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字词源义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引言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教学逐渐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武术教学的实践意义,旨在为武术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1. 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武术教学强调内外兼修,通过练习拳法、器械等动作,使学生在运动中锻炼身体,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
研究表明,长期进行武术锻炼的人群,其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普遍优于未参与武术锻炼的人群。
2. 调整呼吸,改善心血管系统武术练习中,呼吸与动作紧密结合,有助于调整呼吸节奏,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此外,武术中的跳跃、旋转等动作,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脏泵血能力。
3. 增强骨骼,预防骨质疏松武术教学中,动作幅度较大,对骨骼的锻炼作用明显。
长期进行武术锻炼,有助于增强骨骼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三、培养意志,塑造人格1. 增强自信心,培养勇敢精神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
这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培养勇敢精神,使学生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武术比赛中,选手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比赛。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团队凝聚力。
3. 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武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尊重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
这些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1. 传承武术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武术教学,可以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武术。
2. 弘扬民族精神武术教学中,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提高审美素养,丰富精神生活1. 培养审美情趣武术动作优美、节奏感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武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丰富精神生活武术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了解武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武的研究报告标题:武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应用。
通过对历史文献、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得出:武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和生活哲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
但其应用领域面临挑战和发展机遇,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武是一种古老的身体技艺和哲学,源于人类在生存和战斗中的需求。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同时也有了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对武的起源、发展和现代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起源与发展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文明史。
最早的武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狩猎和自卫。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器逐渐改进,同时武术技艺也日臻完善。
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剑道、印度的瑜伽等都是以武为基础的身体技艺。
三、武的文化内涵1. 身体与心理的和谐:武术强调身心的统一,通过特定的技巧和训练方法,可以增强人的身体素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2. 尊重与礼仪:武术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例如中国武术的拳礼,日本武士的忠义精神等,都体现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
3. 历史与传承:武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
四、现代武的应用1. 运动健身: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可以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来进行练习。
太极拳、气功、跆拳道等都受到了现代人的喜爱。
2. 自我防护: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各种潜在的危险和威胁,学习武术可以提高自身的防卫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 传统文化传承: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传承下去,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五、挑战与机遇面对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武术如何保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一个挑战。
但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我防护的重视,武术领域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六、结论武作为一种身体技艺和生活哲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
浅析中国武术的价值与内涵(长沙师范学院体育系长沙410100)摘要:本文充分参考武术在近代以来发展的各种史料记载,在研习了武术发展的历史后,分析武术的内在文化,综合武术的价值与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武术;文化;发展;价值1.研究背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亚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在我国独特的环境中孕育而生,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带有浓郁的厚重感。
