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科手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3
【转】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意义2011-05-01 11:52:4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意义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一、PETCO2监测的原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VA,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
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
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二、PETCO2波形及意义正常的CO 2波形一般可分四相四段:(1)Ⅰ相:吸气基线,应处于零位,是呼气的开始部分为呼吸道内死腔气,基本上不含二氧化碳。
(2)Ⅱ相:呼气上升支,较陡直,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
(3)Ⅲ相:二氧化碳曲线是水平或微向上倾斜,称呼气平台,为混合肺泡气,平台终点为呼气末气流,为PETCO2值。
(4)Ⅵ相:吸气下降支,二氧化碳曲线迅速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体进入气道。
2、呼气末CO2的波形应观察以下5个方面:(1)基线:吸入气的CO2浓度,一般应等于零。
(2)高度:代表PETCO2浓度。
(3)形态:正常CO2的波形与异常波形。
(4)频率:呼吸频率即二氧化碳波形出现的频率(5)节律:反映呼吸中枢或呼吸机的功能3、正常二氧化碳波形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PETCO2监测的原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 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0.863/V A,0.863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
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
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2)吸气中无二氧化碳:表示通气环路功能正常,无重吸入。
(3)呼气时二氧化碳上升和平台波:快速上升的二氧化碳波形反映呼气初期气量足,而接近水平的平台波反映正常的呼气气流和不同部位的肺泡几乎同步排空。
(4)PETCO2为定量指标,正常情况下应稍低于PETCO2 。
●应用及意义(一)监测通气功能无明显心肺疾病的患者V/Q比值正常。
一定程度上PETCO2可以反映PaCO2。
正常PETCO2为5%,而1%CO2约等于11Kpa(7.5mmHg),因此,PETCO2为5Kpa (38mmHg)通气功能有改变时,PETCO2接近PACO2和PaCO2,故PETCO2逐渐增高是反映通气不足,是非常迅速、敏感的指标,而特异性一般。
当PETCO2与PaCO2存在差值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下降,由于通气不足的临床表现不敏感,也无特异性,故PETCO2波形的辅助诊断价值较高[3]。
【转】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意义2011-05-01 11:52:4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意义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一、PETCO2监测的原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0.863/VA,0.863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
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
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二、PETCO2波形及意义正常的CO 2波形一般可分四相四段:(1)Ⅰ相:吸气基线,应处于零位,是呼气的开始部分为呼吸道内死腔气,基本上不含二氧化碳。
(2)Ⅱ相:呼气上升支,较陡直,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
(3)Ⅲ相:二氧化碳曲线是水平或微向上倾斜,称呼气平台,为混合肺泡气,平台终点为呼气末气流,为PETCO2值。
(4)Ⅵ相:吸气下降支,二氧化碳曲线迅速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体进入气道。
2、呼气末CO2的波形应观察以下5个方面:(1)基线:吸入气的CO2浓度,一般应等于零。
(2)高度:代表PETCO2浓度。
(3)形态:正常CO2的波形与异常波形。
(4)频率:呼吸频率即二氧化碳波形出现的频率(5)节律:反映呼吸中枢或呼吸机的功能3、正常二氧化碳波形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应用
梅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
张彦峰罗伟雄罗伟文
【摘要】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术后应用机械通气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相关性及P(a-et)CO2变化规律,探讨PETCO2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入选30例颅脑外伤术后应用机械通气患者,分别于设定潮气量6ml/kg、8 ml/kg、10 ml/kg 通气2小时后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即刻PETCO2,同时计算P(a-ET)CO2。
结果30例患者不同潮气量通气时PETCO2与PaCO2间均显著相关(分别是r =0.65,P<0.05;r=0.44,P<0.05;r=0.57,P<0.05),P(a-et)CO2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而减少,潮气量6ml/kg 时为4.2±0.22mmHg,8ml/kg时为3.3±0.31mmHg,10ml/kg时为2.5±0.24mmHg。
结论PETCO2与PaCO2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粗略评估PaCO2的手段,P(a-et)CO2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而减少,呼气末二氧化碳是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时无创、连续的有效监测手段。
