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蕈对碳、氮源的利用及其组合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9.14 KB
- 文档页数:2
大杯蕈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资料来源于江西贵溪象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国志大杯蕈(Clitocybe maxima)又名大杯伞,俗名笋菇、猪肚菇、大漏斗菇,因其子实体形似漏斗或杯而得名,是一种自然分布较多的木腐性土生菌。
大杯伞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杯伞属。
该属在全世界已发现250余种,目前我国已知30余种,在我国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均有野生分布。
驯化栽培的大杯伞子实体营养丰富,菇体清脆鲜嫩,蛋白质含量与香菇、金针菇相当。
菌盖氨基酸含量为干物质的16.5%以上,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5%,比一般食药用菌高,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也冠于一般食药用菌之首。
菌盖的粗脂肪含量高达11.4%。
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如钼、锌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大杯伞在烘烤或烹调时有独特的香味,所以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欢迎。
大杯蕈发生于夏初至秋末(5~10月),正是其它栽培食药用菌的生产淡季,生产此菇有调节市场供求的重要意义。
其栽培技术如下:一、生物学特性㈠形态特征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直径4-25厘米,幼嫩时中部下凹,成熟时呈漏斗状(彩图40),表面光滑,呈浅黄色;菌肉白色,较薄(0.5-1厘米);菌柄圆柱形,中生,实心,直径1.5-2.5厘米,菌柄地上部分与菌盖同色,长3-13厘米,地下部分上粗下细,长度因覆土层厚度而异;菌褶延生,不等长,担子棒状,上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光滑无色; 孢子印白色。
大杯蕈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时,双核菌丝棉絮状,生长迅速,后期可产生球形分生孢子。
培养后期紧贴培养基表面长出短密的有粉质感的气生菌丝。
菌丝较粗,分枝多且密,细胞粗短。
出现这种菌丝后很快即形成子实体。
条件不适时扭结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并可产生分生孢子。
㈡生活条件1.营养大杯伞属土生木腐菌,野生条件下其营养来源于地下枯枝、枯根及落叶,人工栽培时,在以木屑、棉壳、稻草及其混合物为主的培养基上都可正常生长。
paludibacteraceae功能Paludibacteraceae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属于β-丝菌纲。
这些菌属于水生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和海洋等。
Paludibacteraceae在环境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有机物降解等。
此外,Paludibacteraceae还具有一些潜在的应用价值,例如在环境修复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碳循环Paludibacteraceae在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菌可以利用有机物质作为碳源,通过代谢过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此外,Paludibacteraceae还可以利用CO2作为碳源,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些过程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利用,同时也可以减少有机物质的积累和污染。
氮循环Paludibacteraceae在氮循环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菌可以利用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化合物作为氮源,通过代谢过程将这些化合物转化为氮气或其他形式的氮。
此外,Paludibacteraceae还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将氮气转化为氨,从而促进氮的循环。
这些过程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促进氮的循环和利用,同时也可以减少氮的积累和污染。
有机物降解Paludibacteraceae在有机物降解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菌可以利用有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源,通过代谢过程将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可以被其他微生物利用,从而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利用。
此外,Paludibacteraceae还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能量和碳源,从而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利用。
这些过程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利用,同时也可以减少有机物质的积累和污染。
环境修复Paludibacteraceae在环境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碳氮比在食用菌生产中的作用
碳氮比(C/N ratio)在食用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碳元素是