首先表现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型的大国。
在远古时代,科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十分大,在大陆性气候自然环境中,我们的先人以农牧及农耕为生,在这样的社会,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慢慢沉淀下来。
要想了解武术的底蕴,必须先了解武术历史,进而研究其文化与价值,以达到对武术的发展与传承。
2 中国武术的价值发展2.1 实用价值2.1.1 健身价值总体来看中国武术的发展,健身价值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武者往往希望可以通过练习武术来进行身体机能的改善来达到强生健体的目的,以便可以延年益寿。
明朝袁坤仪《摄生三要》中“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
”有相关记载,阐述了我们人的血气,如果不长期锻炼则会让人变得脆弱不堪,只有强加锻炼,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2.1.2武术文化技术的重要性武术文化除了是一种文化之外,也是保家卫国的手段之一。
武术文化同时也讲究技术的价值。
因此在一定的时期里,武术文化是人民的利益获得安保的重要的手段。
除了国防安全,武术需要每一个人学习武术文化的精神修养并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提高人的战斗力。
2.2人文内涵的重塑2.2.1 育乐的作用《周礼?保氏》中有这样一段?,“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提到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在第三个讲到射说明了武术运动的重要性。
古代的教育的体制中对武术的推崇,可以追溯秦朝之前。
后来被纳入了育的范畴之内,可见军事技能已经被重视到了。
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必然价值、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中华传统武术的源流与发展 (2)2. 武术拳谱在传承中的重要性 (4)二、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必然价值 (5)1. 武术拳谱对于理解武术技艺的传承价值 (7)2. 武术拳谱对于武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价值 (8)3. 武术拳谱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9)三、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实然之境 (10)1. 当前武术拳谱解读的现状与问题 (12)2. 武术拳谱解读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13)3. 武术拳谱解读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15)四、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应然之策 (17)1. 加强武术拳谱的研究与整理工作 (18)2. 提高武术拳谱解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9)3. 创新武术拳谱解读的方式与方法 (20)4. 加强武术拳谱在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 (22)5. 扩大武术拳谱的社会传播与影响力 (23)五、结论 (24)1. 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25)2. 对未来武术拳谱解读发展的展望 (26)一、内容概要首先强调了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必然价值。
阐述了拳谱作为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拳谱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武术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内涵。
也指出了解读拳谱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后分析了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实然之境,即当前所面临的现实状况。
包括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拳谱流失与损毁的问题、现代科技对传统武术传承的冲击等。
这些现实状况使得拳谱解读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最后提出了中华传统武术拳谱解读的应然之策。
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拳谱的收集与整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保护、加强拳谱的研究与普及、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传承等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武术,提高国民对中华武术的认知和兴趣,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中国古代武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有
着极高的实用价值,更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故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武术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古代武术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从《周易》
中的“六爻之辨”、“易卦之合”可以看出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则为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石,而战
国时期的吴起、田忌、孙膑等人则在实践上丰富了武术内容。
随着历史的长河发展,武术的形态逐渐多样化,兵器的使用也
逐渐繁琐。
到了唐朝,随着民间武术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和
门派,如当时盛行的形意拳、太极拳、崔氏剑、飞燕拳等等。
武术与中国文化
除了实用价值,武术更是一种集体育、哲学、文化于一体的自
我修炼方式。
武术对身体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所体
现出来的的气韵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血脉,如春夏秋冬、
五行、阴阳、道家思想等都与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当今,随着武术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中国武术文化也变成了
一个全球瞩目的文化瑰宝。
武术运动员以不懈的努力和刻苦训练,不仅在全球舞台上取得优异成绩,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中国古代武术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丰富