开颅手术中持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相关性观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开颅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但由于该手术涉及到大脑和头部,手术期间需要维持患者的脑组织氧供和二氧化碳排出,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调节。
持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是一种可以对患者呼吸代谢状态进行监测的指标,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一种可以反映患者呼吸代谢状态的黄金标准。
目前有研究表明,PETCO2与PaCO2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开颅手术过程中对这种相关性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开颅手术中持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为手术期间的呼吸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安全性。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需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65岁之间,体重指数(BMI)在18-28kg/m2之间。
排除因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2. 研究程序对研究对象进行预先准备,采用鼻导管给予氧气吸入,每分钟给氧3L/min,收集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手术过程中监测PETCO2和PaCO2,并记录手术开始前10分钟、手术开始后10分钟、手术中30分钟、手术后10分钟的PETCO2和PaCO2值。
统计各时点PETCO2和PaCO2的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3. 研究指标PETCO2和PaCO2。
4. 数据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PETCO2与PaCO2的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预计开颅手术中PETCO2与PaCO2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将达到0.5以上。
这将为开颅手术过程中的呼吸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便及时调整患者的呼吸代谢状态,更好地维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恢复。
同时,这项研究将为神经外科手术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拓展手术室内监测手段,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转】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意义2011-05-0111:52:4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意义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一、PETCO2监测的原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0.863/VA,0.863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
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
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二、PETCO2波形及意义正常的CO2波形一般可分四相四段:(1)Ⅰ相:吸气基线,应处于零位,是呼气的开始部分为呼吸道内死腔气,基本上不含二氧化碳。
(2)Ⅱ相:呼气上升支,较陡直,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
(3)Ⅲ相:二氧化碳曲线是水平或微向上倾斜,称呼气平台,为混合肺泡气,平台终点为呼气末气流,为PETCO2值。
(4)Ⅵ相:吸气下降支,二氧化碳曲线迅速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体进入气道。
2、呼气末CO2的波形应观察以下5个方面:(1)基线:吸入气的CO2浓度,一般应等于零。
(2)高度:代表PETCO2浓度。
(3)形态:正常CO2的波形与异常波形。
(4)频率:呼吸频率即二氧化碳波形出现的频率(5)节律:反映呼吸中枢或呼吸机的功能3、正常二氧化碳波形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摘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可反映机械通气时动脉二氧化碳的动态变化,具有无创、方便快速、及时反映代谢变化的特点,可以连续监测,能反映呼吸、循环功能及肺血流的情况,在麻醉、ICU、呼吸、急诊等科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PetCO2)是近年来问世的一种无创监测技术,可反映机械通气状态下动脉二氧化碳的动态变化,且PetCO2具有无创、方便快速、及时反映代谢变化的特点,可以连续监测,从而减少动脉血气的采样次数,能反映呼吸、循环功能及肺血流的情况,在麻醉、ICU、呼吸、急诊等科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1适应症近年来随着对二氧化碳图形认识的加深及新的分析设备的出现,PetCO2的应用范围已经从早期的手术麻醉患者扩展至危重病监测的广阔领域。
1.1代谢监测二氧化碳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PetCO2可反应人体代谢情况,用来监测引起人体代谢变化的一系列疾病和病理生理状态。
体温变化、癫痫发作、麻醉过深、应用碳酸氢盐和手术操作等皆可导致二氧化碳产生量变化,进而影响PetCO2。
PetCO2增高可发生在体温升高前,同时恶性高热时肌肉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故二氧化碳图可提醒医师及时处理。
PetCO2亦可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监测,能及时发现酮症酸中毒。
PetCO2只有在控制机械通气情况下才可作为代谢改变的可靠指标,因为自发呼吸情况下可通过呼气频率和呼吸深度调整二氧化碳排出量。
1.2循环监测循环骤停使急剧下降,成功的心肺复苏可使心排血量增加,二氧化碳运输恢复,进而肺对二氧化碳的清除增加,PetCO2可逐渐升高至正常,因此PetCO2可应用于心肺复苏领域,成为心肺复苏自发循环恢复的最好监测指标。
PetCO2定量测定可判断心肺复苏预后状况,PetCO2起始大小可以预测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大小。
1.3呼吸监测1.3.1判断气管内导管位置根据呼出气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即可判定导管位于气管或食管,目前二氧化碳图已成为判断气管内插管位置的标准方法。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脑复苏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脑复苏时的临床意义。