生物体的主要构成成分,氮元素则是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组成成分。
因此,在菌丝体生长和菌丝体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碳源和氮源的供应比例对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
碳氮比的高低直接影响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速度和菌丝体的产量。
如果碳氮比过高,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碳源,导致氮源相对不足,进而限制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另一方面,如果碳氮比过低,菌丝体会面临氮源的过剩,过多的氮源可能会被转化为氨气排放,导致能量的浪费。
因此,适当调节碳氮比能够提高菌丝体生长速度和产量。
在食用菌菌种的培养基中,通常会采用含有丰富碳源的底物,如木屑、米糠等,作为基础碳源。
而氮源则多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物质,如豆饼粉、大豆粉等。
通过调节碳源和氮源的比例,可以控制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此外,碳氮比对食用菌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适宜的碳氮比可以影响食用菌的味道、香气和口感等品质特征。
过高或过低的碳氮比可能导致食用菌的品质下降。
总之,碳氮比在食用菌生产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合理调节碳氮比能够提高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也对食用菌的品质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合理选择和调节碳源和氮源的比例非常重要。
微生物对碳源与氮源的利用D0******* 生物技术李娜关键词:微生物碳循环氮循环二碳化合物的同化甲基营养型细菌的生理生化摘要:Calvin循环又称为Calvin-Benson循环、核酮糖二磷酸途径、还原性戊糖磷酸途径等。
特有酶: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磷酸核酮糖激酶。
生物:绿色植物、蓝细菌、和多数光合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
反应的三个阶段:羧化反应、还原反应、CO2受体再生阶段。
异养型CO2固定,二碳化合物的同化,途径有乙醛酸循环、甘油酸途径。
微生物固氮:自身固氮菌和联合固氮菌。
固氮微生物、固氮的生化机制、好氧固氮菌的氧毒害机制。
自养型CO2的固定Calvin循环、厌氧乙酰-CoA途径、逆向TCA循环途径、羟基丙酸途径、还原单羧酸循环。
异养型CO2的固定:Calvin循环又称为Calvi n-Benson循环、核酮糖二磷酸途径、还原性戊糖磷酸途径等。
特有酶: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磷酸核酮糖激酶生物:绿色植物、蓝细菌、和多数光合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
反应的三个阶段:羧化反应、还原反应、CO2受体再生阶段。
2.厌氧乙酰-CoA途径又称为活性乙酸途径,这是一条非循环的固定途径。
特色酶和关键酶:CO脱氢酶微生物:产乙酸菌、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等化能自养细菌中。
反应的三个步骤:形成甲基,形成羧基,形成最终产物。
逆向TCA循环途径又称为还原性TCA循环。
特色酶和关键酶:柠檬酸裂合酶微生物:绿菌属的一些绿色硫细菌。
反应历程:反应逆着TCA循环进行,所用的多数酶都是TCA循环中的酶,只有在柠檬酸到草酰乙酸所用的酶是柠檬酸裂合酶。
羟基丙酸途径微生物:少数绿色硫细菌(Chloroflexus)(绿弯菌属)在以H 2或H2S作为电子供体时的一种CO2固定方机制。
关键步骤和关键酶:羟基丙酸的产生。
还原单羧酸循环微生物:克氏羧菌(Clostridium kluyveri)。
关键酶:丙酮酸合成酶和丙酮酸-甲酸裂解酶,该循环不需要ATP,只供给Fd ( red )就可运转。
毒蕈类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作者:徐明磊翟塞亚来源:《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6年第02期摘要:该文系统总结国内、外对毒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进展和成果,通过这些使人们逐步认识到毒蕈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从而使这些宝贵的资源加以更好的利用。
关键词:毒蕈;应用价值;研究进展大型真菌又称覃菌,是自然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它们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成员,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国的毒蕈资源丰富,但是人们一般敬而远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实毒蕈也有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1 毒蕈基础研究概述1.1 毒蕈种质资源调查国内大量研究人员对不同区域内毒蕈类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
1992年刘利对河南鸡公山的野生毒蕈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整理出鸡公山的毒蕈主要为18科30属51种。
侯凤英等对常见的7种毒蘑菇进行形态特征鉴定,为舒筋散的安全选料提供依据。
2012年徐江对湖北省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出247种,隶属于2门,5纲,20目,53科,109属,包括1个新种和5个新纪录种。
王振等于2014年对泰山区系大型毒菌物种资源进行了调査,通过传统分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共鉴定大型毒菌43种,隶属担子菌和子囊菌1.2 毒蕈类人工培养研究1996年陈珊等研究了氮源对毒蕈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态氮与无机态氮均可作为毒蘑菇的氮源。