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武术不仅有着实用的价值,更是一种当
代重要的体育,它的发展与推广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值得我们一直努力持续推广。
From the Character "Wu" in Jiaguwen to Recent
Definition of Wushu
作者: 蔡宝忠
作者机构: 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辽宁沈阳110032
出版物刊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117-119页
主题词: 武术概念 “武” 甲骨文 现代意义 含义 传统体育项目 实地考察法 研究结果 剩余价值 运动形式 关键词 本意 表述 功法 技击 套路 格斗
摘要:运用资料印证法和实地考察法,对"武"及武术的本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有两点创新之处:首先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至于"止戈为武"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其次进一步丰富了武术概念,在现有概念中增加了"功法"和"内外兼修"两个关键词,完整表述为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格斗和功法等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许多人只是对武术有所了解,但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却知之甚少。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发展现状,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武术。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生存斗争之中。
在古代,武术不仅是一种战斗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武术技艺的雏形,如射箭、马术、格斗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流派和门派逐渐形成,如太极拳、少林功夫、崇拳、形意拳等。
这些武术流派各有特色,但又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武术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讲究内外兼修、心性和谐。
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以使人练就出柔韧的身体和坚定的意志,培养出谦虚、宽容、忍耐的品质。
武术也强调顺应自然、与天地相合,注重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深刻感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三、发展现状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武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不仅在国内,武术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许多武术大师和高手纷纷亮相世界舞台,展示中国武术的魅力。
一些武术学校和培训机构也在日益兴盛,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开始学习武术,以强健身体、提高意志品质。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武术,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习和传承之中,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研究2019年10月第4卷 第10期武术文化研究中“武术”一词定义的变迁王 晨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武术”一词的起源及不同历史时期下武术文化研究中武术定义的论述进行梳理。
从而探讨出“武术”一词定义的变迁,结果表明:受社会变迁、社会需求及武术价值观念的转变,武术定义由最初侧重于武术的外延特征,即自卫性及健身性,转为武术的本质特征技击性,后又认识到了武术的文化内涵特征性及民族性。
在武术文化研究中发现,“武术”一词的定义与概念相混淆;武术定义侧重于“内容—形式说”,对武术的内涵特征认识不足,甚至偏离其发展轨道。
武术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保留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发展;武术的科学定义离不开科学的武术理论作指导;武术的商业化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文化研究 武术 定义 变迁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10—0029—04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武术定义是理性思维的结晶,是对武术本质的抽象概括。
[1]了解武术定义的变迁历程,对武术定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阐释,这对武术的未来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1 “武术”一词的由来“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刘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2]该句意为停止军事活动,提倡文事。
这里的“武术”指代军事武力,与现如今的武术却大不相同。
清末民初,在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救国口号下,催生了武术救国的 “尚武精神”。
在这一时期 “武术”作为自卫强身之术专有的名词,开始使用。
到了民国时期,“武术”一词出现了两个称谓:“武术”与 “国术”,其原因是当时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等人向政府提交改 “武术”为 “国术”的申请,形成两 “术”并用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 “武术”一词进行规范,并正式正名为 “武术”,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一种体育、武器技术甚至哲学思想。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精髓和艺术特性。
本文将对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中华武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和“兵器”。
早在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兵器、士兵的装备和战术的不断改良,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兵法和兵器。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就是代表性的两部兵书,它们不仅包含了战争中的战术,更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武术渐渐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兵武官学,为后来的武术奠定了基础。
