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教案(2)(沪科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物理 4.2怎样分解力(1)教学案沪科版必修1 集体备课个人空间二、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并2、会根据实际效果对力进行分解3、会用正交分解法对力进行分解三、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什么是合力与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如果 代替它们,并且它的 跟 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求力的合力所遵循的是什么定则?【导学释疑】1.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 叫做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同样遵守 ,把一个已知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 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 ,就表示力F 的两个分力。
2.把一个力分解成相互 的两个分力,称为正交分解法。
探究一 :力的分解问题1: 如何来确定分解方向?对教材图4—16细线拉力进行分解问题2: 对给定的一个力进行分解,有多少种分解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并说明在具体分解中,如何分解力更为合理,请对下图所示的力进行分解,并求出分力的大小。
探究二 :给定条件下的力的分解问题1:如图,已知一个力F 的大小与方向和两分力的方向,这个力有几种分解法?mg F θθ F F 2的方向 F 1的方向问题2:如图,已知一个力F 的大小与方向和一个分力F 1的大小和方向,这个力有几种分解法?问题3:如图,已知一个力F 的大小与方向,它的一个分力F 1的方向与另一个分力F 2的大小,共有几种分解法? 当F 2最小时如何分解?请讨论。
【巩固提升】 1.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10N 的力可以分解为15N 和4N 的两个共点力B. 一个10N 的力可以分解为5N 和4N 的两个共点力C. 一个2N 的力可以分解为5N 和4N 的两个共点力D. 一个2N 的力可以分解为6N 和3N 的两个共点力2、已知两个力的合力大小是10N ,其中一个分离与合力间的夹角为30o ,则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 ( )A.10NB.7NC.5ND.3N3.如图,一个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对物体施加一个与水平面夹角为30° 斜向的力,当这个力从零开始增加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将( )A. 逐 渐增大B. 逐渐减小C. 先逐渐增大后又减小D. 先逐渐增大后又减小【检测反馈】 1、如图所示,把光滑的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mg 分解为F 1、F 2两个力,图中N 为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 1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B.物体受到mg 、N 、 F 1、F 2共四个力的作用C. F 2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D.力N 、 F 1、F 2这三个力的作用效果与mg 、N 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反思栏F F 1θF 1的方向FF300。
如何分解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1)明白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并能依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3)通过运用DIS实验系统探讨力的分解规律,学会应用新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方式。
2.进程和方式:(1)通过运用DIS实验系统探讨力的分解规律的进程,感悟力的分解是一等效替代的方式。
(2)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熟悉物理实验在物理学进展进程中的作用。
(3)通过矢量相加法则的学习,熟悉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彼此合作的团队精神,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2)培育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探讨力的分解的规律(2)会利使劲的分解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进程设计:一、情景引入:如图1所示,在地面上放有一大木箱,先让一个力气较大的同窗上来推,没有推动。
再让一个力气小的同窗上来,将用铰链相连的两块长木板,组成一个人字形,然后,请他往人字形的顶端一站.图1结果:木箱被推动了。
是什么原因呢?解释那个谜底,需要运使劲的分解的知识。
二、授新课:一、什么是力的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
运用类比法来比较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使学生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都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
如表格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对比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不同点 在两个力的大小、方向都确定的情况下,它们的合力是唯一的。
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有无数种分解,即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
相同点都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联系两者互为逆运算。
二、力的分解是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例1:组织学生讨论开始时的推木箱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1)木箱如何放置的?(2)人的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是如何的?体验:①能够请学生将书本分开倒放在桌面上,然后从上面略微施加力。
②两个同窗合作,将书本倒放在对方的手臂上,再施加力体会。
计算:若是那个同窗体重为50千克,两木板的夹角为1600,那么,木板对木箱的推力大约是多少?例2:如图2所示,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先请学生试探:物体的运动趋势是如何的?会产生什么效果?怎么运动?然后学生分解并代入数值计算。
怎样分解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基本概念,理解分解力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应用基本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基本概念。
2.理解分解力的意义和方法。
3.能应用基本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1.能正确运用基本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力传感器、拉尺、弹簧测力计、托盘、拉力计等。
2.实验材料:铁钩、弹簧、水平拉力绳等。
