端,要么尽量熬着,要么直接切除肝胆,让病人望而却步。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产生在肝内胆管的结石,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而逐年上升,常常伴随着胆囊结石的存在。
肝内胆管结石容易引起胆囊炎、慢性胆道炎和
胆管癌等多种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
法之一。
手术治疗方法有传统的开胸手术和现代的腹腔镜手术。
但是,开胸手术操作时间长、
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慢,对患者的身体负担大,现已很少使用。
与之相比,腹腔
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充分的内窥性、微创性和精准性,已经成为肝内胆管结石治
疗的首选方法。
腹腔镜手术通常需要四个切口,其中主切口约为2-3cm大小,在脐周或腹正中线下方,用于放置腹腔镜和其他治疗用具;副切口大小约为1cm,用于辅助治疗和手术器械的操作;其他两个切口位置根据需要确定,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术设计。
在手术过程中,
医生需要对病变区域进行精细分离,将肝内胆管结石逐一取出,并对胆管做适当的修补,
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面具有
显著的优势。
但是,腹腔镜手术需要专业医生在操作过程中高度关注安全问题和手术细节,以避免手术中的各种意外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在医院的严密监护下进行。
总之,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来说,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减
少手术带来的创伤,也为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同时,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选择一个合适的医院和合格的医生是非常关键的。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外科治疗(一)肝内胆管结石病的外科治疗原则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仍是肝胆外科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该病的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祛除病灶和通畅引流。
这三方面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解除结石和/或狭窄的梗阻是手术治疗的关键;祛除病灶是手术治疗的核心,同时又常是解除梗阻的重要手段;而通畅引流则是防止感染复发和结石再生的措施,但又必须以解除梗阻和祛除病灶为前提。
非手术治疗只有在完成了上述三个基本要求后才能奏效。
(二)肝内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的基本术式与选择1、肝叶切除术此术是1958年黄志强教授首先倡导使用于肝内胆管结石病,以后广为应用。
由于切除病变的肝组织,祛除化脓性病灶,增加了手术的彻底性,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
肝叶切除包括治愈性肝切除和辅助性肝切除。
治愈性肝切除的适应症包括某一肝叶(段)狭窄及结石、肝胆管多发性狭窄、或并发有慢性肝脓肿、或有肝胆管外瘘、或疑有癌变者。
辅助性肝切除的目的是以切除肝方叶或肝中叶下段肝组织使肝内胆管得到充分的显露,增加处理肝门部胆管病变或胆肠吻合的空间。
2、胆肠吻合术胆肠吻合术的基本术式是胆管空肠Roux-Y吻合,其桥攀应不少于50cm。
胆肠吻合术的基本前提是祛除病灶和解除结石或胆管狭窄,否则不应进行胆肠吻合。
胆肠吻合口要求低位,大口径(如盆式吻合),粘膜对粘膜吻合等。
3、胆管引流术胆管引流术仅适应于某些特殊的病例,如急诊病人、或合并有门脉高压症的过渡性手术、或不能耐受肝叶切除等复杂手术的高龄病人、或全身情况差的病例。
由于需要长期带管支撑引流,可促使结石进一步形成,疗效较差。
用取石钳、T管冲洗等方法探查肝内胆管;术中胆管造影常是肯定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手段,并能用以指导和选择手术方式;术中胆道镜检查能在直视下看到肝内胆管分支内的结石,有时还能通过胆道镜用结石篮和气囊导管等取出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疗效较好。
但由于未能彻底解决肝内胆管结石的病灶,特别在右肝管分支内结石及伴有胆管狭窄者,仍有20~30%病例的手术疗效不满意。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黄疸等症状。
肝内胆管结石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外科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手术适应症:1、大多数的肝内胆管结石需要手术治疗,特别是有明显症状或有并发症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2、有复发性急性胆管炎、胰腺炎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3、胆管梗阻引起的严重黄疸,需行手术治疗。
4、胆管结石伴有肝内胆管扩张、肝脏炎症及肝功能损害者也需手术治疗。
二、手术方法:1、腹腔镜下肝内胆管结石清除术:通过腹腔镜技术,将镜下套管置入肝总管内,将结石取出,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手术方法。
2、经皮肝内胆管引流术:对于患者肝功能不全或全身情况差,或大块结石术中不能完全取出时,应行经皮肝内胆管引流术。
手术可以通过X线检查引导下,将引流管置入肝总管内,通过引流管引流胆汁和沥静脉引流石块。
三、手术注意事项:1、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检查肝功能和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2、对于术中发现的其他并发症如胰腺炎、肝外胆管结石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3、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等。