唐代,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象形拳、形意拳和太极拳等派别。
明清两代,武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众多的门派,如南拳和北拳、咏春拳和螳螂拳等。
二、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在技术上独具特色,但它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作为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武术融合了许多的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
这些思想体现在武术中,形成了许多的招式和动作,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首先,中华武术以礼仪为宗旨。
尊重师长,襟怀坦荡,清心寡欲,谦虚谨慎,是中华武术的最高准则。
武术强调养心修身,自律自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在武术中,尊重师长和对手,保持谦虚和礼仪,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行为。
其次,中华武术顺应自然,强调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武术有着扎实的内功训练,即以高深的深呼吸、气息调节和冥想等方法,调整内在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使人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展现出更高水平的技艺。
同时,武术注重四肢协调、外形协调、动作协调等方面的训练,体现了自然界万物和谐、契合的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中华武术融合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人格培养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一种具有文化智慧的精神文化瑰宝。
武术的起源与文化价值研究武术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一种集身体技能、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传统体育运动。
自古以来,武术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源远流长、深厚博大,不仅在物理方面对人体有益,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文化价值。
首先,武术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武术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了几千年,受到了中华文明的长期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是以身体技能为基础,通过练习体育运动来达到强身健体和锻炼意志的目的。
同时,武术也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融入了哲学、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使得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思想、文化和艺术的体现。
其次,武术在文化价值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赋予了多重的内涵,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忠、信、孝、友等道德观念,道家的思想、佛家的修行法门、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文化等方面。
在武术中,每个动作有着深刻的哲学含义,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重心平衡”等,这些哲学观念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同时,武术也是一项具有实用性的技能,对于强身健体、增强体魄、增强意志力和自我防卫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随着时代变迁,武术也发展出了多种形态,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白鹤拳、咏春拳、南拳、北拳、水花功等等,各种武术风格在技巧上有所不同,但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
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武术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武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对国人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将中华文化精华传递到世界各地,与国际友人交流中、文化传承中和抵制各种文化冲击时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身体技能和思想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同时,从健康、教育、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我们应该不断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化价值。
武术概念之研究一、前言武术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战争的艺术。
它起源于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的家园,开始学习各种攻击和防御的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武术到底包括了哪些内容呢?它主要包括了拳术、兵器、套路、散打等多种形式。
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点,而且它们之间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武术世界。
1. 武术的概念和历史背景武术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它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术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早在古代武术就被认为是一种防身术,用来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敌人的侵害。
那时候的武术更注重实用性,强调技击和格斗技巧。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不仅包括了拳脚、器械等各种技击手段,还融入了兵法、哲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武术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为了一种代表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社会,武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门派。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它们都遵循着武术的核心理念: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
