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河南省第十三届化学优质课高中组教案:人教版选修3 第一章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a. 原子符号: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2e-微粒8e-微粒10e-微粒18e-微粒2.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1.1.3 蒸馏和萃取一、教材分析:蒸馏和萃取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分离和提纯技术,海水淡化问题是目前解决全球淡水日益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为选修《化学与技术》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萃取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分离和提纯技术,它是对溶解性规律的一个应用,其原理也在今后卤族元素和有机物的学习中多次体现,在生活中也有多方面的应用。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复习蒸馏的原理,掌握实验室规范的蒸馏装置。
这部分内容只作复习和简单的扩充;(二)介绍萃取的原理和装置,特别是实验操作中的细节。
这部分知识为新知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蒸馏和萃取是高中阶段的两个基本实验操作,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及部分仪器还比较陌生,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蒸馏和萃取的操作及过程,学习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进一步丰富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亲自实验和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做好实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发现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建立化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蒸馏和萃取的实验原理以及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你们知道郑和下西洋是怎么解决长期在海上漂泊的吃水问题吗?【展示】海水变淡水【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另外两种方法蒸馏和萃取。
【板书】蒸馏和萃取【讲】那么蒸馏的原理是什么呢?【投】PPT【讲】原理:利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给液体混合物加热,使其中的某一组分变成蒸气再冷凝成液体,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蒸馏一般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回答]可能含-CHO 、-COOH 、-OH 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下列性质: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 单糖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之全学案导学练习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人教)
目录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 第一节原子结构 1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化学模拟卷(一)
化学模拟卷(二)
化学模拟卷(三)
化学模拟卷(四)
化学模拟卷(五)
化学模拟卷(六)
化学模拟卷(七)
化学模拟卷(八)
化学模拟卷(九)
化学模拟卷(十)
附录:
附录(一):常见离子的颜色
附录(二):常见化合物的特征颜色
附录(三):常见物质溶解性表
附录(四):常见物质溶解度表
附录(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表
附录(六):无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
附录(七):有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
附录(八):
参考答案。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象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电子绕核旋转的原子结构模型)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通过光谱研究提出电子在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内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的理论。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又称现代物质结构学说。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等人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提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用电子云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并且能在晶体硅表面上用探针对硅原子进行“搬迁”。
[回忆复习] 原子的组成结构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复习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二、能层与能级[说明、板书]能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核距离:()()能量高低:()()能层:符号:最多电子数:[介绍]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级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梯。
[新授、板书]能级K L M N 0 能层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5p ……..能级……..最多电子数[讨论]1. 不同的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存在什么关系?2. 如何表述各能层(电子层)的各能级?3. s、p、d、f能级所容纳的电子数怎样?教学回顾:知识目标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三课时)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2.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3.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4.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涵义5.了解泡利原理、洪特规则及其应用重点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2.书写轨道排布式难点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2.基态、激发态与光谱教学过程备注四、基态、激发态、光谱1、基态:能量状态。
化学高中选修3教案人教版课题:化学高中选修3教材:人教版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3. 能够应用反应速率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 了解催化剂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1. 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3. 反应速率定律的推导和应用;4. 催化剂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和实验仪器;2. 示范实验材料;3. 课堂讲义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述化学反应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依次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反应速率的作用机制。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反应速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加深他们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4. 讲解:通过推导反应速率定律,引导学生掌握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并讨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他们对反应速率定律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提问。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反应速率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兴趣。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整理课堂笔记,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演示等方式,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化学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平衡反应的变化。
3. 能够进行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分析。
2. Le Chatelier's原理的应用和实例分析。
3. 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材。
2. 实验器材:反应瓶、试剂、温度控制装置等。
3. 教学PPT:包括知识点总结、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Le Chatelier's原理,让学生理解平衡反应如何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化学平衡反应,让学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4. 实验设计:设计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5. 计算演练: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总结和讨论: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馈: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2. 提供相关实验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现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比赛和研究,拓展化学知识和技能。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和思维拓展。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文档交流仅供参考...a。
原子符号: 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 表示的意义: A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 -微粒 10e —微粒 18e -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本教案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为依据,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析,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和教学实践,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第一章溶液与溶解本章讲解了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和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建议先就“溶液和溶解”这一重要概念进行学生思维启蒙。
在学完课本内容后,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效果:1. 举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前置任务设定为让学生体验药片、颗粒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溶解实验。
2. 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溶解实验的模拟演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例子的理解。
3. 给学生演示加溶液制备的方法。
让学生用实验方法学习如何用加溶液法制备溶液,增加实际操作中的体验感。
4. 利用实际例子来讲解溶解的影响因素。
举例,饮料在夏天不易结冰,因为夏季外界环境的高温导致了饮料的溶解度增加,从而难以形成冰块。