四、术后护理:1、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心率、意识等情况。
2、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液体复苏和营养支持,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3、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病情观察,如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疼痛情况、恢复情况等,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4、术后需要进行定期复查,包括肝功能、腹部B超等检查,观察术后效果及预防术后并发症。
五、术后并发症:1、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胆漏、肝功能损害、伤口愈合不良等,需要及时处理。
2、术后可能出现的其他并发症如肝内外胆管炎、胆囊炎等,需要及时处理。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清除结石,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肝内胆管结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一)【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个体化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特点是易复发、处理棘手。
我院此类病人多数是急症患者,肝功损害大,凝血机制不佳,因胆道结石的成因、部位、范围不同,施术方法也不一样。
2009年底经本人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23例,均选择了个案处理。
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9人,女14人,年龄36~76岁。
有梗阻化脓性胆管炎者11人,急症手术19人,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者5人,总蛋白下降至50g以下者6人(尤以高龄者明显),白蛋白12人低于正常,WBC2.0×109/L14人,所有患者WBC高于1.0×109/L。
病史长者50年,短者3年,经常上腹绞痛、发热、反复黄疸等症状。
其中3次手术1人,2次手术3人。
1.2术前检查及手术中所见情况经BUS、CT、MRI及术中胆道镜检查、手指肝表面触摸及肝叶、肝段充血、化脓灶及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其中左右肝管充满型+肝、胆总管结石2例;中肝管充满型+左肝充满型结石+肝、胆总管结石1例;右肝前叶结石+左肝充满型结石+肝、胆总管结石1例;左肝管充满型结石+胆总管结石3例;左肝管起始部狭窄伴局限巢状结石+肝、胆总管结石4例;左肝管起始部狭窄伴单纯局限巢状结石3例;左肝外叶下段结石+肝、胆总管结石6例;左肝外叶上段结石+肝、胆总管结石1例;左肝外叶下段充满型结石l例;左肝外叶下段巢状结石+多发小脓肿1例;以上伴蛔虫者1例,腐蛔虫残体1例,左肝脓肿(多发)7例,纤维化4例,明显充血发红3例,胆囊并发结石3例。
1.3手术方法:全组均全麻、区域血流阻断下施术。
对全肝充满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借助胆道镜尽量取出能达到的3、4级分支胆管中的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最狭窄的部位,并查看肝表面充血、化脓及纤维化情况,确定结石范围。
常温第一肝门阻断下,剖开肝脏、胆道直视下取石,右肝狭窄处放置粗管支架从胆总管引出,左肝管剖开取石后,放置粗胶管支撑引流,从左肝表面引出,整形修复肝胆管,肝剖开处对拢缝合,半年或1年拔出引流,经胆道镜检查并拉网再取石,胆总管取石后再置T 管,作为反复取石之孔道,平素闭管,间断更换。
肝胆管结石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薜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胁痛”、“黄疸”。
以一侧或两侧肋胁部疼痛、恶寒发热以及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版)。
①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畏寒、高热史,或伴有黄疸。
②B超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③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狭窄与扩张病变,扩张胆管内有大小不一结石影。
④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肝胆管结石。
具备第l~2项可诊断,兼有第3、第4项可确诊。
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疸,三大症状中二者或二者以上者。
又可分为梗阻型和胆管炎型。
梗阻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症状。
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疸。
血液检查提示血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肝功能检查呈梗阻性黄疸改变。
(二)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疸三大症状中二者或二者以上者。
又可分为梗阻型和胆管炎型。
梗阻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症状。
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疸。
(2)静止期:无明显腹痛、恶寒发热、黄疸,或仅有轻微腹痛,无黄疸、发热恶寒。
(三)证候诊断1.肝胆蕴热证:右胁肋灼痛或刺痛,右胁下拒按或痞块。
可伴畏寒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身目微黄。
舌质微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微数。
2.肝胆湿热证:右胁肋胀痛,身目发黄。
可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黄,右胁下痞块拒按,便溏或大便秘结。