3.实验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引入教师出示一幅“千里送鹅毛”的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把这个鹅毛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需要用到什么力?这些力是如何作用的?(二)分组实验1.教师向学生讲解力的分解原理,并请学生以2人一组完成以下实验。
2.实验1:在托盘上放置一根弹簧,用拉力计给弹簧施加一定的力,记录弹簧受到的力,然后用拉尺测量弹簧的伸长量。
根据借力原理,用公式F=kx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k。
3.实验2:在水平拉力绳上悬挂一根铁钩,用拉力计测量拉力,再根据借力原理,用公式F=mg计算铁钩的质量m。
4.实验3:在水平拉力绳上用两个弹簧连接一个挂钩,用拉力计测量挂钩的拉力,再分别记录两个弹簧的伸长量。
根据分解力原理,用公式F=F1+F2计算出挂钩的拉力,然后根据弹簧的弹性系数k,用公式F=kx分别计算出两个弹簧所受的力F1和F2。
(三)讨论和总结1.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总结,让学生充分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六、课堂作业1.参考教材P24页,完成课后习题1、2、3、4。
2.撰写学习笔记,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力的分解和合成?–分解力的意义和方法有哪些?–基本分解原理和借力原理有什么区别?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分组实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和“互动性”教学理念,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2021年沪科版物理必修1 第4章4.2 怎样分解力4.2 怎样分解力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重点) 2.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重点) 3.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难点) 知识脉络力的效果与力的分解[先填空] 1.力的效果沿着某个方向的力,能产生其它方向的作用效果,这些效果可以看成是由这个力的分力产生的.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3.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2-1所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如图4-示.2-1 图4-4.分解依据: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实际问题中,应把力沿实际作用效果方向来分解.[再判断](1)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和F2,那么物体同时受到F1、F2和F三个力的作用.(×)(2)某个分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合力.(√)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后思考]为了行车方便和安全,高大的桥往往有很长的引桥,在引桥上,汽车重力有什么作用效果?从力的分解的角度分析,引桥很长有什么好处?2-2 图4-【提示】汽车重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垂直桥面向下使汽车压斜面和沿桥面向下使汽车下滑或阻碍汽车上行.高大的桥建造很长的引桥可以减小汽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行车更安全.[合作探讨]探讨:将某个力进行分解时,两分力的方向如何确定?【提示】两分力的方向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 [核心点击]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几个实例实例分析地面上物体受斜向上的拉力F,其效果为一方面使物体沿水平地面前进,另一方面向上提物体,因此可分解为水平向前的力F1和竖直向上的力F2.F1=Fcos α,F2=Fsin α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物体具有沿斜面下滑趋势的分力F1,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F2.F1=mgsin α,F2=mgcos α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被竖直挡板挡住而静止于斜面上时,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板的分力F1;二是使球压紧斜面的分力F2. mgF1=mgtan α,F2=cos α质量为m的光滑小球被悬线挂靠在竖直墙壁上,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使球压紧竖直墙壁的分力F1;二是使球拉紧悬线的分力F2. mgF1=mgtan α,F2=cos α质量为m的物体被OA、OB 绳悬挂于O点,重力产生两个效果:对OA的拉力F1和对OB的拉力F2. mgF1=mgtan α,F2=cos α质量为m的物体被支架悬挂而静止,其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拉伸AB的分力F1;二是压缩BC的分力F2. mgF1=mgtan α,F2=cos α1.如图4-2-3所示,圆弧形货架摆着四个完全相同的光滑小球,O为圆心.则对圆弧面的压力最小的是( )【导学号:43212071】2-3 图4-A.a球 C.c球B.b球 D.d球【解析】小球对圆弧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球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mgsin θ,显然a球对圆弧面的压力最小.A对.【答案】 A2.在图4-2-4中,AB、AC两光滑斜面互相垂直,AC与水平面成30°角.如果把球O的重力G按照其作用效果分解,则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别为( )2-4 图4-13A.2G,2G 22C.3G,2G3B.3G, 3G 23D.2G,2G【解析】对球所受重力进行分解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得F1=Gsin 60°=31=2G,A正确. 2G,F2=Gsin 30°【答案】 A3.压榨机的结构原理图如图4-2-5所示,B为固定铰链,A为活动铰链.在A处作用一水平力F,物块C就以比水平力F大得多的力压物块D.已知L=0.5 m,h=0.1 m,F=200 N,物块C的质量不计,且与左壁接触面光滑,求物块D受到的压力.【导学号:43212072】2-5 图4-【解析】根据水平力F产生的效果,它可分解为沿杆的两个F分力F1、F2,如图甲所示,则F1=F2=2cos α.而沿AC杆的分力F1又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物块C压紧左壁的水平力F3和使物块C压紧物块D 的Ftan α竖直力F4,如图乙所示,则F4=F1sin α=2.。
