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485.86 KB
- 文档页数:5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6):80 82Journal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思考何庆元,吴萍,王松华,李正鹏,祝嫦巍,张晓红(安徽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凤阳233100)摘要:生物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结合安徽科技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特点,总结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和科研训练以及结合毕业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科研素质,让学生提前与社会接轨,以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以满足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772(2014)06-0080-03Construction and Thought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Biotechnology Specialt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HE Qing-yuan,WU Ping,WANG Song-hua,LI Zheng-peng,ZHU Chang-wei,ZHANG Xiao-hong (Life Science College,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233100,China)Abstract:Biotechnology is a highly practical specialty.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biotechnology rapid develop-ment,combined with the biotechnology specialty’s school characteristics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the paper establishes a set of curriculum experiment and practice,teaching practice,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nd graduation practice to train students’operating ability and improvie their research qualit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Students could contact with social practice as soon as possible,cultivating biotechno-logical specialty talents with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s.Key words:Biotechnology;Practical teaching;System construction自1953年Waston和Cl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以来,现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生物技术的发展纳入本国科技重点领域,各国相应开设了生物技术类专业。
浅析我国应用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作者:陈晓曼林毅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6期作者简介:陈晓曼(1983-),女,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教研室主任,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
林毅(1983-),男,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管理工程系系主任,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制度经济学研究。
摘要: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应用科技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深入分析目前我国应用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在师资认证标准、师资引进渠道、师资培养方式、师资晋升模式等方面都有待改进,为具体解决这些问题找到根本原因及解决措施夯实基础。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10-0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强调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师资队伍既要有本科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知识应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双师型”特征。
以下从多方面分析目前我国应用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若干问题,期望找到合适的路径完善并提高。
一、师资认证标准存在问题“双师型”师资认证标准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模糊不清。
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理解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强调教师的胜任资格,即教师需获得教师系列资格证书或职称的同时还需获得其相关专业的技术资格证书或职称,也就是所谓的“双职称型”或“双证书论”;第二类强调教师的素质或能力,即教师需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或能力才能被看作“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所谓的“双素质型”或“双能力论”;第三类则是前两类的综合,强调教师既要持有“双证”,又要具备“双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双融合论”。
但直至今天,我国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依然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至少在“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上,我国依然处于一个理念尚未完善和统一的层面[1]。
对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探索[摘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支撑和推动国家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借鉴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文章分析了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意义,以及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原则,并从学科专业优化、教学团队建设、校企深度合作三个方面分析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德国、瑞士、芬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在逆势中仍能够保持稳定而强劲的世界经济竞争力,与这些国家的技术技能优势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又来自于背后完善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隶属职业教育类型的应用科技大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面临着产业转型与人才的矛盾,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看,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支撑和推动国家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
德国等欧洲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和学位设置和办学特色,对发展我国高等应用型教育、促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创立于1970年,当时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得人才结构需要很大的调整,而人才培养需要依靠教育体系结构与之相适应。
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应用技术大学这种有别于普通大学的新的大学类型。
其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工程和技术教育,强化职业培训,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职业导向,专业设置一般集中在工程科学,如建筑工程、电气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工业设计等,以及经济学、社会服务、行政管理与司法服务等领域。
应用科技大学专业的设置,往往与当地产业、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校企合作和特色发展。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将首先回顾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当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接着讨论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以期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设置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专业设置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然而,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专业往往因为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等原因而得以保留,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还不够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领域和交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
然而,由于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这些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专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思考与实践杨康宁,朱菲菲(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初期,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紧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困扰着很多院校的专业发展。
本文将从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概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训室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训室建设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DOI:10.12147/ki.1671-3508.2023.09.035Reflec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rone ApplicationTechnology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Yang Kangning,Zhu Feifei(Xuch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uchang,Henan461000,CHN)【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drone technology,more and more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opened up dron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s.However,in the early stage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many colleges are struggling with problems such as weak teaching staff,insufficient practical training equipment,and im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s,which hav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overview,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curriculum system,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practical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and other aspects of dron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s,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ron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Key words:drone application technology;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talent training;practical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无人机应用技术作为新兴领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为办学定位,本科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2019年4月,教育部提出“双万”计划,大学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提上议事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继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后又一重大高等教育计划,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逻辑推演和政策延伸[1]。
不管是应用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专业建设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要建成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必然要有一流的专业做支撑。