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3.肝胆热毒证:右胁胀灼痛,壮热,右胁下痞块,身目深黄。
肝内胆管结石治疗进展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胆囊的胆汁倒流入肝内胆管中,与胆囊结石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低,但是对于患者的健康来说同样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肝内胆管结石会导致胆汁淤积、发炎、甚至肝内胆管梗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医学研究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下,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1. 药物治疗:在早期发现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中,可以尝试使用化学药物分解结石,以期将结石溶解、排出。
2. 内镜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取石术(ENBD),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内镜操作,可以在胆道中直接对结石进行取石,确保结石完全清除。
这一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因此备受患者青睐。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肝内胆管结石较大、数量较多、复杂的患者,外科手术仍然是常用的治疗方式。
外科手术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目的是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保护患者的肝功能。
4. 放射介入治疗:包括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和经皮穿刺胆管取石术(PTBS)。
这是一种无创伤、微创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部分患者。
5. 中医治疗:中医注重调理全身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在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二、治疗进展自20世纪末以来,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镜治疗的技术进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内镜治疗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方式之一。
ERCP和ENBD可以通过内镜查看胆管情况,将碎石器具引入胆管,对结石进行粉碎和取石,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效果显著。
2. 放射介入治疗的发展:PTCD和PTBS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尤其适用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梗阻和感染的患者。
这种微创治疗方式在患者中备受欢迎,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
3. 新药物的研发: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副作用大。
近年来,一些新药物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溶解和排出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是由于胆道内胆固醇沉积,胆道狭窄和胆汁滞留所致,导致胆石形成。
当肝内胆管结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时,外科治疗将成为一个必要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一、手术适应证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1. 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胆管梗阻、胆石性胆管炎、胆管炎性肝炎等严重并发症;3. 胆石合并胰腺炎、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情况;4. 胆管内结石直径超过1.5cm,或者结石数量较多且固定。
二、手术方式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联合肝内胆管探查取石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联合肝内胆管探查取石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方式之一。
手术通过腹腔镜途径,先行取出胆囊内的胆结石,然后经胆囊窦或胆囊床切开胆囊床上胆管,进入肝内胆管,将其中的肝内胆管结石取出,再在胆管上或下着一枚T管,排放术中的胆汁。
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绝大多数肝内胆管结石患者。
2. 胆道镜下取石术对于一些小直径的肝内胆管结石,以及局部解剖较为复杂的患者,胆道镜下取石术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治疗方式。
该手术通过胆道镜引导,直接进入胆管内,定位到结石,利用机械或激光等方法,将结石碎裂并取出。
这种手术方式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可以避免对胆道的进一步损伤。
三、手术前的准备1. 术前评估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术前评估。
包括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
2. 营养支持对于营养不良或者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需要提前进行营养支持治疗,以帮助患者提高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的康复能力。
3. 行胆道造影术为了明确损伤的范围和结石的位置,术前还需要进行胆道造影术,以提供手术的参考依据。