其中谷氨酸和酵母膏是毒蕈菌丝生长较理想的氮源,淀粉是较为理想的碳源,山梨醇是最好的碳源。
还有人对毒蘑菇生物学特性及其发酵液对虫体的毒害作用进行了研究,毒蕈菌株GD-1,GD-2的最佳培养温度为28.0℃,最适pH值为5.5,最佳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硫酸氨;此菌株通过代谢产生的一些有毒物质对幼虫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为未来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方面奠定了一部分基础。
1.3 毒蕈的毒性和救治研究毒蕈中毒一般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和日光皮炎型五种类型。
大杯蕈菌丝培养优化研究及半野生栽培初探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蕈菌是一类重要食用菌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蕈菌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对蕈菌的培养和栽培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大杯蕈菌的培养和栽培研究还比较少,对其进行优化研究有助于提高蕈菌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
2.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研究大杯蕈菌丝的培养优化和半野生栽培初探。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杯蕈菌丝的培养基优化研究,包括不同营养成分比例、pH值、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研究;(2) 对大杯蕈菌的培养周期、生长速率和孢子形成等进行观测和分析;(3) 对大杯蕈菌的半野生栽培进行初探,通过对生长环境、土壤配方等因素的调控,提高栽培效果和产量;(4) 对大杯蕈菌丝的性状、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
3.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大杯蕈菌的培养和栽培提供有益的信息,为提高蕈菌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利用和发展蕈菌资源,为人们的饮食结构提供更多健康、营养的选择。
4.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实验室试验和田间试验。
(1) 实验室试验:通过设计不同营养成分比例、pH值、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对比试验,对大杯蕈菌的生长、孢子形成等进行观测和分析。
(2) 田间试验:通过田间栽培,探索大杯蕈菌半野生栽培的可行性和优化方式,比较不同土壤、肥料、生长环境等因素对蕈菌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可以优化大杯蕈菌丝的培养条件,提高培养效率和产量,同时也为大杯蕈菌的半野生栽培提供可行的方案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期待对大杯蕈菌的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大杯蕈菌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思路。
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陈雪凤;潘庆流;吴圣进;刘增亮;张雯龙;石鹏;韦贤平
【期刊名称】《食用菌》
【年(卷),期】2022(44)2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的形态特征和菌丝生长条件,比较大杯蕈和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的子实体形态、部分营养成分,并研究白色变异菌株菌丝的生长条件。
结果表明,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主要特征是子实体菌盖白色,盖半球形或伞帽形,后期表面不光滑,有肉质瘤状凸起,菌盖肉质肥厚;菌柄灰白色或黄白色,菌柄短,粗壮;菌褶不等长,分叉;菌盖、菌柄的半纤维素、粗纤维、纤维素的含量低。
大杯蕈白色变异菌株菌丝生长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果糖、蔗糖、麦芽糖;最适宜氮源为蛋白胨、麸皮;最适宜培养温度为27~30℃;最适pH为7。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陈雪凤;潘庆流;吴圣进;刘增亮;张雯龙;石鹏;韦贤平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河池市宜州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9
【相关文献】
1.新疆几株黄萎轮枝菌株的形态学鉴定与生物学特征特性比较研究
2.大杯蕈的营养价值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3.一株斑玉蕈高产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4.金针菇白色菌株
F2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5.中国地毯草野生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变异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菇菌丝体对不同氮源的利用研究周振荣,生命科学学院摘要:采用液体深层培养方法,分析了六种氮源(豆粉,豆渣粉,硝酸钾,硝酸铵,硫酸铵和尿素)对香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氮源比无机氮源更利于香菇菌丝体的吸收生长。
在实验所选用的六种氮源中,豆粉、豆渣粉的效果都比较好,菌球密度大且大小均匀,72小时培养后,每100mL培养液中菌丝体干重分别为0.583mg和0.587mg。
而且以豆渣粉为氮源最为经济且最易获得,菌丝体干重最高;在无机氮源中,以硝酸钾为氮源的培养液中香菇的菌丝球大且多,菌丝体干重为0.487mg。