高中物理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4.2怎样分解力教案沪科版1教案第一篇:高中物理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4.2怎样分解力教案沪科版1教案第二节怎样分解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分矢量和标量.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能用力的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1.难点:力的分解方法.2.疑点:力分解时如何确定两分力的方向.解决办法:设计实验,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教具准备实验准备:实验器材:1.60个弹簧测力计,若干细绳、橡皮筋、图钉、木板、刻度尺、量角器、三角板、白纸; 2.钩码、铅笔、细绳;3.海绵、圆柱体、两块木板;4.带把手的水杯、橡皮筋.课件准备:用Powerpoint做的教学课件,关于平衡的教学录像带.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先回顾上节课的关于力的合成的内容以及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演示一实验:将一木块放置于斜面上,学生会看到木块将沿着斜面下滑且使斜面发生了形变,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并得出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1.一个已知力分成几个分力叫做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共点力合成的“逆运算”.[学生活动]学生针对实验所表征出的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推进新课[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来分析感受一个力的不同的几个作用效果,并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它的分力.[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来亲身经历力的分解的效果,并在班级中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感受,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知道了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那么这个力和它的几个分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利用类比的方法,自行得出力的分解实际上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讨论:力的分解的方法与要点.学生小组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评)1.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法、计算法、正交分解法、力的三角形法.2.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的要点:①被分解的力是力的平行四边形中的对角线;②力的分解必须根据具体条件,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析确定.[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并指出这种分解方法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有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提出正交分解的概念.教师通过例题加以说明.[例题剖析1]人斜向上提箱子分析:力F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水平向右,二是竖直向上.故力F应沿着这两个方向分解.图5-2-1 图5-2-2 [例题剖析2]物体沿斜面下滑分析:放在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压斜面,二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故重力应沿着这两个方向分解.[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分解知识?教师布置分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收集生活相关实例,先提交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准备在全班发言交流.学生绘出力的分解图,并加以定量分析和求解.学生讨论:力的分解有确定答案的4种情况,分组设计情景并作力的分解.(教师巡视指导)(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则可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则可确定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3)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则可确定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可能有两个解);(4)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大小,则可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课堂小结分解⎧原则:根据力的实验作用效果⎪⎪⎪(解三角形)⎪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唯一解)⎧⎪⎪类型⎪方向(唯一解)⎨(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3)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两解,一解或无解)⎪⎩⎩布置作业阅读课本上信息窗.P951、2、3题.板书设计力的分解一、分力和力的分解二、力的分解原则(1)无条件限制无条件限制的分解具有任意性.(2)有条件限制条件一: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条件二: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条件三: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基本原则条件限制的分解根据具体条件在具体的物理问题中,两个分力的方向要根据力(合力)产生的效果确定.活动与探究研究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实验:斜面上小车重力的分解器材:一把30 cm长的塑料直尺作斜面,小车,弹簧秤步骤:调整好实验装置后按下列顺序进行①被分解的力——小车的重力;②物体的受力情况——重力、斜面、弹簧秤;③分析被分解力的作用效果——压斜面、拉弹簧;④确定分解方案——沿斜面正交分解;⑤测分力大小;⑥按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力的图示;⑦从力的图示中测定重力.改变斜面的角度,调整好装置后再重复上面的步骤.3第二篇:高中物理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第2节怎样求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1教案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学案3 怎样分解力[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知道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2.理解力的分解原则,会正确分解一个力,并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3.会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一、力的分解1.分解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分解的依据:对一个已知力的分解必须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获得,关于分力的一些信息(例如分力方向或分力大小等),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二、正交分解法把一个力分解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称为正交分解法.一、力的分解[问题设计]1.王昊同学假期里去旅游,他正拖着行李箱去检票,如图1所示.王昊对箱子有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这个力对箱子产生了什么效果?图1答案王昊对箱子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了两个效果:水平方向使箱子前进,竖直方向将箱子向上提起.2.如果王昊斜向上拉箱子的力已知,这个力的两个分力大小是唯一的吗?如何求这两个分力的大小?答案是唯一的,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求解.3.