方法观察46例院内心跳骤停患者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复苏时PETCO2 值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值的变化。
结果好转出院的19例和死亡的27例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37mmHg)6例,而根据PETCO2值和动脉二氧化碳总值又出现:①PETCO2值低于27mmHg,同时动脉二氧化碳总值低于18 mmoL/L者18例,均于24h内死亡;②PETCO2值低于27mmHg者3例和PETCO2值高于37mmHg 者6例,但动脉二氧化碳总值在(18~23 )mmoL/L之间者9例,于24h后死亡。
这表明PETCO2值和动脉二氧化碳总值均低时复苏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而PETCO2值过低和过高均对复苏不利,尤其过低时,当维持动脉二氧化碳总值大于18 mmoL/L时对复苏是有利的,死亡组间不同PETCO2值(mmHg)及动脉二氧化碳总值(mmoL/L)间的关系见表2。
表1 两组PETCO2值(mmHg)及动脉二氧化碳总值(mmoL/L)间的关系(x±s)注:存活组和死亡组组间相比,PETCO2值(mmHg)P 37mmHg,动脉二氧化碳总值(mmoL/L)在18~23间。
P 37mmHg)及过低(<27mmHg)均对脑复苏不利,动脉二氧化碳总值低,尤其低于18mmol/L时,提示患者细胞代谢下降,患者死亡率极高,应引起我们重视[8,9]。
只有当检测到PETCO2值变化过低或过高时,通过药物、呼吸调整、按压频率和深度调节,维持动脉二氧化碳总值大于18mmoL/L,时,将能有效提高我们的复苏成功率。
本组资料例数虽少,尚缺乏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以上数据,但是给我们提示,心肺脑复苏时尽管有许多因素可影响到体内CO2的生成和排除,但血流灌注是影响PETCO2 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PETCO2不仅可作为脑复苏时的一种简单、无创的监测方法,监测PETCO2和动脉二氧化碳总值对我们临床进行心肺脑复苏及抢救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崔晓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监测技术,是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以外的第六个基本生命体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已规定P ET CO2为麻醉期间的基本监测指标之一。
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且使用简便,对判断肺通气、血流变化及代谢变化等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传感分析、微电脑等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相互渗透,利用监测仪连续无创测定P ET CO2已在麻醉、ICU、呼吸、急诊等科室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生理原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呼气时排出体外,在产生、运输和排出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发生障碍,均可使CO2在体内潴留或排出过多,并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肺泡通气量(VA)和肺血流灌注量三者共同影响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ACO2)。
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肺泡和动脉血CO2很快完全平衡,且无明显心肺疾病的患者V/Q比值正常,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一定程度上,P ET CO2≈PACO2≈PaCO2,所以临床上可通过测定P ET CO2反映paCO2的变化。
正常P ET CO2为5%,而1%CO2约等于11Kpa(7.5mmHg),因此,相当于5KPa(38mmHg)。
物理原理CO2监测仪可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测定呼气末CO2,包括红外线分析仪、质谱仪、拉曼散分析仪、声光分光镜和化学CO2指示器等,而最常用的CO2监测仪是根据红外线吸收光谱的原理设计而成的,因CO2能吸收特殊波长的红外线(4.3μm),当呼吸气体经过红外线传感器时,红外线光源的光束透过气体样本,光束量衰减,且衰减程度与CO2浓度呈正比。
红外线检测器测得红外线的光束量,最后经过微电脑处理获得P ET CO2或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C ET CO2),以数字(mmHg或kPa及%)和CO2图形显示。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和护理首先,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氧化碳是人体呼吸代谢的产物,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可以反映患者的通气情况和呼吸功能。
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患者的通气情况,为医务人员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指标。
特别是在麻醉监测、急救和呼吸机辅助通气等领域,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时,需要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
目前,常见的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呼吸末二氧化碳探头进行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常见的有呼吸末二氧化碳分析仪和CO2检测仪等;另一种是使用称为无创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方法,不需要插入呼吸道,适用于长时间监测和连续监测。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可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护理措施:首先,确保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气道的通畅性,避免阻塞和扩张。
其次,正确安装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设备,使用合适的监测仪器和探头,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定期检查监测设备和探头的工作状态,避免损坏和误差。
