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3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其五)》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揣摩意象,品味词句,了解诗人的品格和志趣,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4.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并表达诗人“真意”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诗歌的教学,除了诵读、疏通大意,还要逐步让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所授课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但存在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全面,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也不爱主动发言。
《饮酒(其五)》一诗,虽含蓄但大意浅显、意象可感、情感倾向明显,是培养学生归结主旨和用语言表达主旨的很好的题材。
因而,本课设计以本诗为例,引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层次且较全面地用语言表达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作家喜欢饮酒,他们的创作与饮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饮酒之作几乎成为传统的文学题材。
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吗?他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五言古诗——《饮酒(其五)》,这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
这组诗共20首,今天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第五首。
二、初读诗歌——读准(略讲)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歌的节奏通常是2/3,同学们先来读一下。
(生读、师读、生再读)三、理解诗歌——读懂(详讲)(一)了解诗歌探究主旨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理解这首诗,针对本诗,我只提、也只讲一个问题——“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具体指什么?看到这个问题,同学们是不是觉是很突兀啊?老师二话不说,就对诗歌的最后两句提问了,而最后两句通常都是揭示诗歌主旨的。
《饮酒》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创作背景的介绍||。
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饮酒》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教材目标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疏通诗歌意思。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4.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材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材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问世间酒为何物?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2.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3.背景介绍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
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1、听音频范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2、朗诵(要注意停顿、押韵)3、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四、解题:《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4.诗词五首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24 诗词五首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 《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某某某某)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是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题材来自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尘世的憎恶。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哲理,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田园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诗人对污浊尘世的憎恶,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诗歌的基本结构。
2.具体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田园生活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掌握诗歌的起承转合。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哲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设计《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2).鉴赏诗歌。
(3)背诵诗文.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方法] 读—讲—赏—评—练的方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三、赏析诗歌1、诗文朗读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饮酒》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创作背景的介绍。
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24 诗词五首饮酒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饮酒(一)导入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1.自读课文2.指名朗读3.品味诵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立场。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诗人心旷神怡,如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克不及用言语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言语了。
《饮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饮酒》被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设想】学习诗歌,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方法: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因此,教学中以朗读作为基础,以品析欣赏作为难点,通过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诗五首
(一)饮酒(其五)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准确默写。
品味诗歌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的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的生活追求。
《桃花源记》重在讲陶渊明想远离世俗、追求理想世界的美好愿望,以及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而《五柳先生传》则重在讲作者随性自然,为自己的志向不后悔的生活态度。
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其中,1.表明隐者心境的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精神愉悦的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3.率真放达的句子:性嗜酒、期在必醉。
4.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6.表明志趣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
二、《饮酒》组诗介绍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
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
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三、给任务激发思考:
一、预习检测: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1、结庐 2山气 3日夕 4 相与 5真意
二、合作探究,品析内涵。
(一)朗读训练
1、诵读,划分节拍
2、听录音,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
(二)小组讨论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是指远离.心远,是指自己内心的厌倦,退避,不去主动参与.地,是指所居.偏,是形容所隐居的环境.这句话指厌倦身外种种人世混乱,希望自己的心思远离各种外缘的干扰,回归清静安逸的精神家园的隐士生活。
2、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采菊,写诗人所为,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赫然是个田园隐士的形象,体现悠闲独处的志趣。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
“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含义?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