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少对不同的力?答案无数对.[要点提炼]1.力的分解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2.力的分解的讨论(1)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2)有限制条件的力的分解①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时,有唯一解.(如图2所示)图2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如图3所示)图3(3)已知合力F以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时,若F与F1的夹角为α,有下面几种可能:图4①当Fsin α<F2<F时,有两解,如图4甲所示.②当F2=Fsin α时,有唯一解,如图乙所示.③当F2<Fsin α时,无解,如图丙所示.④当F2>F时,有唯一解,如图丁所示.二、力的分解方法[问题设计]1.用铅笔、细线把一个钩码按图5所示的方式悬挂起来.图5(1)细线的拉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2)根据细线拉力的作用效果作出拉力的两个分力,并求出两分力的大小.答案(1)细线的拉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竖直向上的力和水平向手的力.(2)力的分解如图所示:。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高中物理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4.2 怎样分解力教案沪科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高中物理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4.2 怎样分解力教案沪科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高中物理第4章怎样求合力与分力4.2 怎样分解力教案沪科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4。
2《怎样分解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过程与方法: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和感悟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主要教学方法:实验法、类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惟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
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
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3、会用图示法根据实际要求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2)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学生:某一个力F,可用F1和F2来代替,那这两个力叫F的分力。
2、怎样分解力-沪科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力和力的分解,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力的概念和单位2.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3.力的分解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力的概念和单位2.熟悉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3.掌握力的分解方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和力的分解相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单位、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多个力分解成不同的分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巨型轮胎的例子引入本节内容,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无法将巨型轮胎搬动?2. 介绍力的概念和单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平时所接触到的力有哪些?为什么感觉有些物体在搬动时较轻,有些又较重?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进而介绍力的单位——牛顿。
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它是质点运动的基本定律,也是力学研究的入门原理。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即运动定律,使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的作用,外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物体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4. 给学生做小实验给学生发放手柄、线、袋子、砝码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5. 学习力的分解方法介绍力的分解方法,包括水平方向分解和竖直方向分解,分别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轨迹和物体所受的力的方向进行分解。
6. 练习将多个已知力进行分解,让学生练习力的分解方法。
7. 拓展介绍向心力和离心力,并让学生通过小实验自行探究其特点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通过阅读练习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力的分解方法。
在教学效果上设立丰富的考查方式,如补充习题、讨论等,使学生能够享受到力学带来的乐趣。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怎样求分解力思路分析本节重点是会用作图法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难点是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这里学生不易理解,学习时可通过一个人提桶与两个人提桶等实例去体会和思考.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深化对合力与分力的认识,具体研究时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理抽象,把对力的计算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转化为对边角的计算.从客观实例中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分解是一种必然现象,并且说明力的合成的单一性和力的分解的多值性,以求达到从感性上认识和理解之目的.力的合成和分解都依据力的等效原则,解决力的相互替换问题,两者是互为逆运算.力的分解不一定是按照力的实际效果来分,经常按照研究问题的方便来进行.利用力的正交分解法解决此类问题,通过实际事例体会到力的正交分解法的优越性.通过力的分解,力求往后延展一切矢量的分解,以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总结要想正确地进行力的分解,关键是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要建立程序法进行力的分解的思想,即先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物体.其基本程序可表示为在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时,切忌死记硬背.