这些理念使得武术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武术是一种充满智慧和魅力的运动,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更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让我们一起走进武术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体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成长吧!2. 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谓举足轻重,自古以来武术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中国人的智慧、勇敢和毅力。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武术曾是士兵们的必修课,用于保家卫国。
古代的武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展现了武术的高超技艺。
对武术发展的“四因说”解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技击和哲学体系,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增强人体素质、塑造人格品质、传承文化遗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加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对于武术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武术发展的“四因说”进行解读和研究。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武术发展的“四因说”的解读“四因说”是指武术发展的四大影响因素,包括人物、地域、时代和流派四方面。
从人物方面来看,武术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一系列杰出的武术家和道德楷模的推动和引领;从地域方面来看,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也会对武术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时代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武术也不断地随之变化和创新;从流派方面来看,武术的各个流派有着各自独特的技击、理念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借鉴,构成了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武术发展的“四因说”的实证研究在对武术发展的“四因说”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将结合实证研究,对于每个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和探究。
例如,本文将选取几个具体的武术流派,以实证方式探究其地域、人物、时代等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效应;同时,也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不同人群对于武术中的人物、地域、时代和流派等因素的认知和评价情况。
三、研究意义本文将对于武术发展的“四因说”进行深入探究和解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武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后续的武术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具体来说,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完善武术传承和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于武术发展的“四因说”的解析和实证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人物、地域、时代和流派对武术发展的影响机制以及其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武术传承和创新的规律和趋势,为武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武术的调研报告武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和现代人民锻炼身体的重要方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的象征。
本文将对武术进行调研,分析其起源、特点和发展等方面,以了解武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首先,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项目,起源于古代中国。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武术形式是针对战争中的近身自卫和攻击技巧的训练。
在古代军事文化的影响下,这些技巧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身体技艺,包括拳术、剑术、刀法、枪法等。
武术的特点在于注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
武术强调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活性的训练,以及对技巧和技术的精益求精。
同时,武术也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意识的培养,包括道德观念、人生哲学、自律和坚毅等品质。
通过这种综合的训练,武术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品格和塑造人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艺术形式的体育项目。
在唐宋时期,武术开始被赋予更多的艺术性和表演性,成为社交活动和娱乐项目的一部分。
同时,武术还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被广泛传承和普及。
在现代社会中,武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同时也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此外,武术还具有训练自律、培养坚毅和塑造人格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
在国际间,武术也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武术作为一门古老而悠久的国粹,吸引了许多世界各地的人们争相学习。