工商管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管理、经济、法律等企业管理方面的系统知识,熟练地掌握现代管理科学分析方法,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经济业务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如何科学定位,合理规划专业建设,发挥优势、培育和彰显办学特色,对建设一流专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一流专业建设的方向和定位首先,一流专业建设应坚持特色办学方向。
高等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重要人才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
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方向就是面向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一流本科人才,这就需要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高校的办学特色,突出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对符合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其次,一流专业建设要坚持科学定位。
在“双万计划”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培养一流本科人才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建设一流专业要科学定位,应将培养世界一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实践中,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逐渐融合,中国的传统企业面临管理不到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的严峻挑战,这就为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姚敏刘岚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7期摘要“新工科”是新时期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战略,它是我国新经济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工业制造4.0”、“中国制造2050”带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新材料、虚拟现实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等新科技迅猛发展,相关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需要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纵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与“新工科”对应的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如何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之路上完成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是我们亟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工科” 地方应用型高校1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关于工程教育的概念,学术界一直在商讨之中。
早在1925年,工程教育一词在美国开始出现并得到使用,主要指对技术、工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
随着工业逐渐发展,工程教育的涵义也逐步得以补充。
美国大学以培养高质量的现代工程师为目标,强调工程教育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市场和产业的实践需求相联系。
德国大学以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综合性工科人才为目标,侧重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大学以培养多层次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宗旨,将工程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联系。
英国大学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综合人才为目标,采用开放的培养模式,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放在第一位。
2“新工科”建设内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先后提出重振本国工业的战略,尤其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力求恢复本国经济并寻求未来产业升级的策略。
Freeman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认为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的追赶超越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变。
应用型技术大学模式下的工科专业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法作者:方世杰李晨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8期洛阳理工学院材料学院方世杰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系李晨摘要:应用型技术大学在工科专业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主要包括实习教学体系的完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以及科研转型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技术大学;工科;专业建设;复合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起源于德国、瑞士、奥地利、荷兰和芬兰等国,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德国科学委员会誉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高等学府”。
我国本科院校目前正面临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重大机遇,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即将传统的学术型教学转变为应用型教学;二是科研方向的转变,即以科研型研究转变为应用技术型研究。
如何借鉴先进国家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如何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思路以及如何解决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将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一、建立完备的实习教学体系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实习环节上。
国外的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企业能够接纳在校生的顶岗实习。
目前,国内大学生实习的主要形式以参观实习为主,也就是工业游性质的认识实习。
学生通过对厂区、生产车间、生产设备以及与员工的接触中,获得对工厂直观、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是通过参观所获取的知识、信息和感受与实际的动手参与是有显著差异的。
比如,如果去旅游,游客和导游所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目的和任务也不同。
对于导游来说,旅游是工作,而对于游客来说,旅游是娱乐休闲,两者所要求具备的能力、素质和承担的压力和责任是有天壤之别的。
因此,在实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获得真实工作的体验,这对学生毕业后能否很快地适应工作,较快地熟悉和掌握业务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国内企业面向市场的压力很大,要顾及到企业效益、现场生产管理,更要重视安全生产,所以对学生的实习是有顾虑的。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关于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李美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300350)摘要: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勾勒了宏大蓝图,提供了难得契机。
应用技术大学担负着为制造业输送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必须紧扣国家战略,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不断适应未来发展形势的变化。
该文在认真梳理“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背景及对人才培养观影响的基础上,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的设置、“双师型”教师制度的构建、学生考核体系的改革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应用技术大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并据此构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以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国制造2025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2(a)-0121-03Reflec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Fachhochschul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of "Made in China 2025"LI Meiying(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Tianjin,300350China)Abstract:In March 2015,Premier Li Keqiang first proposed the "Made in China 2025"strategy,which provides a rare opportunity to outline a grand bluepri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is charged with the important task of transporting high-tech and high-skilled personnel to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so it must keep up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y,reform the wa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and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ituation.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ade in China 2025"strategy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o improv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etting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modul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division"teacher system and the reform of the student appraisal system,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accordingly,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Key Words: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Innovation Capability;Evaluation System;Made in China 2025DOI :10.16661/ki.1672-3791.2111-5042-1088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高校教师领导力研究》(项目编号:HIE210401)。
当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1期摘要: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担负着培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作为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升级后的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是形成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相较于原有的专科层次,在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上必须要进行深度的改革和创新。
据此,应该通过什么样的专业建设理念来指引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方向,构建什么样的专业培养方案来实施专业的建设理念,构筑什么样的专业师资队伍来护航专业培养方案,成为该类院校升级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考虑的关键议题。
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鲜活案例,剖析了该校升级后在专业建设层面的实践,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构筑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的愿景,探讨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向。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7)01-0004-05*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协同创新环境下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研究》(编号:VESP3020)、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天津在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对策研究》(编号:TJZKZD16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连晓庆(1986-),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与产学合作;郑晶(1986-),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编辑部,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收稿日期:2016-10-22关于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连晓庆郑晶(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300350)2013年6月,教育部指导下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这成为我国部分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一个里程牌。