然而以硝酸铵,硫酸铵和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中,香菇的菌丝体几乎没有生长,和接种时差不多,菌丝体干重分别为0.027mg、0.023mg和0.024mg,菌丝球呈休眠状态。
初步研究表明通常废弃的豆渣粉可以用来作为香菇菌种液体深层培养的氮源,从而为发展食用菌产业开辟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香菇;氮源;深层培养;菌丝体The Study of the Utilization of Lentinus edodes Mycelia to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ZHOU Zhen-r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Abstract: Submerged culture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ix nitrogen sources (soya flour, bean dregs powder, KNO3, NH4NO3, (NH4)2SO4and urea) on the mycelial growth of Lentinus edo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ycelia of Lentinus edodes was more adaptable to organic nitrogen sources than inorganic nitrogen sources. Among the organic nitrogen sources, both soya flour and bean dregs powder had good effects. In every 100mL liquid culture media, the weight of the dry mycelia in soya flour treatment was 0.583mg, in bean dregs powder was 0.587g. The densities of mycelia were large and the sizes of mycelia balls were homogeneous. However, when bean dregs powder was used as nitrogen source, the weight of the dry mycelia was the highest one. Furthermore, bean dregs powder was the most economical one and it was easy to obtain. Among the inorganic nitrogen sources, the mycelia balls of Lentinus edodes in KNO3 treatment were big and the mycelia balls number was large, the weight of the mycelia was 0.487g. However, the weight of the dry mycelia in NH4NO3 treatment was 0.027g, in (NH4)2SO4treatment was 0.023g, and in the treatment of urea was 0.024g, from which we could see that the mycelia could hardly grow and the mycelia balls were dormant. The primary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waste bean dregs powder could be used as the nitrogen source for Lentinus edodes, whichopened a new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mushroom.Keywords:Lentinus edodes;nitrogen source; submerged culture; mycelia1 引言香菇(Lentinus edodes)是真菌界香蕈的子实体,因其含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物质—香菇精,形成独特的菇香,所以称为“香菇”。
龙源期刊网
不同碳氮源对四种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作者:范文忠李进高郁芳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09期
摘要:利用不同碳源、氮源对吉林地区牡丹叶斑病菌、人参黑斑病菌、曼陀罗黑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等4种链格孢菌(Altenariasp.)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
对碳源
的利用情况研究表明,果糖为碳源时,牡丹叶斑病菌、人参黑斑病菌、曼陀罗黑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各处理间病菌生长差异极显著,牡丹叶斑病菌生长具有绝对优势。
对氮源的利用情况研究表明,牡丹叶斑病菌、人参黑斑病菌处理间病菌生长差异极显著;牡丹叶斑病菌与曼陀罗黑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处理间病菌生长差异极显著;硝酸钠为氮源条件下,人参黑斑病菌处理比牡丹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略好,牡丹叶斑病菌比大葱紫斑病菌、曼陀罗黑斑病菌菌丝生长更好。
关键词:链格孢菌(Altenariasp.);菌丝;碳源;氮源
中图分类号:S4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9-1795-02。
碳、氮源在食用菌栽培中的作用氮源的主要作用碳源是指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通过代谢作用成为机体提供碳源来源的物质。
碳源不仅是食用菌合成菌丝体细胞必不可少的原料,而且是其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碳源物质主要有:糖与糖的衍生物质、有机酸和醇类物质来源的物质等。
食用菌所需要的碳素营养全部来自培养基质中的有机物质,譬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果胶等。
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菌丝细胞酶化分解成食用菌可利用的葡萄糖、果糖等。