许多国际比赛和交流活动也将武术作为特色项目进行展示和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武术交流,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播,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综上所述,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项目和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武术功法的意义武术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破位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且经常练武还有助于提高的身体素质,增加自卫能力,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术功法的意义。
欢迎阅读!武术功法的意义在汉语词汇中,一词多义是很常见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归纳成多种。
其中,由于构成词汇的单字本身各有多种含义,致使一词多义;不同历史时期给同一词汇赋予不同的含义;不同实践领域和理论范畴对同一词汇进行不同的解释并赋予某种专门含义;都是很常见的。
武术功法的意义(一)当代所谓功夫、武功是武术的别称把功夫和武功视为武术的别称,是近现代以来的事。
为了明确相对于“别称”的“正称”,包含着写什么内涵。
我们先看看武术一词的含义。
武术一词,主要有两义。
其一,武术是以武止戈的技术。
这样解释符合它的字面含义--止戈为武,术即技术。
这也符合武术一词在古代用指军事技术的含义。
其最初出现时的用例为“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其二,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
这是我在拙作《中国武术实用大全》(1990年出版)中,为武术下的定义。
可以说是为近现代把武术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身体运动方式而下的定义。
功夫一词的字面意义,原本与武术没有关系。
《辞源》释其意指工夫、时间、造诣。
这应是“功夫”的本意。
谚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颇为贴切的用例。
功夫并非某一领域的专用名词,它泛指任一技能达到的程度。
就武术领域内的功夫而言,指武术技术和技能水平达到的程度。
在1989年出版的《辞海》释意中,才将功夫一词明确为武术的别称。
武术功法的意义武术功法的意义(二)武术强调功法练习和提高功力是“功夫”和“武功”被用作武术别称的原因。
纵观古今练习,不论何门何派都注重功法练习,以提高功夫为目的。
武术功法是武术运动的三种运动形式之一,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生存需要,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战斗技能,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以及心灵修养的方式。
它推崇忠诚、勇气、公正、正义、自我修养等传统美德,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宗教、医学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国传统武术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武术的起源、特点、流派、影响以及现状,希望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和了解。
一、中国传统武术的起源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和生存需要,最早的武术可追溯至史前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器进行战斗和自我防护。
武术的成型则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当时武术开始成为一种正式的军事训练和战斗技能,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身体运动和技能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武术逐渐走出军事领域,成为了一种普及的体育活动和文化传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多样。
中国传统武术包括拳术、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多种武器和空手技术,每一种武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和特点,形式多样且博大精深。
2.注重内外兼修。
中国传统武术强调“内家拳”和“外家拳”,内家拳注重内力和气的运用,外家拳则注重肌肉力量和灵活性的发挥。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的理念,不仅培养了身体的力量和耐力,还能够提高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注重身心养生。
中国传统武术强调“养心养性”,注重修身养性的意义。
武术的练习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增强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情操。
4.奥妙无穷。
中国传统武术在练习过程中注重“以柔克刚”,强调技术的巧妙运用和变化。
武术练习不仅能够提高技术水平,还能够锻炼智慧,培养战略眼光和应变能力。
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众多,其中包括太极拳、少林功夫、武当剑术、峨眉派、华山剑术等众多知名的流派。
武术在汉字文化中的象形意义武术在汉字文化中的象形意义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字发展历程。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中的许多汉字都具有象形意义,即通过形象化的符号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汉字文化中的象形意义也被体现在了一些汉字中。
首先,我们可以从“武”字入手探讨武术在汉字文化中的象形意义。
汉字“武”字形似一位持弓射箭的人,表现了武士手持武器的形象。
这种形象化的描绘正是古人对武术的一种直观表达。
通过这个汉字,人们可以直观地联想到武士持兵器战斗的场景,使“武”字成为了具有象形意义的汉字之一。
其次,汉字“战”也是与武术紧密相关的汉字,通过“戈”和“占”两个部首组合而成。
其中,“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而“占”则表示进攻、战斗的动作。
这两个部首的组合,形象地描绘了战士手持兵器进行战斗的场面,将战斗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因此,汉字“战”也具有明显的象形意义,与武术紧密相连。
另外,汉字“刀”、“枪”、“棍”等符号也是与武术有着密切联系的汉字。
例如,“刀”字的字形就像一把直刀,表现出军人持刀的形象;“枪”字则是由“木”和“长”两个部首组合而成,形象地表示了长木制成的武器;而“棍”字则是由“木”和“军”两个部首组合而成,形象地描绘了军人手持长棍的情景。
这些与武术相关的汉字,通过形象化的符号,使人们可以直观地联想到武器和战斗的场景,体现了武术在汉字文化中的象形意义。
此外,“兵”字是古代汉字中与武术紧密相关的一个字。
该字的字形是一个方形加两个横线,形象地呈现了士兵的形象。
古人通过“兵”字的字形,直观地表达了关于军人、战士的概念,将兵器和军事活动的形象与这个汉字联系在一起。
因此,“兵”字也具有着明显的象形意义,与武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武术在汉字文化中的象形意义体现在许多与武术相关的汉字当中。
这些汉字通过形象化的符号,将武士战斗、兵器使用等场景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们能够从字形中联想到与武术相关的内容。