如在光滑斜面上静止的物体,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是:一是使物体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但不能就此认为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都这样分解.相关链接“和尚正塔”的力学原理:传说我国明朝年间,苏州的虎丘寺塔因年久失修,塔身倾斜,有倒塌的危险,如何修复此塔?有的建议用粗绳子把塔拉正,可一拉反而会倒;有的建议用大木柱撑住,但很不雅观.一天,一个和尚路过此地,观察斜塔后,自告奋勇地说:“不需人力和财力,我一个人可以把塔扶正.”在场的人无不惊疑而取笑他,可和尚不管别人怎么议论,天天提着一个大包走进寺院,包里装了一些一头厚一头薄的木楔(斜面),他把这些木楔一个个地从塔身倾斜的一侧的砖缝里敲进去.不到一个月,塔身果然扶正了.木楔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呢?如下图所示,设木楔是一个顶角为θ的等腰三角形,木楔敲入砖缝时产生的敲击力为F,木楔将对塔身产生两个分力,即木楔对塔身的弹力N,由正弦定律得:F /sin θ=N /sin (90°-2θ) 所以N =F ·sin (90°-2θ)/sin θ= F ·cos 2θ/(2sin 2θ·cos 2θ)=F /(2sin 2θ) 对木楔来说,顶角θ很小,从上面表达式可知N 》F .例如θ=4°,F =3000 N ,代入上式得N =4.3×104 N ,这个力大约相当于能把43吨重的物体举起来,足可以支撑塔身.可见,“和尚正塔”的传说中,和尚利用木楔确实可以把塔扶正,“逆风行舟”原理:如图所示为小船的俯视图,控制航向,使风从帆面MN 的外侧前方吹来,风吹在帆面上的力可以分解为沿帆面的阻力F 1和垂直于帆面的力F 2,F 2又可以分解为沿航向和垂直于航向的力F ′和F ″,F ″主要靠水对船体的横向阻力相平衡,而沿航向的分力F ,比船体的纵向阻力(包括F 1沿航向的分力)大得多,故船可以沿航向向前航行.由上可知,帆船能侧逆风前进.为了达到顶风的目的,帆船必须不断改变航向,走“之”字形,并不断改变帆的方位,如图所示.。
2021年高中物理第4章第2节怎样分解力教案沪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白得力的分解概念。
2、明白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明白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成效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说明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情形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成效的分析,明白得按实际作用成效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形,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爱好。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白得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成效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成效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看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什么缘故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由打夯的例子能够看出一个力的作用能够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形确实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能够作出许多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许多组解,但假如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独解了。
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依照力的实际作用成效确定分力的方向。
实例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将物块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压弯,同时物块沿斜面下滑.[结论]重力G产生两个成效: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分析]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倾斜角有何关系?[结论]通过作图和实验演示可看出倾角越大,下压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
力的分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
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实例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
[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将物块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压弯,同时物块沿斜面下滑.
[结论]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
[分析]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倾斜角有何关系?
[结论]通过作图和实验演示可看出倾角越大,下压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
[问题]游乐场的滑梯为什么倾角很大?山路为什么要修成盘山状?
[分析]斜面倾角越大,使物体下滑的力越大,物体越容易下滑,故公园滑梯倾角较大,但山路若直接从山脚往山顶修,则倾角太大,车辆上坡艰难而下坡又不安全,是不可行的,修成盘山状则可解决这个问题。
实例二、直角支架所受拉力的分解
[实验模拟]同学甲用一手撑腰,同学乙用力向下拉甲同学的肘部,让同学谈体会,即分析向下拉肘部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实验演示]在支架上挂一重物,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分析重物对支架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分析]支架所受拉力一方面挤压水平杆,另一方面拉伸倾斜杆。
[分解]按效果分解拉力并作出平行四边形法。
实例三、劈木柴刀背上力的分解
[观察图片]为什么一斧头下去,木桩被劈开了?作用在斧头上的力实际产生了什么效果?
[小实验]同学甲双手合十,同学乙用一只手试图从甲的两手中间劈下去,体会手上的感觉。
[分析]乙同学的手向两侧挤压甲同学的两只手,因此刀背上的力的作用效果也是使得刀的两个侧面去挤压木柴。
[分解]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刀背上的力,作出平行四边形,并比较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
[思考]由生活经验可知砍柴的刀越锋利越容易把柴劈开,为什么?分析分力大小跟分力夹角的关系。
[体验]通过小实验体会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分力大小随其夹角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用一根羊绒线,中间吊一个砝码,观察当抓住线的两手距离不断增大时线有何变化。
○2用两个弹簧秤共同拉一个砝码,拉的夹角逐渐增大,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规律总结]在合力一定的情况下,对称分布的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
[应用]
○1如何把陷进泥潭的汽车拉出来?
○2如何移动一只很重的箱子?
(五)小结:
1、知道什么叫力的分解
2、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