这些大分子化合物后才能被食用菌吸收利用。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品种由于菌株分解酶的强弱各有不同,故对培养基质内的碳源物质的利用能力也有差异。
如草腐菌中的鸡腿菇、姬松茸,它分解木质素的能力相对较弱,故木质素含量偏低的稻、麦草,农作物秸杆、果渣、酒糟等,相对适合草腐菌的食性;而双孢蘑菇,,则因其分泌酶的种类及活动相对其他食用菌品种不同,对培养基质内的碳素物质先后分解利用也不一样,双孢蘑菌丝生长期以分解木质素为主,而出菇期则以分解纤维素为主。
又如木腐菌中的香菇、木耳,因它们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较强,故给予硬质杂木屑的培养基质,能增加其总产量。
氮源的主要作用氮是合成食用菌细胞壁、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物质的原料。
凡是能提供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氮素的营养物质称之为氮源。
食用菌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
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有机氮是食用菌菌丝的良好氮源,但蛋白质这类大分子屡化合物,需经细胞酶化才能分解为氨基酸后方可利用。
食用菌也可利用氨、铵盐、硝酸铵等无机氮化合物。
相对来说,做为氮源的无机氮中,铵盐的效果优于硝酸铵。
不仅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对氮源的需要量是有所不相同的,而且同一种食用菌品种在菌丝生长期与子实体生长期所需要的氮素量也不尽相同。
在子实体阶段,如培养基中的氮素含量过高,反而会出现子实体正常转换能量的障碍,进而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发育。
为了使食用菌的子实体能正常分化、发育、生长,栽培者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当注意调整合适的碳氮比,这样既能保障菌丝生长期对氮源的需要,又可保证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不同碳氮源对双孢蘑菇2796深层发酵的影响
王敏;刘爱民
【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
【年(卷),期】2009(25)2
【摘要】碳源和氮源是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液体培养中4种碳源和4种氮源对双孢菇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菌丝生物量而言,可溶性淀粉是最适的碳源,玉米粉是最适的氮源;对产胞外蛋白而言,葡萄糖是最适的碳源,蛋白胨是最适的氮源;对产过氧化物酶、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而言,蔗糖是最适的碳源,酵母粉是最适的氮源.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双孢蘑菇的营养生理奠定了基础,为生产上选择优良的母种培养基及开发利用双孢蘑菇深层培养生产代谢产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页数】4页(P100-103)
【作者】王敏;刘爱民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03
【相关文献】
1.培养基质对双孢蘑菇As2796菌落形态影响 [J], 李洪荣
2.不同接种模式对双孢蘑菇As2796制栽培种的影响 [J], 杜敏;任秀秀
3.不同接种模式对双孢蘑菇As2796制栽培种的影响 [J], 杜敏;任秀秀;;;
4.双孢蘑菇2796凝集素对食用菌菌丝扭结的影响 [J], 林勇;王宏雨;张迪
5.有机酸和氨基酸对双孢蘑菇2796菌丝生长的影响 [J], 刘爱民;陈金风;张金金;方启;王敏;查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株致香真菌产香碳、氮源的优化李德英;李娜【摘要】以菌落直径及致香程度为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碳源、氮源对一株致香真菌进行平板培养,筛选出致香真菌产香及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结果表明:该致香真菌最适N源、C源依次为蛋白胨和葡萄糖,确定致香菌株最优的培养基配方为蛋白胨2 g/L,K2 HPO4l g/L,KCl 0.5 g/L,MgSO4·7H2O 0.5g/L,FeSO4 ·7H2O 0.01 g/L,葡萄糖3 g/L,麸皮3 g/L.【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4(014)035【总页数】3页(P165-167)【关键词】致香微生物;致香真菌;碳源;氮源;培养条件的优化【作者】李德英;李娜【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西宁810016;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5致香微生物,即能够产生怡人的,具有芳香气味物质的微生物。
目前,产香微生物主要应用在酿酒、醋生产工艺、己酸菌培养、生物香料、食醋、面包、酱油及改善果汁风味等[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注重食品健康、营养、卫生,同时也注重色泽、口味等方面。
虽然各种可以使用在食品中的香料所占的比例较少,但是却对食品风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自觉地利用微生物来制作或改善食品的风味,如利用微生物制作酒、馒头等[3]。
由于崇尚天然、绿色的天然香料,化学合成香料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
风味和芳香物质对于食品、饲料、化妆品和医药工业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食品行业,风味是食品感官机能的最重要指标[4]。
致香微生物即可提高食品风味,同时具有天然、绿色的特点。
实验分离到一株产凤梨香味的真菌,对其高产香气的碳源、氮源进行了优化探索,为今后研究其香气成分提供基础。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供试菌种供试菌种分离自腐烂荸荠,编号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