武的研究报告根据你提供的信息,我将为你撰写一份关于"武"的研究报告,内容如下:武,一种古老而又广泛的体育运动,源于中国古代。
它是一种强调身体力量、灵活性和耐力的运动方式。
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武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战争技能和狩猎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运动形式。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武术与个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武术强调对自身的调整和控制,以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现代的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还包括了各种技术和技巧。
这些技巧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两种类型。
内家武术注重修炼内力和内气,包括太极拳、八卦掌等。
而外家武术则注重力量和速度,例如形意拳、蔡李佛等。
随着武术的发展,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目前,武术已成为许多国际体育赛事的项目之一,如亚洲运动会和世界武术锦标赛。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武术无论对于身体健康还是精神修养都有着巨大的益处,因此它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健身运动。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武术的发展和传承。
一些担心认为,由于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年轻人越来越少选择学习武术,导致传统武术技巧的流失和世界范围内武术水平的下降。
因此,保护并传承武术的责任变得更加重要。
总的来说,武术是一门充满传统和文化意义的体育运动。
它在世界各地都有着自己的影响力,并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和培养精神的途径。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以确保武术能够持续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
武术研究2019年2月第4卷 第2期“武术”字词源义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康戈武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 要:依据新发现“武术”一词的较早用例,以及对“武术”二字字源字义的剖析指出:武,泛指战争、御乱、战备,包括有攻防技术、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三者在战时的运用和平时的习练。
术,具有方法、技术、理论等含义。
因此,武、术二字连成“武术”一词的本义,可以简释为“武之术”。
其内容包括有武的技术、武的练法、武的用法、武技及其练法用法的理论四部分。
以此本义重新认识武术本体,可以清晰地看到源远流长的武术教育发展脉络和博大精深的武术内容体系。
文章以此比照西方体育运动,认为包容博大的武术本体,似可作为华夏传统体育项目的总称。
可以以“武术运动”一名与西方体育运动并列,填补中国古代没有“体育运动”一词的空白。
关键词:武术 本义 本体 现实意义 研究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2—0001—04“武术”一词,由武、术二字连组而成。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武术”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近些年几成社会生活热词。
然而,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运用不同的参照标准审视“武术”,“武术”的被彰显点、被忽略点往往不同。
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语境下甚至出现对“武术”的曲解,这类“曲解”还多有被延用和被扩大的情况。
例如,将“武术”含义大而话之者,把“武术”等同于“武”;将“武术”含义小而限之者,把“武术”视为一个运动项目;等等。
由于对“武术”词义的把握不一,在当今武术理论研究和武术实践中出现了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
乃至在社会、文化、教育、体育领域等涉及武术问题时也多各执一端难以统一。
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跳出就事说事的框框,通过探索“武术”的词源词义和武术二字的字源字义,找出武术的本义,用源头活水来拓开武术发展的瓶颈,灌溉武林百花竞相争艳。
对于武术字源词源的探讨,关键是有没有发现新的史料——比现在所依字词源据更早的史料。
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比《辞源》注释“武术”的引据要早的用例和词义。
如前所述,对于字义词义的认知,受着历史发展阶段、观察角度、参照标准的影响。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为我们筑起了重新认知“武术”的文化自信,也为我们提供了以新时代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新的观察视角和参照标准。
基于上述两点对“武术”字词源义展开的探讨,既希望以文会友,也希望以武会友;一起趣谈武术的来龙去脉,找回武术的文化自信。
文中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1 “武术”一词的早期用例与含义1.1 《辞源》以“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为“武术”一词的出处和本义关于“武术”一词的词源词义,初版于1915年的《辞源》注释为“武术:犹言军事。
《文选》南朝•宋•颜延年(延之)《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
”[1]《汉语大词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等词书在注释“武术”时,也多采此说。
此后见刊的武术文论和著述在涉及“武术”一词出处和界定武术含义时也引此为据。
然而,探索“偃闭武术,阐扬文令”的成文时间及其采用的典故,此语并非“武术”的最早用例,其释义也与早此出现的“武术”词义有别。
1.1.1 “偃闭武术,阐扬文令”的成文时间“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出自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即《辞源》所谓《皇太子释奠会》诗。
作者简介:康戈武(1948~),男,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武术九段。
研究方向:武术实践与文化理论研究。
1此诗作者姓颜,名延之(384~456年),字延年,是南朝刘宋王朝时著名文学家,以擅长辞采名冠一时。
此诗被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选入《文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这部文选也随之称作《昭明文选》。
清乾隆时《钦定四库全书》辑录有唐朝著名学者李善(630—689年)注《昭明文选》。
李善为《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作的题解中,注引南朝齐梁间著名史学家裴子野(469—530)《宋略》云:“文帝元嘉二十年三月,皇太子劭释奠于国学。