四、术后护理1. 观察监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的观察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意识状态以及伤口的情况等。
胆石病(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可归纳为胆石病。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
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但要求明确结石部位、数量、大小的分布,还应了解肝内胆管和肝脏的病理改变。
(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胆管炎、肝区疼痛、肝肿大和黄疸。
(2)实验室检查:急性感染期与肝外胆管结石的化验结果相似。
慢性期可有血浆蛋白偏低、血清碱性磷酸酶、Y-谷氨酞胺转肽酶升高或血转氨酶偏高。
晚期多有肝功能损害。
(3)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结石的确切诊断和了解肝胆管系统的病理状况,最终需要依靠现代影像学检查。
①B超和CT检查:有助于了解结石的大体位置、数量和胆管扩张情况。
B超准确率在70%左右。
CT准确率平均80%左右。
两者均难准确了解具体的位置、数量和胆管病理改变。
不易与肝内钙化灶区别。
②经皮经肝穿刺胆系造影(PTC)和经内镜胆胰管逆行造影(ERCP):成功的PTC和ERCP影像清晰,能明确结石的具体部位、大小、数量和胆管病理现状。
准确率可达95%以上。
但有一定的并发症。
需注意预防。
目前仍为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③磁共振胆系成像:可以显示结石和胆管系统的影像状况,无创,有逐渐替代PTC和ERCP的趋势。
但不如PTC和ERCP清晰。
④术中胆管造影和胆管镜检查:可进一步确定诊断和了解结石是否取净。
(二)证候诊断
1. 肝胆气滞证:右胁或剑突下绞痛,恶心呕吐,口苦厌油,或有发热,舌苔薄黄,脉弦。
2. 肝胆湿热证:右胁或剑突下剧痛,牵引肩背,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寒热往来,声目黄染,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 热毒淤肝证:寒战高热,右胁绞痛,全身发黄,恶心呕吐,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心烦易怒,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数。
4. 肝郁脾虚证:右上腹胀痛,痞闷不舒,纳呆,腹胀,嗳气,便溏,舌苔白,脉弦细。
5. 肝胆瘀滞证:右上腹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胆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大黄、枳实、黄芩、制半夏、白芍、生姜、大枣等。
加减举例:一般可酌情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芒硝(冲服)、延胡索等。
中成药:
舒胆片。
2. 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栀子、生地、车前草、泽泻、当归、炙甘草、木通、柴胡等。
加减举例:一般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黄疸,加茵陈、虎杖;热盛,加银花、蒲公英。
中成药:
舒胆片。
消炎利胆片。
茵陈化湿丸(院内制剂)。
3. 热毒淤肝证
治法:清热解毒、苦寒攻下。
方药: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茵陈、栀子、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
加减举例:一般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右胁痛剧,加郁金、延胡索、芒硝(冲服);呕吐,加竹茹、制半夏;烦躁、谵语,加丹皮、生地、赤芍;神昏,配服安宫牛黄丸。
中成药:
双虎清肝颗粒。
舒胆片。
4、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柴胡、白芍、制半夏等。
加减举例:一般可加枳实、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
中成药:
舒肝解郁胶囊。
逍遥丸。
5、肝胆瘀滞证
治法:行气化瘀、利胆结石。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桃仁、红花、香附、枳壳等。
加减举例:一般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
中成药:
血府逐瘀口服液。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
肝胆湿热证可选用苦黄注射液;肝胆瘀滞证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三)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外敷“肝胆排石膏”:
不分年龄大小以用2贴为最好,即肝区前后各1贴,洗澡或隔2-3天取下对折几次使未发挥药物作用的部分调节到外面,再敷肝胆痛区,1周更换1次新药。
肝胆排石膏主要成份:南星、附子、香附各10g,当归、肉桂、丁香、乳香、没药、大黄各20g,灵脂、木香、陈皮、地龙各30g,防风、荆芥各40g,广丹1000g,香油1000g。
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利胆排石等作用。
2、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主穴日月、京门、阳陵泉、巨阙,配穴公孙、内关,用泻法。
(2)耳针疗法:胆区,留针30分钟。
三、疗效评价
1.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肝功能疗效评价:
临床控制:ALP、GGT、ALT、AST、总胆红素恢复正常。
显效:ALP、GGT、ALT、AST、总胆红素降低80%。
有效:ALP、GGT、ALT、AST、总胆红素降低50%。
无效:ALP、GGT、ALT、AST、总胆红素无变化。
3.影像学检查疗效评价:B超、CT、PTC、ERCP、磁共振胆系成像等有1种以上检查提示:
痊愈:结石消失。
显效:结石减少或缩小1/2以上。
好转:结石减少或缩小。
未愈:结石无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