另外,要保持监测环境的卫生和清洁,定期更换呼气末二氧化碳探头和滤网,避免交叉感染和误差。
最后,要注意监测数据的准确采集和记录,定期评估患者的通气情况和呼吸功能,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患者的通气情况和呼吸功能,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呼气末二氧化碳的监测和护理,并且不断深入研究和提高监测技术和护理水平,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做出贡献。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现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Monitoring,ETCO2)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监测手段,可以利用呼吸末期的二氧化碳含量来反映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
该技术已经在急救科、麻醉科、心肺复苏、手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ETCO2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一、ETCO2监测技术概述ETCO2监测技术基于呼吸气体的组成和流量变化,可测量患者呼出的呼气末总量二氧化碳的分压。
在肺泡和血液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二氧化碳扩散。
呼吸末期的二氧化碳分压越高,说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也越高。
因此,ETCO2监测可以用来反映患者的代谢状态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
ETCO2监测技术的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呼末二氧化碳分析仪、呼吸回路、呼气口氧气混合器等。
呼末二氧化碳分析仪会将呼气过程中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含量进行实时测量,从而得到ETCO2的数值。
其优点是监测过程无创、无痛。
同时,通过ETCO2监测结果,医护人员可以及时调整患者的呼吸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二、ETCO2在急救科中的应用急救科是ETCO2监测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急诊科、ICU 和其他急救场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监测可以用来判断呼吸道堵塞、呼吸衰竭和有效循环等情况。
此外,ETCO2监测还可以用来评估人工通气是否正确,判断人工通气的质量,检测呼吸道的阻塞程度以及是否产生气胸等。
三、ETCO2在麻醉中的应用麻醉过程中,气管插管和人工通气是常用的麻醉方法,而ETCO2监测技术则可以用来评估呼吸道的通畅性和通气质量。
麻醉过程中医生会选择一种适当的麻醉深度,从而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
ETCO2监测可以用来检测呼吸中枢的功能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此外,ETCO2监测还可以用来确定气体交换的程度,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更加精确的麻醉管理。
四、ETCO2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心脏停止跳动时,身体组织无法获得氧气和营养,而ETCO2的监测可以用来评估心肺复苏过程中的气体交换情况。
【转】呼气末二氧化碳(P E T C O2)监测意义2011-05-01 11:52:4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意义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伤监测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术麻醉的监护中,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不仅可以监测通气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目前已成为麻醉监测不可缺少的常规监测手段。
一、PETCO2监测的原理组织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和静脉运输到肺,在呼气时排出体外,体内二氧化碳产量(VCO2)和肺通气量(VA)决定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即PETCO2=VCO2×0.863/VA,0.863是气体容量转换成压力的常数。
CO2弥散能力很强,极易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内。
肺泡和动脉CO2完全平衡,最后呼出的气体应为肺泡气,正常人PETCO2≈PACO2≈paCO2,但在病理状态下,肺泡通气/肺血流(V/Q)及交流(Qs/Qt)的变化,PETCO2就不能代表paCO2。
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测定有红外线法,质谱仪法和比色法三种,临床常用的红外线法又根据气体采样的方式分为旁流型和主流型两类。
二、PETCO2波形及意义正常的CO 2波形一般可分四相四段:(1)Ⅰ相:吸气基线,应处于零位,是呼气的开始部分为呼吸道内死腔气,基本上不含二氧化碳。
(2)Ⅱ相:呼气上升支,较陡直,为肺泡和无效腔的混合气。
(3)Ⅲ相:二氧化碳曲线是水平或微向上倾斜,称呼气平台,为混合肺泡气,平台终点为呼气末气流,为PETCO2值。
(4)Ⅵ相:吸气下降支,二氧化碳曲线迅速而陡直下降至基线新鲜气体进入气道。
2、呼气末CO2的波形应观察以下5个方面:(1)基线:吸入气的CO2浓度,一般应等于零。
(2)高度:代表PETCO2浓度。
(3)形态:正常CO2的波形与异常波形。
(4)频率:呼吸频率即二氧化碳波形出现的频率(5)节律:反映呼吸中枢或呼吸机的功能3、正常二氧化碳波形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1)呼气中出现二氧化碳:表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循环后从肺排出。
重症颅脑外伤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应用
陶晓三
【期刊名称】《江西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36)003
【总页数】1页(P111)
【作者】陶晓三
【作者单位】南昌市第一医院麻醉科,南昌33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全麻术中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临床体会 [J], 石翊飒;李体中;罗炜
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胸手术中的评价 [J], 连庆泉;陈晓霖