”[2]注明颜延年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年(公元445年)三月,皇太子劭释奠于国学时作了此诗,故名。
这说明,此诗中“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成文于公元445年。
1.1.2“偃闭武术,阐扬文令”采用典故的出处及其本义李善注“偃闭武术,阐扬文令”云:“《尚書》曰:王來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
[2]说明此诗句所用典故采自《尚书》。
查阅《尚书•周书•武成第五》,其中记载:“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唐代孔颖达(574年—648年)《尚书正义》疏“偃武修文”云:“倒载干戈,包以虎皮,示不用。
行礼射,设庠序,修文教。
”[3]这一典故说的是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商朝灭亡。
新兴的周朝制订了“停止战争、不再使用武力。
行礼射,设庠序,修文教。
”的治国方略。
孔颖达疏“倒载干戈,包以虎皮,”以及原文中把战马放归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旷野,都是表示不再使用武力。
孔颖达疏作为修文教措施的“设庠序”,是指设立“庠”“序”学校。
“庠”“序”学校的“六艺”教育中包括有射箭和驾御车马等军事技术。
因此,在“偃武修文”这一语句中,“武”指战争,或说成是“犹言军事”。
“偃武”是停止战争,或说成是“停止军事行为”。
同时又明确,“偃武”并不是要停止传授射箭和驾御车马等包括于古代武术的内容。
而是把这类“武”中之“术”放到教育中,作为近现代所谓身体教育的内容。
换句话说,“偃武”是停止战争,但不能“偃闭”上述“武”中之“术”的教育传承。
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将“偃武”发挥为“偃闭武术”。
将“武术”等同于“武”,混淆了“武”与“武术”的概念。
笔者近来查阅“偃闭武术”成文前后期文献时,看到了有助于重新认识“武术”本义的记述。
这些用例中“武术”的含义与“偃闭武术”不同。
1.2 早于“偃闭武术”成文前20余年已见“武术”一词的用例和本义在颜延年(384-456)于元嘉二十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前的公元413至426年间,平阳人法显(340-426)翻译的《佛说大般泥洹经》中,已使用有“武术”一词,并界定了武术一词的含义。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译《佛说大般泥洹经》[4](6卷),被辑录于《高麗大藏经》第16册第361-428页。
这部大藏经被誉为“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汉文藏经”,“是佛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础文献;同时,也是最为罕见的域外汉籍珍本之一”。
在此经第16册第395页下栏写道:“佛告迦叶:……。
复次,善男子,犹如大将善知兵法,教怯劣者学其武術,语其人言:‘汝应如是执持刀剑斗战之具;当正其心,如火炽然,慎莫反顾。
及至临阵,各执器仗攘臂大呼,犹如猛火,贼兵必退。
’”[4]这段文字给了我们两点启示:其一,在“偃闭武术”成文前,“武术”一词指的是在战前操练提高使用“刀剑斗战之具”的技法和勇往直前的心性。
“武术”只是“武”中的一类“术”。
其二,“武术”一词在“偃闭武术”成文前的用例绝非仅此一例。
公元413至426年间使用“武术”一词的法显,于隆安三年(399)离长安往天竺求法,于义熙九年(413)归国后致力于佛经翻译,于公元426年逝。
佛经翻译,是将梵文写就的佛经翻译成中国人看得懂的经书,使用的言词应是在中国已经通俗易懂的词语。
因此,在法显使用“武术”一词及其含义前,“武术”一词应该已有较多用例。
1.3 隋唐时“武术”含义也与“偃闭武术”的含义有别在《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山西卷第一册中,辑录有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刻记的《大周故从善府旅帅上骑都尉董君墓志铭并序》。
在这篇距今已1328年历史碑铭中,记述这位武官(董君)“君弱龄好古,状发勤书,王粲横戈,俄从武术;班超入幕,忽预兵钤。
”[5]在这段赞颂董君能文能武的碑铭中,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文中采用了文豪王粲(177年-217年)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和班超(32年—102年)投笔从戎出击匈奴的典故,增强了对董君能文能武的赞颂。
二是此文采用6句四字骈文,并列好古、勤书、横戈、武术、入幕、兵钤。
其中,好古、勤书,指能文;横戈、武术、入幕、兵钤,指能武。
这让观看碑铭者明白,武术只是诸多武事中的一项。
此文大意可以理解为,董君自幼勤奋读书而且好古,因慕王粲“俄从武术”而能横戈疆场,因慕班超“忽预兵钤”(兵钤指兵书兵法)而能运筹帷幄。
文中未用“武术”代指战争,也未用“武术”统指军事,说明“武术”不等于“武”,只是“武”中的一类“术”。
总之,新近发现的史料和对早期史料的新认知,可证“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并非历史上最早使用“武术”一词的用例。
“武术”一词的含义不等于“武”,23也不是“犹言军事”。
武术,只是“武”中的一类“术”。
由于“武术”一词的初源尚待探寻,早期用例也有待考究。
为了加深对“武术”一词本义的了解,谨借助文字学研究中溯本复形的方法探讨武术二字的本字本义,据此提高对武术二字连组成词词义的理解。
2 从武术二字的字源字义看“武术”的本义“武术”一词,由“武”和“术”二字相连而成。
探索此二字的字源字义,有助于明了武术一词的本义。
2.1 “武”字的字源字义武字溯源,可溯至甲骨文“”,篆文写为“”。
从戈,从止(脚),呈持戈行进之象。
本义为行进征伐、阅兵示威。
[6]泛指战争、战备等軍事活动。
此外,《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孔颖达疏:“言古之君子服羔皮为裘,以豹为袖。
饰者其人甚武勇且有力,可御乱也。
”[7]说明“武”,还有勇、力之意。
御乱(征伐)离不开勇和力。
显然,作为战争、御乱等征伐,以及战备、阅兵示威总称的“武”中,包括勇、力两个要素。
在运用以戈为代表的冷兵器征伐和徒手格斗中,取胜的因素不仅在于技击攻防技术的高低,还取决于以“勇”为代表的心理素质和以“力”为代表运动素质的高低。
谨引证3条史料辅助说明于下:其一,以战绩称著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其《垓下歌》中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项羽本纪》记述项羽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学兵法又不肯竟学,却突出他“力能扛鼎”。
项羽之例说明力量和勇气,是以武称雄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其二,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强调“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在士兵训练中要练心力、练手力、练足力、练身力,综合进行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的全面训练。
其三,明末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中记载:“门多圜石,可数百斤者,(张松溪)命少年累之,……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
” 张松溪是内家拳早期传人。
内家拳强调打穴击要,以巧取胜,不以力胜人。
这一记载说明内家拳传人的力量也非同一般。
这三例说明,不论是军旅的将领、兵士,还是民间拳家,都不仅要习练攻防技击技术,还要锻炼提高以手力、足力、身力为代表的运动能力和以勇气、心力为代表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