近年来,学者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
在中国知网上以“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2013年至今的发文量增长幅率超过200%,由此可见,关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与普通本科高校并行和等值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1],专业建设是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
然而综观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问题,而忽视了对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升级后的应用技术大学专业问题的探析。
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需要面对的专业转型问题相比,升级后的高职院校其专业建设不仅仅局限在转型上,更要关注的是“建设深度”的问题。
那么,对于专科层次高职升级后的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建设,应明确什么样的专业建设理念、构建什么样的专业培养方案、构筑什么样的师资保障机制,成为高职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迫切考虑的议题。
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指专科层次升级后的应用技术大学。
一、专业建设理念: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方向的指引牌“理念”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eidos),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2]。
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之时,大学理念便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方向,成为一所大学发展的灵魂,并直接决定着专业的设置导向。
对于应用技术大学而言,其专业建设的理念实为应用技术大学本身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产物,重在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旨在培养能够胜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构筑和彰显其自身的理念定位。
正如有学者所提到: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脱胎换本期关注4当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1期骨”,以新的理念面对自身的变化[3],因此,专业理念的设置必须要符合应用技术大学本身的发展理念。
但从其本质上讲,应用技术大学还是职业教育类型的一个办学层次,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质。
基于此,应用技术大学在专业理念的构建上必须凸显专业导向的“区域性、特色性、基础性”。
“区域性”,通常也被称为“应用性”,指专业建设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与区域对特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契合,这一点也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首要考虑的定位相契合;“特色性”指开设的专业必须要体现出其“品牌”优势,能从“超市量贩”转上“精品专卖”之路[4];“基础性”是相对于新设专业而言,指根据学校自身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技术积累来强化专业的建设。
这“三性”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专业建设的重要理念指导,成为指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是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重点与根本[5]。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由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升级后的应用技术大学,这种更名并非名称上的“换汤不换药”,而是在具体的本科专业设置上进行了“优中选优”式的筛选和抉择,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和论证,最终生成了首批飞行器制造工程、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三个制造类本科专业。
首先,由于该校是一个以制造专业为主的学校,所以在专业建设理念的定位上遵从“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聚焦于“智能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以此作为专业设置的前提背景。
其次,紧密围绕“区域性”理念,以“京津冀”区域协同思想和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及滨海新区对特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为出发点作为开设本科专业的依据之一;原因在于,“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提出了着力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其中,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八大支柱产业之一,其目标被定位为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相应地促生了对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技能性人才的需求程度。
再次,组织专家多次对天津市的制造业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就其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详细剖析,确定了天津市发展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程度;而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均为本校的“老牌”专业,自建校时就存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不论是师资水平、课程开发、实训实践、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
因此,围绕特定的专业设置理念最终生成了首批三个本科专业,并且经过反复论证,这三个本科专业与地方的产业结构也形成了高度契合。
二、专业培养方案:实施专业理念的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培养方案是在专业建设理念引领下设置的具体的进行人才培养而制定的实施计划。
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有三个:一是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三是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转变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构建人才培养模式[6]。
因此,要对专业培养方案有一个系统性的设计,就需要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以及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侧重“技术知识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大学的两个关键词为“应用”和“技术”,所谓“应用”实际上就是实用,能够上得了手,懂技术基本原理,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技术”是核心,具有“科学、知识、工程、技术、艺术、知识、技能、规则、经验、秘诀以及思维”等多重意蕴,包括技术人才的培养、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等。
由这两个关键词可知,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类型,其培养目标具有独特性,与高职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以及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有着本质区别。
相比较而言,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侧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于技能知识的传授;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厚基础、宽口径的研究型人才,更加强调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从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可知,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技术”,这样的人才既需要有适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具备对技术应用的能力,即所谓的从能力分析到专业知识再到支撑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知识[7]。
因此,如果说高职教育的目标侧重于学生的“知其然”训练,那么,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大学,在教育上不仅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其“知其所以然”,即在加强技术实践训练的同时,更要了解技术背后的知识原理,并且能够运用具体的技术知识来解决问题,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程度。
简单举例说,高端数控机床的操作和初级维护的人才可由高职院校来培养,深度本期关注5当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1期维护、维修的人才需要应用技术大学来培养,而设计和制造工艺人才的培养则是其他大学的任务[8]。
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用技术大学更需要侧重于对技术知识运用的强化。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遵从“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发展的目标,并将其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善于合作交流,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能解决生产中实践实际问题,能进行新方法和新工艺应用,具有跨专业的职业行动能力,具有国际化职业竞争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涵盖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实践技能要求和能力要求之外,也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证明学生能力的资格证书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工匠精神”的一种认可和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虔诚的职业态度,实为一种职业素养的培育。
需要强调的是,在“双证”的要求上,学生需要同时具备素质类技能证书和专业类资格证书,但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职业资格要求。
(二)“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过程与质量。
鉴于应用技术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殊性,其在课程体系的设定上也需要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均表明沿袭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是诸多新转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做法,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偏重专业教育、忽视素质培养,注重知识传递、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合作教育不发达,实训平台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7]。
而综观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设置,均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比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会给学生安排特定的实习期,让学生进入企业或其他单位进行实践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并且含有大量的案例教学和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荷兰应用技术大学除了传统的理论课,还会采用项目研究或独立研究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随着现代技术知识含金量的提高以及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知悉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才是不断运用该技术的关键,而技术又是习得的,需要在真实、具体的环境中实践,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在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建设中同等重要。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原有专科层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全面对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了重构,引进和吸收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根据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制定出了更符合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的“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以核心课程为主干,以学生为本,强调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技术理论课程、技术技能实践(模块课程)、综合技术技能实践(项目式课程)、企业实践、企业定制模块、毕业环节等课程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