3.颅脑外科手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体会 [J], 李燕;代志刚;高元丽
4.颅内压监测和常规监测在重症颅脑外伤中应用比较 [J], 冯晓东;许悦
5.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价值 [J], 詹英;王丽娜;蔡姝;李健;杨建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脑外科手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体会
作者:李燕代志刚高元丽
来源:《右江医学》2008年第05期
【摘要】目的评价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的价值。
方法选择成年颅内手术20例,全麻维持采用异丙酚60~100 μg/(kg•min)复合异氟醚吸入,加卡肌宁6~9 μg/(kg•min)微电脑泵输注,术中机械控制纯氧通气,潮气量11±7.4
ml/(kg•min),呼吸频率12次/分,吸氧浓度1.5~2.0 L/min,呼吸机控制呼吸。
开颅后调节呼吸频率,使分别为25 mmHg()、30 mmHg()、38 mmHg(),并维持30分钟后采集动脉血,测定血气及生化各指标。
在抽取动脉血标本时,需要保持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9%~100%,各时相间心率与动脉血压之差<±15%。
结果三个时相的pH、和总二氧化碳差异显著,而与之差、(Pa-,-, BE以及值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颅内手术控制性过度通气时,PET是反映变化的可靠指标。
【关键词】开颅手术;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5-0559-02中图分类号:R 614.1文献标识码:
全麻期间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是病人进行有效呼吸交换的保证。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技术的应用使得临床医生能够连续、无创的监测病人的通气功能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情况。
本文对20例颅脑手术全麻病人术中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监测在颅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成年颅内手术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24~67岁,平均
47±13.77岁;体重65.29±11.27 kg。
均除外有循环和呼吸系统疾患,术前血气分析各参数均正常。
2.麻醉方法麻醉前30分钟肌注东莨菪碱0.3 mg,麻醉诱导前记录各项监测指标,并做血气分析()。
麻醉诱导用芬太尼3~5 μg/kg,咪达唑仑0.05~0.1 mg/kg,异丙酚1~1.5 mg/kg,卡肌宁0.3~0.6 mg/kg。
插管后麻醉维持采用异丙酚60~100 μg/(kg•min)复合异氟醚吸入,加卡肌宁6~9 μg/(kg•min)微电脑泵输注,术中机械控制纯氧通气,潮气量11±7.4
μg/(kg•min),呼吸频率12次/分,吸氧浓度1.5~2.0L/min,呼吸机控制呼吸。
3.监测方法开颅后每隔30分钟调整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使达到25
、和,并维持至少30分钟后采集动脉血,测定血气及生化各指标。
在抽取动脉血标本时,需保持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9%~100%,各
时相间心率与动脉血压之差小于±15%的对照值。
4.统计学方法各参数用-表示,3个时相、和间差异性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与的相关性比较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P<0. 05为显著性差异。
结果
3个时相间的pH、PaCO和总二氧化碳差异显著(P<0.05),而与之差(Pa-,-,碱剩余(BE) 及值组间无显著差异(详见表1)。
与的相关性比较显示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768,P均<0.05)。
讨论
开颅术中,治疗性过度通气常用来降低脑血流和颅内压,暂时使脑萎缩,增加手术野暴露及减少硬膜张力[1]。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自我调节机制发生障碍,适度一过性过度通气可通过增加血管壁张力,改善自我调节反应有效性[2]。
本文动脉血采集时间定为达到所要求的值后30分钟时,从而避免因采集血标本过早引起的误差,并且设定合理的呼吸频率和吸、呼气比值,在每次采血时均保持血流动力学参数稳定,回路通气量定为1.5~2.0 L/min以减少干扰因素。
通过控制性改变观察20例开颅手术患者血气及Pa-值的改变,结果颅内手术控制性过度通气时,与呈正直线相
关,提示在颅脑外科手术中用可以估计值,这与既往的报道相一致,大多数学者[3,4]的研究结果证实心肺功能正常的病人,只要呼吸管理中不产生肺泡死腔增大,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则与密切相关。
由于应用了监测,使得术中酸碱失衡、钠石灰失效、通气量过大等情况都能及时发现和调整,大大提高了颅脑外科手术病人术中管理的客观性和安全性。
同时能监测波形,通过波形的监测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的部分恢复。
笔者认为这是一项自主呼吸恢复的早期指标,可以作为全麻深度判断的综合参数之一,
临床应用监测,指标灵敏、准确、稳定、可靠,建议全麻病人术中常规监测以为宜。
参考文献
[1]Brain EJ.Carbon dioxide and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
[J].Anesthesiology,2001,88(12):1365-1386.
[2]Newell DW. Effect of transient moderate hyperventilation on 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J].Neurosurgery,2006,39(1):35-
[3]于颖群,徐建国.神经外科手术中动脉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稳定性的观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581-
[4]Casati A,Galliol G,Scandroglio M,et al Accuracy of end-tidal carbon-dioxide monioring using the NBP-75 microstream capnometer A study in intubated ventilated and spontaneously breathing nonintueated patients[J].Eur J Anaesthesial,2000,40:622-
(收稿日期:2008-08-13 编辑: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