第二章化学平衡本章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和相关公式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计算方法,并掌握通过物质浓度、反应时间等方式来影响反应平衡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学方式:1. 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化学平衡目标值的揭示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实际体验到平衡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肝炎疫苗接种,以此展示医学领域应用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
2. 能够对化学平衡方程式进行模拟展示,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等方式实际体验反应平衡的变化规律。
3. 采用情景模拟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现化学平衡反应的不同应对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本章主要讲解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学性质,以及热力学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课程内容涉及了热力学系统、焓、熵、自由能等概念。
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1. 利用实验活动逐步教授热力学系统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的概念,通过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
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教学内容: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分类;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和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变化规律;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规律;2. 理解和应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来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1. PPT演示稿;2. 实验器材:元素周期表、试管、酒精灯等;3. 教材《化学选修3》的相关内容。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前期复习:让学生回顾一下已学习的有关化学元素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Step 2:讲解元素周期表通过PPT演示,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Step 3:分析元素周期性规律结合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性规律的重要性。
Step 4: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比如测量同一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性规律。
Step 5:讲解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如何运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强化学生对元素周期性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Step 6:小结和作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分类,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单位:河南省潢川高中
执教人:陈丹
第二节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
第2课时电离能
教材分析
电离能是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中的内容。
本节引入电离能和电负性,定量体现或衡量原子的得失电子的能力,能够使同学更直观的比较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
电离能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决定电离能的主要因素是原子的结构,反过来电离能的大小又体现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节学习能使同学们加深对性质和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为以后学习化学键、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奠定基础。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离能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了解电离能的意义
3.掌握逐级电离能、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习题归纳总结电离能的引入意义及变化规律
2.根据图像、表格分析递变规律,同时注重特殊性,并分析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图像、表格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
结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2.通过电离能数据比较原子失电子难易,推测原子结构,培养学生科
学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第一电离能的递变性
教学难点
从原子结构理论解析第一电离能的递变规律及特殊性
教学方法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通过分析图像、图表,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
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完成知识构建。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是元素的重要性质,而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
因此,我们可以定性的从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来分析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价电子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因此原子失去电子能力越来越弱,得到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强。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价电子数相同,而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因此原子失去电子能力越来越强,得到电子能力越来越弱。
然而,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仅用定性的分析是不够的,为此,人们常用电离能、电负性来定量地衡量或比较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电离能。
首先我们来学习电离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板书】电离能
一、电离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师】:气态基态电中性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用I
1
表示,单位:kJ/mol。
其中“气态”“基态”“电中性”以及“失去一个电子”都是为了满足“能量最低”,保证统一的标准,便于定量的衡量和比较。
多电子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1价气态阳离子,此时所需要的最低
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用I
1
表示,该气态+1价阳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形成+2价
气态阳离子,这时所需的最低能量称为第二电离能,用I
2
表示。
依次还有第三、第四电离能等……
【板书】I
1、I
2
、I
3
、I
4
……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学生】:回答
【教师】:从表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多电子原子逐级电离能逐渐增大,因为随着电子的逐个失去,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越来越大,当它再要失去一个电子时,需克服的电性引力也越来越大,消耗的能量自然也越来越多,表现的结果就是逐级电离能逐渐增大。
由此可见,电离能数据的大小,可以定量的衡量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电离能越大越难失电子,电离能越小越容易失电子。
同时,从表中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Na的I1远小于I2,说明Na失去第一个电子比失去第二电子容易得多,所以Na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Mg 的I1和I2相差不大,而I2远小于I3,所以Mg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2价离子;同样的道理,Al容易失去三个电子形成+3价离子。
像钠原子这样I1远小于I2、镁原子I2远小于I3、铝原子I3远小于I4我们称之为突变。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根据逐级电离能的突变去判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及其所表现出的主要化合价。
【教师】从这个练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利用电离能数据的大小,可以定量的衡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电离能越大越难失电子,电离能越小,越容易失电子,这就是我们引入电离能的意义所在。
二,我们可以得出同一元素逐级电离能的变化规律:逐渐增大且存在突跃。
【板书】二、电离能的意义定量的衡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失电子的难易【板书】三、同一元素原子逐级电离能的变化规律逐渐增大且存在突跃【教师】:那么不同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又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思考探究】:观察下图,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总结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学生】总结发言
【教师】同学们的总结及解释原因很到位,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下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的变化(小→大、小→大…)
2. 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向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IIA族和V A族元素存在特殊性),
3. 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为什么不同元素第一电离能存在上述变化规律呢?这就要从电离能的意义说起,我们引入电离能的意义在于,定量的衡量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那么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就决定了原子第一电离能的大小,而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是有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所决定的,因此,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的变化是原子第一电离能呈现出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呈现出周期性变化,导致原子失电子能力呈周期性变化,这就决定了原子第一电离能呈现周期性变化。
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价电子数逐渐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表现为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价电子数相同但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所以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由此可见,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的变化是原子第一电离能呈现出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
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反映的是原子的结构,而原子第一电离能体现的是元素的性质,这就不难看出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出结构。
在上述变化规律中,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向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但IIA族和V A族元素存在特殊性,而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那么我们就用结构来解释一下。
【课后作业】课本22页第4~7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